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草房子读后感

2025/08/05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草房子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草房子读后感 篇1

如今的桑桑早已长大成人,他成了当地有名的大富豪。当他在那舒适豪华的办公室里品着茶时,他永远也忘不了童年时的一个好朋友用自己的行为对他的激励,让他拥有了今天。那个朋友就是杜小康。

当年在油麻地小学的男孩子里,突出一点的就只有油麻地首富杜雍和的儿子杜小康和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个突出的孩子免不了争强好胜。油麻地只有杜小康一家开商店,还有油麻地财富的象征——红门,其他孩子们都要去他家店铺打酱油,所以都不敢惹杜小康。而且杜小康成绩又好,还拥有许多其他孩子不曾拥有的东西。所以即便是校长的儿子桑桑,跟杜小康比,也无法占到上风,这让杜小康傲气冲天。因为一辆自行车,杜小康和桑桑成了朋友,因为一场大火,两人又成为死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蒸蒸日上的杜家竟在一个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用几代人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艘运货的大木船,又贷了一大笔款买下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运回去。不料,在回油麻地的路上,一艘更大的铁船撞翻了杜家的船,杂货和杜雍和一起掉进了河水中。等人们把杂货捞上来,救上杜雍和时,杂货早已废了,而杜雍和双腿发软,一下瘫在地上,杜雍和瘫痪了。为了给杜雍和治病,杜家欠了一身债,杜小康也不得不辍学。

在离开学校最初的日子里,杜小康除了带父亲治病,其余的时间差不多都在家呆着。而杜小康和桑桑这对曾经的死敌,这时也相逢一笑抿恩仇,都把对方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为了重新拥有曾经的富贵,杜小康彻底打消了读书的念头,很快就变换了角色,和父亲一起去放鸭子了。远离家乡的杜小康不会没有孤单,但他又不得不和父亲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到茂密无边的芦苇丛中住下。经过了一年的艰辛,他换来的是淘气的鸭子吃了别人家的鱼苗,鸭子被人家扣留了,而从芦苇丛里带的唯一财富——五个双黄蛋也被讲诚信的杜小康送给桑桑了。

但杜小康毕竟还是杜小康。他不能怜悯自己,更不能让其他人来怜悯他。他决定到学校门口摆小摊子赚钱,桑桑为了帮助杜小康,卖了自己的十只心爱的鸽子,把20元全给了杜小康。桑桑还带领同学们去杜小康那儿买东西,这让杜小康又用无限感激的眼神投向桑桑。

然而这毕竟是杯水车薪,不久,油麻地财富的象征——红门被债主搬走了……

许多年之后,杜小康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桑桑。拼搏,抗争,永不放弃,无论身处任何逆境,绝不低下高傲的头颅。让桑桑拥有了自己的精彩的人生,让他闯入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境界。这时,泪水模糊了桑桑的双眼,他在心里呼唤,我的朋友,杜小康,你生活得好吗?你在哪里?

草房子读后感 篇2

“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五六,二八五六七……”稚嫩的童声回荡在耳边,孩子们的笑颜如同春光一般灿烂。他们是曹文轩的《草房子》里的人物:桑桑、纸月、秃鹤和他们的一群同学。

《草房子》这本书主要讲了油麻地小学校长的儿子桑桑在小学六年中与大家一起经历的甜酸苦辣,亲身经历的几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每一件事,都令他刻骨铭心:“秃鹤”陆鹤坚守着人格的尊严,不服输,坚持着“士可杀不可辱”的信念,终于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纸月外柔内刚,最后跟着爸爸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原本富有、令人羡慕的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被迫跟父亲去放鸭,暴风雨中,他就像高尔基笔下的那只海燕,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而主人公桑桑则因患病经历了“死一回”的痛苦……

对于桑桑来说,小学这六年,是快乐的六年,也是认清这个世界的六年。在这六年里,他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离合,什么是人生……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当桑桑只有11岁时,得了一种怪病:脖子上长了一个隆起的肿块,不时会有一阵针扎般的疼痛。为了治好儿子的病,爸爸桑乔丢下自己热爱的工作,天天带着桑桑不辞劳苦四处求医。可许多医生都不会治这种病,桑乔快要崩溃了。可一想到桑桑,他不得不坚强起来,强作笑颜面对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救命的良药。药虽苦,但对于桑桑来说,那是甜的味道。经过大家的努力和关心,桑桑的病终于好了。桑乔,的确是一个好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在天底下,和我们最亲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我敢说,桑桑的病,正是被那伟大的父爱所治好的。

