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报告 > 正文

地质实习报告

2025/08/06报告

爱习作提供的地质实习报告(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地质实习报告 篇1

姓 名:

学 校:

专 业:

班 级:

一、实习目的

通过在白龙煤矿综二队10#下-3121工作面的实习,使我对综掘工作面的工程施工、作业标准、安全管理和作业组织,有了一次全面的感性认识,加深了我们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理解,使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二、实习时间

20xx年6月26日至20xx年7月16日

三、实习地点

山西焦煤白龙煤矿有限责任公司

四、实习单位和部门

山西焦煤白龙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综二队

五、实习内容:

一、矿井基本概况

第一节 自然属性

一、地里位置,企业性质,隶属关系,地形地貌,交通情况:

地理位置:白龙矿平峒位于山西省霍州市白龙镇白龙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7′--111°42′,北纬36°36′--36°31′。企业性质为省属国有企业,隶属于山西焦煤集团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形地貌:白龙井田地势西高东低向汾河河谷倾斜,汾河属黄河水系,自北向南流经井田东侧,井田内几条较大的沟谷也由西向东汇集汾河,井田地处低山丘陵地带。最高地形标高837米,最低地形标高540米。

交通情况:白龙矿距汾河东岸的南同蒲铁路霍州站4公里,有铁路专用线与南同蒲铁路圣佛站接轨,与南同蒲铁路相平行的还有大(同)—运(城)公路和霍(州)—侯(马)一级公路,交通便利。

二、井田地质情况,地层,含煤地层,构造:

井田地质情况:白龙井田位于吕梁山和霍山两个隆起带之间,西南部出露煤系的基底——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东北依次零星出露中、上石炭统本溪组、太原组,下二迭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太原组、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岩系,新生界上第三系及第四系不整合覆于上述各不同时期的地层之上。太原组主要含煤5层,至上而下有6#、9#、10#、10#下、11#煤。

井田构造:井田南部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平缓,一般在10°以下。北部地层走向为北北西至北北东,向东倾斜,地层倾角10°左右。中部F9、F24、F28断层之间局部地层倾角较大,在25°-28°左右。断层是井田内主要构造,包括井田边界断层在内共见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45条。地面观察和钻孔控制以及在矿井生产过程中发现的褶曲有5个,即贾垣背斜、牛腰向斜、后马岭背斜、燕南庄向斜、郑家庄背斜。白龙矿井柱状陷落十分发育,生产中已揭露柱状陷落532个。井田内无岩浆岩。

三、主要可采煤层情况,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层数、厚度,资源储量,煤质,煤种:

主要可采煤层情况:平峒的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太原组主要可采煤层10#、11#煤层。6#、9#、10#下平均厚度在0.7米,局部可采煤层暂不可开采。主要可采煤层特征如下:

10#煤层是个独立的单一煤层。煤层厚度为0.8-3.0米,平均厚度为1.84米,含夹石1-2层。10#煤煤岩类型以条带状镜煤、亮煤质和木质、丝炭质的亮煤为主。煤层风氧化比较严重,在风化带内,不仅煤质恶劣,厚度也显著变化。

10#煤原煤含硫较高,范围也广,平均值为3.7%,属高硫煤。

11#煤层厚度为1.58-3.19米,平均厚度为2.34米,含夹石1-3层,结构比较复杂。11#煤则为连续的条状全亮的镜煤质和半亮的丝炭木质暗煤质的亮煤。本区的.变质程度属于II阶段。煤层风氧化比较严重,在风化带内,不仅煤质恶劣,厚度也显著变化。

煤中硫、磷含量,各煤层差别较大。11#煤原煤硫分含量在0.36-1.46%,平均0.82%,有个别高达2.59-2.38%之间,属低硫煤到中硫煤。

四、水文地质情况,开采技术条件:

本井田含水层大体划分为5套,自上而下为:第四系砂砾岩层孔隙潜水中等含水层、第三系泥灰岩砂砾岩层裂隙承压中等含水层、二叠系砂岩层裂隙弱含水层、石炭系石灰岩裂隙溶隙承压极弱含水层、奥陶系石灰岩层裂隙溶洞承压强含水层。

井田内主要含水层为山西组K8砂岩、太原组K2灰岩和奥陶系O2含水层,O2水的静水位标高区为+520m,矿井生产水平+525,在静水位以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

根据矿井采掘布置及开采情况,结合矿井生产地质报告,平硐正常涌水量80m3/h,最大涌水量180m3/h。

第二节 矿井建设情况

一、设计时间及单位

白龙煤矿是我国同罗马尼亚两国政府以补偿贸易形式合作开发霍西煤田的项目之一,是中罗合资的第一座大型矿井。1981年11月,由罗马尼亚彼德罗山设计院进行了初步设计,1983年5月国家计委、煤炭部在太原组织山西煤炭设计院等单位,对罗方提供的初初步设计进行了技术审查。

二、立项、批准时间及单位,建设期及投产期,设计生产能力,原批准的核定生产能力

1984年1月3日国家计委以计签字(1984)003号文批准白龙矿井的初步设计,设计能力120万吨/年[平硐60万吨/年、斜井60万吨/年(现已关闭)],服务年限44年。1985年6月15日由白龙建井工程处施工,正式开工建设。

