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后一头战象》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最后一头战象》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最后一头战象》有感 篇1
这本书是沈石溪写的一本小说,《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800字。当我见到封面上那头栩栩如生的大象,我就喜欢上了它。
《最后一头战象》写的是一头在日寇和象兵的战争中唯一活下来的战象――嘎羧被好心的村民救了出来,但身负重伤。村民每天会给它冲澡,准备食物,嘎羧的伤口渐渐愈合了,但它的一条前腿因伤得太重而瘸了。在这后的二十六年里,村民们天天给嘎羧最好的待遇,渴了饿了可以随时找一家人,他们都会给它最好的水和果子。但渐渐老去的嘎羧吃的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它不再吃东西了。正当它虚弱得站都站不稳时,忽然向村民要回了自己当年上战场用的象鞍,准备离开村子。村民们听说了,纷纷赶来为嘎羧送行,这时猎人波农丁和作者沈石溪商量后决定悄悄跟着嘎羧去象冢偷几根象牙。结果发现嘎羧去了“百象冢”――上次抗日战争时战象战死后埋的`地方。嘎羧挖开土,跳进洞和战友们埋在了一起。波农丁和沈石溪觉得自己不能拿战象的象牙,默默得离开了。
这个故事向我们诉说了一头象和人的感情。象是一种非常通人性的动物,在这个故事中,嘎羧在临走前,绕着寨子起了三圈,对救它养它的人表达恋恋不舍的感情。这让想起了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有个小女孩在路上捡了一只猫,精心喂养了它几个月,后来有一天晚上,附近有猫叫声,原来是猫妈妈来找孩子了,小女孩打开门,小猫箭一般得冲了出去,女孩好伤心呀,一会儿,小猫又回来了,在小女孩的脚边不停得蹭着,叫着,小女孩蹲下来,抚摸着小猫,终于小猫还是走了,依依不舍得跑向了它的家。
动物都是有感情的,整整二十六年,嘎羧把寨子当成了自己的家,融入了村民们的生活。
但是当它感到死神降临时,却选择了离开这儿,去了“百象冢”,和曾经并肩战斗过的老同伴们葬在一起。可见嘎羧这二十六年来并未忘记它们,还有现在背在背上的,和它经历风雨,在小阁楼上放了二十六年象鞍!和战友们躺在一起,也许是对嘎羧最好的归宿吧!
看到这儿,我鼻子酸酸的,为嘎羧感动。
过了二十六年,嘎羧依然十分清晰得记得自己的责任:一头战象的责任。
读《最后一头战象》有感 篇2
最后一战象这篇文章使我深受感悟,它不仅描写了战象的义气,就是死也要和自己的战友们死在一起,还描写了作者的义气,战象死了,百象家里明明有许多珍贵的象牙,可是为了战象他们却不捡。
嗄羧是一只一场大战后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头战象“它死了。没有到遥远的神秘的祖宗留下的象冢去,他在百象冢挖了个坑,和并肩作战过的同伴们葬在了一起。作为一头老战象,他找到了最好的'归宿。”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一头老战象的使命和嗄羧自己在象冢和百象冢之间作出的伟大选择表现出嗄羧看重义气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在我们人世间已经很可贵了,有许多人只看重钱,跟别人交朋友也是为了拿他的钱,有些人交朋友只是为了对自己有利如:一个人缺钱向朋友借钱,却不让朋友要利息。这样自己又可以省点钱了。但也有人看中的并不是利息,而是真真的友情。
最后一头战象里有许多道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一定会发现。
读《最后一头战象》有感 篇3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篇《最后一头战象》的书,这本书由12个关于动物的故事和熊、象、猪的动物档案组成。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是《智取双熊》的'文章,大概意思是“作者和老猎人波农丁到山上去打猎,他们发现了两只狗熊,波农丁便利用它们势死保卫领地的想法,让这两只狗熊打得两败俱伤,再坐收渔翁之利”。作者把智取双熊这个方法写的很精彩,两只狗熊一只叫黄帽子,住在东坪,一只叫白袜子住在西坪,东坪和西坪之间隔着一条溪流。在晚上,他们把白袜子的排泄物移到黄帽子狗熊的领地上,再把黄帽子的蜂蜜拿到白袜子的领地。一早,黄帽子发现自己的蜂蜜不见了,凭着气味发现是白袜子“偷”了自己的蜂蜜,而白袜子认为黄帽子在冤枉自己,于是它们就进行了一场恶斗,经过了几个回合的厮杀,最后打了个两败俱伤。
读沈石溪的文章,感觉每一篇故事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另外我觉得这本书很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本书很值得我们读。
