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音乐之声教案

2025/08/1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音乐之声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音乐之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2、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3、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4、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音乐,是人类的通用语言,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表达方式。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阿尔卑斯山麓去寻找仙乐飘飘处处闻的人间仙境。一起走进《音乐之声》。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音乐之声》及其故事背景;

电影《音乐之声》1965年上映,由在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改编而成,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歌舞片之一。(20xx年2月18日,其原型玛丽亚在美国去世,享年99岁。)

2、了解戏剧中最受欢迎的影视剧的魅力,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是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

3、自由阅读剧本节选,找出剧中场景及主要人物,了解故事内容。

冯.特拉普:

玛丽亚:

麦克叔叔:

三、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2、快速朗读全文,思考: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四、欣赏品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五、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六、作业:

1、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音乐之声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1.学唱《雪绒花》

2.表演《哆来咪》

3.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二、教材分析

1、歌曲背景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

2、歌曲分析

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情绪没有较大的起伏 ,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寄托了主人公对祖国深深的祝福。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雪绒花》能以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中的三部插曲,让学生明白:只有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家庭、班级、校园。

2、通过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达到能感知音乐要求。

四、重点与难点

1、感受三拍子的强弱律动感并能在歌曲中很好地表现出来。

2、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五、教具

吉他、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演唱一段旋律让学生听辨,引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并导入课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符合初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很快的集中到课堂上进入教学氛围,由此引入教学内容,学生们参与游戏的兴趣很高,也很开心,虽然不能够一次猜准,但是学生们都能积极动脑思考,师生间的互动很好,课堂气氛活跃。

2、介绍《音乐之声》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

师:同学们对《音乐之声》中的歌曲印象深刻的有哪几首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实践。

生:《哆来咪》。

二)展开课题

1、把学生分成七小组,每一组演唱音阶中的一个基本音级,并组织学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练习一遍:Do-re-mi-fa-so-la-ti-do 。师生配合共同演唱《哆来咪》。

2、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是这个家庭教师为了改变上校的教育方式,而举行了一次家庭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他们创编了一场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

三)拓展实践

1、师:同学们在孩子们生动活泼的表演中一同感受了音乐带来的欢乐和温暖。假如我们在欣赏这幕木偶剧时没有电影配乐,大家试想下会是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下面由同学们和老师一同合作来给消声的木偶剧配乐。

由老师和学生合作给电影配乐,让学生直观感受电影音乐的作用和须要。在师生合作中促进学生的感知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范崔普上校被玛利亚和他的孩子们的表演所打动,他抱着吉它和他的孩子们一起演唱了我们所熟知的歌曲《雪绒花》。

四)学习新授

1、师抱吉他用中英文示范演唱一遍《雪绒花》,请学生说说上校在电影中第一次演唱《雪绒花》的情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主人公第一次演唱的感情,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

2、请学生模唱一遍英文歌词,注意Edelweiss 、 greet、Blossom 、bloom、Bless 等英文发音。师:雪绒花有名雪绒草,是奥地利国花,雪绒花象征勇敢,因为它生长在环境艰苦的高山上,上校唱了这首歌,表达了赞美和热爱祖国之情。

3、歌曲处理:(学生讨论如何来演唱)

体会三拍子的节奏韵律,认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弱。学生发言比较积极,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歌曲表达感情、演唱时的情绪等)对乐曲加以分析,虽然语言不是很专业,但是说的都比较正确。

4、重点指导

播放电影片段:A(父亲在家中为孩子们演唱)

师:同学们请你们跟随上校一起演唱,那么通过观看和演唱,你觉得父亲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随电影音乐一起演唱。

生:a:我感觉当时的心情很高兴,因为他回家看到自己的孩子为他唱了那么好听的歌曲

b:上校他很幸福,他的歌声也很优美,看他的表情好象看着什么美好的东西似的很慈祥。

电影片段B(逃离家乡,在萨尔茨堡演出时)

师:同学们下面请你再次和父亲演唱这首《雪绒花》仔细想想和第一次演唱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随音乐演唱

生:a:我感觉父亲这次演唱不象刚才那么高兴了,而且好象很悲伤。

b:这次爸爸演唱时我看到有一个地方他都唱不下去了,好像特别的激动

师:这时候歌曲演唱的情绪比第一次在上校家中演唱有什么不一样

生:更加激动更加爱国

师:让我们再次用激动饱满的情绪唱一次。

音乐之声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1、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2、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及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玩玩音乐游戏《草原之声》,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声响模拟创作大自然中各种音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模仿并创作《草原之声》中的音响,从中感受祖国美丽大草原的盎然生机。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1、学生听音乐律动进教室。(要求:动作整齐、有表情)

2、师生问好。(要求:声音自然,统一)

二、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1、导入:

师:“美丽的大草原到了!草原上会有哪些美妙的声音?”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草原上有哗哗的流水声,呼呼的风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嗒嗒的马蹄声、咩咩的羊叫声、哞哞的牛叫声。组成了多么美妙的草原之声。今天我们来做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2、学生讨论模拟自然界各种声响的方法(要求:能用多种方法模拟声响)

师:“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怎样模拟草原上美妙的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第一个讲讲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分发头饰)

师:“对!我们可以用人声、乐器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3、表演《草原之声》

师:“我们一起表演《草原之声》,听到什么声音就扮演什么角色,请戴头饰的小朋友到中间来表演,可以加一点动作。”

师:“大草原上一匹匹骏马在奔驰,小羊悠闲地吃着嫩草,牛儿自在地漫步,远处传来了蹄声清脆的鸟叫声,小河欢唱着,微风吹拂着,组成了多么美妙的“草原之声”啊!”

三、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1、导入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师:“因为马蹄声从弱到强,音乐中用〈这个符号表示。接着我们就来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2、欣赏引子

a、听辨主奏乐器

师:“这段乐曲由哪两种乐器演奏?”

(学生欣赏后回答)

师:“这段乐曲是由木琴主奏,手风琴伴奏。

b、听辨木琴的音色

师总结:木琴的音色清脆、明亮。

3、完整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听听乐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

师:“这段乐曲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分成三段,我们分段欣赏。”

4、欣赏第一段

师:“这段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师总结:“这段乐曲描绘了小骑兵骑着马,挥着鞭在大草原上巡逻的威武形象。情绪是活泼、欢快的。我们学学小骑兵的动作。”

5、欣赏第二段

师:“这段音乐情绪如何变化?

师总结:“第二段音乐的情绪从舒展到激烈。乐曲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小骑兵欢乐的心情而后半部分表现了小骑兵骑着战马迎着狂风暴风雨奋勇前进。”

师:“想想用什么形式表演第二段乐曲?”

师总结:“一部分同学摆造型,一部分同学扮演小骑兵,还有的同学可以模仿风声。大家一起表演。”

6、欣赏第三段

师:“这段乐曲情绪和哪段相似?”

师总结:“第三段的情绪和第一段相似,都是活泼、欢快的。表现出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暴风雨后的喜悦心情。描绘了战马渐渐远去的情景。

师:“表演第三段时除了造型、舞蹈外还可以加上什么?”

师:这次表演加上小乐器。我们来试试。”

7、完整总结乐曲情绪特点

情绪

第一段

活泼、欢快

第二段

舒展――激烈

第三段

活泼、欢快

8、教师总结

师:“我们欣赏了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要向小骑兵学习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最后我们完整欣赏乐曲,边听边表演。”

四、师生再见!

音乐之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聆听,欣赏电影《音乐之声》,体会歌声所传达的情感信息,思考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熟悉四三拍的节奏,了解多种演唱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分析:

通过学唱歌曲《音乐之声》,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面,还能让学生了解这部优秀的电影,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音乐之声》体会其中对于音乐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

理解插曲流露的情感,训练节奏感。

教学过程:

1、在《音乐之声》的歌声中走进教室,初步体会歌曲中对于音乐的赞美之情。

2、教师简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内容,播放课件,配合视频和音乐让学生了解电影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图像、声音、内容合为一体,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为下面欣赏歌曲做好铺垫。

3、介绍并欣赏主题曲《音乐之声》创作背景及相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风格。

4、播放《音乐之声》在影片中的片段,欣赏原汁原味的电影歌曲,体会歌曲情感,分析歌曲内容,感受四四拍的节奏,让学生说出欣赏感受,并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鼓励学生跟着哼唱。提示学生注意演唱形式的变换。

5、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介绍独唱、齐唱,比较合唱与重唱的异同,并提醒学生注意在演唱二声部时第一要注意唱准自己声部的旋律,二要相互配合,和谐统一。

6、欣赏影片中的其他插曲《DoRemi》和《孤独的牧羊人》,分别播放从电影中剪辑下来的视频,体会不同的音乐风格与乐趣。说出两首歌曲带给我们的感受(《哆来咪》欢乐有趣,《孤独的牧羊人》诙谐幽默)。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烘托情感,渲染气氛,让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让电影得到更完美的诠释。

7、小结及作业:

适当的时间自己欣赏《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完整体会影片和歌曲的魅力。

音乐之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艘艘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品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晶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

七,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癌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八、布置作业

1: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板书设计

九、教学后记

音乐之声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学唱英文歌曲 《Do-Re-Mi》 (音乐切入) 课题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感受其角色形象和表示的内涵,了解音乐剧以鲜明的音乐、独特的舞蹈、奇美的服装、生动的场景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绪情感的艺术特点。

2、学习演唱插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结合分角色创编扮演,表示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同学的音乐表示能力。

3、结合影视特点,赏析其音乐美、声效美、画面美,培养同学欣赏音乐剧的兴趣,扩大同学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结合简单分析歌曲的旋律,引导同学感受、表示音乐形象和情绪。