三、技术改造、改扩建矿井设计能力及有关立项、开竣工、投产验收情况

1983年9月原霍县大沟、柏木沟两个地方煤矿接受后进行改扩建,1985年6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矿井1988年12月23日投产。

第三节 煤矿生产现状

一、开拓方式和开采方法,水平、采区划分

矿井采用平峒开拓,集中工业广场的生产方式。现井田沿倾斜方向划分为:+525一个生产水平,主要开采10#煤层。

矿井目前3个井口,其中工业广场内布置平峒1个井口,平峒承担525水平的进风,二号风井为回风井,一号风井为进风井。具体如下:

白 龙 矿 井 各 井 口

井口名称标高(底板)

(m)断面

(m2)坡度长度

(m)支护

方式

平峒561.3910.043‰1400砌碹

二号风井6807.0713.5°605锚网喷

一号风井766.757.06立井200混凝土碹 矿井不存在下山开采、剃头开采。

采掘工艺

采、掘、开采用“三·八”制作业,交叉班检修,全部实现正规循环,从达到均衡生产的目的,每班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岗位、定时间的工种岗位责任制,合理进行劳动组织。

采煤工艺为综采:采煤→拉架→移溜

开掘工艺:

1、炮掘:准备工作→打眼→瓦检→装药→洒水→瓦检→放炮→瓦检→临时支护→洒水→装渣运输→永久支护

2、综掘: 准备工作→破、装煤→临时支护→支护

实现正规循环为目的的劳动组织中工作面最多人数,在各队采掘开作业规程中均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机电主要系统

白龙平硐井上、下变电所均采用双回路电源供电,地面有一座35KV变电站,一趟电源引自李雅庄矸石电厂35KV变电所;另一趟引自圣佛110KV变电站,35KV变电站安设两台主变压器,型号为SFZ-16000/35。从35KV变电站分别向平峒2#风井主风机、井下和地面变电所供电。35KV变电站降压至6KV供地面2#、3#、6#、平峒整流室变电所用电。平峒2趟供电线路由35KV变电站沿575水平运输大巷到一采区变电所,再从一采变电所103#、104#高开引出双回路,沿525轨道巷到三采区变电所供采掘开以及辅助系统用电。其中3#、6#变电所供电地面生产和生活用电。目前井下共有3个变电所,为平峒一采区1#变电所、三采区1#、2#变电所,电源引自地面35KV变电站6823、6824、6812、6819柜,担负平峒生产供电。

平峒主通机设在地面2#风井,电源从35KV变电站沿山体架空线2×185 mm2铝芯钢绞线,长度2.8Km,到2#风井地面变电所专供平峒主通风机。

二、通风系统:

白龙煤矿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1#风井和平硐为进行井,2#风井为回风井,风井安装两套同功率主扇,其型号为FBCDZ-8-№27,功率为电机功率2×450Kw,主扇叶片角度为142220,排风量5706m3/min,负压3600Pa,等积孔为1.82m2。井下所有分区都实现独立通风,可满足矿井生产供风需求。

二、10﹟下-3121掘进工作面

第一章 地质概况

一、概况:

10﹟下-312工作面位于平峒525皮带巷前进方向右翼,其东北部以+520m静止水位为界,北为10﹟下-314工作面采空区,西南部以525皮带巷保安柱为界,本工作面顺槽长750—820m,地面无任何建筑设施。地面标高:+755m—+835.4m;煤层底板标高+520m— +558m;盖山厚度:245m—292m。

二﹑煤层情况:

10﹟下-312工作面回采10﹟下煤,10﹟下煤层厚度2.2m~3.0m,均厚2.6m。煤层倾角4°~14°,顶板为灰色泥岩,厚1.5m,块状,易冒落。老顶为灰白色细砂岩,厚6~8m。煤层地板为灰色泥岩,厚2.5m。具体见顶底板岩性柱状图。(见附图1)

三、煤质情况:

本工作面10﹟下煤层为1/3JM,煤质光泽为半亮型.

Mad(%):1.03 Ad(%):28.6 Vdaf(%):30.9

Std(%):0.64 Qgrd(kcal/kg)7942

四、地质构造情况

从本工作面邻近揭露的地质构造情况,推测在本工作面正巷、副巷及切巷将遇落差为H=0.5~3m断层约10条,其走向为N15°~14°E,倾向NW.在10﹟下-3121巷口前195m和320m处将分别遇No82、No89无炭柱,以上无炭柱内充填有砂岩及泥岩碎屑,胶结松散。当掘进以上各构造位置工作面煤层及顶板破碎,给顶板生产造成困难。

五﹑水文地质情况:

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简单,主要水源为煤层上部砂岩裂隙水,局部低洼处有淋水,预计涌水量为Q正=10m3/h,最大涌水量50m3/h。

六、影响掘进的其他地质情况:

10﹟下-3121工作面瓦斯相对涌出量一般为1.75m3/t,绝对涌出量为2.35m3/min,属低瓦斯;煤尘具有爆炸性,爆炸性指数为32.78,属Ⅱ类自燃。

本工作面掘进过程中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探水放时,要严格贯彻执行《10#下-3121探水放设计安全技术措施》。

第二章 工程概况

第一节 巷道用途及工程量

一、 巷道用途及工程量:

