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2025/08/09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呼兰河传》读书心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叙事,这是《呼兰河传》这本书的特点。随着萧红的笔触,我们来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

在这里,呼兰河不仅仅只是呼兰河,这也是当时社会下中国的'一个缩影,因为人们的愚昧,无知,迷信,这里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呼兰河城中封建迷信的受害者成了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在这篇小说中,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不都是代表了社会底层人的现状吗?他们在愚昧无知,封建而带有善良的城民下饱受折磨,而我今天要说的便是团圆媳妇。

团圆媳妇是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女孩,也是一个长得高,吃饭多,走路快的天真纯洁的女孩,可是在她婆婆的阴影下,一切都变了。

婆婆每天的日常便是打团圆媳妇,不管结果会怎么样。而之后却还认为她有病,要祛病。本是件好事,却在愚昧加善良的城民中,它就变得可恶了。

婆婆残忍与团圆媳妇的可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作为一个孩童的天真烂漫。而每一个人宁愿做看客,也不远帮忙,反而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充分体现了人们愚昧,还带有一些幸灾乐祸。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和习俗荼毒的人们的灵魂作了深刻的揭示。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2

这本书中作者萧红细腻的描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的走进了80年前东北的一个村庄,村庄里只有灰色街道,灰色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一点色彩。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将我们带入20世纪初的呼兰河。它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这个在这个小村庄里,到处都是那么萧条。

在这里,到处可见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在这里出现。

在东二道街道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在晴天还是在下雨,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里边。人们说拆墙的也有,说种树的也有。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在他们的脑海里,就是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

同样文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姑娘。从小被卖给别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活泼健康,但由于婆婆的封建固执,经常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最终被摧残。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述诗,一副风景画,一首凄婉歌谣。尽管作者她的童年无知,愚昧,悲凉,甚至绝望。但还是以平和的语气描述了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些不美好的东西收包容。我们应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3

进入大学,在闲暇时光,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觉得它越来越精彩精彩。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萧红静静的叙述着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这种平静带给人不安和绝望的心态,故意去压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给人无尽的伤感。其实令人伤心的不仅仅是这些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让人苦闷的是他们周围那些人的冷酷无情,在这些人的举动中我们看不到怜悯的存在。小团圆媳妇被热水浇头,浇一次昏一次,却没有人去阻止这种暴行,而是围在旁边看热闹。这场景让我不自觉的想起那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一幕:一群中国人在木然的观看自己同胞被处死的电影。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暴力下的臣服和麻木。呼兰河城里的人早已见惯了贫苦百姓们颠沛流离的命运,于是他们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殆尽了。关于冯歪嘴子的故事就更令人伤心,大家得知他成家之后,不但不关心他如何养活一家人,反而热衷于寻觅他自杀的蛛丝马迹,在他床上发现一根绳头,便有人传言他要上吊,他新买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传开了。看到这里我非常怀念沈从文笔下温暖的湘西风情,那里的人们似乎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而不像萧红笔下的人们如此的冷漠和残忍。

我想是萧红本身的命运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这些人物,一部优秀的作品总能够体现作者的心怀,一个历经艰难困苦的人,即使写欢乐也必然将其镀上一层沧桑。萧红一生经历的尽是破碎的感情,来到香港的时候,心中大概还在介怀那些悲苦无依的年年岁岁。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种心绪,写出的当然是苍凉的作品。

萧红借着这些人物写出了自己的悲惨身世,她含着眼泪在唱属于自己的歌。她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境:“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这句话暗合李后主“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一个是漂泊女子,一个是亡国之君,这悲凉千载不灭。

在小说中,萧红写到:“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时间。”在香港的时候她已经疾病缠身,大概也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才想要用一个孩童的口吻来触碰那被时光的洪流冲得老远的童年岁月,尽管并不美满,但比起飘零的壮年时代,总还是有那么些值得回味的东西。她笔下的“我”是纯真可爱的,有那么一段让人至今难忘,就是祖父将落井的鸭子烤来吃,“我”以为只有落井的鸭子才能裹在黄泥里,于是费尽力气想要把鸭子赶到井里去,即使祖父同意烧活鸭子来吃“我”也不愿意。一个心智未开,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禁不住想抱起来亲一下那粉扑扑的脸蛋。

