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长城》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长城》教学设计 篇1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浅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长城》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能创造情境就是发明,发明存在于构建求知情境的过程中。本教学设计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围绕“质疑、解难;讨论、交流;读书、感悟”开展教学;通过激情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最终获得知行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素质教育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⑶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技能目标:
⑴ 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⑵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师教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
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
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2、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本课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⑴ 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⑵ 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解决办法: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
长城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阅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学习
4、掌握生字新词:
拍摄(shè) 智慧(huì) 瞭(liào)望 气魄(pò)
嘉(jiā)峪(yù)关 崇(chóng)山峻(jùn)岭
5、理解字词: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中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三、图文结合,了解文意
1、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么内容:
⑴ 介绍观察点:
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
(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
(在长城上)
⑵ 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
抓住观察重点:
长城。
① 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
(长、大、弯)
② 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
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讲长城的长;第二自然段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自然段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
⑴ 一条“龙”。
⑵ “高大坚固”。
⑶ 结晶。
⑷ 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完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收获。
二、图文对照,学习理解课文
1、观察远景图学习第一节:
(出示课件)
⑴ 远景怎样?
(像一条龙)
⑵ 课文怎样写长城的。
(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⑶ 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⑷ 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⑸ 感情朗读课文。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⑴ 朗读课文,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
(来到长城脚下)
⑵ 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
(六句。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⑶ 图文对照:
指出图上垛子、射口、瞭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⑷ 小结:
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远景图、近景图,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自由感情朗读课文。
⑵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⑶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
(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⑷ 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⑸ 人民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
(围绕站、踏、扶、自然)
⑹ 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条石多重)
⑺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
提示:
“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
① 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② 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
③ 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④ 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⑻ 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⑼ 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⑴ 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⑵ 总结谈话: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⑶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喜爱、赞美)
三、诵读课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拓展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条石 城砖
垛口 瞭望口 射口 城台
2、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学后所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介绍稿,准备参加语文活动课──我心中的长城。
【板书设计】
像一条长龙
远景 墙──很宽
观察长城
近景 高大坚固垛子 瞭望口、射口
长城 城台──互相呼应
联想: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赞美: 雄伟、伟大奇迹
【设计特色】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台。因为有了阅读,才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透过阅读,进而来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长城》教学设计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长城》教学设计 篇3
预习提示:
1、熟练朗读课文,想想:文章都介绍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试着读出长城的气势来。
2、自学生字所在词语,写会生词,并理解难懂词语。
3、搜集与长城有关的故事、传说、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11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二、初识长城,检查预习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2、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3、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出示各种方式认读,提示书写。)
出示:一组:崇山 峻岭 蜿 蜒盘旋,用其中一个词说话。
二组:城砖 垛子 瞭望口 射口 城台,读读发现了什么?
三组:三组:血汗 智慧 凝结 气魄雄伟 奇迹,说成一句话。
4、读书最高水平是“把书读成一句话”,快速浏览,你认为是哪句?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三、精读品味
1、围绕“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用心读书思考。
2、交流: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出示近景图,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讨论:长城的设计到底有什么巧妙之处?
4、由衷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千百年过去了,几经风雨沧桑,长城巍然屹立。齐读。
(三)由长城想到
1、站在长城上,你会想到什么?齐读第三段第一句。
2、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读本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句。
你从哪些文字中读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艰难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千百万劳动人民挑战生命的极限,累累白骨,这是何等悲壮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赞美长城
1、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2、出示名人赞长城的话语。
3、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四、作业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截止20xx年7月,我国已有长城、故宫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多渠道地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编写一期“神州风光”宣传小报。
2、完成练习册。
《长城》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运河和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简介运河和长城的有关知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在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18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6700千米,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2、板书课题 2、长城和运河
二、指导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录音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感受范读的语调、语感。
2、学生反复练习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将课文读清楚、读明白、读流利。
3、对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检查自读
(1)指名分两部分读。及时正音。对生字可从字的音、形、义等方面去识记,让学生口头组词,体会字词意思。
驾(驾驶)(驾御)(驾车) 折(折纸)(曲折)(打折)
嘉(嘉奖)(嘉宾)(嘉峪关) 谱(谱写)(歌谱)
(2)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3)分角色指名读课文。多种形式指名读课文,直至读通顺、读流利,读明白。
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我/ 驾驶着飞机/ 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 出现在/ 我的眼前:像/ 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万里长城/ 谱写了/ 不朽的诗篇。是谁/ 创造了/ 这/ 人间奇迹?是/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
