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稻草人手记》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稻草人手记》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稻草人手记》有感 篇1
《稻草人手记》里的文章内容新奇刺激,而且俏皮顽劣。三毛的形象又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原以为她与婆婆的关系会很僵,因为在三毛眼里, 自己“拐”走了婆婆心爱的儿子,她和婆婆是敌人,而与婆婆生活就是打仗。但在叙述中我们却感受到了这对婆媳的可爱。
值得一提的是《亲爱的婆婆大人》和《这种家庭生活》两篇文章。
在《亲爱的婆婆大人》文中,写的是第一次见公婆,咱们来一同品味一下她们“离别”的片段:
“婆婆拼了老命箭也似的撞过来,我立定不动,预备迎接狂风暴雨似的耳光打上来。(我是左脸给你打,右脸再给你打,我打定主意决不回手,回手还算英雄吗?)
我闭上眼睛,咬住牙齿,等待敌人进攻。哪知这敌人将我紧紧抱在怀里,呜咽泪出,发抖地说:儿啊!你可得快快回来啊!沙漠太苦了,这儿有你的家。妈妈以前误会你,现在是爱你的了。
假想敌被我弄哭了,我自始至终只有防她,没有攻击她,她为什么要哭呢?
……
我亲爱的维纳斯婆婆在号角声里渐渐地诞生了。”
还有一次是婆婆和姐姐一家四口到三毛与荷西的新住所渡假。三毛一天站着工作十六小时,晚上睡地铺并照顾姐姐的两个孩子。这种“非人哉”的生活三毛一直忍着,直到他们要回去了也不敢喘一口粗气。但中国女人特别是有知识的贤妻良媳的教养她还是不会忘的。在机场三毛将一朵兰花别在婆婆胸前,然后道别。我发自内心的感叹:伟大啊,三毛!这是《这种家庭生活》里的一段。
三毛在婆婆面前是绝对不会欺负荷西的,但是……
有一回,三毛不顾荷西的苦苦哀求执意只身一人回台北与父母团聚。紧接着上演了一幕“警告淘妻”的好戏。
荷西给三毛写了很多信,前一半都是苦口婆心地劝三毛快回来、多通信、注意身体。但后一半因为一个英国邻居卡洛的出现使荷西不再强烈地要求三毛回来。荷西在信中多次提及卡洛小姐的善良热心。说也奇怪,三毛的信开始多起来了,并且对荷西说卡洛是个坏女人,她会尽快回来。这下三毛可中了荷西的圈套,卡洛是荷西臆想出来骗三毛回来的一个幌子而已。
这位令三毛有太多美好回忆的荷西先生也是挺有头脑的嘛!
《滚滚红尘》是三毛的最后力作,它是一个剧本,大概是希望把它拍成电影吧。别的我也不说喜不喜欢,单是罗大佑的歌词就让你“百转回肠”:
“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事的我,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于是不愿走的你,要告别已不见的我,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
由于我是个读书不求甚解的人,所以对三毛及她的作品的理解难免片面。我只是凭着一颗爱慕之心,偷偷看了三毛一眼,但就这一眼,却深深爱上了这个女人。
孩子需要萝卜头精神。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外界的影响十分重要,身边的环境,他们接触的每一个人和事,都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人生观的确立发生作用。而这种外界的影响,除了家长、学校、亲友的教育外,孩子阅读的图书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卡-通读物在孩子中间广为流行,但有些卡-通图书中却存在着不健康的内容,使我们做教师的深感忧虑。如果让这些不健康的东西陪伴孩子,那些凶杀、暴力,甚至色情的东西,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最近,我欣喜地看到,重庆出版社出版了卡-通连环画《小萝卜头的故事》,这给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送来了一个好伙伴。