巷道名称巷道用途工程量

10﹟下-3121联巷用于10﹟下-3121工作面进料、行人60m

10﹟下-3121巷回采工作面正巷,用于运煤﹑进风750-820m

10﹟下-312切巷回采工作面开切眼55-120m 第二节 巷道平面布置图(见附图2)

第三节 工程施工安排

1、先自525皮带巷10-3111巷口正对面施工10﹟下-3121联巷,开口平走10m后,以坡度13°2′52″下山追煤,见煤后,沿煤层顶板向前施工10m。工程量为60m。

2、先施工10﹟下-3121联巷,待10﹟下-3121联巷下山追到煤,沿煤层顶板施工10m后右拐以(巷道内帮)方位角224°18′29″施工10﹟下-3121巷,右拐平走5m,再以坡度10°47′53″上山施工20m后,再平走15m与525皮带巷贯通。贯通后,将原10-3111联巷密闭后,再以方位角44°18′29″施工10﹟下-3121巷。工程量为750—820m。

3、10﹟下-312切巷沿10﹟下煤顶板施工,工程量为55-120m。

第四节 矿压观测

10#下-3121掘进工作面锚杆巷道每50m建立一个监测站,在顶板上安装一组顶板离层检测仪和液压枕,对顶板进行监测。要求验收员每班汇报监测数据,并填写上验收表,每天汇总报生产科监测组分析顶板情况。每施工50m打眼分析直接顶顶板岩性。

第三章 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

第一节 巷道断面

一、巷道特征表

巷道名称支护形式断面

形式掘进

断面净断面备注

10﹟下-3121联巷金属梯形棚支护梯形10.89m29m2顶板完整时,采用锚网、锚索支护;顶板破碎及过构造时,采用全断面铺网架支金属梯形棚支护

10﹟下-3121巷锚网梁、锚索联合支护矩形10m29.10m2

10﹟下-312切巷W钢带、桁架、锚索、锚杆、锚网梁联合支护 矩形10m29.10m2 二、 巷道断面特征说明书:

巷道名称矩形断面(m)

宽高

毛净毛净

10﹟下-3121联巷上宽3.42上宽3.02.82.6

下宽4.35下宽3.92

10﹟下-3121巷3.73.52.72.6

10﹟下-312切巷3.73.52.72.6 三、 工作面巷道断面图:见(附图3-1,附图3-2,附图3-3, 附图3-4)。

第二节 临时支护

一、临时支护形式:

10﹟下-3121掘进工作面综掘锚杆、架棚巷道临时支护采用两根π梁前探临时支护或两根钢管前探临时支护,或采用ZLJ-10/21机载临时支护。

10﹟下-3121掘进工作面炮掘锚杆、架棚巷道临时支护采用两根π梁前探临时支护或两根钢管前探临时支护。

二、材料规格及数量(炮掘)

1、前探梁专用π梁:宽×高×长=105mm×90mm×3600mm

前探专用钢管:3寸钢管套2.5寸钢管,长度6000mm。

2、前探梁专用吊盒

锚杆巷道采用四寸法兰盘螺丝固定而成,共需法兰盘四个。

架棚巷道用两个框架用螺柱联接为一个双盒,共需双盒四个。

3、前探梁专用板梁

前探梁专用板梁采用规格为:长×厚×宽=2200mm×50mm×200mm,各需12块。

4、构木、木楔若干。

三、前探梁支护操作:

1、锚杆支护时,在紧靠工作面迎头第一排和第四排(锚杆排距为0.8m)的锚杆上,用前探吊环固定两钢管,两钢管间距1.7m随着工作面向前掘进并将前探梁端头顶在煤〈岩〉壁上,并用专用板梁、构木构紧背实。

2、架棚支护时,在紧靠工作面迎头第一架和第三架(架棚排距为1.0m)的棚梁上,采用前探梁专用吊盒把前探π梁固定好,两π梁间距1.7m,随着工作面向前掘进,将前探π梁及时移至工作面煤〈岩〉壁上,并用专用板梁构紧背实。

3、巷道开口采用短掘短支,开口6米后采用前探临时支护,上、下山巷道不能采用临时支护时,必须采用短掘短支。

4、在掘进过程中每完成一个循环后,采用永久支护前,必须立即将前探梁前移。严禁在空顶下作业。操作如下:

①备齐所需质量合格的支护材料,摆放到位。

②前移前探π梁或钢管时,先进行敲帮问顶,处理活矸危岩。

③把棚梁或联好的金属网、桁架(在金属网下面)放到前探π梁或钢管上,并摆放在支护规定的排距位置。

④人工前移前探π梁或钢管,顶到迎头煤壁上,并对金属网、桁架或棚梁进行修正。

⑤把金属网固定、拉紧后,用专用板梁、构木构紧背实。

⑥在前探梁临时支护有效的情况下进行永久支护。

四、工作面最大、最小控顶距

1、综掘最大、最小控顶距

锚杆支护时,工作面最大控顶距为1.2m,最小控顶距为0.4m;

架棚支护时,工作面最大控顶距为1.2m,最小控顶距为0.2m。

2、炮掘最大、最小控顶距

锚杆支护时,工作面最大控顶距为1.2m,最小控顶距为0.4m;

