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蜡烛》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蜡烛》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虽然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极为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老妇人的形象。同时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的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老妇人插蜡烛的图片,让学生表述老妇人在坟前做了哪些事情?
点拨:老妇人在坟上插上了他珍藏了45年的那支结婚喜烛,并点了起来,对着烛光两臂交抱在胸前,然后为之制作挡风的屏障不使其熄灭。表现了他敬仰正义之师,热爱红军的思想感情。
2、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3、作者为什么要补充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
点拨:这是为了突出这支蜡烛的特殊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三、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讨论: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四、情感体验:这篇通讯非常感人,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点拨: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2、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3、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4、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五、修辞手法的探讨:反复
1、炮火(11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蜡烛(6次描写)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围巾(4次交代)
表达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老妇人的动作(3次“爬”、3次“跪”)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六、小结: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它体现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七、拓展: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颤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 肃穆 精疲力竭
二、导入
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蜡烛》的教学设计 篇3
知识认读5个字。
能力讲一讲或演一演《半截蜡烛》这个故事。
思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人民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用聪明和智慧战胜了入侵的敌人。
教学重点能够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半截蜡烛》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了解伯诺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周旋的事迹,体会他们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
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法战争的背景资料。
一、感知全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1课《半截蜡烛》(板书课题)。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蜡(注意与“腊”的区别)尉(蔚)厄奎(书写)
2、词语:绝密——极其机密的。
绝妙——极美好,极巧妙。
厄运——不幸的遭遇。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3、同桌互读课文,看谁读的正确流利。
三、细读课文
1、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进行周旋的?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画一画。
2、自己简单说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3、伯诺德一家为保护情报先后用了哪些方法?指名回答。
(保住情报的过程险象环生。首先是德国中尉顺手将半截蜡烛点燃,伯诺德一家三口立即感到事态危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就会自动熄灭。一切就会暴露无遗。两个孩子则“脸色苍白”。伯诺德夫人急中生智,用一盏油灯代替了蜡烛。没想到时过不久,蜡烛被德国中尉重新点燃。紧接着是大儿子想借取木柴之机拿走蜡烛,遭到德国中尉的粗暴阻拦,蜡烛在继续燃烧。大儿子虽然知道厄运即将来临,却仍然镇定自若。最后,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借口,从容地拿走了所剩无几的蜡烛。就在她迈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终于化险为夷。)
4、理解语言
伯诺德一家人默契配合,与敌人周旋表现在哪里?生答后总结。
(1)内心焦急万分,表面不动声色。
(2)沉着冷静,谨慎行事。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一读,说一说。
5、师小结: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一家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终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四、讲演故事
1、正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生生交流,师巡视、倾听、点拨。
3、讲一讲、演一演这个故事。
4、小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法国人民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五、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写一篇读后感。
《蜡烛》的教学设计 篇4
一、导课
1、出示蜡烛图片:认识蜡烛、烛光、烛台
2、揭题,齐读
3、过渡:蜡烛往往给人以温馨浪漫的感觉。可是,有时特定的环境下,蜡烛会让人觉得不安,蜡烛的燃烧甚至让人觉得害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感知,了解剧本的特点
1、自由读课文,与故事相比较,总结交流剧本的特点。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
3、再读课文,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
4、把剧本划分成两个场景,分别说说两个场景的内容。
5、把两个场景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人物台词,感受语言的魅力。
1、情报藏在蜡烛里,你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总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最隐蔽的地方。
2、你从哪里看出情报的重要?品读: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3、一天夜里,几个德国官兵突然来到伯诺德夫人的家中,他们点起了那只蜡烛。当时的情况真是——(积累词语)
4、为了保护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做了哪些斗争?
5、学生自由读,填空,画出相关台词,写批注,谈体会。
6、品读人物的对话和舞台说明,谈体会。
7、为什么杰奎琳的话起了作用?从这你看出了什么?
8、同桌选一个片断演一演。
四、课外拓展
1、出示话剧《茶馆》《雷雨》的剧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
1、阅读有关二战的故事
2、找找剧本读一读
3、把《半截蜡烛》的故事说一说
4、自由组合演演。
《蜡烛》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1)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2)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教学准备:
蜡烛(小块),酒精灯,烧杯,三脚架,湿抹布,玻璃片,碱,白醋,蛋壳,石灰水,火材,吸管,培养皿。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蜡烛的变化
师:(出示一盒子)在老师手中有一盒子,猜猜里面是什么?
