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初中数学教案(精选87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教案 篇1
一、课题
27.3 过三点的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2.. 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难点: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探索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授
1.过已知一个点A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2.过已知两个点A、B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3.过已知三个点A、B、C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思考、交流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探索成果,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
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过两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这些圆的圆心都在连结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这样的圆只有一个.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给出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例:画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圆.
让学生探索课本第15页习题1.
一起探究
八年级(一)班的学生为老区的小朋友捐款500元,准备为他们购买甲、乙 两种图书共12套.已知甲种图书每套45元,乙种图书每套40元.这些钱最多能买甲种图书多少套?
分析: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的表格,并完成2、3 问题,使学生清楚通过列表可以更好的分析题目,对于情景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景可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解题.另外通过此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应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当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还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解.
(二)、小结
七、练习设计
P15习题2、3
八、教学后记
后备练习:
1.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面积等于 .
2. 如图,有A, ,C三个居民小区的位置成三角形,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市,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则超市应建在()
A.在AC,BC两边高线的交点处
B.在AC,BC两边中线的交点处
C.在AC,BC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
D.在A,B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处
初中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式、
2、回顾收集数据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回顾频率、频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回顾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5、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 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 生用数学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2、体会收集数据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及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 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现在如何让你调查一个情况、并且根据你获得数据,分析整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我想大家现在心里应该有数、
例如,我们要调查一下“上网吧的人的年龄”这一情况,我们应如何操作?
先选择调查方式,当然这个调查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调查到所有上网吧的人,何况也没有必要、
同学们感兴趣的话,下去以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调查,然后再作统计分析,然后把调查结果汇报上来,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一个组表现最好?
二、讲授新课
1、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
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
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 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同学们先独 立思考,然后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我们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
(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地方,及时补上)、
收集数据的方式有两种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
例如:调查我校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用普查的形式、
在这次调查中,总体:我校八年级全体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个体:我校八年级每个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用普查的方式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此时可用抽样调查、
例如把上面问题改成“调查全国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由于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也较大,此时就采取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的特征数字来估计总体,例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极差、方差等、
上面我们回顾了为了了解某种情况而采取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但抽样调查必须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因为只 有这样,你抽取的样本才能体现出总体的情况,不然,就会失去可靠性和准确性、
例如对我们班里某门学科的成绩情况,有时不仅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占多少,80到90分之间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这时,我们只要看一下每个学生的成绩落在哪一个分数段,落在这个分数段的分数有几个,表明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数就是多少,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率就是频数与数据总个数的商、
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它们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性的、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例如:某农科所在8个试验点,对甲、乙两种玉米进行对比试验,这两种玉米在各试验点的亩产量如下(单位:千克)
甲:450 460 450 430 450 460 440 460
乙:440 470 460 440 430 450 470 4 40
在这个试验点甲、乙两种玉米哪一种产量比较稳定?
我们可以算极差、甲种玉米极差为460-430=30千克;乙种玉米极差为470-430=40千克、所以甲种玉米较稳定、
还可以用方差来比较哪一种玉米稳定、
s甲2=100,s乙2=200、
s甲2<s乙2,所以甲种玉米的产量较稳定、
三、建立知识框架图
通 过刚才的几个问题回顾思考了我们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下面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四、随堂练习
例1一家电脑生产厂家在某城市三个经销本厂产品的大商场调查,产品的销量占这三个 大商场同类产品销量的40%、由此在广告中宣传,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量占40%、请你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判断该宣传中的数据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判断说理型题,它要求借助于统计知识,作出科学的判断, 同时运 用统计原理给予准确的解释、因此,该电脑生产厂家凭借挑选某城市经销本产品情况,断然说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量占40%,宣传中的数据是不可靠的,其理由有二:第一,所取样本容量太小;第二,样本抽取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例2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的斗争中,疫情变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请根据下面的疫情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1)图10是5月11日至5月29日全国疫情每天新增数据统计走势图,观察后回答:
①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与新增疑似病例人数之和超过100人的天数共有__________天;
②在本题的统计中,新增确诊病例的人数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
③本题在对新增确诊病例的统计中,样本是____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
(2)下表是我国一段时间内全国确诊病例每天新增的人数与天数的频率统计表、(按人数分组)
①100人以下的分组组距是________;
②填写本统计表中未完成的空格;
③在统计的这段时期中,每天新增确诊
病例人数在80人以下的天数共有_________天、
解:(1)①7 ②26 ③5月11日至29日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 19
(2)①10人 ②11 40 0、125 0、325 ③25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回顾与思考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共同建立的知识框架图,并进一步用统计的思想和知识解决问题,作出决策、
六.课后作业:
七.活动与探究
从鱼塘捕得同时放养的草鱼240尾,从中任选9尾,称得每尾鱼的质量分别是1、5,1、6,1、4,1、6,1、3,1、4,1、2,1、7,1、8(单位:千克)、依此估计这240尾鱼的总质量大约是
A、300克 B、360千克C、36千克 D、30千克
初中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中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庇么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痹诖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北窘诳挝颐蔷屠匆黄鹧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2)2x-3;(3)-7;(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与乙数的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2)a-b;(3)a2+b2;
(4)(a+b)(a-b);(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此时,教师指出:a与b的和,以及b与a的和都是指(a+b),这是因为加法有交换律钡玜与b的差指的是(a-b),而b与a的差指的是(b-a)绷秸呙飨圆煌,这就是说,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句子里应特别注意其运算顺序
例3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比绲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2)(a-1);(3)(5a+7);(4)a2+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2)(m)m个
三、课堂练习
1鄙杓资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的和;(2)甲数的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庇么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庇么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2);(3)2x2+2;(4)y(y+3)薄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痹跹列代数式?2绷写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3)把用日常生活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列成代数式,是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币求学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业
1庇么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体校里男生人数是x,女生人数是y,教练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是1∶10,教练人数是多?
2币阎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已知圆环内直径为acm,外直径为bcm,将100个这样的圆环一个接着一个环套环地连成一条锁链,那么这条锁链拉直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99a+b(cm)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中数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三、 典型例题:
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 巩固练习:
1、(教材P93练习1)
解:
2、(教材P93练习2)
3、(教材P93练习3)
证明:
4、(教材P95习题24.1第9题)
五、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
A.3 B.32
C.2 D.2
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
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2=_______.
(4) (5)
6.(中考题)如图5, 于 ,若 ,则
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
【拓展创新】
1.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积.
3、教材P95习题24.1第12、13题。
【布置作业】教材P95习题24.1第10、11题。
初中数学教案 篇6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开盘+0.16+0.25+0.78+2.12
收盘-0.23-1.32-0.67-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初中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数学教案 篇7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 (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4节练习第1题.
初中数学教案 篇8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百度一下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
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
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
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
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 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小试牛刀
内容:
1.下列哪几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
①9,12,15; ②15,36,39; ③12,35,36; ④12,18,22
解答:①②
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250 B 150 C 200 D 不能确定
解答:B
3.如图1:在 中, 于 , ,则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解答:C
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 (图1)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解答:A
意图:
通过练习,加强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认识及应用
效果
每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并指出各题分别用了哪些知识。
第四环节:登高望远
内容:
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2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 都应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图3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解答:符合要求 , 又 ,
2.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答: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中
=(250+240)(250-240)
=4900= = 即 △ABC是Rt△
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意图: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该定理。
效果: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以便于计算。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内容:
1.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解答:4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E、△DEF、△BCF、△BEF
2.如图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图4 图5
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
意图:
第一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题在于考查学生如何利用网格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
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够快速做答并能简要说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网格的应用。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
1.今天所学内容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便于计算。
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4第1,2,4题。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
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附:板书设计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情景引入 小试牛刀: 登高望远
初中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初中数学教案[精华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和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概念,知道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的性质.
3.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概念.
【讲解新课】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的性质:
教师强调,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1: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2: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右图,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则的面积是什么?
生: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面积.
例2已知:如右图,是△的角平分线,交于,交于.
求证:四边形是.
(引导学生用定义来判定.)