架棚支护时,工作面最大控顶距为1.2m, 最小控顶距为0.2m。

第三节 永久支护

一、永久支护形式:

10﹟下-3121掘进工作面永久支护形式为锚网梁锚索联合支护,如顶板破碎、有淋水或过构造时,采用全断面铺网架支金属梯形棚支护。

二、锚网梁锚索联合支护:

10﹟下-3121联巷、10﹟下-3121巷、10﹟下-312切巷锚网梁、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参数见附表

三、金属棚支护:

当10﹟下-3121掘进工作面顶板破碎﹑有淋水及过构造时,锚网梁、锚索联合支护不能满足支护要求,方可采用全断面铺网架支金属梯形棚支护。

1、10﹟下-3121巷采用3.22m×3.0m金属梯形棚支护,其棚距1.0m,柱窝深200mm,采用1.2m木背板梁花背,盘帮构顶。

2、金属棚采用11#矿用“工”字钢加工制作,棚子的接口、挡板、垫片均要符合设计要求。

3、采用金属棚支护时,每架撑木为六根,两个梁头各一根,棚腿距上口1m、2m处各一根。

第四章 掘进方式

第一节 中腰线标定

1、开口掘进时,地测科按工作面设计图及时标定中腰线,并有醒目标记,队组严格按线施工。

2、巷道拐弯时,地测科提前20m(炮掘)或50m(机掘)下达通知书。

3、地测科给定中腰线时,要在顶板上打眼,将木塞打入眼中背牢,将线钉在木塞上。

4、过构造(1米以上断层及陷落柱)时,应标定腰线。

5、激光仪使用过程中,由验收员每班进行核实,确保中线正确使用。如发现激光仪中线偏离,及时通知地测科进行调校。

第二节 施工方法

一、施工方法:

10#下-3121工作面开口及过构造时,采用钻爆法,采用炮掘的方式进行掘进,开口内前10m采用开小炮配合人工扩刷的方式进行掘进。具备上综掘条件时,采用综掘机掘进。全部采用掘支一次成巷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二、工艺流程:

(一)综掘工艺:

综掘工艺流程图:

交接班检查(延长皮带、质量检查)→机组进刀割煤装煤→退机停机→敲帮问顶→支设临时支护→永久支护→开机清理浮煤→机组进刀割煤进入下一循环

(二)炮掘工艺:

炮掘工艺流程图:

准备工作→ 打眼→ 瓦检→ 装药→ 洒水→ 瓦检

↑ ↓

永久支护←装渣运输←洒水←临时支护←瓦检←放炮

三、综掘正规作业循环图表

四、炮掘正规作业循环图表

五、施工机具

1、煤巷掘进时,采用MZ—1.5G型湿式煤电钻打眼,使用2台,备用1台, FD-10风动锚头,使用2台,备用1台,1.5m麻花钻杆配用∮43mm两翼钻头。

2、岩巷掘进时,采用风钻打眼,六棱钻杆配一字钎头。

3﹑顶部安装锚杆时,采用MQT—85型风动打眼机,钻杆使用配套的锚杆专用钻杆,钻头为∮28mm两翼岩石钻头。

4、机掘采用EBJ-120TP型综掘机施工。

六、装运设备的选择

①综掘时:

EBJ-120TP综掘机 ;SPJ﹣1000皮带运输机

②炮掘时:

P-60B耙煤机 ;SGW﹣40T刮板运输机;SPJ﹣800皮带运输机

第四节 作业方式及施工操作技术要求

作业方式:

采用“四班”制。综掘每个班循环三次,循环进度0.8m,原班循环进度7.2m,正规循环率80%。炮掘每班循环两次,循环进度1.6m,原班循环进度4.8m,正规循环率80%。

第五章 运输方式及管理

第一节 运输方式及运输线路

一、运输方式和设备型号

10﹟下-3121掘进工作面综掘时采用BEJ-120TP综掘机(开口时,采用P-60B耙煤机)装渣,经SPJ-1000皮带作业线转采区皮带。

10﹟下-3121掘进工作面炮掘时采用P-60B耙煤机装渣经SPJ-800皮带作业线(开口时,联巷贯通前采用SGW-40T刮板输送机)转采区皮带。

二、运输系统:

1、10﹟下-3121巷材料及设备和行人的运输路线:

地面→575大巷→一采区上部车场绕道→525轨道巷→10﹟下-3142巷→10﹟下-3121联巷→10﹟下-3121巷→工作面(10﹟下-3121联巷贯通后)。

地面→575大巷 →一采区上部车场绕道→525轨道巷→10﹟下-3142巷→工作面。

2、10﹟下-3121联巷材料及设备的运输路线:

地面→575大巷→一采区上部车场绕道→525轨道巷→10﹟下-3142巷 →10﹟下-3121联巷工作面。

3、10﹟下-312切巷材料及设备的运输路线:

地面→575大巷→一采区上部车场绕道→525轨道巷→10﹟下-3142巷 →10﹟下-3121联巷→10﹟下-3121巷→10﹟下-312切巷工作面。

4、10﹟下-3121巷运煤路线:

工作面→10﹟下-3121皮带→525皮带→一采区煤库→ 575装煤绕道 →575大巷→地面

5、10﹟下-312联巷运煤路线:

