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红楼梦》读后感

2025/08/09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举杯交饮,日日笙歌尽余欢;醉生梦死,寿曲终尽人悲离。回首处,可悲红楼梦中人! ——题记

爱情,是红楼梦的核心,而大观园中的爱恨情仇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其中,作者对贾府内的各个人的生日的描写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德高望重的贾母八十大寿显得非常冷清。她曾赞助凤姐、宝玉等人搞生日宴,而且宴会都非常热闹。如此说来,贾母的宴会应该倍受重视,然而令人差异的是,即使贾母的寿宴声势即其浩大,但其中的气氛却异常诡异,连贾母本人都觉得十分无趣,甚至于当时邢夫人竟与人发生冲突。封建大家庭里面的如此场景,表明了贾府之内的层层冲突,也暗示了其没落之势。

贾政在本书中是一位比较正直的人。贾政在其生日时只是平平淡淡的搞一下,就连皇帝派人来贺喜也是轻描淡写。从其寿宴中可体现其节俭的性格,再根据贾政在书中的正直清廉,在整个贾府乃至整本书,他都不失为一个耀眼的“浊世清人”。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宝钗过生日引发了一系列的尖锐矛盾。贾母亲自为宝钗置办生日,叫来戏班助兴,但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对话引出了两人之间的矛盾,戏后泼辣的凤姐又挑起了一尖锐的矛盾。戏子长的像谁?宝玉、宝钗搜知道却不敢说,而湘云却脱口而出说想黛玉,这一话题与其之后宝玉、黛玉和湘云三人的对话又引发了黛玉、宝云和黛玉两两之间的矛盾升级。在宝钗的这个生日宴反映了贾府内的重重矛盾。在亲情、爱情、友情交织的碰撞中,注定这个复杂的大封建家庭终会没落。

相比之下,宝玉的生日显得不那么突出,虽然因为部分人外出导致生日的冷清,作者却描写的很详细。因为长辈的缺席而不显沉郁,当天包括宝玉在内的每个年轻人都显得放荡不羁,在一个个喜庆高潮中又把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重申出来。在平实简单的描述中插入如此片段,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可谓妙极了!

书中关于生日场景的描写还有很多,个个都富有特色,饱含深意,如凤姐生日的大戏暗示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惨结局;湘云生日时的豪放,却又暗流涌动等等,但每一处描写表现了贾府内爱恨交织这一主旨,点笔处挥洒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后记:回首红楼梦中的寿宴,免不了感叹时代的悲哀,千年的封建缩影,映射出家族的兴衰,斟酌贾府的生日场景,感叹苦作红楼梦中人!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感受:

甄士隐前日对雨村有“诳驾”之罪,待客既散,知他自便,也不去再邀。及至中秋节,士隐家宴毕,另具一席于书房,步行到雨村住处相邀。前日不邀,是不生分,中秋再邀,一可谢前罪,二为旅居僧房的雨村解愁,雨村听了,也不推辞。由此可见两家关系融洽,士隐也很会做人。待人接物,显微见着。

喝酒间,雨村提出了盘缠之事,士隐:“何不早言……”,雨村吟诵诗词,博得士隐赏识,趁士隐欢心之时提钱的事,容易成功。送礼的人,也等到别人有求之意才送,便送到点子上了。果然,雨村得了钱,不管黄道黑道之日,天没亮就出发了。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感受

娇杏在这一回有了“人上人”的好结局。她是书中第一位女性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良好的祝愿。丫鬟命运两济,后面的女主人儿却是一个两个空余恨。雨村娶了娇杏,还送了不少礼物给甄家,此时的贾雨村,尚知报恩。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雨村因此被革,为他日后重入官场时“随乡入俗”,乱判葫芦案铺垫了心理上的因素。

大凡读书人,骨子里都有一个自视甚高的通病,有人受挫后愤然离职,采劝不合作”的态度,有人在挫折中改变初衷,沦为虚情假意,尔虞我诈。每一种游戏,都有它的游戏规则,明白自己改变不了游戏规则,便只好改变自己了。“雨村被参后,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这种心态是常人难以做得到的,可见是大奸!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与父亲洒泪拜别时,其父如海所言感人。

雨村入荣国府,投的是宗侄名帖,做法不错!得到贾政优待,入情入理,并得到贾政力举终于谋了职位,出而复入,书里写得轻巧,其实中间颇费了一番心机的。

“黛玉常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虽然母女间无话不说,但是黛玉母亲又如何体会到自家与别家不同呢?这倒奇了。可见,黛玉的性格其实受其母影响。记得现代育儿学里说到,一个人的性格,在五、六岁以前就基本定型的。

黛玉来到贾府时不过六、七岁光景,便能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多行一步”,哪里还象个“无亲母教养、兄弟姐妹扶持的孩子”,黛玉真是绝顶聪明。

对贾府姑娘的描写:迎春“观之可亲”——性情温顺,探春“见之忘俗”——气宇不凡。

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什么叫“自然的风流态度”?黛玉称自己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从不间断,这也奇了。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贾雨村终于等到重返官场的机会。当年同僚一案参革的张如圭(谐音如鬼),忽遇贾雨封并告知他好消息,凡被参革的人只要有保荐,便可复官。贾雨村通过设法寻到的公文邸报,证实此事不假。于是次日面谋于林如海,请他出面保荐。