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故事。记得在二年级期末考试前一周的一个晚上,我突然发高烧,全身没力,并且烧得很厉害,可把妈妈吓坏了。妈妈见我这么难受,执意要带我去看医生。汽车在马路上疾驰,很快就到了医院。妈妈背着我跑到急诊室,医生给我量了体温,哇,39度!医生让我马上去打针,我最怕打针了!“别怕,不疼的,妈妈在你身边。”在妈妈的不断鼓励下,我扎了一针,破天荒的,没哭。回到家后,我早早地睡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夜,妈妈没合过眼,一会儿帮我盖被子,一会儿帮我量体温……在妈妈的照顾下,我很快康复了。那次期末考试,我得了全年级第一。妈妈笑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是那么珍贵。有爱的人,都是最幸福的人。不是吗?有爱就会有一切,爱就像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虽平凡,却凝重。朋友,你抓住爱的尾巴了吗?

草房子读后感 篇3

《草房子》就是这样一部令人难忘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在那六年里,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友情,不幸少年与厄运搏击时的悲怆与优雅,为保护被人欺负的女孩挺身而出的勇气,还有站在死亡边缘时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

在油麻地众多单纯天真的儿童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小主人公桑桑。他机灵可爱,什么异想天开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他都能做出来。他曾把碗柜改造成“高级鸽笼”,美其名曰“改善鸽子们的住处”;他曾经看别人在河上用鱼网捕鱼眼馋,把爸妈床上的蚊帐拆下来当网使,结果妈妈虽然没有关起门来一顿结结实实的揍,但是妈妈把他的蚊帐摘了,后果是他被蚊子叮得浑身上下到处是包;他又曾在大热天突发奇想穿上棉袄棉裤,戴上大帽子,惹得空地上的人们一阵喝彩,他却“好象受到一种鼓舞,小疯子一样走起圆场来”。

但自从桑桑患了在好几家医院看来都是“不治之症”的病之后,桑桑变懂事了。他愿意为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帮细马放羊,端上一碗水送给一个饥渴的路人……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桑桑带着妹妹柳柳去看城的细节。

那天桑桑在回答柳柳“什么是城”的问题时,突然想起自己从前为了得到妹妹手里的一根烧玉米而许下的诺言,带她去看城。可是没等他吃完一半的玉米,桑桑早把自己的诺言忘得一干二净了。现在想来,桑桑的脸一下子红。

第二天下午三点,桑桑带着柳柳到达了县城。桑桑又开始发烧了,但他坚持拉着柳柳的手走在大街上。桑桑给妹妹柳柳买了各式各样的食品和一个小布娃娃,他要让柳柳看城看得开开心心。最后,他要带着妹妹沿着一百多级的台阶登到城墙顶上,但柳柳走不动了。桑桑轻轻地揉了揉柳柳的脚,蹲下来对她说:“哥哥背你上去。”柳柳不肯,因为妈妈说不能让哥哥用力气。但桑桑硬是吃力地将柳柳背到了城墙上。当蒋一轮等老师在城墙顶上找到桑桑和柳柳时,桑桑几乎无力再从地上站起来了……

每每读到这里,我的眼泪都会不由自主地滑落下来。我感动于桑桑为了那个遥远的承诺所做的坚持,同时也在心里默默说道:“桑桑,你终于长大了。”

我向往那样一所“油麻地小学”,向往在桑桑成长起来的那片土地上成长。在那儿你不仅能学到书本上没有过也不会有的知识,更能得到心灵的慰藉,收获淳朴,收获感动。城市里的孩子们生活舒适安稳,才艺样样精通,却缺乏与人和睦相处的胸怀,缺乏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诚恳。他们的心是封闭的,他们的眼神是木讷的。

我们不要做“精明能干”的孩子,面向那一片金黄的草房子,我在心里默默念着,还给孩子们一片蓝天吧。

草房子读后感 篇4

这本书讲述的都是生活和学习的点滴。在书中,小主人公们有欢笑、有悲伤,有关爱、有困惑,一个个鲜活生动。看着这些故事,我仿佛也进入了故事当中,和小主人公们一起经历那些事。