本书以简洁的文字,生动的卡-通画面讲述了小萝卜头短短的一生:一岁入狱,九岁被害。他的整个生命过程,几乎都是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度过的,吃的是霉米饭,住的是又闷又热的牢房。没有阳光,没有游戏,没有明亮的教室,更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小萝卜头却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受到敌人打骂的时候,他没有哭,他要像叔叔和阿姨们一样坚强。他上学的权利竟是叔叔阿姨们用“绝食”换来的,他懂得,学习的机会多么宝贵。草纸做成作业本,棉花的灰来调制墨水,再苦再难,也不放弃学习,不放弃希望!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在无边的黑暗中,小萝卜头却“永远在笑”。多么坚强、多么乐观、向上的孩子啊!他告诉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树立坚强信念的基础,是构成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的元素,更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源泉。
今天的孩子,已经远离小萝卜头生活的那个年代,他们衣食无忧,享受着良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他们充满遨游太空的幻想、崇拜哈利波特的魔法、喜欢歌星的风光、追随时尚的消费……但他们最需要的,恰恰应该是小萝卜头精神。因为,未来带给孩子的,不光是阳光和鲜花,而是严峻的考验、无情的竞争和科技水平及综合素质的较量。他们面对的敌人,不再是特务和看守,而是科技领域的竞争,是环境被破坏造成的危机,是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小萝卜头的故事》告诉今天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信念不能动摇;在风雨面前,希望不能熄灭。我们要做新世纪的主人,必须像小萝卜头一样,具备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读《稻草人手记》有感 篇2
三毛的《稻草人手记》不过就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平凡记忆,却时刻表达了对生活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三毛热情的投入生活,对自我诚恳,并且深思的面对人生,许多实际上相当凄凉的际遇,三毛都能把它写的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只是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烈的东西存在。
乱发如芳草,更行更远更生照片居所看似苍凉凄惨如下地狱,实在内心幸福无边如上天堂。三毛总能在文字当中写下这种让人心灵受到洗礼的文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种种磨难,生命的坚强和脆弱,愤怒和平静,爱和恨,乐和痛,欢笑和泪水,都在那刹那间成为瞬间的温柔的微笑,微笑着面对曾经的过去、现在的开始和以后的未来。终归就是一切的过往云烟,终归就是都要变化的,终归一切要回归虚无的真实,没有变的是那虔诚的微笑。也许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如意的困难,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样样都少不了一番折腾,生活不会总是那么一帆风顺,碰碰磕磕,跌跌撞撞总是在所难免,但就像三毛笔下的稻草人一样,即使衣服破了,挂着枯枝般的手臂,看着美丽的麦田,露出虔诚的微笑来。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也许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也总是有各种困难,总有失去和获得,我们不必学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的.葬花之举,因为花谢之后终会归入大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你又怎知那不是它热爱的生存方式呢?也许我们的道路上会失去很多,但我们也会有所收获,不要去在意一瞬之间的失败与失去,而是要露出虔诚的微笑来,迎接一次又一次磨难的洗礼,如凤凰涅盘,终会在熊熊烈火的洗礼后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我心中有一个不变的信仰,它就是什么,我也不很清楚,但我不会放弃这在冥冥之中引导我的力量,直到有一天我离开尘世,回返永恒的地方。正如三毛这笔下的信仰与力量,走过千山万水,我们不离不弃,让一切都汇入生命的河流中,迎着温暖的夕阳,幻化成一次虔诚的微笑。