工作面→10﹟下-3121皮带→525皮带→一采区煤库→ 575装煤绕道 →575大巷→地面

6、10﹟下-312切巷运煤路线:

工作面→10﹟下-3121皮带→525皮带→一采区煤库→575装煤绕道 →575大巷→地面(10﹟下-3121联巷贯通后)

工作面→10﹟下-3121联巷→10-3111巷→10-3111巷溜煤眼→一采区煤库→ 575装煤绕道→575大巷→地面

三、 运输系统图:见(附图7、附图8)

第六章 通风管理

第一节 通风计算

一、通风方式

10﹟下-3121掘进工作面通风采用压入式通风。

二、配风量计算

(1)按照瓦斯(或二氧化碳)涌出量计算:

=100×0.15×1.5

=22.5m3/min

式中:Q掘——单个掘进工作面需要风量,m3/min;

q掘——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瓦斯(或二氧化碳)的最大绝对涌出量。瓦斯最大绝对涌出量取0.15m3/min;

K掘通——瓦斯涌出不均衡通风系数,参考值可取1.5-2,取1.5。

(2)按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人数计算需要风量:

每人供风≮4m3/min

Q掘>4N

>4×17

>68m3/min

式中:N——掘进工作面最多人数,取17人。

(3)按风速要求对工作面风量进行计算:

煤巷掘进最低风量 Q煤掘>15S掘m3/min

式中:S掘——掘进工作面为煤巷,实际断面(10﹟下-3121巷、10﹟下-312切巷为9.10m2,10﹟下-312联巷为10.89m2,当计算最低风速时取10.89m2,当计算最高风速时取9.10m2。

最低风速

Q煤掘>15×10.89

>163.35m3/min

最高风速

Q煤掘﹤240×9.10

﹤2184m3/min

根据掘进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不低于163.35m3/min,选用2×15kw高效对旋局部通风机,其额定吸风量为280m3/min,符合实际供风需求。

(4)局扇安装地点配风量计算:

Q扇= Q吸+15S=280+15×9.10=416.5m3/min

式中: Q吸——局扇实际吸风量,10﹟下-3121掘进工作面使用2×15kw风机可满足掘进风量需求,取280m3/min;

15——安设局部通风机的巷道中的风量,除了满足局部通风机的吸风量而外,还应保证局部通风机吸入口至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之间的风速岩巷不小于0.15m/s、煤巷和半煤巷不小于0.25m/s;巷道为煤巷,风速取0.25 m/s。

S——局扇吸入口至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之间的巷道断面,取9.10m2。

三、局部通风系统:

1、10﹟下-3121通风系统

新鲜风流:

575大巷→主副暗斜井→525皮带巷

地面 10﹟下-3121局扇 1#进风井

→工作面

污风风流:工作面→10﹟下-3121巷→10﹟下-3121联巷→10﹟下-3142巷→525轨道巷→三采区回风巷→2#风井

2、10﹟下-312联巷通风系统

新鲜风流:地面→575大巷→主副暗斜井→525皮带巷→10-3111溜煤眼→10-3111局扇→10﹟下-3121联巷工作面

污风风流:工作面→10﹟下-3121联巷→10﹟下-3142巷→525轨道巷→三采区回风巷→2#风井

3、10﹟下-312切巷通风系统

新鲜风流:地面→575大巷→主副暗斜井→525皮带巷→10﹟下-3121局扇→10﹟下-312切巷工作面

污风风流:工作面→10﹟下-3121巷→10﹟下-3121联巷→10﹟下-3142巷 →525轨道巷→三采区回风巷→2#风井

通风系统图:见附图9

第七章 机电管理

第一节 设备配备表

设备配备表:

名称型号台数功率(KW)

局扇FBD-2-No522×15

皮带运输机SPJ-80012×40

皮带运输机SPJ-100012×90

耙煤机P-60B130

综掘机EBJ-120TP1203

刮板运输机SGW﹣40T140

煤电钻MZ-1.544×1.5

除尘风机CZFJ-7.517.5

第二节 供电系统

一、变压器的选择

1、综掘机变压器的选择

式中:Sb:变压器的计算容量,KVA

Pe:综掘机额定功率,203+203KW

cosφ:综掘机额定功率因数,0.7

∴综掘机变压器选用KSBGZY-500/6/1140移变,能够满足要求。

2、皮带机、刮板机、煤电钻、水泵、变压器选择

式中:

cosφ取0.7

∴皮带机、水泵、刮板机、煤电钻变压器选用KSBGZY-400/6/660V移变能满足要求。

3、局扇变压器的选择

式中:Sb:变压器的计算容量,KVA

Pe:局扇额定功率,15×2KW

cosφ:局扇额定功率因数取0.7

∴局扇变压器选用KSBGZY-200/6/660移变,能够满足要求。

4、电缆的选择

已知:各种矿缆长时允许负荷电流

①综掘机电源线,选用3×70+1×10mm2电缆供电。

②从三采一号配电点到10下-3121皮带机头馈电采用3×70+1×25mm2电缆。

③水泵电缆选用3×50+1×10mm2。

④局扇电缆选用3×16+1×6mm2。

一、 供电系统图(见附图)

第八章 劳动组织

第一节 综掘劳动组织

一、 劳动组织图表:

序号工种10﹟下-3121联巷、10﹟下-3121巷、10﹟下-312切巷

小班人员圆班人员

1副队长02

2安全员13

3带班长16

4打眼支护工313

5材料员02

6皮带司机26

7综掘机司机26

8大班机电维护工05

9机电维护工15

10防尘工01

11下料工04

合计 1053 全队所需人员=圆班人数÷出勤率+队干=53÷85%+4=67(人)

二、循环图表:

1、循环进度及班循环次数

巷道名称作业方式循环进尺班循环个数小班进尺圆班进尺月单进〈m〉备注

10﹟下-3121巷四班制

0.8m

32.4m

7.2m

172.8m

正规循环率80%

10﹟下-3121联巷

10﹟下-3121切巷 2、正规循环作业图表

第二节 炮掘劳动组织

一、 劳动组织图表:

序号工种10﹟下-3121联巷、10﹟下-3121巷、10﹟下-312切巷

小班人员圆班人员

1副队长02

2安全员13

3材料员02

4带班长26

5打眼支护工312

6耙煤机司机13

7皮带司机26

8溜子司机26

9大班机电维护工05

10机电维护工13

11防尘工01

合计 1249 全队所需人员=圆班人数÷出勤率+队干=49÷85%+4=62(人)

二、循环图表

循环进度及班循环次数

巷道名称作业方式循环进尺班循环个数小班进尺圆班进尺月单进〈m〉备注

10﹟下-3121联巷

四班制

0.8m

2

1.6m

4.8m

115.2m

正规循环率

为80%

10﹟下-3121巷

10﹟下-312切巷

第九章 避灾路线

当井下顶板、瓦斯、煤尘、水、火灾害事故发生后,事故地点附近的人员应尽量了解或判断事故性质、地点和灾害程度,并迅速地利用最近处的电话或其他方式向矿调度室汇报,并迅速向事故可能波及的区域发出警报,使其他工作人员尽快知道灾情。在汇报灾情时,要将看到的异常情况如实汇报,不能凭主关想象判断事故性质,以免给领导造成错觉,影响救灾。

1、避灾原则:

安全员、带班长沉着、冷静,组织职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灾情发展,并向调度室、安全值班室及时汇报。情况危急时,组织职工以最快的速度撤向进风巷,逆风流撤向地面。以最快的速度,最近的路线撤向地面。

2、发生水灾时的避灾路线:

10﹟下-3121工作面→10﹟下-3121联巷→10﹟下-3142巷→ 525轨道巷→575大巷→ 地面

10﹟下-312联巷工作面→10﹟下-3121联巷→10﹟下-3142巷→ 525轨道巷→575大巷→ 地面

10﹟下-312切工作面→10﹟下-3121巷→10﹟下-3142巷→ 525轨道巷→575大巷→ 地面

3、避灾路线附图

三、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现场实习,使我更加了解了矿井采矿作业流程,特别是掘进作业的工艺流程、施工组织、通风供电避灾要求和劳动组织等实际工作,能够让我深刻领会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工作中的应用,为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应用和实践书本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地质实习报告 篇2

1、 实习目的

《工程地质》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根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工程地质》课程学习期间,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目的`是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知识,通过地质实践,进一步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实际地质环境中学习,学习野外地貌观察方法,提高野外视野,掌握地质勘探的基本技能,增加专业素质,为今后学好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 实习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负责指导实习的教师组成,其组织结构如下:

(1) 组 长:杨有海、田建良

(2) 成 员:杨有海、田建良、李春锋、秦虎、余宏远、李x秀、朱军

3、实习组

实习组由全体参加实习的学生组成,下面又划分为小队。以教学班为单位成立5个小队,每小队由7名小组成员。每小队任命小队长1 名,其他成员为组员。

4、实习基本要求

1、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识别岩类及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 3、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

4、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报告书编写要求见实习报告的 要求)。

5、实习组织及方式

地质实习土木12级四个班安排在第四学期17周,时间为一周,以校外集中实习的方式进行。

6、实习安排

1、实习地点

2、实习路线

实习分别在合黎山实习点和黑河流域实习点进行。

路线一:从河西学院南校区校门口出发,沿着北环路直行进入盛和路,左前方弯道进入昆仑大道左转进入张火公路,沿张火公路行驶直至目的地合黎山实习点。合黎山实习点路线如下图所示。

合黎山实习点路线

路线二:从河西学院南校区校门口出发,进入西环路,沿西环路行驶进入西二环路,沿西二环路行驶直至目的黑河流域实习点。黑河流域实习点路线如下图所示。

黑河流域实习点路线

3、实习内容

本次工程地质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常见矿物、岩石的识别(实验室完成)

A、7种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高岭石;

B、9种岩石:花岗岩、玄武岩;砾岩(角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石灰岩;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

2)认识地层、观察地质构造、测量岩层产状

A、地层;B、层状构造;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 C、各种地质构造;D、岩层产状要素测量;地质罗盘使用。

3)观察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

A、风化作用---西北干旱地区;B、河流地质作用现象---黑河流域(河谷、河床、谷坡、谷缘、河床、河漫滩、河曲、牛轭湖、阶地等)。

4)土体的宏观特征、土的野外鉴别

A、残积土; B、坡积土; C、洪积土; D、冲积土 E、黄土:颜色、矿物成分、土的成因、形成年代、分布特征;层理;均匀性;垂直节理发育程度;土柱。

5)阅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杨有海教授讲授)

