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目送有感

2025/08/07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目送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目送有感 篇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段话是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在《目送》中写下的。初读这本书时,我很纳闷,这本书写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长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所应该阅读的。但前几周,帮妈妈吹头发时,猛然发现,年轻漂亮的妈妈何时竟也有了白发?留心观察,爸爸脸上竟也出现了皱纹。这才明白,我们长大的同时,原来父母真的.也在老去,只是我们从未察觉,从未真正地去关心他们。

认真的再读一遍《目送》后,我觉得龙应台的儿子真不懂事,讨厌母亲的拥抱、头也不回地离去、与母亲划分界线。曾经想过:我永远不会变成这样,我会永远是妈妈的小棉袄,不会让她因我伤心。但一天早上去学校上学时,走出五六米远,突然发现手中空荡荡的,原来是没拿装作业的袋子。我转身回去拿,却发现妈妈还站在刚刚送我的地方,手里拿着我的袋子,身子微微向前倾斜,正眺望着我的位置。见我突然转身,顿时愣了一下,稍后便明白,看着手中的袋子笑了笑。不知为何,当时我脑子里却浮现出“目送”二字,起初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想到这两个字,但随后便领悟了:原来妈妈每天也都目送着我上学,只是我,像龙应台的儿子一样从未回过头。接过袋子,走出两三步,我又一次回头,对着妈妈灿烂一笑,她也微微一笑。转回头,我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原来,我也这么不懂事。

我害怕,害怕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不知不觉变得不近人情,也会不知不觉伤父母的心。但现在,我一定会去温暖他们的心。

读目送有感 篇2

目送,从字面意义上来解释,也就是深情的看着送别之人远去。

龙应台在那一次次地目送中,她是否有想些什么?从一开始的“时空长河”,到后来的“波涛深邃”。在这之间,作者是否曾为此潸然泪下?我们都无从得知。我们只能从她的文字里,体会,或者体会不出她的种种感受。

在目送这篇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意味深长的话,在文中,出现过两次。虽一字不差,但其中的意味,却是相差甚远,其差距程度甚至能与期颐之年的老人与总角之年的孩童间相差的年岁相媲美。这两句话是如此之近,又是如此之远。

这段话第一次出现,是出现在作者认为她和英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出现的。此时,这句话就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感想。

她曾无数次的目送着那个向来不变的`背影——不管他是虎背熊腰,还是羸弱瘦小,或是中等身材,在她眼中,华安只是她的孩子而已,永远只是这样。

她在文中写过:“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的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神隔空教会。”

她也在文中写过:“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如此的巨大的转折,可会让作者想到些什么吗?

或许暂时没孩子的华安永远不会懂得,一个母亲目送孩子时的目光有多么的深情款款。比所谓的“柔情似水”还要更胜三分。

而这段话第二次出现,则是在她父亲去世,她在棺材前,最后深深、深深地凝望。

这是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写的理解。她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且万分悲切地感到,父母一直在老去。她不知道,何曾几时,妈妈的脸上布满皱褶;何曾几时,爸爸的头发染上雪白。作者能体会,只有时光的匆匆流逝,以及那声微不足道,且悄无声息的叹息。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每次我上学时,她总会那么默默无闻地凝望着我,但我却总是不以为然;每次外公外婆在慢慢踱步走回家时,妈妈她也是在悄无声息地注视着他们。

但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却在不经意间,潸然泪下。

我只想在这里说:“妈妈,我也爱你。”

读目送有感 篇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次读到龙应台的《目送》中这一段话时,我内心总有一些触动,像是听到一首老歌,读到一首动人的诗歌,串起了心中的千丝万缕。

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还是在练习册上,当时只关注到文章的情节——简单又温馨。文中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平凡而又熟悉,像你也像我。

再次重读这篇文章是一个月后,我的目光被最后这段话紧紧的'吸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巧的描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细微的小事和沉淀的情感,却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波动,心灵上的触动。

其实,细细想来当父母在转角说出“不必追”时,心里应该非常的心酸。人生在世,有些事不想做,有些事却又不得不做。当人被冠以“父母”的称呼时,好像就必须为了孩子做些什么。好比他们一方面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一方面又害怕因为自己短浅的目光耽误了孩子的远大前程,不能走的更远飞的更高。为了孩子,他们只能硬起心肠说“不必追”。

送别总是令人感伤的,看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身影,却又无力阻止,或者说不能阻止的父母应该会更伤心。对说出“不必追”的父母来说,这时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孩子开口说一句“我留下”更动听的语言了。虽然这话也许只是说说而已,也许只是一种暂时的触动,但却能给父母带来无限的欣慰,它告诉了天下的父母原来在他们舍不得离开孩子的同时,孩子也舍不得离开他们,它告诉孤独的父母自己仍然是被需要的,它告诉目送的父母不必担心爱就在心间,这也许才是爱的传递,亲情的延续。

然而更多的人,选择留给父母一个坚定的背影,一颗决绝的心,一间空荡荡的房子,没有那句“我留下”,没有离别的不舍,没有眼中含情。这个时候父母的眼中除了不舍,除了担心,会不会多了点凉意呢?或许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但是只要父母还在,亲情还在,爱还在,又有何惧?爱不止是父母对孩子才有的感情,孩子对父母是不是也应该如此呢?是不是也要适当的表达出来?