读《稻草人手记》有感 篇3
假若你似我一般百无聊赖,在呢喃三遍沙漠、三毛以后,你或许就能理解我突然生出的这种冥冥之中的感觉。沙漠终究化成一杯土;世上叫作三毛的人,纵然免不了千千万万。
而我不能忘。
沙漠
说起沙漠,你最先想到什么?还记得《东邪西毒》中油画般浓烈的颜色吗?金黄、银白、鲜红。苍茫戈壁,大漠孤烟,黄沙漫卷西风。驿站里刀客冰冷,枯树下女子孑然……随沙飘舞的自由任欧阳锋变成循循善诱的西毒。他是孤星入命的人,一心要独守空旷寂寥。其实那边也不错,可惜已经不能回头,将就罢了。千方百计地选择却不是因为归宿,拿捏得不错,大漠果然容他任性。
当年誓言铮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如今也只孤零零地站立着断断续续的古国墙垣。地处丝绸要道,加上水土肥美,曾经盛极一时的城,历史的车轮碾过只留下满目黄沙。繁华靡丽,过眼云烟。沙埋古城就像是海市蜃楼般的传说。
千百年来不断有人向往着沙漠的生活,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对沙漠之心的朝圣之旅。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领略在沙漠扎根的风尘仆仆,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大漠。
三毛
那年抱着而立之年的流浪情怀,只身搭上了飞往撒哈拉的大铁鸟。“远方”似乎永远是个令人着迷的词汇,午夜的火车行驶声在似梦非梦中响起,只缘起于无意看到的一组撒哈拉图片。正如三毛所说:“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冋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天地。”好一个率性的女子。
至此,小她六岁等她六年而后结伴生活六年上帝就把他抢了去的西班牙男孩荷西终于带着苦守的承诺又出现了。这次他紧紧捉住了三毛,二话不说就独自提前去撒哈拉安置新家。相濡以沫,成为彼此生命中最美的桥段。三毛也幵始安心创作,其敏感善良一步步迈进人们的视野。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文艺风情盛行一时的华语世界里,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所有封闭的人们打幵一扇闪耀着远方色彩的窗户。在她闪烁着新鲜光泽的文字里,所有蒙尘的心灵都会发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喟叹。至今他们的故事仍是人们心中的一段沙漠佳话,历久弥新。
荷西与她,一个神往着大海,一个醉心于沙漠。众人从生而来,向死而去,为的是要活成所追求的样子。为了精神自由死去怎么能不算一种圆满?屈原为国,黛玉为情,太白为月,志摩为云。荷西游荡在深海,三毛被孤独湮没。
那又如何呢?不虚此行。
流浪
记得余秋雨曾在游历西班牙时,在巴塞罗那写下一篇《流浪的本义》,其中有些句子让我在三毛身上找到了契合点:
除了少数逃罪人员和受骗人员,正常意义上的远行者总是人间比较优秀的群落。他们如果没有特别健康的情操和体魄,何以逃离早已调适了的生命温室而去领受漫长而陌生的时空折磨?天天都可能遭遇意外,时时都需要面对未知,许多难题超越精神储备,大量考验关乎生死安危,如果没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只能半途而返。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读《稻草人手记》有感 篇4
这本书是三毛的作品之一。作品主要描写了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在沙漠中幸福快乐的生活。在沙哈拉沙漠中,没有大都市的喧嚣,没有城市的拥挤,有的只是那一份清淡的宁静,保留的是原始田园牧歌式的快乐。
在“杏花春雨下江南”中三毛描写环岛南部的景色时,曾有这样的描写“漫山遍野的白色杏花,像迷雾似的笼罩着这寂静的平原,一幢幢红瓦白墙的人家,零零落落的散布在录得如同丝绒的草地上。细雨里,果然有牛羊在低头吃草,有一个老婆婆在喂鸡,偶尔传来狗叫声,跟陈除了这个村落的宁静。时间,在这里是静止了,好似千万年以来,这篇平原就是这个样子,而千万年以后,它也不会改变。河西和我轻轻地走进梦想中的大图画里,我清楚的明白,再温馨,再甜蜜,我们过了两小时总要离去的,这样的怅然,使我更加温柔的注视着这片杏花春雨,在我们中国的江南,大概就是这样吧!”这段对非洲乡村图景的唯美描写,正体现了三毛对乡村田园牧歌是生活的眷恋,她憧憬美丽恬静的乡村生活。杏花微雨,迷雾朦胧,农夫带月荷锄归,阡陌交通,偶有犬吠,三毛对这田园生活的极力歌颂,背后是对大都市喧闹,纷扰的排斥,也许人们在每天行色匆匆的都市生活中丢失了快乐,迷失了自我,在宁静单纯的'乡村生活中,寻找最本真的人性。