例3已知的边长为,,对角线,相交于点,如右图,求这个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一边上的高,即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标题
定义……
性质例2…… 小结:
性质定理1:……例3…… ……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x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x的图象。
2、x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x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x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x在x和x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教法建议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x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x,x等都不是。
(2)对底数x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教学目标
1。x理解的定义,初步掌握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x通过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x通过对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研究式
教学过程
一、x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
1、6、(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x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由学生回答:x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x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x米,试写出x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x。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x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
x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x的函数称为。(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x(板书)
(1)x关于对x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x会有什么问题?如x,此时x,x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x对于x都无意义,若x则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x且x。
(2)关于的定义域x(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x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的定义域为x。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
(4)x,x
(5)x。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其中(3)x可以写成x,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x:
2、值域:
3、奇偶性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x轴上没有,在x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x轴上方,且与x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x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x越小,图象越靠近x轴,x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x,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x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唯一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x=x与x图象之间关于x轴对称,而此时x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x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x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x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x为何值,x都有定义域为x,值域为x,都过点x。
(2)x时,x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x时,x为减函数。
(3)x时,x,x x时,x。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x (板书)
1、利用单调性比大小。x(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x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x与x;x(2)x与x;
(3)x与1x。(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x在x上是增函数,且<x。(板书)
教师最后再强调过程必须写清三句话:
(1)x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
(2)x自变量的大小比较。
(3)x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后两个题的过程略。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叙述过程。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x与x;x(2)x与x ;
(3)x与x。(板书)
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各组数与例1中的区别,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1)来说x可以写成x,这样就可以转化成同底的问题,再用例1的方法解决,对(2)来说x可以写成x,也可转化成同底的,而(3)前面的方法就不适用了,考虑新的转化方法,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可提示学生的函数值与1有关,可以用1来起桥梁作用)
最后由学生说出x>1,<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x构造函数的方法:x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x搭桥比较法:x用特殊的数1或0。
四、巩固练习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板书)
(1)x与x x(2)x与x;
(3)x与x;x(4)x与x。解答过程略
五、小结
1、的概念
2、的图象和性质
3、简单应用
六、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 篇12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 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2)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 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 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物的汽车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
第93页第3题
初中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中数学教案 篇14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
解
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
提问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问题。
1、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
反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注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0,由这两个条件可解出m的值。
解由题意,得解得。
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分析由于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0,而一次函数y=kx—k中,k0,所以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解因为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0,所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
分析(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0)。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
所以,k=—2。
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所以,
点A的坐标为。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这个图象上;
例4已知函数为反比例函数。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x≤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解得,m=—2。
(2)因为—2<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因为在第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时,y最大值=;
当x=—3时,y最小值=。
所以当—3≤x≤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
例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1)因为100=5xy,所以。
(2)x>0。
(3)图象如下:
说明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数有如下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五、检测反馈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2)。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时,y的值;
(3)当x取何值时,?
3、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x2,y2),且x1<0 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这是一节“概念加例题型”课,此种课型中的学习内容一部分是概念,一部分是运用前面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在方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重要基础。这类课一般采用“导学导教,当堂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一般不放在概念上,要特别留意学生运用概念解题或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时,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 3.情感、态度: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在移项法则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渗透化归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自学、讨论、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教学难点:移项法则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引例: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分别是( ) A.3个老头,4个梨 B.4个老头,3个梨 C.5个老头,6个梨 D.7个老头,8个梨 设计意图:大部分同学会用算术法(答案代入法)来解答的,而这类问题我们如何用方程来解答呢?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巧妙过渡,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移项法,明确移项法的依据,会解形如ax+b=cx+d类型 的一元一次方程。 2.会建立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也验证了本节课学生自学的效果,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导教导学 1.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教材问题2到例3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的等量关系是什么?(2)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解形如“ax+b=cx+d”类型的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8分钟后,比谁能仿照问题2和例3的格式正确解答问题) 2.学生自学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独立学习,教师巡视,对自学速度慢的、自学能力差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给以暗示和帮扶,有利于自学后的成果展示。 3.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展示) (合作交流一)教材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两种不同分法这批书的总数就有两种表示方法,即这批书共有(3 X+20)本或(4X-25)本。 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x+20 = 4x-25(板书) 【总结提升】解决“分配问题”应用题的列方程的基本要点: A.找出能贯穿应用题始终的一个不变的量. B.用两个不同的式子去表示这个量. C.由表示这个不变的量的两个式子相等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因为在自学提纲的引领下,每个小组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同,反馈的意见不同,所以在展示中首先要展示学生对课本例题的理解思路。采取主动自愿的方式,一个小组主讲,其它小组补充。 (变式训练1)某学校组织学生共同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3棵;如果每人种6棵,则缺3棵树苗,求参与种树的人数 (只设列即可) (变式训练2)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各多少? 设计意图:检查提问学生对“分配问题”应用题掌握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所列方程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学生会带着“如何解这类方程?”的好奇心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合作交流二)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解形如“ax+b=cx+d”类型的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板书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魏玉英) 师:为什么等式(方程)可以这样变形?依据什么? (出示)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即: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师: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出示) 通过移项,使等号左边仅含未知数的项,等号右边仅含常数的项,使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与课题对照渗透转化思想) (基础训练)抢答: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修改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魏玉英) 设计理念:让各个小组凭着势力去抢答。这五个习题重点考察学生对移项的掌握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习题分层设计且成梯度分布。 【归纳板书】 解“ax+b=cx+d”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 移项,(2) 合并同类项,(3) 系数化为1 (综合训练) 解下列方程(任选两题) 设计理念:第(2)、(3)两题未知数系数是相同类型的,所以让学生任选一题即可。通过综合训练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巩固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去解方程了。 (中考试练)若x=2是关于x的方程2x+3m-1=0的解,则m的值为 设计理念:通过本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确中考在本节的考点,同时激励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要抓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 (四)我总结、我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之间互相谈收获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相互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可以引导学生从本节课获得的知识、解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的技巧等方面交流意见。 (五)当堂检测(50分) 1.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 A.由-2x=6, 得x=3 B.由-3=x+2, 得x=-3-2 C.由-7x+3=x-3, 得(-7+1)x=-3-3 D.由5x=2x+3, 得x=-1 2.一批游客乘汽车去观看“上海世博会”。如果每辆汽车乘48人,那么还多4人;如果每辆汽车乘50人,那么还有6个空位,求汽车和游客各有多少?(只设出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即可) 3.(20分)已知x=1是关于x的方程3m+8x=m+x的解,求m的值。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答题,教师巡回检查,对先答完的学生进行及时批改,并把得满分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对后解答完的学生的检测进行评定,最后老师进行小结。 (六)实践活动 请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年龄编一 道“ax+b=cx+d”型的方程应用题,并解答。先在组内交流,选出组内最有创意的一个记在题卡上,自习在全班进行展示 。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课后完成,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初中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x=50 000。 答:原来有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 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①结合你对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次的理解,说一说你对一次函数中的“一次”的理解. ②k可以是怎样的数? ③你怎样认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一个常数b的和即 Y=kx+b 定义:一般地,形 如 Y=kx+b( k,b 是常数,k≠0 )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 b=0时, 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①Y=X-6②Y=3X③Y=X2④Y=7-X 学生独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例2、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 解释与应用 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①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时)之间的关系式;②圆的面积y(厘米2)与他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③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y(厘米)之间的关系式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学目标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 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难点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设置: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1)任意选取若干块这样的硬纸片,尝试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并写出相应的等式;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这个问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拼图,教师在这要引导适度,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在拼图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三)德育渗透点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单项式和多项式在前二章,特别是第一章已有新接触,本节课来研究多项式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体现了数学的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法,以训练为主,注重尝试指导.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多项式有关概念→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3.