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2025/08/04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1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三毛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生活。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有滋有味的生活。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甚至是捡来的东西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不过也差一点因此丧命,无法用科学证明。

三毛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看到那么破的家也很难过,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去到这样一个地方会如何生存,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东西都很贵,特别是水,虽然她们能够挣钱,但是开销也很多,所以她们也并不富裕。

但我很佩服三毛的乐观主义精神,白天荷西在外工作,三毛就想办法装饰自己的家,甚至于用了装棺材的.木箱做了桌子。有了一辆车的时候,三毛也会跟荷西抢着用,邻居们也是有求必应,三毛甚至还充当了老中医,治好了不少邻居的小病,不过也证实了一句话,一次不帮助就会影响一万次的好,具体咋说的我忘了,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最震撼的还是临近打仗的那一段,读起来惊心动魄的,总是替三毛捏了一把汗。巴西里的死触目惊心,沙伊达被羞辱我也是难以接受。还有哑奴,虽然生活很难,但他自然狠狠的爱着老婆孩子,这种感情应该是最纯粹的爱情了。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三毛的乐观与开朗,欣赏她助人为乐,正直无私的品质,也很羡慕她和荷西的情感,相亲相爱。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2

读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让我感觉三毛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人,像一个梦幻,虚构里的人物,她和一般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像三毛自己说的,她过得是不一般的生活,将艰苦的生活过得像诗一样美好,让对沙漠生活渴望而不可及的人都产生了渴望和羡慕,说明三毛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她的.心灵和平常的人确实是大不同的。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好几次在读的过程中去上网百度三毛和荷西的照片,感觉书中的三毛和照片里的三毛是处在两个世界的,光看照片,看不出三毛写的是自己在沙漠里的事情,书里那个大胆,想做就做,率真,洒脱等等不同于一般女子的三毛与照片中的三毛是那么的不像。

看到最后三毛写给自己爸爸妈妈的信时,才感觉三毛原来和我们是处在一个世界的人,她不是那么梦幻的一个人了,她和我一样会跟父母诉说家长里短,会和父母撒娇,那个喜欢流浪的女子,喜欢到处跑的女子,婚后在离自己家乡千万里的地方,也会牵挂父母,渴望父母寄信给自己,在沙漠生活多年,想回到了那个自己熟悉的家乡。

三毛的文字会吸引着我一直读下去,等我从书里拔出来时,时间不知不觉的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了,我一般吃饭的时候,因为吃饭对于我来说是快乐的事情,就不想再看书了,那样感觉会把吃饭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通常我会挑本漫画或者找一部电影、纪录片、综艺,边看边吃,然而这本书,我在吃饭的时候,一样可以看下去。

我喜欢三毛,喜欢她的性格,喜欢她的为人处世方式,喜欢她的善良,喜欢她的豁达大度,喜欢她可以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都可以使自己过得与众不同。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3

当我放开《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品味着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别有一番风味涌上心头。

这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让读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但是迎接她的不是万紫千红,不是天高云淡,而是黄沙滚滚,水源奇缺,物质匮乏……

然而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和荷西,他们动手设计房子,卖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作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制作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窗帘……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起建设沙地城堡。

三毛在交通不便,物质贫乏的沙漠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她始终在努力着,给沙漠的人治病,教他们读书写字,当然,在这些过程中她也结交了许多朋友。

她每天都保持着一种乐观积极地生活状态,在她的故事里,有许许多多的爱,她爱每一个人每一根小草每一棵小树……爱总是可以让人体会到温暖,爱可以消融一切,爱一切事物,爱一切风景……

人活着,就应该有理想与抱负。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让平淡的生活注入爱的情愫,让爱滋润生命的心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一切挫折与失败,才能像三毛那样活出精彩人生,虽然短暂但却永恒。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4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我听到三毛作词的《橄榄树》,浓浓的感激之情就氤氲在心头。

三毛十三岁就独自离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时经常逃学去坟头上读闲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毛践行了这句话,我感激他,教会我这人生的哲理。

三毛十分有爱心。虽然三毛并不是医生,但在撒哈拉威人心里,三毛就是神医。她曾经用阿司匹林治好了一位老人的头疼,用黄豆给姑卡治好了疹子,用指甲油给人补过牙……她的爱心像一颗种子,种在你的心田,种在我的心田,种在大家的心田!

在沙漠里,生活本就很枯燥,荷西又要上班,三毛孤零零一个人在家。但三毛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在《白手成家》一章中,她用汽车的旧外胎,做了一个鸟巢沙发;用不同的汽水瓶,做了许多花瓶;用搬回来的许多棺木箱,做了家具……三毛的心灵手巧也是她生活不枯燥的一个原因。她把家打扮的像城堡,客人们都不愿离去。

三毛家的厨房也很有趣。她把粉条说是高山上的'“雨”,把猪肉干说是治嗓子的“润喉片”。有一次,她还把黄瓜片充当笋片给荷西的上司吃呢!为什么三毛的生活情趣那样浓呢?因为三毛的心里有一个花园,带给每个人花香。我感激她,教会了我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财富。

三毛书中描写的撒哈拉沙漠,我虽然没有去旅行过,但当我读完书后,觉得自己又置身于撒哈拉:我仿佛去过那原始的海滩,见过那身着白袍的撒哈拉威人;见过那汹涌的大海,赏过那傍晚柔和的夕阳。我仿佛身临其境,就在既文明又落后的激情沙漠。我感激她用文字的列车,带我参观了那无法到达的沙漠!

三毛虽已远去,但她却成为了我的朋友!我感激她,让我见识了这么多美好!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5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的作品,三毛原名陈平,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在其中,这本书写的就是她去撒哈拉生活的经历。当她看到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时,她一眼便爱上了这里,她看到的是沙漠里安静、简单、朴素的生活,她对于大城市里的灯红酒绿甚至感到厌恶。

三毛的先生是个外国人,他得知三毛想到撒哈拉生活时便二话不说提前申请一个工作到撒哈拉沙漠里,安顿好等三毛来,三毛被荷西这种精神打动了,在沙漠里和荷西结了婚。

三毛是个热心肠的`人,她十分乐于助人。她并不是医生,她却靠着自己的小药箱,给这里的妇女看一些小病,而妇女不去医院的原因竟是医生是男的,她们不愿给医生看放下面纱的自己,所以她们从不去医院看病,这可以看出大漠妇女的思想是多么愚昧。三毛初来沙漠的雄心之一就是用她的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的生活情态,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她便坐送水车进入真正的大漠,她对大漠里的居民有说不出的喜爱。当送水车刚一停稳,她便扛着自己的相机给当地的孩子们的拍照,她的这一举动吓坏了当地的中年男人,他对三毛说"你收了他们的灵魂,他们快死了。"他们认为把照片记录下来就是把孩子们的灵魂收起来,他们追着三毛打,直到三毛把空白的胶片给他们看,他们才放心散了去。这写出了荒漠原住民对科学是多么的无知。

《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感到满足,启示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书中所描述的生活的贫穷、科学的无知和思想的愚昧,使我感到我能在舒适明朗的教室里享受教育,以得到思想的升华是如此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