在那段让三毛最为快乐的沙漠生活中,她结交了许多朋友,认识了许多新的邻居。“一个陌生人的死”中描写到这样一位老人,他不会讲西班牙话,很久不出门,身边没有任何亲人,他得了坏疽,全身不断腐烂,住进医院后护士因为他散发出来的气味而嫌恶他,最终他还是去世了。三毛在最后写道“医院的大门外,阳光普照,天,蓝得好似一片平静地海,路上的汽车无声的流过,红男绿女,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一群群的走过,偶尔夹杂着高傲的笑声。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世界,一切的悲哀,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而不着边际!”他们是天使,他们常常流泪,因为他们太爱自己的孩子,因为翅膀要护这孩子,因为他们怕孩子淋浴生病。孩子长大后,对天使说,他要走了,天使们便把身边最好的东西给了孩子他们看着孩子越。走越远连忙飞到高一点的地方,即使他们老了,他们还是挣扎着拼命向上飞,当孩子渐渐看不到了,他们才慢慢回家去。越不善待,不赡养老年年人,已经不是近些年热议的话题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他们的孩子,孙子养大,自己慢慢也就变成了老年人。当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而远走他乡,老年人只能在家中默默守望,等待孩子归来,全家团聚,老人的一生都是为孩子在毫无保留的付出,而我们却只能看着他们一点点变老,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多一点关爱。
在《稻草人手记中》着重描写了三毛生活中最幸福的日子。当三毛给荷西留下一封信,独自飞往故乡时,荷西对她又爱又恨,甚至编造了他与卡罗的关系,却引得三毛败兴而归。荷西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遇到了想搭车生前的邻居就果断拒绝,看到邻居加力生病身边没人照顾时就为加力垫付医药费,亲自照顾他。他们都是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单纯善良。正如三毛所说“我们都有过去,我们一样怀念着过去的那一半。只是,人要活下去,要再寻幸福,这并不是否定了过去的爱情。”
看惯了世事沧桑,看透了世间的冷漠。在我们还在讨论人间是否还有温暖,人与人之间能否抛弃隔阂时,在沙漠的深处,还隐藏着人最淳朴的情感。一个夜晚,一条狗扑向了三毛,因此三毛认识了它的主人……达尼埃。他和他的家人来自瑞士,他的母亲得了肝病,父亲双腿瘫痪。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承担了全部的家务,自己做蛋糕,替母亲养鸡。他清早六点起床,喂鸡,扫鸡房,拾蛋,洗衣服,喂猫狗,做父母的饭和自己的午饭,然后上学。放学后,买菜,回家,收衣服,做晚饭,给父母擦身子,带狗散步,才能上床。一个孩子的娱乐在他是不存在的。而他是在八岁时被父母领养的。他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道德的力量,温暖了冷漠的心灵。
生活不需要有多少大风大浪,平淡质朴才是本真。三毛和荷西在沙漠中体验了之前从未有过的人生奇遇。他们经历了战争的考验,看过了人情冷暖,享受着沙漠中的美景。这一切让他们爱得更坚定,也许爱情终归会回归平淡,当初的激情会被习惯慢慢吞噬,可生活在锋利的磨去我们的棱角的同时,也让我们变得更强大。认认真真的生活,勇敢地接受生活所给予你的一切。生活是公平的,他给与你一个阴暗困惑的现在,积极的面对,他必定在不远处播撒下灿烂的阳光。
读《稻草人手记》有感 篇5
稻草人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它只是为了吓鸟,但却不能彻底地杜绝鸟再来食谷。法律,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但却依旧有人总好奇般地偷越法律边界。这样的法律和一个稻草人又有何异同!是可悲吗?是无奈吗?