那些离家的孩子,下次出远门的时候能不能回头看看,看看那对逐渐年迈的身影,对他们说一句“回去吧,别担心”或者“我留下”?

读目送有感 篇4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读《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

最初读《目送》是和妈妈一起,那时候我还读小学,只能在妈妈的讲解中去领会简单的道理,但我知道妈妈的感触应该很多,好几次我都在泛黄的灯光下看见了妈妈微红的眼眶。后来,当我自己一遍遍去读的时候,对书中的内容有了自己更深的感受,读到情深之处自己内心也是一阵翻涌,许多的的回忆在我脑海翻转,很多生活的情节也恍然明白了好多。

“她的眼睛还是很亮,那样亮,在浅浅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轻时的`锋芒余光,还是一层盈盈的泪光。”这段话就让我想到了我姥娘。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姥娘到了老年因病导致语言神经坏死,只能发出“啊”“嗯”这种音节单词,但她的眼睛经常闪着水光,尤其在见到我妈妈的时候更加明显。姥娘格外疼爱我妈妈这个小女儿,每次回家看姥娘,她都会用手轻轻拍拍我妈的头,满眼的慈祥和甜蜜。有时候看见桌子上放着钱,她就偷偷塞给妈妈,还做个噤声的手势,让妈妈哭笑不得。每当离开的时候,姥娘迟迟不肯去睡觉,总紧紧抓住我妈妈的手,妈妈就会轻轻抚摸着她的手背,说她出去一会就回来,晚上回家住,总是哄上好久姥娘才肯去睡。我不知道姥娘醒来后会不会还要找她女儿,会不会因为找不到而难过和伤心,我也不知道她的记忆是否能保存那么长时间,如果这样,我但愿她不记得,快乐也罢,伤心也罢,都在她的脑海里如风飘过就好,就像文中作者的母亲,健忘的不认得自己的女儿,也就没有了思念女儿的伤心和牵挂。

八月份,妈妈的心脏病差点犯了,那几天都不敢开车,去哪里都随身带着救心丸,那绿色的葫芦小瓶对我来说好像魔鬼一样,电视剧里才有的情节居然也会在我的真实生活中上演。妈妈虚弱的躺在床上,我心里是害怕的,但我不想表现出来,趁她熟睡的时候,我偷偷用笔在她脚踝上写下“我亲爱的妈妈要快点好起来啊!”可能是有些痒,她老是用手去抓挠,表情憨厚的很是可爱。休养了几天,妈妈身体逐渐恢复,但医生说不能生气动怒不能劳累,于是一下子我就长大了,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与她顶嘴。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永恒,谁也抵不过时间,从牙牙学语到苍苍暮年似乎只有一步之遥,没有机会回味,更没有机会后悔。我更加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虽然我明白他们已开始目送我离去,但我还是要让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

读目送有感 篇5

在阅读读这本书时,从头到尾,我的手都是冰凉的。

因为,我发现我和我的父母都是习惯于目送背影的人。

我与书中的华安是多么相似!

从小时候起,我便如同铁钉被磁铁吸引一般依恋着父母——装作不小心跌倒,引来母亲的抚慰与泪水;独自在家时哇哇大叫,换得父亲的关注与依靠。

然而,渐渐地,我长大了。我一如水从竹篮中漏走一般躲避着父母。

我开始强调独立,时常反锁房门,将他们满满的爱挡在沉重的木门之后。

我开始厌恶与父母一同出行,寒风中颤颤发抖的我甚至拒绝母亲递来的衣衫。

当他们意识到“竹篮真的装不住水之后,他们头上的的白发似乎又多了几根。

渐渐地,渐渐地,他们对我的爱越来越来暗晦。对我身上花花绿绿的衣服也不再过问,最多也井限于降温时的一句提醒。

我的愿望似乎达成了,但总觉得心里好像缺了些什么,空空的……

也许,人类就是患得患失的.物种。

上学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目送我上车,坐下,直到校车消失在视野中。

现在,他们貌似漠然地将我送到车站,仔细的捕捉我那声低不可闻的再见,便带着略显落寞的身影,消逝在我的视野中……

此时,目送的人,竟然成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