疑点: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多项式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出示投影1)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 , ,2, , , , 2.圆的半径为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 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 , , 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板书]3.1整式(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板书]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出示投影2) 练习:下裂代数式 , , , , , , , ,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 , , 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 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 次数是1, 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板书]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 ,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 中, 这一项不是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1.填空: 2.填空: (1)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 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 是_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_.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式》一节中“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板书]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整式,并做了述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下列各代数式:0, , , , , , 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整式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整式的关系. (五)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1.单项式 , , 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2. 是_______次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3. 是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 4. 的2倍与 的平方的'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 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 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整式,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整式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5不是多项式( ) (2) 是二次二项式( ) (3) 是二次三项式( ) (4) 是一次三项式( ) (5) 的最高次项系数是3( ) 2.填空题 (1)把上列代数式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 , ,0, , , ; ; ; ; . (2)如果代数式 是关于 的三次二项式则 , .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149页习题3.1A组12. (二)选做题:课本第150页习题3.1B组3.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 × √ × 2.(1)单项式 ,多项式 ; 整式 ; 二项式 ; 三次三项式 ; (2) , . 作业答案 教材P.149中A组12题:(1)三次二项式 (2)二次三项式 (3)一次二项式 (4)四次三项式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巩固提高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们领略数学隐藏在生活中的迷人之处; 2、培养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方法: 启发探索、小游戏 教具安排: 多媒体、剪纸、小剪刀三把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我们都在跟数学打交道,能说说大家对数学的感受吗? 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不管以前你们喜不喜欢数学,但老师要告诉大家,其实数学很有趣,它不仅出现在我们的课本,更隐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我们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它在我们的周围闪着迷人的光,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喜欢数学,与数学成为好朋友,好好领略好朋友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事不宜迟,现在我们马上开始我们的数学探究之旅。首先,我们来玩个小游戏: 请大家拿出笔和纸,根据下面的步骤来操作,你会有惊人的发现。(PPT演示) [1]首先,随意挑一个数字(0、1、2、3、4、5、6、7) [2]把这个数字乘上2 [3]然后加上5 [4]再乘以50 [5]如果你今年的生日已经过了,把得到的数目加上1759;如果还没过,加1758 [6]最后一个步骤,用这个数目减去你出生的那一年(公元的) 师:发现了什么?第一个数字是不是你一开始选择的数字呢?那接下来的两个呢?如无意外,就是你的年龄了。是不是很有趣呢?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课后大家仔细想想自然就明白啦,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了。接下来我们来尝试帮助格尼斯堡的居民解决下面的问题(PPT演示):格尼斯堡建造在普蕾尔河岸上。7座桥连接着两个岛和河岸,如图所示: 网路图 居民们的一项普遍爱好是尝试在一次行走中跨过所有的7座桥而不 重复经过任何一座桥。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想法吗?拿出纸和笔设计的路线。 学生思考设计。 师:同学们行吗?事实上,著名数学家欧拉已经证明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可是这是为什么呢?别急,我们继续看下去。 1944年的空袭,毁坏了大多数的旧桥,格尼斯堡在河上重新建了5座桥,如图: B 现在请同学们再尝试一下,在一次行走中跨过所有的5座桥而不重复经过任何一座桥。 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这次行得通了吧?那么为什么呢?有没有同学可以说一下他的想法? 其实,我们的欧拉大师经过研究大量类似的网络,证明了这样的事实(PPT演示):要走完一条路线而其中每一段行程只许经过一次,只有当奇数结点的数目是0或2时才是有可能的,在其他情况下,如果不走回头路,就不能历遍整个网络。 他还发现:如果有两个奇结点,那么经过整个路线的形成必须从一个 奇结点开始,到另一个奇结点结束。 师: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的?第一个图奇结点的个数为3,第二个图奇结点的个数减少到2个了,看来真的是这样的。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这个问题:(PPT演示) 下面是一幅农场的大门的图。如果笔不离纸,又不重复经过任一条线,有没有可能画成它? 学生思考讨论。 师:我们看到它的奇结点个数为4,由欧拉的证明我们知道不能一笔画成。 那如果农场主将门的形状做成这样呢?(PPT演示) 学生尝试。 师:是不是可以啦,为什么呢? 生:奇结点个数为2. 师:这种不用走回头路而历遍整条线路的情况,不仅仅具有趣味性,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实用性,比如,我们的邮递员和煤气抄表员,不走回头路意味着可以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看来,数学并不像 某些时候想的那样没什么用处了吧? 下面我们继续我们的奥秘之类吧。 今天我们班有同学生日吗?如果你生日,爸爸妈妈给你买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你要把它切成不同形状的平均大小的7块,怎么切?能行吗?尝试一下。 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把正方形的周边(即周长)分成7个等长,定出蛋糕的中心,从周边划分等长的标记切向中电,(如图所示)即可。 为什么呢?这里我们用到三角形等高等底面积相等的性质。 吃完了蛋糕,我们来观赏一下百合花。(PPT演示): 一个乡村的池塘里种了美丽的百合花,百合花生长得很快,使它们覆盖的面积每天增加一倍。30天后,长满了整个池塘,那么池塘只被百合花覆盖一半时是多少天呢?同学们,你知道吗? 学生讨论。 师:答案是29天,多么神奇,是吧?潜意识里我们很难接受答案就是29天,只与30天差一天。但用数学我们很容易很清楚地知道是29天,奥秘就在“它们覆盖的面积每天增加一倍”这句话里面。你看,数学是多么聪慧、多么神奇的家伙! 其实,除了以上我们看到的一些有趣的数学影子外,我们的日常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情景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xx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截至20xx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94% 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情景三:西湖中学的体育场的足球场,其周长为200米,长和宽之差为12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问:大家刚才都已经自己列出了方程,那个同学能够说一下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列方程应该分为那几步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 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分组布置 数学教案-你今年几岁了搜集整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式、 2、回顾收集数据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回顾频率、频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回顾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5、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 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 生用数学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2、体会收集数据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及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 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现在如何让你调查一个情况、并且根据你获得数据,分析整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我想大家现在心里应该有数、 例如,我们要调查一下“上网吧的人的年龄”这一情况,我们应如何操作? 先选择调查方式,当然这个调查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调查到所有上网吧的人,何况也没有必要、 同学们感兴趣的话,下去以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调查,然后再作统计分析,然后把调查结果汇报上来,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一个组表现最好? 二、讲授新课 1、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 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 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 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同学们先独 立思考,然后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我们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 (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地方,及时补上)、 收集数据的方式有两种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 例如:调查我校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用普查的形式、 在这次调查中,总体:我校八年级全体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个体:我校八年级每个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用普查的方式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此时可用抽样调查、 例如把上面问题改成“调查全国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由于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也较大,此时就采取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的特征数字来估计总体,例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极差、方差等、 上面我们回顾了为了了解某种情况而采取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但抽样调查必须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因为只 有这样,你抽取的样本才能体现出总体的情况,不然,就会失去可靠性和准确性、 例如对我们班里某门学科的成绩情况,有时不仅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占多少,80到90分之间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这时,我们只要看一下每个学生的成绩落在哪一个分数段,落在这个分数段的分数有几个,表明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数就是多少,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率就是频数与数据总个数的商、 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它们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性的、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例如:某农科所在8个试验点,对甲、乙两种玉米进行对比试验,这两种玉米在各试验点的亩产量如下(单位:千克) 甲:450 460 450 430 450 460 440 460 乙:440 470 460 440 430 450 470 4 40 在这个试验点甲、乙两种玉米哪一种产量比较稳定? 我们可以算极差、甲种玉米极差为460-430=30千克;乙种玉米极差为470-430=40千克、所以甲种玉米较稳定、 还可以用方差来比较哪一种玉米稳定、 s甲2=100,s乙2=200、 s甲2<s乙2,所以甲种玉米的产量较稳定、 三、建立知识框架图 通 过刚才的几个问题回顾思考了我们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下面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四、随堂练习 例1一家电脑生产厂家在某城市三个经销本厂产品的大商场调查,产品的销量占这三个 大商场同类产品销量的40%、由此在广告中宣传,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量占40%、请你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判断该宣传中的数据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判断说理型题,它要求借助于统计知识,作出科学的判断, 同时运 用统计原理给予准确的解释、因此,该电脑生产厂家凭借挑选某城市经销本产品情况,断然说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量占40%,宣传中的数据是不可靠的,其理由有二:第一,所取样本容量太小;第二,样本抽取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例2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的斗争中,疫情变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请根据下面的疫情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1)图10是5月11日至5月29日全国疫情每天新增数据统计走势图,观察后回答: ①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与新增疑似病例人数之和超过100人的天数共有__________天; ②在本题的统计中,新增确诊病例的人数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 ③本题在对新增确诊病例的统计中,样本是____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 (2)下表是我国一段时间内全国确诊病例每天新增的人数与天数的频率统计表、(按人数分组) ①100人以下的分组组距是________; ②填写本统计表中未完成的空格; ③在统计的这段时期中,每天新增确诊 病例人数在80人以下的天数共有_________天、 解:(1)①7 ②26 ③5月11日至29日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 19 (2)①10人 ②11 40 0、125 0、325 ③25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回顾与思考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共同建立的知识框架图,并进一步用统计的思想和知识解决问题,作出决策、 六.课后作业: 七.活动与探究 从鱼塘捕得同时放养的草鱼240尾,从中任选9尾,称得每尾鱼的质量分别是1、5,1、6,1、4,1、6,1、3,1、4,1、2,1、7,1、8(单位:千克)、依此估计这240尾鱼的总质量大约是 A、300克 B、360千克C、36千克 D、30千克 问题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的,随便那个年级.20xx字.案例和反思 1个回答 分类:数学 20xx-11-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2.3 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 第3节 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1 ∠5 角的度数 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 因为a‖b 所以∠1=∠2 所以∠1=∠2 又 ∠1=∠3 又 ∠1+∠4=180° 所以∠2=∠3 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 = 110°,则∠2 = °.理由:. ②若∠1 = 110°,则∠3 = °.理由:. ③若∠1 = 110°,则∠4 = °.理由:. (2)如图,由AB‖CD,可得( ) (A)∠1=∠2 (B)∠2=∠3 (C)∠1=∠4 (D)∠3=∠4 (3)如图,AB‖CD‖EF, 那么∠BAC+∠ACE+∠CEF=( ) (A) 180°(B)270° (C)360° (D)540° (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 如:∠1=54°时,∠2= .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 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 第69页 2、4、7. 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x-15%x=42 500, 所以x=50 000。 答:原来有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x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 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初中数学教案(集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 探索活动: 活动一:剪纸拼图。 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 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 探索: 如何说明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应用 练习及解决情境问题。 例题教学 操作——猜想——验证 拓展:数学实验室 小结:布置作业。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归纳小结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五分钟练习: (5)-252;(6)(-2)3;(7)-7+3-6;(8)(-3)×(-8)×25; (13)(-616)÷(-28);(14)-100-27;(15)(-1)101;(16)021; (17)(-2)4;(18)(-4)2;(19)-32;(20)-23; (24)3.4×104÷(-5)。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1、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 (1)运算顺序如何? (2)符号如何? 说明:含有带分数的加减法,方法是将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再计算结果。带分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时的符号与原带分数的符号相同。 课堂练习 审题:运算顺序如何确定? 注意结果中的负号不能丢。 课堂练习 计算:(1)-2.5×(-4.8)×(0.09)÷(-0.27); 2、在没有括号的不同级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例3计算: (1)(-3)×(-5)2; (2)[(-3)×(-5)]2; (3)(-3)2-(-6); (4)(-4×32)-(-4×3)2。 审题:运算顺序如何? 解:(1)(-3)×(-5)2=(-3)×25=-75。 (2)[(-3)×(-5)]2=(15)2=225。 (3)(-3)2-(-6)=9-(-6)=9+6=15。 (4)(-4×32)-(-4×3)2 =(-4×9)-(-12)2 =-36-144 =-180。 注意:搞清(1),(2)的`运算顺序,(1)中先乘方,再相乘,(2)中先计算括号内的,然后再乘方。