读《最后一头战象》有感 篇4
今天我读了《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它把动物写出了像人类一样有情感。在我们眼里,动物不过是一种被人类吃掉的生物罢了,可读完他的小说后,我重新认识了动物。
沈石溪手下的动物都像人类一样,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心理想法,像人类一样,会思考,会唱歌,会跳舞,而不是像现在的动物一样,只会单一的活动。
这一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有大象、猪和熊,而我最喜欢野猪王这一篇。
这一篇是讲沈石溪救了一个小女孩,他的父亲为了奖励他,送给了他一头野猪作为礼物。沈石溪用心地把它抚养,长大后,那头猪变成了野猪王,带领全村的猪造反,向人类宣战,而他的主人沈石溪却被独眼龙关进了监狱。
而野猪王对主人有着感激之情,就在地下挖隧道,准备把主人救出。它挖呀挖,终于挖到了监狱那里,它跟主人说出了实情。当沈石溪得知自己可以逃跑时,他犹豫了,心想:要是被关到监狱里,可能要被关十年以上,但只要十年或二十年,他就可以获得自由了;但如果他逃跑了,只能当野人,而这样的话,一辈子都只能生活在森林里面。于是沈石溪拒绝了野猪王的好意。野猪王生气了,在讽刺主人是个胆小鬼。这时,沈石溪开始骂野猪王是个;猪精、猪仙、猪么、猪魔、猪神、猪圣、猪鬼。野猪王好像听懂了主人的话,理解了他的苦衷,第二天就把60头猪还给了村庄。
读了这本书后,我有几个问题?
为什么猪就一定没有自由呢?每个生命都是自由的,如果先把它们放回森林面,快乐地活几年,再把它们抓来杀了也不迟啊!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圈养在猪圈里面呢?难道猪圈里面的猪就一定比山里的'猪好吃吗?
沈石溪笔下的动物小说如此生动的原因是:他的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的种种虚伪的表现,可以毫无遮掩地将动物和美丽融为一体的原生态生命。人类文明和文明社会,会不断随着时代的更新而改变,但是动物之间的残忍竞争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动物小说更容易获得读者的青睐,让读者们追随不朽。
读《最后一头战象》有感 篇5
象性格温顺,是人们的伙伴,但它只是动物。不过,在读了《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后却让我感受到,动物身上也有着像人类一样的情感。
课文讲述了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一头大象——嘎羧。它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重披象鞍,到江滩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它来到埋葬自己战友们的“百象冢”旁挖了一个坑,庄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这是一头“怀旧”的战象。嘎羧原本是得去祖祖辈辈留下的象冢长眠的,但是它没有。我想它一定是无法割舍战争时光,无法忘记它的战友们。它告诉我们历史不能重演,而历史也不能忘记。
这是一头“纯洁”的战象。嘎羧的心里,不是对功名的渴望,不是对自己战绩的骄傲和自豪,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是慈爱的波农丁,是善良的乡亲们,是它久久渴望的和平与安宁。的确,没有什么可以做到永恒,但是,我们必须要守护自己最珍惜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心灵的净土。嘎羧比我们更早懂得这一点,因此,它二十六年来一直拥有纯洁的'心。在它那为所有人动容的壮举面前,我们都显得那么渺小
这也是一头“忠诚”的战象。“忠诚”是因为它临死时重披象鞍,它希望自己是最后一头战象,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当我读到课文中的这句话,“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上象鞍,添上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从中我读懂了象鞍上记载着凝重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忠诚,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怀仍在!。
读了这篇课文,令人回味无穷,促人深省,动物尚且有如此的高尚情怀,我们人类是否应该有更深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