《法律稻草人》是一部由张建伟教授近年来撰写的50余篇短文构成的文集。这里面更多的是对于中西方法律在各个方面的异同。是对包公断案,窦娥哭冤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的司法文化的透彻分析,是对《威尼斯商人》,《基督山伯爵》等西方经典作品中体现的法律传统的独特见解;而且在中国法律教育,司法考试之弊端的深刻洞察,也有对西方著名法学家及其思想的精辟评论。
书上说:“在一个不尊重法律的社会,法律只能吓鸟,不正像稻草人?在法律只是稻草人的社会,没有人相信,法律的正当程序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好办法。人们遇到麻烦即使求助于司法,也对司法心存疑虑,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明君、贤相和清官身上,但又不太相信自己真有遇上他们的好运气。”这是一本随笔小书,它关注的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真理,而是法律在真实生活中的状态,它嘻笑谐谑的笔头嘲弄的并非法治的理想,而是这样的理想落在现实沙洲上的窘困与无奈。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认为法律是一具稻草人呢?
首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我们缺少法律意识,权利受侵害者远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利的信心和恒心。就单单的一个钉子户就可以看出来,对比德国十九世纪“磨坊事件”与中国二十一世纪“杨武案”,发现两国“钉子户”最大不同在于“当遭遇强拆,德国磨坊主云:‘我到法院告你’,中国拆迁户语:‘我用煤气罐炸你’。”民众不会选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而是是使用私力救济去解决问题。还有书中《街头看法治》一文中提出要培养民众的“法商”也就是要有法律信仰和遵守法律的意识。一个国家的守法意识如何,从十字路口一望便知,中国式的过马路就是国人“法商”的一个缩影。可以无视红绿灯,凑够一堆儿便过马路,这已无关乎法律规则与道德遵守的问题,背后可是拿生命开玩笑!比法制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教育公民了解自身应有的各种自由权利,培养自觉维护自身和他人自由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民众感受到法律,把法律平常化,人们自然而然就将法律融于生活,也就有了法律意识。他们也就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了!
其次对于执法者没能秉公执法,不能树立起法律的权威。莎翁云:“吾人不可将法律制成吓鸦之物,竖起它来只为恐吓攘食之鸟。”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若法律无权威,司法无公信,正当程序不被信仰,一如稻草狗守门,自由便为群盗随来随攫走矣。虽冥顽之人,此际亦必请七武士守村御盗。独吾人不知三复斯言,维护法律权威?制法者不问法律之是否必行,司法者将法律任意违反,万众袖手,各思法律所以绳人,只我例外,便是家国不祥之相。”人们为什么不选用法律武器,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是对自己力量的极大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强大信任?不!都不是!这只能说明,是对我们法律的强大不信任!我们作为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国家,却不能带给国民安全感,这像话吗?书中《选择性执法戕害法治》一文中对于执法人员的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进行了批判,这种做法不利于民众养成对法律的尊重。我们没有对法律的信任,就更别提让我们拥有法律意识,去选择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了!我们国家的法治又是如何?在文中,更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到法治永远不能只是标语、口号,没有严格落实,社会永远无法形成“重法”之风气。
最后,作为一个法学学生,我更认为我们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消灭法律稻草人,法律人必定应当承担最重之责任!中国法律之现状,最应该负责的,也是我们法律人!只因为,我们法律人是那么的不争气。“专业意识”一篇,教授责难我国法律人专业性不足;“玄都观之叹”张教授担心我国发起“法律大跃进”,狂搞法律院系从而对我国法律人专业化造成创伤;“从佩里·梅森想到律师怎么赚钱”,教授嘲讽律师将赚钱视为律师职业的准则,认为这才是律师无法获得社会尊重的原因所在。我们是祖国最新鲜的血液,我们更应该从自己出发,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自己。只有这样,新鲜血液才可以代替原先的污浊之血,那我们的法律才可以摆脱稻草人的命运,祖国才可以焕然一新,焕发活力。
法律,稻草人,难道他们之间真的要画上等号吗?不!我们不能再无动于衷下去。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法,用法,执发,守法,那法律也便活了起来。法律她拥有了生命,她不再像稻草人一般死气沉沉,一动不动,不再只是“吓鸟”,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赶鸟”。让法律摆脱掉稻草人的命运,让法律真正的活起来,拥有她真正的意义。
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法律摆脱掉沦为稻草人的命运吧!