嫩似藕,白似葱,樱桃小口一点红。陪伴郎君过一夜,泪水汪汪到天明。(幻灯出示)
师:(答案:蜡烛)它师我们比较熟悉的物件。你研究过它吗?其实它里面包含了许多科学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
师:如果要使这支蜡烛发生变化你有什么办法?
生:(点燃、折断、刀切,加热)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折断,刀切。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小了变碎了)
师: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呢
二、研究蜡烛加热的变化
师:如果给这块蜡烛加热,你猜它会有什么变化呢?(熔化)冷却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演示实验并讲解实验过程:
1)、放上三脚架,石棉网和小烧杯(蜡快)
2)、点燃酒精灯;(火材梗放在实验盘中的培养皿里)
3)、调节火焰,用外焰加热(可将火材盒垫在酒精灯下面)
4)、实验结束先移开酒精灯,并将其熄灭
师:刚才你看到蜡块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蜡烛蜡液)
师:蜡烛加热后会变成液体,冷却后会变成固体的蜡,这是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三、研究蜡烛点燃后产生的物质
师:点燃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生:发光、发热、会化
师:下面请同学们点燃蜡烛,观察有什么变化?
(学生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
学生汇报。
师:如果在蜡烛的上方罩一只烧杯,你觉得会有什么变化呢?(出示幻灯)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生汇报:烧杯壁上出现白色的东西,蜡烛熄灭了。
师:其他组有没有观察到这样的现象?这白色的东西是什么呢?(小水珠)(板书小水珠)
师: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有没有产生其它物质呢?(可能二氧化碳)
如果是二氧化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生:清石灰水它能使二氧化碳变混浊。
师:非常好。的确可用清石灰水来检验。老师为每小组准备了一小杯清石灰水,一根铁丝圈。将蜡烛套在铁丝上(教师演示)。点燃后,放入烧杯中,用玻璃片将烧杯口盖住。当蜡烛熄灭后,将玻璃片移一小缝,拿出蜡烛。再将清石灰水从小缝中倒入烧杯中(倒一半)。盖好玻璃片,将烧杯轻轻摇晃。观察其现象。(发铁丝圈)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汇报)
生:清石灰水变白了。可以证明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好老师这:(教师演示:将铁片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烧,出现黑色的物质)。这里面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是不是铁片烧焦了。(用手擦一下,黑色东西在手上,铁片无变化),这是不是蜡烛燃烧产生的.呢?(是)(板书:黑灰)
师:通过刚才的几个实验,我们发现。点燃蜡烛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黑烟。这些都是燃烧后产生的新的物质。同学们可以变回蜡烛吗?因为它们是新的物质。(板书:变不回)
四、比较蜡烛加热和点燃出现的不同现象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蜡烛加热和燃烧产生的变化,加热是蜡烛怎样变化,(学生可根据板书回答)她们之间可以互相转换,说明它们之间只是什么发生变化了?(板书:形态)
师:点燃蜡烛呢?它们之间还能互相转化吗?(不能)而且产生了小水珠、二氧化碳、黑灰,这些都是新产生的物质。(板书:新物质)
师:现在我们发现蜡烛的加热和燃烧是两种不同的变化,一种是形态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种是产生了新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是否也是这样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出示幻灯)
五、加深物质变化的分类
师:选择下面的活动做一做,说说它属于哪一类?为什么?每组桌上都有半杯清石灰水,讨论一下,你们小组还准备研究什么?讨论好了上来领材料。
(教师分发材料,材料分两处前、后)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记录本组完成的实验)。
师:通过刚才同学门的汇报,我们发现这些物质也有这样的变化。在我们生产生活中正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变化。如果给这些物质的变化分类,你们觉得可以怎样分类?(两类)
(幻灯出示,物质的分类)(学生齐读)
师:(幻灯出示)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根据大屏幕回答。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蜡烛》的教学设计 篇6
一、寻找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3、意见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二、归类
按内容将这些描写归类集中。如: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分块品析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