无巧不成书,林如海说自从黛玉母亲去世之后,都中岳母(则贾母,黛玉的外祖母)几次打发人来接黛玉,无奈黛玉病体未愈尚未行,现在正思送女进京。还给足贾雨村脸子,说小女蒙先生教训的大恩未经酬报,正好借此机会图报,此事一定重托内兄(则贾敏的哥哥,此处指贾政而不是大哥贾赦)促成。这段文字不长,林如海的品格却跃然纸上,对于来求做事的一个老师(家教)十分感恩和温厚并以礼相待,不愧是书香世家,让人敬佩。

而贾雨村一面打恭谢不绝口,但心中尚有疑惑,便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可见贾雨村至今真的是官场涉历未深,林如海笑了一下,知他心事,说那内兄与先生同姓犹如一家,是荣国公(对国家有大功之人才尊为荣国公)之孙。大内兄贾赦现袭一等将军之职,二内兄贾政,现任工部员外郎,为人极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

从林如海口中,读者可先对荣国府现在主要人物有个概念。荣宁二府的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兄弟,是卫国有功臣子。上回人物关系表已说明,小说主线荣国府荣国公贾源传贾代善,贾代善娶四大家族之一的史氏太君则现贾母传贾赦贾政和女儿贾敏。贾赦贾政世袭爵位,按照清朝制度,宰相都不能达到侯爵的爵位,贾政虽然干着五品官,但是权势确是相当显赫,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是,贾政的女儿元春还是当今的贵妃,政治靠山可谓十分强劲。这就是贾府的政治社会背景。

贾雨村涉世未深,他甚至比冷子兴这个古董商对外面的.世界还了解得更少。后来因林如海的推荐信见过贾政,贾政见他身材伟岸言行不俗,又是个文化人且又是妹夫所荐,便利用关系,在不够两个月时间让他复职,还被升为金陵应天府的知府。贾两村到应天府后碰到的第一宗人命官司,也让他差点因此而陷己于不利境地,要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便要顺势而为,这是后话。

荣国府之大及社会地位之高,以及里面人物建筑物之多,不是一两笔轻易能略过。估计曹雪芹为了写好荣国府这些方面应从哪里入手,肯定花了不少心血。小说让作者最欣赏的主角林黛玉从外面世界而来,一步步走近荣府,让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小女孩以一种好奇的眼光来慢慢认识这个未知的世界。我们也随着她的脚步及眼光,看到这个普通人家所不清楚的贵族之家,一切都是新奇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题记

红楼梦一梦古往今来,赚得了多少叹息,多少惆怅,可是又有谁读懂了曹雪芹背后的凄凉,午夜梦回他是否会想起自己的年少,想起那大观园的喜怒哀乐,然后轻轻一声叹息,面上平静如初,实则内心百般波澜。

有友人问我,在这本书中你认为曹雪芹更偏爱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轻笑不语,其实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不过是那颗顽石命中的一片浮云,片刻间便烟消云散,干净的不留下一丝痕迹,无论当初发生了什么,都是对的,可如果一旦结束便真的是结束了。

都说红楼梦最著名的便是那一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呀!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了作者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荒唐”不仅指作者在书中引出了“炼石补天”“青埂峰”等荒唐故事,而是指出全书描写的当时社会的腐朽,残酷,互相倾轧以至于走向灭亡的道路。这书不仅是曹雪芹对而是生活的迫忆,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讽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作者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时济世,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做诗人”的慷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便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当时那个黑暗卑劣的社会不相融,那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排斥他。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解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语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挽歌。

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本书。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百年后世人对红楼梦可谓是褒贬不一,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是无论怎样,认识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要有辩证统一的眼光,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但《红楼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著名之一,我看了好几遍。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六年级。说实话,我并不是一心想看《红楼梦》,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我从书柜里拿书的时候,我看到了它。也许只是一时的新奇,所以我打开它。《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是文化艺术的明珠,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总结,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发源地。正如鲁迅所说:“自《红楼梦》出来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我不敢评论写作方法,但我仍然理解一些想法。曹雪芹先生通过贾府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缩影,从而更广泛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教育、宗教、婚姻、妇女等问题。封建制度造成的所有罪行,无论是土地租金挤压、高利润剥削、索赔诉讼、强迫奢侈、破坏妇女、行使贿赂,还是统治的极端欲望,小说都被揭露和无情地批评。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是封建社会末世的形象历史,是一本了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的巨大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它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还在于它以这场爱情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的暮鼓。与此同时,小说通过对封建叛逆者的赞美,表达了新的朦胧思想,敲响了新世纪的晨钟。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红楼梦》一样写出激动人心的'爱情悲剧,也能深刻全面地揭示其社会根源,从而对封建社会给予深刻有力的批评。

第二次阅读,也许我学到了另一层知识,我不再谈论它的角色,不再品味它的想法,而是研究它的写作,红楼梦宏伟完整的结构,精致现实的日常生活描述,美丽成熟的语言,深入细致的描述,都表明曹雪芹作为一名天才艺术家,运用艺术技能到完美的地步,特别是他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一系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复杂的典型人物。这些形象不仅高度总结了他们的特点,而且超越了他们的能力和时代。因此,他们的名字在生活中一直很流行,成为一个“共同的名字”,自然,“好人和坏人完全不同。自然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这个悲壮而悲伤的故事是如此动人,以至于我经常读新的,所以我想,当我将来再读一遍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会读什么样的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