(3)中先乘方,再相减,(4)中的运算顺序要分清,第一项(-4×32)里,先乘方再相乘,第二项(-4×3)2中,小括号里先相乘,再乘方,最后相减。 课堂练习 计算: (1)-72;(2)(-7)2;(3)-(-7)2; (7)(-8÷23)-(-8÷2)3。 例4计算 (-2)2-(-52)×(-1)5+87÷(-3)×(-1)4。 审题:(1)存在哪几级运算? (2)运算顺序如何确定? 解:(-2)2-(-52)×(-1)5+87÷(-3)×(-1)4 =4-(-25)×(-1)+87÷(-3)×1(先乘方) =4-25-29(再乘除) =-50。(最后相加) 注意:(-2)2=4,-52=-25,(-1)5=-1,(-1)4=1。 课堂练习 计算: (1)-9+5×(-6)-(-4)2÷(-8); (2)2×(-3)3-4×(-3)+15。 3、在带有括号的运算中,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课堂练习 计算: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规律。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按顺序运算; 3、若有括号,先小再中最后大,依次计算。 四、作业 1、计算: 2、计算: (1)-8+4÷(-2);(2)6-(-12)÷(-3); (3)3·(-4)+(-28)÷7;(4)(-7)(-5)-90÷(-15); 3、计算: 4、计算: (7)1÷(-1)+0÷4-(-4)(-1);(8)18+32÷(-2)3-(-4)2×5。 5、计算(题中的字母均为自然数): (1)(-12)2÷(-4)3-2×(-1)2n-1; (4)[(-2)4+(-4)2·(-1)7]2m·(53+3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相信经过大量的重复实验后得到的频率值确实可以作为随机事件每次发生的机会的估计值,体会随机事件中所隐含着的确定性内涵。 2.使学生知道,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且在相同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个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频率与机会的关系。 难点:如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教学准备数枚相同的图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已经知道:实验是估计机会大小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某事件出现的频率,当频率值逐渐稳定时,这个值就可以作为我们对该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 实际上,在前面的问题中,即使不做实验,也可以设法预先推测出事件发生的机会,为什么还要花大量时间去进行实验呢? 下面让我们看另一类问题: 一枚图钉被抛起后钉尖触地的机会有多大? 二、分组实验 1.两个学生一个小组,一人抛掷,一人记录 每个小组抛掷40次,记录出现钉尖触地的频数 教师负责把各小组的'结果登录在黑板上 2.然后把每小组的结果合起来,分别计算抛掷80次、 120次、 160次、 200次、 240次、 180次、 320次、 360次、 400次、 480次、 520次、 560次后出现钉尖触地的频数及频率 3.列出统计表,绘制折线图 4.根据实验结果估计一下钉尖触地的机会是百分之几? 5.课本第105页表15.2.1和图15.2.2是一位同学在抛掷图钉的实验中画的统计表和折线图。这与你实验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三、深入思考 如果两个小组使用的是两种不同形状的图钉,那么这两种图钉钉尖触地的机会相同吗? 能把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合起来进行实验吗? 四、概括小结 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 1.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如,以同样的方式抛掷同一种图钉。 2.在相同的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每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五、用心观察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那么,总共要做多少次实验才认为得到的结果比较可靠呢? 观察课本第105页表15.2.1和图15.2.2 。 当实验进行到多少次以后,所得频率值就趋于平稳了? ( 小结:实验到频率值较稳定时,结果比较可靠。这个频率值也就可以作为这个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值。 )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107页练习第1 、 2题。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帮你解决的? 注意: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 八、布置作业 1 、课本第108页习题15.2第2题 2 、课本第106页做一做 2 、数字之积为奇数与偶数的机会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一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归纳小结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 2。当x >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美丽的勾股树20xx年国际数学的一枚纪念邮票大会会标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1、课本习题2、1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设计说明::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的应用教学时,处理定理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几天才预习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2、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式、 2、回顾收集数据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回顾频率、频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回顾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5、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 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 生用数学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2、体会收集数据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及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 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现在如何让你调查一个情况、并且根据你获得数据,分析整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我想大家现在心里应该有数、 例如,我们要调查一下“上网吧的人的年龄”这一情况,我们应如何操作? 先选择调查方式,当然这个调查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调查到所有上网吧的人,何况也没有必要、 同学们感兴趣的话,下去以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调查,然后再作统计分析,然后把调查结果汇报上来,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一个组表现最好? 二、讲授新课 1、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 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 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 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同学们先独 立思考,然后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我们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 (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地方,及时补上)、 收集数据的方式有两种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 例如:调查我校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用普查的形式、 在这次调查中,总体:我校八年级全体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个体:我校八年级每个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用普查的方式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此时可用抽样调查、 例如把上面问题改成“调查全国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由于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也较大,此时就采取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的特征数字来估计总体,例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极差、方差等、 上面我们回顾了为了了解某种情况而采取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但抽样调查必须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因为只 有这样,你抽取的样本才能体现出总体的情况,不然,就会失去可靠性和准确性、 例如对我们班里某门学科的成绩情况,有时不仅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占多少,80到90分之间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这时,我们只要看一下每个学生的成绩落在哪一个分数段,落在这个分数段的分数有几个,表明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数就是多少,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率就是频数与数据总个数的商、 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它们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性的、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例如:某农科所在8个试验点,对甲、乙两种玉米进行对比试验,这两种玉米在各试验点的亩产量如下(单位:千克) 甲:450 460 450 430 450 460 440 460 乙:440 470 460 440 430 450 470 4 40 在这个试验点甲、乙两种玉米哪一种产量比较稳定? 我们可以算极差、甲种玉米极差为460-430=30千克;乙种玉米极差为470-430=40千克、所以甲种玉米较稳定、 还可以用方差来比较哪一种玉米稳定、 s甲2=100,s乙2=200、 s甲2<s乙2,所以甲种玉米的产量较稳定、 三、建立知识框架图 通 过刚才的几个问题回顾思考了我们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下面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四、随堂练习 例1一家电脑生产厂家在某城市三个经销本厂产品的大商场调查,产品的销量占这三个 大商场同类产品销量的40%、由此在广告中宣传,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量占40%、请你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判断该宣传中的数据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判断说理型题,它要求借助于统计知识,作出科学的判断, 同时运 用统计原理给予准确的解释、因此,该电脑生产厂家凭借挑选某城市经销本产品情况,断然说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量占40%,宣传中的数据是不可靠的,其理由有二:第一,所取样本容量太小;第二,样本抽取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例2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的斗争中,疫情变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请根据下面的疫情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1)图10是5月11日至5月29日全国疫情每天新增数据统计走势图,观察后回答: ①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与新增疑似病例人数之和超过100人的天数共有__________天; ②在本题的统计中,新增确诊病例的人数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 ③本题在对新增确诊病例的统计中,样本是____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 (2)下表是我国一段时间内全国确诊病例每天新增的人数与天数的频率统计表、(按人数分组) ①100人以下的分组组距是________; ②填写本统计表中未完成的空格; ③在统计的这段时期中,每天新增确诊 病例人数在80人以下的天数共有_________天、 解:(1)①7 ②26 ③5月11日至29日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 19 (2)①10人 ②11 40 0、125 0、325 ③25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回顾与思考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共同建立的知识框架图,并进一步用统计的思想和知识解决问题,作出决策、 六.课后作业: 七.活动与探究 从鱼塘捕得同时放养的草鱼240尾,从中任选9尾,称得每尾鱼的质量分别是1、5,1、6,1、4,1、6,1、3,1、4,1、2,1、7,1、8(单位:千克)、依此估计这240尾鱼的总质量大约是 A、300克 B、360千克C、36千克 D、30千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 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1 ∠5 角的度数 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因为a‖b 所以∠1=∠2所以∠1=∠2 又∠1=∠3又∠1+∠4=180° 所以∠2=∠3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 = 110°,则∠2 = °.理由:. ②若∠1 = 110°,则∠3 = °.理由:. ③若∠1 = 110°,则∠4 = °.理由:. (2)如图,由AB‖CD,可得() (A)∠1=∠2(B)∠2=∠3 (C)∠1=∠4(D)∠3=∠4 (3)如图,AB‖CD‖EF, 那么∠BAC+∠ACE+∠CEF=() (A)180°(B)270°(C)360°(D)540° (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 如:∠1=54°时,∠2=.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 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第69页2、4、7. 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的应用教学时,处理定理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几天才预习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2、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一:教材P641、2,P66习题2.4A组1、2. 练习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3.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习题2.4A组3、4、5. 初中数学教案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开盘+0.16+0.25+0.78+2.12 收盘-0.23-1.32-0.67-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教学目标 1、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2、通过度、分、秒间的互化及角度的简单运算,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在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 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知识难点 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尺。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 任意画一个锐角和钝角,用字母分别表示这两个角,用量角器分别理出这两个角的度数。复习角的概念,角的表示及量角器的使用,为学习角度制作准备。 探究新知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断移动可疑船的位置,让学生描述缉私艇的航线,探求解决问题的规律。 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东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或者南偏东多少度、南偏西多少度来表示。北偏东45度、北偏西45度、南偏东45度、南偏西45度,分别称为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南方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函数值.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函数,n是自变量 2、n是函数,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第(5)小题,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被开方数是.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函数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函数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车保管站在某个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车共有3500辆次,其中变速车保管费是每辆一次0.5元,一般车保管费是每次一辆0.3元. (1)若设一般车停放的辆次数为x,总的保管费收入为y元,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估计前来停放的3500辆次自行车中,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试求该保管站这个星期日收入保管费总数的范围. 解:(1) (x是正整数, (2)若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 则收入在1225元至1330元之间 总结: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得实际问题有意义.这样,就要求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函数,当自变量时,相应的函数y的值是.60叫做这个函数当时的函数值. 例3、求下列函数当时的函数值: (1)————(2)————— (3)————(4)—————— 注:本例既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体会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以此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二)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了有关函数的概念.在研究函数关系时首先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大家能掌握解析式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能求出其相应的函数值.另外,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业:习题13.2A组2、3、5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教学目标 1笔寡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 2迸嘌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庇么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庇糜镅孕鹗龃数式2n+10的意义 3倍杂诘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某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的值是40;当n=20时,代数式的值是50蔽颐墙上面计算的结果40和50,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闭饩褪潜窘诳挝颐墙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1庇檬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苯岷仙鲜隼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当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的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之后,可用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然后,教师指出:只要代数式里的字母给定一个确定的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例2根据下面a,b的值,求代数式a2-的值 (1)a=4,b=12,(2)a=1,b=1 解:(1)当a=4,b=12时, a2-=42-=16-3=13; (2)当a=1,b=1时, a2-=-= 注意(1)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作乘方运算时要加括号; (2)注意书写格式,“当……时”的字样不要丢; (3)代数式里的字母可取不同的值,但是所取的值不应当使代数式或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失去实际意义,如此例中a不能为零,在代数式2n+10中,n是代数班的个数,n不能取分数最后,请学生总结出求代数值的步骤:①代入数值②计算结果 三、课堂练习 1(1)当x=2时,求代数式x2-1的值; (2)当x=,y=时,求代数式x(x-y)的值 2钡盿=,b=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2;(2)(a-b)2 3钡眡=5,y=3时,求代数式的值 答案:1.(1)3;(2);2.(1);(2);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下面问题: 1北窘诳窝习了哪些内容? 