这部《呼兰河传》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同样是回忆童年,同样是出自女作家之手,它们有着许许多多的共同点,但是萧红的文字更显凄凉,给人一种孤独幻灭的痛楚,这种带着一点病态的艺术美感,是《城南旧事》所无法比拟的。

读完这部小说,我又想起了茅盾先生的序言,他用他的文字祭奠了年仅32岁便孤独在异乡逝去的萧红。据说萧红的遗言是:“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想想她的生平,我们就不难理解漂泊者萧红在文字中透出的凄凉和幽怨。

世间难得才女萧红,凄凉孤苦半生愁。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4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她利用白描的手法,使读者不知不觉走进了古老而又封建的北方小镇—呼兰河。

在这里,各种各样的人艰难地维持着生计,每天重复着乏味的生活。第一章文中描写了一个像"吞人魔鬼"一样的泥水坑,它不仅吞人,还吞马、猪等吞一切可吞的牲口。人们憎恨他、恐惧他,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绕过去,却没有一个人去提议把它填平。我不禁觉得那里的人们麻木不仁,苟且偷生。他们不愿意直面面对困难,逃避、懒惰,不愿改变。泥水坑就像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我们应该积极努力想办法克服它,而不应该总想消极接受。

这里的天是灰的,社会风气也是灰的。不管是天气还是人的内心,都是混沌一片。他们生活的没有激情,对生与死的认识也很漠然。"有人的`死轻于鸿毛,有人的死重于泰山。"我想,虽然生命短暂,只要努力创造,积极争取,生命就可以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变得五彩斑斓。什么是生命的价值?这个厚重的谜团在我心目中一点点的展开了……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5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呼兰河,多美的名字!却是一个“人吃人”的小城。整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围绕着小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落后的生活和平庸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

其中,在这本书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一个绝对悲剧的人物,我对她的印象就是一个天真的无辜少女,她对于婆婆的种种虐待有过反抗,但反抗的结果是更加粗暴的虐待,所以她无能为力,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最终死去了。我想,在这样一个封建迷信的小城里,死也是一种解脱吧。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被滚烫的热水洗澡的片段。都说是小团圆媳妇有病,用热水洗澡是为了洗掉她身上的'鬼神。小团圆媳妇被婆婆当众脱衣服扔进热水缸里,又在她昏迷时,说她不知羞。再说村里人,小团圆媳妇像逃命似的想从热水缸里逃出来,不但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反而从缸里搅起热水往她头上浇,等她昏迷过去了,一些人偏要去救她,多么的虚伪和讽刺啊!冷漠,麻木,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寻求快乐的源泉。

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只是一个偶然,还有许多和她同样命苦的女孩儿,她们深受封建社会的残害,可见当时的社会是有多么的愚味,无知,落后。

呼兰河城里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6

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这本书把我们带进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传。文中的我,是一不谙世事的孩子,对大千世界也充满了好奇。“我”与祖父在花园中嬉戏、玩耍,充满快乐,作者却偏偏在“我”的童年中加入灰色元素。在那儿,到处可见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麻木而引发的`一场场灾难。如:一位婆婆活生生地害死了一个12岁活泼可爱的女孩。就因为太大方不符合这里的规矩,所以婆婆狠狠地打了团圆媳妇,生病后,婆婆又想了很多办法让团圆媳妇好,但屡试屡败,最终团圆媳妇还是悲痛地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我都不知道这个婆婆到底是讨厌团圆媳妇还是可怜团圆媳妇了。越往后读心情就越沉重,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为她愤愤不平。为什么要打她?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但《呼兰河传》里既没有批判,也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顽皮。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对于《呼兰河传》,茅盾爷爷曾经说过“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在这时,我突然想到了我那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我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但却对此很不满意,用爸爸妈妈的话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瞧!那正在上映呢。“爷爷,你烧的菜不好吃,我不吃嘛!”“哎哟,我的宝贝孙女,听爷爷的话,把它吃了吧,吃了才长个子啊。”这一听就知道,是我闲爷爷烧的菜不好吃,那脾气哩!不管爷爷怎样说,可我还是那副样子——无所事事,怒气冲冲,一脸不高兴。最后,爷爷还是“服软”于我,去饭店里卖我爱吃的了。现在想想还真是惭愧啊!这么折腾一个老人家,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应该找个机会好好道个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