《河西学院教师公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勘察方案、自然地理条件、工程地质年代条件评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评价、场地地震地质条件与地震效应、岩土工程评价、结论与建议。

7)河西地区、张掖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地貌特征

4、时间安排

地质实习报告 篇3

地点:XX市XX县东汤峪

、实习目的:

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工程性质。

3).学习运用罗盘仪器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4).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

5).了解地质构造的内容,实践其现场的判断方法。

、实习内容:

地质概况: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宽坪群和从中更新统到全新统的第四系。另外,还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该区出露的侵入岩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主要有花岗岩、辉长岩和辉石岩。该区位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的北缘(黄邦强等,1984),宽坪群具多期变形特征。早期褶皱近东西向,呈同斜紧闭褶皱,局部出现平卧褶皱,发生轴面片理s1及肠状褶皱、勾状褶皱等,伴随早期中基性脉岩侵入,为前寒武纪变形。中期褶皱也为近东西向,与早期褶皱枢纽交角不大。

地质实习报告 篇4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熟悉与了解,把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学问,但是书本上的学问与实际状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熟悉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8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头我们的地质实习。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用法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5、把握褶皱的基本学问和推断背斜、向斜的力量

6、现场熟悉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

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熟悉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xx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爱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头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特别的严峻,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其次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化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留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稍微,有利于工程实施。

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掩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峻。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

其次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峻,表面基本无植被掩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二、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连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看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2、熟悉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四周,开头下午的实习,主要是熟悉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实习地点,指着远处的山体让我们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然后具体讲解了该处滑坡和短层,在山路的一边同学们边听边记,最终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块花岗頒岩,三号的实习结束,

3、熟悉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头了其次天实习,首先是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有价值与意义,由于该处断层断距小,我们能看的很清晰上盘,下盘等,而且该处断层低。加深了对断层的熟悉。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行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看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看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长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状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褶皱要素:褶皱要素是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转折端、枢纽、轴迹、脊线和槽线、褶轴。

结束断层的实习,我们连续登山,开头褶曲的熟悉与实习,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一个牙口让我们推断一下该处是向斜还是背斜,同学都说是向斜,老师说过一会就知道答案了,咱们渐渐的揭露它,然后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

下对地质罗盘进行了实习,同学们分组测量,我所测得岩石产状如下:走向NE35,倾向NE360,倾角45。

在结束了罗盘的实习,我们连续上行,在途中老师时常停下给我们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我们从中知道背斜与向斜不能简洁通过直观的感觉来推断,就像这个山他就是一个背斜构造,虽然在途中特别像向斜,当我们走到最终一个山头的时候,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背斜构造,是由于地质运动的时候,两侧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缓,所直观看上去简单造成错误推断。

在看完了,这个背斜构造后,

我们的实习全部结束,下午返校。

四、实习的结论

1、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学问,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

2、学会了地质罗盘的用法,测得岩层产状

3、把握了背斜与向斜的基本判定

4、对断层与滑坡等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熟悉,理论联系实际。

5、了解了馒头山的岩层构造,对沉积岩有了更深的熟悉。

地质实习报告 篇5

据悉,我国的地产资源丰富,幅员辽阔人文历史悠久,在世界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我国最为突出的就是地大物博,每一个地区的资源都是不相同的,学习地质方面专业的学生都会经历地质实习报告,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大学生兴城地质实习报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金秋十月,我们08级地理班踏上了实习的路程。此次实习对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动,一路上同学们都是十分的激动,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在大巴车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喜不自胜。而一些从山区走出来的同学也是一个个想回到了家乡一样高兴,为一些同学诉说着各种美景,而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让我们认识各种岩石、矿物等。

辽宁兴城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辽宁兴城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辽宁兴城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辽宁兴城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辽宁兴城,辽宁兴城市区处于辽宁兴城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辽宁兴城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辽宁兴城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辽宁兴城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辽宁兴城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辽宁兴城,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辽宁兴城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 地质基础

辽宁兴城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褶皱和断层构造

辽宁兴城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倾斜地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辽宁兴城盆地的西侧为辽宁兴城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辽宁兴城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远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页岩、鲕状灰岩。辽宁兴城盆地是伴随着辽宁兴城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在盆地西侧山体,断层的接触关系是太古界片麻岩与中奥陶纪灰岩相接触。

3.地表形态

辽宁兴城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浑圆的中部丘陵和黄土覆盖的辽宁兴城盆地。

4.气候状况

辽宁兴城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按行星风讲,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气团方面则是基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

5.水文概况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

6.土壤概况

本区土壤磷、钾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适中,肥力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冲蚀作用严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缓,划分宜农、宜林、易牧的范围,开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则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植被概况

辽宁兴城地区的天然树木,早被砍伐破坏,现有树木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植树造林的结果。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

8.交通状况

辽宁兴城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内铁路连接京广线;国家干线公路胶(东)长(治)线横穿东西,新(乡)河(口)线纵贯南北,地方干线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设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9.物产状况

本区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铜、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20多种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传统的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的名优特产品不断涌现,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蚕茧等土特产品和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工艺品,带着辽宁兴城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红旗渠故乡的深情厚意,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金桥。