2鼻蟠数式的值应分哪几步? 3痹“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 其次,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1)求代数式的值,就是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顺序,直接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2)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所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五、作业 当a=2,b=1,c=3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c-(c-a)(c-b);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教学目标 1.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 2.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1、 在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简单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 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 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复习与回顾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 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 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 解:解这个方程; 5. 答:检验 并答话。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例1 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 1个螺钉 需要配 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 各多少名? 三、课堂练习 1:一套仪器由一个A部件和三个B部件构成。 用1 m3钢材可以做40个A部件或240个B部件。 现要用6 m3钢材制作这种仪器,应用多少钢材做A部件,多少钢材 做B部件,恰好配成这种仪器多少套? 2:某糕点厂中秋节前要制作一批盒装月饼,每盒中装2块大月饼和4块小月饼。制作1块大月饼要用0.05kg面粉,1块小月饼要用0.02kg面粉。 现共有面粉4500kg,制作两种月饼 应各用多少面粉,才能生产最多的`盒装月饼? 四、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 分别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第106页习题3.4 第2、3、7题; 1、教师利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帮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教师展示例题,并 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师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巡视。 4、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1、学生回忆并独立回答。 2、学生先观看课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 3、学生先观看课件并解决问题。 4、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 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展示解答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设置: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1)任意选取若干块这样的硬纸片,尝试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并写出相应的等式;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这个问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拼图,教师在这要引导适度,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在拼图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作业第95页第3题 板书设计 复习例1板演 ……………… ……………… ……例2…… ……………… ………………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 2、知道判定切线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初步掌握方法的选择。 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问题1.怎样过直线l上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问题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 启发:(1)直线l和⊙O的公共点有几个? (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 如何? 学生答完后,教师强调(2)是判定直线 l是⊙O的切线的常用方法,即: 定理: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A 等于圆的半 (如图1,投影显示) 再启发:若把距离OA理解为 OA⊥l,OA=r;把点A理解为半径在圆上的端点 ,请同学们试将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写成新的命题,此命题就 是这节课要学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课内容 【学生】命题:经过半径的在圆上的端点且垂直于半 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证明定理:启发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 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阅读课本P60。 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定理的证明:已知: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直线l⊥OA, 求证:直线l是⊙O的切线 证明:略 定理的符号语言:∵直线l⊥OA,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A ∴直线l为⊙O的切线。 是非题: (1)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 (2)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B过⊙O上的点C,所以连结OC,只要证明AB⊥OC即可。 证明:连结OC. ∵OA=OB,CA=CB, ∴AB⊥OC 又∵直线AB经过半径OC的外端C ∴直线AB是⊙O的切线。 练习1、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直线AB经过⊙O上的点A,并且AB=R,∠OBA=45°。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练习2、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CD于点D,AC平分∠BAD。 求证:CD是⊙O的切线。 例2、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且BD=OB,过点D作射线DE,使∠ADE=30°。 求证:DE是⊙O的切线。 思考题: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线交BC于D,以D为圆心,BD为半径作圆,问⊙D的切线有几条?是哪几条?为什么? 四、小结 1.切线的判定定理。 2.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 ①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 ②数量关系: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半径(即d = r)。[ ③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辅助线和证法规律。 凡是已知公共点(如:直线经过圆上的点;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往往是"连结"圆心和公共点,证明"垂直"(直线和半径);若不知公共点,则过圆心作一条线段垂直于直线,证明所作的线段等于半径。即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不知公共点,则“作垂直,证半径”。 五、布置作业:略 《切线的判定》教后体会 本课例《切线的判定》作为市考试院调研课型兼区级研讨课,我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的理念出发,通过学生自我活动得到数学结论作为教学重点,呈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本质的、有效的理解。本节课切实反映了平时的教学情况,为前来调研和研讨的老师提供了真实的样本。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与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一、 教材的二度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批学生习惯于单一知识点的学习,即得出一个知识点,必须由浅入深反复进行练习,巩固后方能加以提升与综合,否则就会混淆概念或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导致错误,久之便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本教时课本上将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导出作为第一课时,两个定理的运用和切线的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二课时,学生往往会因第一时间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对定理本质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运用时抓不住关键,解题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接受能力薄弱的学生更是因知识点多不知所措,在云里雾里。二度设计将切线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综合运用作为第二课时,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前面所学的“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复习,又是对后面学习综合运用两个定理,合理选择两种方法判定切线作了铺垫,教学呈现了一个循序渐进、温过知新的过程。从学生的反馈情况判断,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二、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呼应了课改的理念 数感类似与语感、乐感、美感,拥有了感觉,知识便会融会贯通,学习就会轻松。拥有数感,不仅会对数学知识反应灵敏,更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中,两个例题由教师诱导,学生发现完成的,而三个习题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完成,不乏有不会做和做得复杂的学生,但在展示和交流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难以忘怀。让学生尝试总结规律,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辅助线的规律是由学生得出,事实证明,学生有这样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往往是刻骨铭心的,长此以往,对数和形的感觉会越来越好。 不足之处: 一、这节课没有“高潮”,没有让学生特别兴奋激起求知欲的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个平静、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 二、课的引入太直截了当,脱离不了应试教学的味道。 三、教学风格的定势使所授知识不能很合理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宽知识面,努力突破已有的教学形状,适应现代教育,适应现代学生。课堂教学中,敢于实验,舍得放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一、内容特点 在知识与方法上类似于数系的第一次扩张。也是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 内容定位: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会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二、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思路: 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表示----实数及其相关概念(包括实数运算),实数的应用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学习对象----实数概念及其运算;学习过程----通过拼图活动引进无理数,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如何表示无理数,进而建立实数概念;以类比,归纳探索的方式,寻求实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方式----操作、猜测、抽象、验证、类比、推理等。 具体过程: 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方运算。最后教科书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第一节: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第二、三节:平方根、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它的值到底是多少?并引入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和开方运算。 第四节:公园有多宽: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为此这一节内容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五节:用计算器开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六节:实数。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三、一些建议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关注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意义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重视学生的分析、概括、交流等能力的考察。 3.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淡化二次根式的概念。 1.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1.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初中代数类课题)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发现、探究)的过程,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 (1)讨论法 (2)情景教学法 (3)问答法 (4)发现法 (5)讲授法 5.教学过程 (1)导入 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 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例:分组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归纳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步骤,设置系数化为一,负号要变号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设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题,学生再次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再次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3)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 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 2.初中数学教案格式 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学时 / 周学时: / 开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至第 周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章节名称 2.教学目的 3.课时安排 4.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 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 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8.教学参考资料 9.教学后记 3.初中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 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44x+64=328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 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 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①x2+y=0②y=2x+ 4③2x+1=2x ④ab+b=4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去把“项的次数”形象化。)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师:前面列的两个方程2x+y=36,2x+3y=16真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吗?通过方程2x+3y=16,你知道易建联可能投中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师:你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x和y的值的,怎么证明自己的这对未知数的取值是对的)利用一个学生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让学生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其记法。(学生看书本上的记法)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猜x和y的值,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取值。引导学生看书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记法上体会“一对未知数的取值”的真正含义。)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对于2x+3y=16,你觉得这个方程还有其它的解吗?你能试着写几个吗?师: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三个: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取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其次是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最后让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就可以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也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如何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例:已知方程3x+2y=10, (1)当x=2时,求所对应的y的值; (2)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3)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4)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 (5)当x=负2,0时,所对应的y的值是多少? (6)写出方程3x+2y=10的三个解.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实质是解一个关于y的一元一次方程,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大显身手: 课内练习第2题 梳理知识,课堂升华 本节课你有收获吗?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想吗?3.作业布置 必做题:书本作业题1、2、3、4。 选做题:书本作业题5、6。 设计说明 本节授课内容属于概念课教学。数学学科的内容有其固有的组成规律和逻辑结构,它总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作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理解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类方程,形成概念并不难,关键如何理解它的概念,因此本节课采用先让同学自己试着下定义,然后与教材中的完整定义相互比较,发现不同点,进而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句话的内涵。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解、不止一个解、无数个解”的渐进过程,感受到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不能求出一对确定的未知数的取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后续学习的愿望。 在讲授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时候,采用“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流程,以期突破难点。首先抛出问题“这几个解你是如何求的”, 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二元一次方程;其次学生归纳先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代入原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师引导回到二元一次方程,假如x是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方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谁的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最后代入求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等号右边的那个算式,体会“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值过程中的简洁性,强化这种代数形式。