教学难点

正确的咬字吐字,流畅地歌唱。

教学准备

同学:1. 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在教室里一起欣赏电影《音乐之声》,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多首经典歌曲。

2. 课前查找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

3. 查字典,了解歌词内容。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同学活动

环节小记

一、走进“音乐剧”

1、由已欣赏的音乐剧《音乐之声》引入活动,引导同学回忆并自由表达感受:女主角叫什么名字?有几个小朋友?哪个局面最令你觉得有趣或感动。

根据欣赏,回忆认识的主人公。

自由表述:故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或感动的片断。

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了解《音乐之声》剧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在欣赏中引发同学对音乐的喜爱,对老师的喜爱,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学习的兴趣。

2、出示书本P24页的文字,朗读。

介绍《音乐之声》是曾荣获1966年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等五项奥斯卡金像奖,打破电影史上最高卖座记录的美国歌舞片。

了解《音乐之声》由舞台音乐剧搬上荧幕,走向世界,并受到各国观众喜爱。

3、播放视频片段《Do-Re-Mi》:在萨尔茨堡的野外,教师玛丽亚教给小朋友们do-re-mi,带领他们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的场景。

提问:说说你对音乐剧的了解。

小结:主要借助歌唱、音效和对白展现故事情节。

欣赏电影片段,寻找音乐剧的一些显著特点

根据观赏和课前查阅,讨论对音乐剧的感受,总结特点和魅力。

4、在歌唱中去感受音乐剧的魅力,导入歌曲学习。

二、学唱《Do-Re-Mi》

1、播放歌曲录音: 引导同学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演唱形式等。

引导:“音乐旋律对情绪的表示起着重要作用。”

欣赏歌曲《DO—RE—MI》。

说说初步感受,讨论歌曲情绪。

指导同学学习演唱歌曲《Do-Re-Mi》,体验歌曲愉悦的情绪,并尝试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表示歌曲的形象内容,提高同学的音乐表示能力。

通过视唱、寻找学习难点、根据旋律填唱歌词等练习,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探索、分析、自学等综合的艺术能力。

2、指导学唱歌曲旋律。

范唱旋律,并引导同学简单分析节奏、旋律的句式关系,协助其理解情绪。

模唱歌曲旋律。讨论旋律节奏的组合排列。

视唱旋律。在朗朗上口的旋律中,发现唱名的有序排列、旋律的摸进。

3、指导歌词的学习。

指导同学读歌词,注意咬字吐字和语感。

播放中文版《Do-Re-Mi》。介绍各唱名在英文中的谐音所指。协助同学理解歌曲内容。

播放歌曲录音,指挥同学尝试歌唱。

正确范唱,分句指导同学模仿歌唱:和时纠正读音、咬字与音准,特别是个别跨小节音节和短时值音节。

弹琴伴奏,分句指导歌唱:指导个别节奏、咬字、音准等难点。

伴奏,进一步指导个别咬字等难点。

播放录音。

模仿读歌词。结合课前的预习、查阅,讨论歌曲中把7个唱名分别比喻成了什么?理解内容。

欣赏,了解老师借助词的谐音,协助小朋友们记忆唱名。

尝试随音乐歌唱,说说哪里有困难。

模唱歌词,正确掌握咬字吐字与音准。

听琴填唱歌词。

尝试齐唱歌曲。

难点巩固。

尝试默唱歌曲。

齐唱歌曲。

三、扮演音乐剧片段

1、再次播放录像,引导欣赏:玛丽亚教给小朋友do-re-mi第一堂诙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小朋友就此爱上了音乐和玛丽亚。

欣赏小朋友们随同着老师的音乐扮演,以8个人的不同高低形象理解各个唱名,从而掌握音高进行歌唱。

欣赏歌曲表示的情节,并分角色与老师进行生动的游戏和歌唱扮演,感受角色表示的不同音高和生动诙谐的学习局面。在扮演中培养同学顺畅衔接乐句的能力和即兴扮演的能力。

2、激发同学参与的兴趣,选小演员7名。

启发同学自由设计动作,表示情绪和内容。

引导同学根据情节讨论演唱的形式和角色顺序。

自我推荐,参与即兴的扮演。

扮演不同的角色,设计人物动作表示旋律的音高、节奏,准备扮演。

3、与同学合作扮演,生动表示情节和内容。

点评扮演。

播放一段视频:外国同学的合唱扮演《Do-Re-Mi》。

师生合作游戏、歌唱扮演,感受角色的不同音高和学习的无限快乐。(齐唱局部,全体“观众”也参与伴唱)

欣赏感受外国小朋友在扮演中的自由豪放,以和和声美感。

4、延伸:小结本课内容和音乐剧的特点,安排下节课继续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感受其无穷魅力。

播放音乐,组织下课。

分组按序踏着音乐欢快的节拍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