它拥有魔力般地吸引着我——那充满欢声笑语的油麻地小学,那让人感动至极的油麻地小学的故事。油麻地的老师们,蒋一轮、温幼菊、桑乔、白雀,他们对待孩子们好像是在与朋友相处,无话不说,几乎没有什么秘密藏在心中。油麻地的学生桑桑、纸月、细马、杜小康,这些乡村孩子亦开朗、亦温柔、亦可爱、亦活泼,没有人不被他们所感动。秦大奶奶、邱二爷、邱儿妈、他们农民的朴实善良、震撼人心。

在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陆鹤。因为他是个长着光光脑袋的孩子,因此,大家都叫他"秃鹤",他充满无助与孤单。被叫"秃鹤"的他常常在小镇水码头最低的石阶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发呆、流泪。但是,他最终却凭着自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谁说没头发就丑,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尊严的执著坚守上的。可见,孤单、尊严的伤害并不是不成功的理由,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是最好的“解药”。

一个身残志坚的“秃鹤”,另一个是美得让人忍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虽然纸月是个私生子,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戏剧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全村首富,一夜间变为负债累累的穷小子。小小的孩子确实承受得太多太多,一个整天穿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滤,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优异的学习成绩,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骑着罕见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游乐场。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中的“孩子王”,享受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他还是勇敢地承受了。甚至陪这父亲在荒芜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父亲垮了,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小摊,用小小的肩膀撑起这个家。

这就是人性之美散发出来的独特力量,《草房子》用这些最纯真的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充满了酸甜苦辣,苦难和幸福犹如白昼和黑夜一样,永远与我们相伴,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能逃避,要满怀希望,微笑着去面对。

人生无处不真情,在《草房子》里,我似乎也进入到了这个油麻地小学,与他们一起度过的这短暂又美好的小学生活,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底。

草房子读后感 篇5

感动,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题记

“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直使我难以说明。当盛夏的阳光被窗外的枝叶剪成一道道碎影,一本《草房子》为我呈上了答案。

哗哗的翻书声和着树叶的摩擦声,一副草房子生活画揉进我的心田。画面中,金黄的草房子错落有致。桑桑、秃鹤、细马、杜小康都笑着、闹着,纸月皱着眉眺望远方。茅草把阳光折射成一片亮光,孩子们脸上绽开的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正是草房子里的那些故事,泪水一次次溢满我的眼眶,深深地被感动到了。

最先印在我心中的,是倔强的秦大奶奶。她,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民。浓浓的土地情结让她倔强地守护油麻地小学这片土地,这片她曾付诸一切的土地;对生命的爱与善使她倔强地救起落水女孩,哪怕险些丧命;对油麻地小学的爱令她倔强地为了一个南瓜失足落水,只是为了把那南瓜扶到岸上,只是因为同学们把她当作油麻地小学的“奶奶”。她永远的睡去了,她的倔强却化为一缕清风长久地飘荡在墓旁的艾地上。感动之余,我发现,做一个倔强的人,是快乐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桑桑正是这样一个坚强无畏的少年。他的童年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把碗柜改成鸽笼,把蚊帐改成渔网……每个人都能在桑桑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然而,悄然降临的病魔掳走了桑桑快乐的童年。一次次求医问药的失败熄灭了桑桑的希望之火,只剩下绝望与无助。但在小小的药寮中,他在温老师无词的歌声中成长起来,即使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桑桑身上也透出异乎常人的平静与沉着。他,已然是一个无畏的少年。也许是上天不愿伤害如此坚强的孩子,桑桑被奇迹般地治好了。

当我从感动中缓过神时,泪水已润湿了书角。小小的药寮里,无词的歌声中,勇敢的少年挣断了病魔的枷锁,桑桑的勇敢深深触动了我。于是,我沉下心来问问自己:会因为复杂的古筝曲子,还会喊着不要学了吗?会因为周末的书法课,还想放弃吗?……不,不,我已经拥有最大的幸福,唯有一如既往努力才行啊!谢谢你,桑桑,是你给了我最棒的引领!

记得曹爷爷说过:“感动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的确,《草房子》中的文字并不华美,并不煽情,而那一份最美好的感动总让我潸然泪下。即使是秦大奶奶、桑桑这些平凡的小人物,也能在简单的故事中放射出动人的人性光辉。真正使人感动的东西,往往是平凡的,往往是永恒的,这就是《草房子》给我最美好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