另外,在引导学生推导“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和转化思想。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的应用教学时,处理定理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几天才预习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2、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究竟是几个实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还需加以论证,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下边请大家画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否得到一个含有以斜边c为边长的正方形,并与同学交流。在同学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展示投影1(书中p7图1—7)接着提问: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什么? (同学们回答有这几种可能:(1) (2) ) 在同学交流形成共识之后,教师把这两种表示大正方形面积的式子用等号连接起来。请同学们对上面的式子进行化简,得到:即 这就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勾股定理存在。请同学们去用别的拼图方法说明勾股定理。 讲例 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机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多米处,过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的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的时间里的飞行路程,即图中的CB的长,由于直角△ABC的.斜边AB=5000米,AC=4000米,这样的CB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解:由勾股定理得 即BC=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 答:飞机每个小时飞行540千米。 议一议 展示投影2(书中的图1—9) 观察上图,应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的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同学在议论交流形成共识之后,老师总结。 勾股定理存在于直角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就不能使用勾股定理。 作业 1、 1、课文P11§ 1 、2 2、选用作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 探索活动: 活动一:剪纸拼图。 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 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 探索: 如何说明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应用 练习及解决情境问题。 例题教学 操作——猜想——验证 拓展:数学实验室 小结: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虽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在小学学过,但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并不深刻,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以后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所以教师不要忽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以后证明四边形问题的基础,也是学好全章的关键.尤其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推论,推论的应用有两个条件: 一个是夹在两条平行线间; 一个是平行线段,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得出一个结论平行线段相等,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结论都不成立,这也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教师要反复强调. 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灵活应用.为了能熟练的应用性质定理及其推论,要把性质定理和推论的条件和结论给学生讲清楚,哪几个条件,决定哪个结论,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即书写格式,都要在讲练中反复强化. 3.教法建议 (1)教科书一开始就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感觉这样引入新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设计了一个动画,建议老师们用它作为本节的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2)在生产或生活中,平行四边形是常见图形之一,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教师最后做总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要判断两点:首先是四边形,然后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3)对于教师来说讲课固然重要,但讲完课后有目的的强化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做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讲内容,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要反思回顾,总结深化.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2. 3.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或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知道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处理,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导、论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风.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渗透几何方法美和几何语言美及图形内在美和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阅读、思考、讲解、分析、转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和运用性质定理2的推论;在计算或证明中综合应用本节前一章的知识. 3.疑点及解决办法:关于性质定理2的推论;两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直线中间的距离的区别与联系,注重对概念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上述概念,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关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投影仪,投影胶片,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提问,学习思考口答;教师设疑引思,学生讨论分析;师生共同总结结论,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达标练习 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四边形?什么叫四边形的一组对边? 2.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在位置上有几种可能? (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画出图1) 图1 【引入新课】 在四边形中,我们常见的实用价值最大的就是平行四边形,如汽车的防护链,无轨电车的击电杆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形象,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呢?这是这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注意:一个四边形必须具备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才是平行四边形,反过来,平行四边形就一定是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一个四边形.因此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定义判定法)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表示,如图1就是平行四边形 ,记作“ ”. align=middle> 图1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从属于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同时它又是特殊的四边形,当然还有其特性(个性),下面介绍的性质就是其特性,这是一般四边形所不具有的.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教具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凑的平行四边形演示,由此得到证明以上两个定理的方法.如图2) 图2如图3 所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由此得到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图3 要注意:必须有两个平行,即夹两条平行线段的两条直线平行,被夹的两条线段平行,缺一不可,如图4中的几种情况都不可以推出图4 4.平行线间的距离 从推论可以知道,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从一条直线上所有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如图5. 我们把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平行线的距离. 图5 注意:(1)两相交直线无距离可言. (2)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一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叫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一定要注意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1 已知:如图1, 教材分析 立体图形的翻折问题是高二《代数》(下)中立体几何的一个学习内容,它融会贯通于各种立体几何和几何体中,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立体图形的翻折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几何体可由平面图形折叠而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平面图形于折叠后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到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 教学难点 转化思想的运用及发散思维的培养。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对一些简单几何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求解空间角及空间距离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并且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习惯。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的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生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翻折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对立体图形的分析能力,并在设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平面图形与折叠后的立体图形的对比,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的变化与联系观点,在解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将立体图形中的问题化归到平面图形中去解决的转化思想。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课题。 1、如图(图略),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原正方体中,有下列命题 (1)AB与EF所在直线平行 (2)AB与CD所在直线异面 (3)MN与EF所在直线成60度 (4)MN与CD所在直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2、引入课题----翻折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如何突破难点,从而体现在平面图形中求解一些不变量对于解空间问题的重要性)。 1、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进一步提出问题。 (1)线段AE与EF的夹角为什么不是60度呢? (2)AE与FG所成角呢? (3)AE与GC所成角呢? (4)在此正四棱柱上若有一小虫从A点爬到C点最短路径是什么?经过各面呢? (通过对发散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培养精神及转化的教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折叠图与展开图的不同应用。) 2、让学生观察电脑演示折叠过程后,再亲自动手折叠,针对问题做出回答。 (1)E、F分别处于G1G2、G2G3的什么位置? (2)选择哪种摆放方式更利于求解体积呢? (3)如何求G点到面PEF的距离呢? (4)PG与面PEF所成角呢? (5)面GEF与面PEF所成角呢? (学生会发现这几个问题可在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找到答案,然后让学生在折纸中找到这个三角形的位置,既而发现折叠过程中的不变量。) 3、演示MN的运动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解题过程强调证PN垂直AB的困难性。与学生共同品位解出这道20xx高考题的喜悦的同时,引导学生用上题的`思路能否更快捷地解出此题呢? (学生大胆想象,并通过模型制作确认想象结果的正确性,从而开辟一条简捷的翻折思想解题思路。) 三、小结 1、画平面图,并折前图与折后图中的字母尽量保持一致。 2、寻找立体图形中的不变量到平面图形中求解是关键。 3、注意培养转化思想和发散思维。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散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外活动 1、完成课上未解决的问题。 2、对与1题折成正三棱柱结果会怎样?对于2题改变E、F两点位置剪成正三棱柱呢? (通过课外活动学习本节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中,有梯度性的先安排三个小题,让学生经历先动手、思考、预习这一学习过程,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并且适时发问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归纳总结解翻折问题的技巧和作为解题方法的优越性。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标) 2、 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 3、 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难点: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具: 多媒体、棉线、三角板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1、 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 师生画线段 演示投影片1: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 学生画射线 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 学生画直线 2、 讨论小组交流: ①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 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 有哪些相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3、 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 “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 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 射线的记法: 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的记法: ① 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 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 (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图(如图示) (1) 连BC、AD (2) 画射线AD (3) 画直线AB、CD相交于E (4) 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 (5) 连结AC、BD相交于O 练习2:右图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 4、 问题2 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 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问题3 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 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吗?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5、 小结: ① 学生回忆今天这节课学过的内容 进一步清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② 强调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的掌握 6、 作业:①阅读“读一读” P121 ②习题4的1、2、3。4作为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 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 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 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学生思考回答: 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 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教师提问: 你同意下列说法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学生思考回答:1、2是对的,3是错的. 第3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 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右图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 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三、例题讲解 【例】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答案】 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下图中具有这两种位置关系的角. eq o(sup7(,图(1)) ,图(2)) (2)如图,若∠AOD= 90°,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如何? 【答案】 1.都不存在对顶角. 2.(1)对顶角,邻补角. 对顶角:∠AOC和∠BOD,∠AOD和∠BOC. 邻补角:∠AOC和∠AOD,∠AOC和∠BOC,∠AOD和∠BOD,∠BOC和∠BOD. (2)垂直.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 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和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的求法。 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二次函数图像的特征,形成对二次函数性质的深刻理解。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二次函数性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 难点:理解二次函数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的求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可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复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二次函数有哪些特征吗? 2. 讲授新课 讲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 ax + bx + c (a ≠ 0)。 讲解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当a > 0时,开口向上;当a < 0时,开口向下。 讲解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x = -b/2a。 讲解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b/2a, c b/4a)。 举例并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图像特征。 3. 巩固练习 给出几个二次函数的一般式,让学生判断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验证自己的判断。 4. 