读《稻草人手记》有感 篇6
这个稻草人是三毛,三毛的幸福如稻草般短暂停留,然后被狂风卷走,飞散在天涯海角。
三毛的这本《稻草人手记》是写给她爱的荷西,内容是回忆两人在撒哈拉与加纳利的生活,语言风趣幽默。她在序言中写了一个稻草人,当麻雀啄着稻草人的帽子时,稻草人只是定定地看着远方金黄的麦田,轻轻微笑。这个稻草人就是三毛,三毛的幸福如稻草般短暂停留,然后被狂风卷走,飞散在天涯海角。
三毛第一次出国的时候,父母小心叮嘱,告诉她吃亏就是占便宜。三毛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到了国外后,按照父母说的话去做,却失去了自我。在一次大打出手后,那个充满个性与激情的三毛又回来了。三毛写道:“国民外交固然重要,但是在建交之前,绝不可国民跌交。那样除了受人欺负之外,建立的邦交也是没有尊严的。”她称飞机上的男性服务员为“空中少爷”,把她的外国同学都称为洋鬼子,当然,在外国同学眼中,三毛也是“洋鬼子”,这是“群鬼对阵”。三毛在德国时,邻宿舍的女生天天折腾到半夜,许多行为在校方条例中都是非法的。三毛被骚扰得不耐烦,找到校方,校方说没证据,于是三毛第二次去就把磁带拿了过去,校方介入调查,很快解决了。所以,无论在哪里,都不能放弃抵抗。“在洋鬼子的不识相的.西风里,做一个真正黄帝的子孙。”
三毛住在北非加纳利的时候,有一个义务打扫街上卫生的瑞典老人,三毛称他为“瑞典清道夫”、甚至是“老疯子”。当然,有“老”就有“小”,这个小疯子就是三毛。小疯子把树上的叶子全都摇下来,老疯子一板一眼地认真扫,扫过的地简直清洁得不能穿鞋踩。同时,她还结交了许多老年人,因为这就是个“老年人社区”。本来三毛认为老年人只会絮絮叨叨陈年往事,谁知,这些老年人很时尚很健康很有活力。一对老夫妇邀请她一起沿海湾看落日,结果回来的时候三毛坐在石阶上一动都不能动,那对老夫妇仍然精神抖擞。这些老人们的可爱让三毛打破了自己不结交邻居的“原则”,与他们“玩”到了一起。“人生的尽头也可以再有春天,再有希望,再有信心。这是他们对生命执着的热爱,对生活真切的有智慧的安排,才创造出了奇迹般灿烂的晚年。”
还有一个人,让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胆战心惊”,那是个卖花女,她可以用任何无赖没有逻辑的借口把花“强卖”给你,三毛与荷西屡受其害,以致到最后,当前院木棚的门被卖花女一推开,三毛对荷西道“警报”,然后两人以光速将客厅通往花园的门锁上、奔到浴室躲着。荷西坐在马桶上看书,三毛在用指甲刀挫手指,两人大气都不敢喘,尽管外面的门、玻璃已经被卖花女拍得震天响。两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被一个“死缠烂打”的卖花女“逼”到这步田地,可见这个卖花女把他们骗得很惨。
三毛的散文充满了情趣,读到幽默处便是会心一笑。女人难得有幽默感,更何况是个有才情的女人呢。可惜,三毛的幸福如稻草,短暂地停留了6年。荷西离开了,带走了稻草,带走了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