嘉:区别于“喜”,将下面的“口”改为“加”第九画横要长。
朽:左右结构,右边是横下竖折折钩,横和木旁的横平齐。
蜿:区别于“碗”,第十三画是横折钩。左窄右宽。
边指导边示范。
学生在练习册上描红练写。强调握笔姿势和坐姿。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驾驶 曲折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精读课文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导读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远远望去,长城像什么在大地上?指导说话(长城像巨龙一样盘旋在大地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相机板书:巨龙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 指导说话。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 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 “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练习背诵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课堂练习
p11第四题 指导说话。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 巨龙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东(山海关) 西(嘉峪关)
运河 绸带 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北(北京) 南(杭州)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3、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4、了解长城、京航大运河的简单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读文,感悟;学习相关生字词。
【教学准备】有关运河和长城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长城》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背景分析
本单元是以“遗迹”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和热爱。《长城赞》是第一篇主体课文。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 ——对联,以文入联来描述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独具匠心。这是一副长联。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它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丰碑式地位。字里行间,流露抒发着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我班同学有的同学去过长城,对长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都有所接触。关于对联,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有接触。但是,对于这样一副语言精练、意蕴深刻的浓缩性极强的长联还是初次接触。因此,宜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语句的内涵。同时,鉴于整副对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义深远,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本班学生对收集资料,有一定的兴趣,也有一定的能力,宜抓住这一现象特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有关古迹上的对联,互相交流,从而深化对本文的理解,对长城精髓的体悟。
教学要点:
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
4、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 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的图片(出示长城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
2、 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文章——《长城赞》。(板书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 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间,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
2、 读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体裁是什么?(生判断其体裁,师引导生区分各种体裁之间的区别)
3、 你见过对联吗?它有什么特点?本文与你以前见过的对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生谈自己认识的对联,简单谈谈其形式内容上的特点)
4、 下面,我们按对联的特点,逐句找一找对应关系。(播放背景资料1)(生按照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体裁特点,找出字与字、词与词、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本文的音韵之美。)
[对照对联的特点,将本文从体裁形式上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感悟对联的特 点,突破难点,同时为下面的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三、 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 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 研读上联。
(1) 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民族自豪感
(时间) 巍峨的丰碑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先整体感知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下文理解做准备。默读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体会民族自豪感,突出教学重点。]
四、 小结播放背景资料2:长城的传说
布置作业:搜集古迹上的对联
[播放长城的传说资料,既丰富了有关长城的资料,又从整体上感知了长城是如何建成的,对理解和背诵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作者用对联的形式赞美了万里长城,上联写了什么内容?
二、 精读细品,自主感悟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生默读思考:逐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小组讨论每一句话的内涵,每解一句,品一句,品一句,再解一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引生领会每一句话的内涵,并适时板书:其中黑体字为本节课的新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联 费移山之力
( 时间)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联 如玉带明珠
(空间) 壮丽的奇观
[逐句品悟,更有助于深入地理解语句的内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
[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一个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对断句及顿挫的适当指导,能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全诗的情感是统一的,我们学习课文必须把握全诗的基调。]
三、 背诵课文
1、 播放背景资料3
2、 生观看,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播放此片,使学生从整体上对长城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及其民族自豪感的表达,并为下面的背诵打基础。]
3、 再读全诗,试着背诵。自由背,同桌互背,小组背,展示背。多种方式练习背诵。
[由读到背,各种形式的练习,有利于完成本课的积累任务。]
4、播放背景资料4
生观看,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播放此片,旨在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四、 拓展延伸
对联在许多古迹上都有,你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古迹上的对联与大家分享吗?(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古迹上对联。)
[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对联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时间) 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 联 如玉带明珠
(空间) 壮丽的奇观
背景资料
1、幻灯片: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的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于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纪录片:长城的传说
3、风光片:长城
4、幻灯片:长城的现状
《长城》教学设计 篇6
教材说明: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幅图片是从远处看到的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起伏的山势蜿蜒盘旋的雄伟其实,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第二幅图片是从近处拍摄的长城。图片清楚地显示了长城的结构:城墙外延有垛子,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有方形的城台。一眼望去,就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课文一、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两幅彩图的内容,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抒发作者由看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正确读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城砖、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学生们对长城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有不少学生去过,对其有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电视,对古代历史、对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使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直观感知
出示两幅彩图,让学生形成对长城的直观印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要有序,而且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会观察到不同的景象,从而对学生进行遣词说话的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训练。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图文对照,在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照图,尽量用书中的语言描绘图中景象,这样既可以做到对文本中语言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2、了解了一二段内容,由此引发作者联想。教学三四自然段。围绕写作者联想的语句,让学生多读熟读,交流感受,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在此过程,训练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外阅读理解课文等多种学习方法。同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力量的敬佩以及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贯穿始终。
3、其中设计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同时也渗透了写作方法上的训练,通过你观察到的,把你联想到的写出来。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让学生浏览全文,把有感受的地方再有感情地读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把握全文内容、感情、写法。
五、练习作业,巩固新知
基础字词;仿写片断,由观察到的所联想到的;设计导游词。
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
长龙蜿蜒盘旋
近看
高大坚固
——
气魄雄伟
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