拓展应用 引入实际问题,如抛物线型桥梁的设计、炮弹的运动轨迹等,让学生利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 总结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强调学习二次函数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6.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性质 一、一般形式:y = ax + bx + c (a ≠ 0) 二、图像特征 1. 开口方向:a > 0(向上);a < 0(向下) 2. 对称轴:x = -b/2a 3. 顶点坐标:(-b/2a, c b/4a) 三、实际应用 抛物线型桥梁设计 炮弹运动轨迹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 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 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 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学生思考回答: 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 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教师提问: 你同意下列说法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学生思考回答:1、2是对的,3是错的. 第3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 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右图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 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三、例题讲解 【例】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答案】 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下图中具有这两种位置关系的角. eq o(sup7(,图(1)) ,图(2)) (2)如图,若∠AOD= 90°,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如何? 【答案】 1.都不存在对顶角. 2.(1)对顶角,邻补角. 对顶角:∠AOC和∠BOD,∠AOD和∠BOC. 邻补角:∠AOC和∠AOD,∠AOC和∠BOC,∠AOD和∠BOD,∠BOC和∠BOD. (2)垂直.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 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情景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__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截至20__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94% 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情景三:西湖中学的体育场的足球场,其周长为200米,长和宽之差为12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问:大家刚才都已经自己列出了方程,那个同学能够说一下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列方程应该分为那几步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 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 分组布置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知识、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掌握从物理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 属:在物理学中,有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这也称为跨学科应用.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安培)和电阻R(欧姆)成反比例,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 (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电流I=0.5时,求电阻R的值. 设计意图: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高各学科相互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 师生行为: 可由学生独立思考,领会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综合应用. 教师应给“学困生”一点物理学知识的引导. 师: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看变量I与R之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可设出其表达式,再由已知条件(I与R的一对对应值)得到字母系数k的值. 生:(1)解:设I=kR ∵R=5,I=2,于是 2=k5 ,所以k=10,∴I=10R . (2) 当I=0.5时,R=10I=100.5 =20(欧姆). 师:很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名言?这里蕴涵着什么 样的原理呢? 生: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师:是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 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平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如下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例子.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小伟欲用撬棍橇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设计意图: 物理学中的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在这儿又一次借助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即跨学科综合应用.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根据“杠杆定律”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揭示“杠杆乎衡”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用“杠杆定律”中杠杆平衡的条件去理解实际问题,从而建立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②学生能否面对困难,认真思考,寻找解题的途径;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师:“撬动石头”就意味着达到了“杠杆平衡”,因此可用“杠杆定律”来解决此问题. 生:解:(1)根据“杠杆定律” 有 Fl=1200×0.5.得F =600l 当l=1.5时,F=6001.5 =400. 因此,撬动石头至少需要400牛顿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即不超过200牛,根据“杠杆定律”有 Fl=600, l=600F . 当F=400×12 =200时, l=600200 =3. 3-1.5=1.5(米) 因此,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如长1.5米. 生:也可用不等式来解,如下: Fl=600,F=600l . 而F≤400×12 =200时. 600l ≤200 l≥3. 所以l-1.5≥3-1.5=1.5. 即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1.5米. 生:还可由函数图象,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出. 师:很棒!请同学们下去亲自画出图象完成,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用橇棍时,为什么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生:因为阻力和阻力臂不变,设动力臂为l,动力为F,阻力×阻力臂=k(常数且k>0),所以根据“杠杆定理”得Fl=k,即F=kl (k为常数且k>0)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O时,在第一象限F随l的.增大而减小,即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师:其实反比例函数在实际运用中非常广泛.例如在解决经济预算问题中的应用. 活动3 问题: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y(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又当x=0.65元时,y=0.8.(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0.3元,电价调至0.6元,请你预算一下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人多少?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各部门,经常遇到经济预算等问题,有时关系到因素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往往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得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用函数关系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师生行为: 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完成. 教师应给予“学困生”以一定的帮助. 生:解:(1)∵y与x -0.4成反比例, ∴设y=kx-0.4 (k≠0). 把x=0.65,y=0.8代入y=kx-0.4 ,得 k0.65-0.4 =0.8. 解得k=0.2, ∴y=0.2x-0.4=15x-2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15x-2 (2)根据题意,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入为 (0.6-0.3)(1+y)=0.3(1+15x-2 )=0.3(1+10.6×5-2 )=0.3×2=0.6(亿元) 答:本年度的纯收人为0.6亿元, 师生共析: (1)由题目提供的信息知y与(x-0.4)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把x-0.4看成一个变量,于是可设出表达式,再由题目的条件x=0.65时,y=0.8得出字母系数的值; (2)纯收入=总收入-总成本. 三、巩固提高 活动4 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体积y(m3)是密度ρ(kg/m3)的反比例函数,请根据下图中的已知条件求出当密度ρ=1.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V的值.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现物理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师生行为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师:若要求出ρ=1.1 kg/m3时,V的值,首先V和ρ的函数关系. 生:V和ρ的反比例函数关系为:V=990ρ . 生:当ρ=1.1kg/m3根据V=990ρ ,得 V=990ρ =9901.1 =900(m3). 所以当密度ρ=1. 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气体为900m3. 四、课时小结 活动5 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重点掌握利用函数关系解实际问题,首先列出函数关系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 析式,再根据解析式解得. 设计意图: 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小结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 师生行为: 学生可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收获,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 反比例函数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为讨论物理中的一些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用数学模型的解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浅显易懂,同时不仅要注意跨学科间的综合,而本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也尤为重要,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板书设计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三) 1. 2.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 用撬棍时,为什么动 力臂越长越省力? 设阻力为F1,阻力臂长为l1,所以F1×l1=k(k为常数且k>0).动力和动力臂分别为F,l.则根据杠杆定理, Fl=k 即F=kl (k>0且k为常数). 由此可知F是l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k>0时,F随l的增大而减小. 活动与探究 学校准备在校园内修建一个矩形的绿化带,矩形的面积为定值,它的一边y与另一边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下图所示. (1)绿化带面积是多少?你能写出这一函数表达式吗?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该绿化带的长不得超过40m,那么它的宽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x(m) 10 20 30 40 y(m) 过程:点A(40,10)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说明点A的横纵坐标满足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代入可求得反比例函数k的值. 结果:(1)绿化带面积为10×40=400(m2) 设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 , ∵图象经过点A(40,10)把x=40,y=10代入,得10=k40 ,解得,k=400. ∴函数表达式为y=400x . (2)把x=10,20,30,40代入表达式中,求得y分别为40,20,403 ,10.从图中可以看出。若长不超过40m,则它的宽应大于等于10m。 一、指导思想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头绪众多的系统工程,在纷繁的头绪中需要各项工作有序进展,尤为重要的是强化常规,做好细节,教学常规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搞好教学常规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教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体现于教学各个步骤的细节中,空洞地谈教学能力是苍白的,只有用教师的备课情况、讲课细节、作业批改情况。教学常规培养着教师的基本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在这些常规细节中培养起来。 二、检查反馈 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检查内容完整、全面。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教案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绝大多数教案设计完整,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设置得当,紧紧围绕新课标,例如:刘兴华、孙菊、江文等能突出对学科素养的高度关注。教师撰写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反思意识,反思深刻、务实、有针对性。 2、教学环节齐全,注重引语与小结,使教学设计前后呼应,环节完整。 3、注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案能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足: 1、教案后的教学反思不够认真、不够详细,没能对本堂课的得与失作出记录与小结,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对课后反思还不够重视。 2、个别教师教案过于简单。 作业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能按进度布置作业,作业设置量度适中,难易适中,上交率较高,且都能做到全批全改。 2、作业批改公平、公正,有一定的等级评定。教师批改要求严格、细致,能够反映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做法及纠正措施。 不足: 1、对于学生书写的工整性,还需加强教育。 2、教师在批阅作业时,要稍细心些,发现问题就让学生当时改正,学生也就会逐渐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分组复习旧知。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2、让同学讨论:从已知条件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三)提高练习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1)求出图2上以这一部分抛物线为图象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函数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推荐】初中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 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略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常见的有)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棱:相邻两个面的交线。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底面:棱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形状相同。 侧面:棱柱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立体图形的分类:锥体、柱体、球体。也可分为有曲面、无曲面。还可以分为有顶点、无顶点。 棱柱:分为直棱柱、斜棱柱。直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特殊的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圆锥: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截面: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 球:用一个平面去截,截面图形是圆形。 正方体的截面: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 圆柱体的截面:可以是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 展开与折叠:两个面出现在同一位置的展开图形,是不可折叠的。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正面看(主视图)、左面看(侧视图)、上面看(俯视图)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使学生能了解实数绝对值的意义。 3、使学生能了解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4、由实数的分类,渗透数学分类的思想。 5、由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分析 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难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有理数? 2、有理数可以如何分类? (按定义分与按大小分。) 二、新授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判断: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实数的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按课本中列表,将各数间的联系介绍一下。 除了按定义还能按大小写出列表。 4、实数的相反数: 5、实数的绝对值: 6、实数的.运算 讲解例1,加上(3)若|x|=π(4)若|x-1|= ,那么x的值是多少? 例2,判断题: (1)任何实数的偶次幂是正实数。( ) (2)在实数范围内,若| x|=|y|则x=y。( ) (3)0是最小的实数。( ) (4)0是绝对值最小的实数。( ) 解:略 三、练习 P148 练习:3、4、5、6。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实数,请同学们首先要清楚,实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有理数是怎样的关系,二是对实数两种不同的分类要清楚。 2、要对应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定义及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理解在实数中的运用。 五、作业 1、P150 习题A:3。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一、指导思想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头绪众多的系统工程,在纷繁的头绪中需要各项工作有序进展,尤为重要的是强化常规,做好细节,教学常规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搞好教学常规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教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体现于教学各个步骤的细节中,空洞地谈教学能力是苍白的,只有用教师的备课情况、讲课细节、作业批改情况。教学常规培养着教师的基本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在这些常规细节中培养起来。 二、检查反馈 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检查内容完整、全面。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教案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绝大多数教案设计完整,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设置得当,紧紧围绕新课标,例如:刘兴华、孙菊、江文等能突出对学科素养的高度关注。教师撰写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反思意识,反思深刻、务实、有针对性。 2、教学环节齐全,注重引语与小结,使教学设计前后呼应,环节完整。 