10. 经济概况

本区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红旗渠奇迹,并培育了“红旗渠精神”的辽宁兴城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再显身手。10万建筑大军以“红旗渠传人”的姿态。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长治、郑州、西安、新疆等12个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门、科威物、俄罗斯、等国际市场。近几年来,辽宁兴城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辽宁兴城市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素有“太行天然公园”之称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龙头山风景名胜区和“人工天河”——红旗渠、国家级森林公园——五龙洞,以其独特的雄、险、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王相岩、惠明寺等文物古迹更引发华夏子孙的悠悠情思。“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运动健儿来此大展风姿。

二、区域地层与岩性

辽宁兴城地区的地质现象比较典型,出露良好,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的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完善的为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太古界时期,以片麻岩、片岩为主的变质岩类居多,元古界中石英岩广泛分布,其波痕、泥裂构造清晰可见,古生界中的灰岩较多,尤其是寒武系的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和早奥陶的白云质灰岩,在辽宁兴城地区分布较广。新生界的砾岩在该区也很具有代表性。

三、实习体会

实习,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是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时间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卡可以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学到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时间。而且中国的紧急飞速发展,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好药不断充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地质实习报告 篇6

一、实习概况:

20xx年5月13日上午,我们建工学部来到了大连滨海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开展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活动,实习内容包括金石滩地段地理位臵、山川与海岸形势、地层岩性、构造特征(地层产状、构造类型、节理、断层、褶皱与褶曲等)、海岸侵蚀地貌、滨海地质灾害等。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能够加深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更从直观上对于各种岩石的结构、产状、构造、颜色的明显的岩石特征有了更细致的认识,本次实习地点为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我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金石滩,进行一天的实地参观,我们首先参观了地质博物馆,然后又驱车来到地质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次实习使我们对各种岩石独特的形态和绚丽的颜色所折服,更多的了解到了岩石在地质作用下,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各种形态迥异的形状,对今后工程实地考察勘测,及施工前的选址都是有极大的意义的,通过实习把课堂上学到的关于断层、褶皱、背斜、向斜、穹窿和盆地等对于施工影响极大的特殊地质构造可以尽量避免,认识到工程地质课对建筑施工的基础性作用。

二、实习目的:

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

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以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习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三、实习地点

(1)地质博物馆:

大连金石滩国家地质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金石半岛之上、金石滩核心景区入口处,于20xx年11月12日正式开馆纳客,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共分八大展厅,是一座集地质科研、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参观景点,是了解地球演变和发展过程的最好场所。第一展厅:地球厅,介绍的是地球的组成部分和矿物元素,以及大连的地质演变史。参观完地球厅后,让我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爱护地球的原动力;第二、三展厅:海洋、海岸、海岸带厅,详细介绍海、洋的分别以及海岸带的沉积作用、

风化作用等,领略了海洋奇观、奇石的风采。第四展厅:海洋生物进化厅,在这个展厅内介绍生命的诞生和演化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五展厅:海岸带矿产资源厅,展出的是大连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第六展厅:观赏石厅,充分领略到了“牡丹石的雍容华贵、菊花石的淡洁高雅、五彩石的色彩艳丽、黄河石的通体圆润、文石的瘦漏透皱等,在这里,您将看到很多由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实质细腻、色彩缤纷、造型奇特的,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奇石等。第七展厅:影视厅,可以欣赏到有关大连、金石滩滨海地质公园的实景风光片,通过该片的'介绍对金石滩有全面的了解。第八展厅:海蚀地貌厅,隆重介绍“天下第一石”龟背(裂)石的形成以及延绵30多华里长的海岸线独特的地质地貌。

龟裂石(龟背石)

金石滩不仅拥有秀美的外表,奇特的地貌景观,还拥有天下独绝的龟背石。她是金石滩的“镇滩之宝”!,龟背石形成于6亿年前的震旦纪,虽然1994年8月14日的一场台风令岩体部分碎裂,但它仍然是世界发现的块体最大、断面结构显露最清晰的沉积岩标本。类似的奇石目前在世界上仅有两块,另一块在加拿大,块体面积比这块小。它不但是金石滩一宝,也是世界学界的极品。美国地质学家柯劳德教授来此参观后,多次在世界地质论坛上宣布:“世界上最大最美的龟背石在中国大连金石滩,它不仅是中国一绝,也是世界一绝!”关于他的成因,目前地质学界有两种解释:一是干裂说,指的是在干燥、炎热的气候环境下,半塑性岩石暴露、干裂后形成网格状裂隙,后期沉入水下,被绿色沉积物所充填而形成;另一种观点是地震液化泄水脉说,是指岩石在半塑性状态下,由于地震作用产生了垂直层面的裂隙不断振动,使泥沙在水的带动下流向裂隙沉积,形成状如龟背的岩石。

(2)地质公园:

金石滩位于辽东半岛南部,是黄海海岸向东南方向凸出的一个小半岛,属大连市金州区,距大连市中心5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9°01′-39°06′,东经120°57′-122°04′;陆地面积62k㎡,海域面积约58k㎡。由东部半岛、西部半岛和两个半岛之间的开阔腹地和海水浴场组成。包括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岸和旅顺口四大园区。金石滩园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