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1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题记
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也有人说逆境出人才,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片面的。宋濂的经历就告诉我们,环境对人能成才与否,只是一个外在因素,人是否成才,决定于每个人的内在因素——即他能否勤奋读书。
只有勤奋读书,才能出人才。
宋濂——开国文臣之首,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下《送东阳马生序》,勉励马生勤奋读书。他曾“趋百里外”只为“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试问这样一个拥有着坚强的读书意志的人,又怎能不成才,无成就?
一个吃不得苦、不能勤奋读书的人,顺境中会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认为天下第一;身处逆境又会一蹶不振,心灰意冷,自诩“看破红尘”。这种人无论身处何境,要想成才都只是一纸空谈。
在我看来,成材的必经之路只有一条——勤奋读书。古语说的好,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每一个勤奋读书的人不一定都成才,但人才却一定出自勤奋读书。我国古代有很多勤奋读书的故事,例如唐代白居易读书“不遑寝息”,以至“口舌生疮”;匡衡“凿壁偷光”;苏秦“引锥刺股”等,这些古代名家学者勤奋读书的佳话,有力地说明了人才来自勤奋。
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有志向、有雄心,若没有勤奋读书的实际行动,一切都只是空谈。按图索骥的故事众所周知,为什么伯乐的.儿子会以蛙为马呢?原因只在于他不愿勤奋读书,浅尝辄止,又自以为是,胡乱地背了几句《相马经》,就以为学会了相马术,以致蛙马不分,贻笑天下。
所以天下成功者,无论天赋高低,做何学问,处何时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奋。总之,环境的优劣,天赋的高低,对一个人的成才都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成才与否只有内在因素才起决定性作用。
即勤奋读书出人才。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2
明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篇幅虽短,但语言朴实,,人容真实,读来感人肺腑,发人深省。本文主要以宋濂的求学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实际上学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在诱导我们勤奋刻苦呢?
宋濂从小就好学,可因家里穷没钱买书,于是他就向有书的人家借,还“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抄书,冬天非常冷,砚台里的墨都结成了坚冰,手冻得通红,指头僵硬了也不肯松懈,赶快抄好后就跑着送书。他就是这样一个直坚持不懈地借、抄,才读到很多书,以至于成为文学家。而我呢?我做什么事都虎头蛇尾,经常是半途而废,记得小学毕业后的假日里,因为没有作业,所以爸爸就让我练字,我高兴极了。可是,刚开始我每天都坚持写,一笔一画写好,一天下来能写十几张,慢慢地,我写烦了。于是数量由一天十五张减到一天九张,再到五张、三张、两张、一张、半张,最后终于一个字也不写了,一本字贴还没写到一半就被抛在抽屉里了,现在恐怕自己经有厚厚一层灰了吧!看看宋濂再想想自己,真是羞愧万分呐!
宋濂为了求师,“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有时老师叱责,他却“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多么虚心呐!想想自己,怎样呢?那次,我有一题做错了,老师为了让我注意,专程把我叫到办公室,把这讲了多遍的题,又和蔼地给我讲了一遍,而我呢,却满不在乎,与宋濂相比,我们的学习态度可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呀!
宋濂去求学时,背着书箱在深山巨谷中行走。冬天时,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开裂了都不知道。多么艰苦啊!我何时受过这样的.苦?可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还能孜孜不倦地学习。与其相比,我就像生活在天堂里一样:冷了,有火炉;热了,有电扇;渴了,有饮料;饿了,有佳肴;闷了,有电视;馋了,有零食??可就是在这么好的环境中,我却不努力学习。论生活条件,我在天上,他在地上,而论刻苦、努力,是他在天上,我在地上,实乃天壤之别呀!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试问,宋濂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努力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虚度光阴呢?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3
火红的太阳在西方慢慢地落下了。我也始终相信,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管怎么样都会是一个拥有智慧的人,而只要拥有了智慧,那么,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因此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始终把妈妈的教导记在心上;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4
在国学课上,张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一篇新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不仅是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更是对我们现代小学生的一种勉励。
宋濂以青少年时期在艰苦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学习。写的字字亲切,语句平易畅达。
当我读到宋濂在天气非常寒冷,把砚池里的墨汁都冻成了坚硬的冰块,他的手指即使被冻的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停止抄书时,我想到了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同学,我们现在的书都是父母挣来的钱买的,不用再抄录,有的同学买来的书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扔在一边。读到这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读书呢?
当我读到宋濂在住旅馆时,主人一天只给他两顿饭吃,并且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时。我想:“我们现在在家里个个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倚仗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溺爱,挑吃穿,尽管有可口的饭菜,还嫌弃这个菜做的没有色,那个菜做的没有肉。在宋濂那个贫穷的年代,哪能像我们这样挑呢?”
当我读到宋濂冒着凛烈的寒风,在深山巨谷中奔走百里求学,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后,四肢被冻得僵硬不能动,要用热水浇洗,用棉被裹着,很久才能暖和过来时,我陷入了沉思: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天天车接车送,娇生惯养,从来没有挨过冻,受过罪,更别提把皮肤冻裂,四肢冻僵了。身上有厚厚的羽绒服,脚上穿着既美观又暖和的`鞋子,又有谁能想到这些衣服,鞋子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呢?
宋濂虽然每天同那些贵族子弟在一起学习,但没有沾染一点恶习,依然专心学习,因为可以学习是他心中最大的快乐,他的心中已经被学习的快乐填满,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从古至今,哪一个著名的文人学士没有经过很多磨难呢?唐僧取经,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到真经,就连明星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出名的。又有哪个纨绔学子可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人呢?
人需要苦难来磨炼自己,把苦难当做我们攀登成功的高峰时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头吧!把它踩在我们的脚下,很快我们就会是站在高峰上的眺望者。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篇5
心灵的武装胜过躯体的武装——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我以前在书里读到过宋濂,知道他是文学家,“青田四贤”之一;然而从前我对他无甚兴趣。直到读他的《送东阳马生序》,我才了解到他当年求学的经历,对他也平添了一分敬意。
宋濂令我敬佩的地方很多,比如他幼时曾发奋抄书,成年后在隆冬徒步翻山越岭去拜师……不过,宋濂最令我景仰的,是他良好的心态——他强大的内心。
《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或遇其斥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宋濂是个懂礼节的人,应该不会做出令老师生气的举动;所以老师的“斥咄”,多半不是宋濂的.本意。在这种情况下,常人的沮丧与难过多少会流露出来;而宋濂却“色愈恭,礼愈至”,老师气消后,又继续请教问题,这种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常说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而宋濂这个读书人把自己武装到了心灵。心灵的武装并不一定意味着剑拔弩张,咄咄逼人;相反,他显得冷静沉着,波澜不惊。但许多时候,武装心灵的人都比只武装躯体的人更强大。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建立之前,洪都守将朱文正苦苦抵挡住了六十万敌军一个多月的进攻,时局日趋危急,他决定派书生张子明向主帅求援。回途中,张被敌人抓住,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同意与他们合作。敌军押他到洪都城外,命他对城内喊话,让城里的人投降。张子明走到城下高喊:“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了!”敌军统帅恼羞成怒,弑之。不久,援兵到来,洪都解围。
张子明的内心无疑是强大的。虽然他只是一介书生,但他凭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完成了使命。他用自己心灵的武装——忠诚与对正义的坚持,战胜了敌人的躯体武装。
至于宋濂,虽然他并没有这类壮举,但他也是了不起的。尽管他没有华美的服饰——这也算一种“武装”——但他与富家子弟相处时也毫不自卑:他的心灵被知识武装了起来。
是的,心灵的武装往往比躯体的武装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