3、注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案能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足: 1、教案后的教学反思不够认真、不够详细,没能对本堂课的得与失作出记录与小结,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对课后反思还不够重视。 2、个别教师教案过于简单。 作业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能按进度布置作业,作业设置量度适中,难易适中,上交率较高,且都能做到全批全改。 2、作业批改公平、公正,有一定的等级评定。教师批改要求严格、细致,能够反映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做法及纠正措施。 不足: 1、对于学生书写的工整性,还需加强教育。 2、教师在批阅作业时,要稍细心些,发现问题就让学生当时改正,学生也就会逐渐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对策: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解方程(练习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习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习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习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习题。 教后反思: 本课时是一节练习课,练习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形如ax+b=c和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是借助一些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课前,我学习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在今天的练习课中补充了两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题目是这样的: (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比梨树的3倍少6棵,梨树有多少棵? (2)果园里有梨树60棵,比桃树的3倍少6棵,桃树有多少棵?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学生们经过分析、比较,发现类似第1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方程解,类似第2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组补充的题目是: (1)王老师买了3个足球,付了200元,找回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2)水果店运进5箱苹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苹果多少千克?对于这两题,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而且如果是列方程的话,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如果是用算术方法解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出了不同的方程或算式。 通过本节练习课,我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关注怎样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关注怎样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在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学生对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 探索活动: 活动一:剪纸拼图。 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 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 探索: 如何说明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应用 练习及解决情境问题。 例题教学 操作——猜想——验证 拓展:数学实验室 小结: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动手操作得出矩形的概念,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推导并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会用定理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证明、 3、通过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一性质能推导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感受直角三角形与矩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矩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灵活应用矩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活动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知的复习,一方面巩固就知,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一:矩形的定义 阅读课本第17-18页,“实验与探究”,思考:什么叫做矩形? 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下图,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自己归纳出矩形的定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归纳: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合作探究二:矩形的性质定理 1、自主完成18页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实际操作回答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对性质的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利用手中的矩形纸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矩形的性质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为总结矩形的性质定理打下坚实基础 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性质定理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合作探究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3 设矩形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那么,BE是Rt△AB中一条怎样的特殊线段 (BO是Rt△ABC中斜边AC上的中线)它与AC有什么大小关系,为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图形学生很容易猜想结果,关键是从数学的角度证明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明确论证方法、学生独立完成证明,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 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题讲解: 例1、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6㎝,求矩形对角线AC的长? 当堂检测: 1、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 (A)对角相等(B)对边相等(C)对角线相等(D)对角线互相平分 2、已知Rt△ ABC中,∠ABC=900,BD是斜边AC上的中线 (1)若BD=3㎝,则AC=㎝ (2)若∠C=30°,AB=5㎝,则AC=㎝,BD=㎝ 3、在矩形ABCD中,若已知∠DOC=120°,AC=8㎝,求AD的长 4、工人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分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1)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1),使AB=CD,EF=GH; (2)摆放成如图(2)的四边形,则这时窗框的形状是_____,根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 (3)将直角尺靠紧窗框的一个角(如图3)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如图4),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____,根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请说出你本节课的收获,与大家一块分享!! 作业: 课本P、20第2题 板书设计: xxx 一、内容特点 在知识与方法上类似于数系的第一次扩张。也是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 内容定位: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会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二、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思路: 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表示----实数及其相关概念(包括实数运算),实数的应用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学习对象----实数概念及其运算;学习过程----通过拼图活动引进无理数,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如何表示无理数,进而建立实数概念;以类比,归纳探索的方式,寻求实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方式----操作、猜测、抽象、验证、类比、推理等。 具体过程: 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方运算。最后教科书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第一节: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第二、三节:平方根、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它的值到底是多少?并引入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和开方运算。 第四节:公园有多宽: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为此这一节内容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五节:用计算器开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六节:实数。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三、一些建议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关注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意义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重视学生的分析、概括、交流等能力的考察。 3.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4.淡化二次根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板书“整理数据”) 师:为了能够使每种节目的数目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节目种类。)师: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票,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数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的票最多?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 S = 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 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 (米),上底 ,高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 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 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 ,内圆半径 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 ,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 ,高 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是多少?当 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 , 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 千米/时, 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七、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 ________,周长 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 ,高是 ,它的面积 ___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高是 ,那么它的体积 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 ,求它的体积V,如果 , , ,V是多少?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22页1、2、3第23页B组1 (二)选做题课本第22页5B组2 ①结合你对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次的理解,说一说你对一次函数中的“一次”的理解. ②k可以是怎样的数? ③你怎样认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一个常数b的和即 Y=kx+b 定义:一般地,形 如 Y=kx+b( k,b 是常数,k≠0 )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 b=0时, 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①Y=X-6②Y=3X③Y=X2④Y=7-X 学生独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例2、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 解释与应用 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①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时)之间的关系式;②圆的'面积y(厘米2)与他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③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y(厘米)之间的关系式 初中数学教案15篇【合集】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中学 章福枝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一)内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 (二)内容解析 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及解法,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这是学习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教材通过一个实例入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让学生经历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的过程,进而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来类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些概念.学习不等式组时,我们可以类比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来理解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利用数轴很直观,这是一种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仅现在有用,今后我们还会有更深的体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二、目标及目标解析(一)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等概念.(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二)目标解析 达到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特征. 达到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在数轴上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并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但是对于学生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还不够熟练,理解还不够深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数轴上找公共部分,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形成概念 问题:用每分钟可抽30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的积存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超过1200吨而不足1500吨,那么将污水抽完所用的时间的范围是什么? 设问(1):依据题意,你能得出几个不等关系? 设问(2):设抽完污水所用的时间还是范围? 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再独立设未知数,列出所用的不等关系. 教师追问(1):类比方程组的概念,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怎样表示? 学生自学概念,说出表示方法.教师追问(2):类比方程组的解怎样确定不等式组中x的'取值范围?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老师点拨: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x的取值范围. 教师追问(3):怎样解不等式,并用数轴表示解集?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追问(4):通过数轴,怎样得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点评 教师追问(5):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什么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学生自学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猜测、概括和自学能力.并且渗透类比思想,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其解集的概念,利用数轴的直观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二)解法探讨 步骤归纳 例1 解下列不等式组 学生尝试独立解不等式组,老师强调规范格式 设问1:当两个不等式的解集没有公共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设问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总结归纳,老师适当补充,得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1)求每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找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3)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和步骤. (三)应用提高 深化认知 例2 x取那些整数值时,不等式5x+2>3(x-1)与 都成立? 设问1:不等式都成立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 设问2:要求x取哪些整数值,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先合作交流,再独立解不等式组 设问3.怎样取值? 学生在不等式组的解集范围内,取整数值.老师强调即求不等式组的特殊解. 设计意图:通过例2可以让学生构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同时根据解集求出不等式组的特殊解,这是对学生解不等式组的一次提高训练. (四)归纳总结 反思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外反馈 教科书习题9.3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初中数学教案 篇15
初中数学教案 篇16
初中数学教案 篇17
初中数学教案 篇18
初中数学教案 篇19
初中数学教案 篇20
初中数学教案 篇21
初中数学教案 篇22
初中数学教案 篇23
初中数学教案 篇24
初中数学教案 篇25
初中数学教案 篇26
初中数学教案 篇27
初中数学教案 篇28
初中数学教案 篇29
初中数学教案 篇30
初中数学教案 篇31
初中数学教案 篇32
初中数学教案 篇33
从不同方向看初中数学教案 篇34
初中数学教案 篇35
初中数学教案 篇36
初中数学教案 篇37
初中数学教案 篇38
初中数学教案 篇39
初中数学教案 篇40
初中数学教案 篇41
初中数学教案 篇42
初中数学教案 篇43
初中数学教案 篇44
初中数学教案 篇45
初中数学教案 篇46
初中数学教案 篇47
初中数学教案 篇48
初中数学教案 篇49
初中数学教案 篇50
初中数学教案 篇51
初中数学教案 篇52
初中数学教案 篇53
初中数学教案 篇54
初中数学教案 篇55
初中数学教案 篇56
初中数学教案 篇57
初中数学教案 篇58
初中数学教案 篇59
初中数学教案 篇60
初中数学教案 篇61
初中数学教案 篇62
初中数学教案 篇63
初中数学教案 篇64
初中数学教案 篇65
初中数学教案 篇66
初中数学教案 篇67
初中数学教案 篇68
初中数学教案 篇69
初中数学教案 篇70
初中数学教案 篇71
初中数学教案 篇72
初中数学教案 篇73
初中数学教案 篇74
初中数学教案 篇75
初中数学教案 篇76
初中数学教案 篇77
初中数学教案 篇78
初中数学教案 篇79
初中数学教案 篇80
初中数学教案 篇81
初中数学教案 篇82
初中数学教案 篇83
初中数学教案 篇84
初中数学教案 篇85
初中数学教案 篇86
初中数学教案 篇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