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2025/08/1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桃花心木》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篇1

《桃花心木》第一课时上完了,回头想想,这节课上得不赖。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检查朗读——自学生字——归纳主要内容”。在每个环节里,我都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回顾实施过程为:

一、 检查朗读

因为课文是双休日布置学生回家预习的,从书本上的阅读批注可以发现,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绝大多数的学生只在重点句段选了一二处,简要写下了自己的体会,与《匆匆》一课相比,读得并不认真,所以在检查朗读这个环节,我特意多加了几分钟。

“谁准备好了,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谁先举手,我就叫谁,读得正确流利的加二分,读得有感情的加三分,并让学生下去写在黑板上的小组积分栏里。原本寥寥无几的举手,因了这加分的诱惑,逐渐多了起来。原本我是想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多读的,但他们并不举手,我就只能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现在想想倒也不坏,好学生读一遍,他们在心里也跟着读了一遍,把自己没有把握的地方听会了,就有信心举手了。等到第一遍课文读完之后,再读第二遍的时候,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加分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能读出自己理解的段落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读第十四自然段,你读完了我读,我读完了他读,特别是学习靠后的朱晓东同学读得慷慨激昂、富有感情,我给他加了十分的时候,教室里沸腾了,学生都举手想要展示自己的朗读和理解,看着那一张张热情的小脸,我想,孔主任提倡的“争先恐后读课文”的场面,我做到了。反思学生所以热情的原因,加分的诱惑有之,老师的鼓励有之,读到一定时候教室里那特殊的“读”的`气场的感染亦有之。这个环节我对自己、对学生都非常满意。

二、 自学生字

一共五个生字,采取小组合作自学发现需要注意的地方,指名到黑板挑写的流程,提问到的小组不参与板演,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

三、 归纳主要内容

有难度的问题,没有采取小组讨论,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默读、思考,然后指名回答问题。在听取两个学生的回答之后,引导学生梳理怎样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小有收获。还应该展示一下批注做得好的同学的课本,不能仅仅加分了事。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篇2

一、带问题读。

课标指出:要指导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学生提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再枯萎了,为什么桃花心木不再枯萎了?为什么在不确定中会找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我指导学生带问题精读有关句段,并展开讨论。这样从学生的“学”出发,来调控课堂教学,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二、引导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带领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默读、自由读、男女生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且让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看法、体会、作出自己的评价。如:对“种树人的话”这段教学设计,我让学生们读完后,同桌间说说种树人讲的有没有道理,谈谈你的个人感受。课堂上,很多同学谈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表达能力。

三、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可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不确定”的生活指什么?2、联系生活实际讲事例。第一题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学生们谈到了桑兰的故事,还有身残志坚的和志刚;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学生们谈的非常好,思想得到升华。从学生们的谈论中我也受到了教育。两相对比,学生知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篇3

本学期我校推行“高效课堂”,在实施摸索过程中,老师们都在进行尝试,这无疑又是一次推动教师素质提升的大好时机。

我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我针对理解、领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确立了这样的预习思考题: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经过引导,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由于我备课充分,再加上我提前给了学生预习题目,因此,课堂上我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我想:“高效课堂”其实是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备课要求,只有我们教师对教材吃透了,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点去训练,才能真正高效地完成教学目的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篇4

《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种树喻育人,有很强说理性的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告诉了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对于课文中富含哲理,意蕴深刻的语句,我的主要做法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例如: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还有不少类似的句子,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学生大体上体会了语句的深刻含义。但我也非常注意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障碍或偏差的时候,我及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如当学生汇报种树人讲的.一段话时,对育人的道理未完全读懂,我灵机地用问题加以引导:你知道“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吗?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生活中的不确定”,经过这一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他们的潜能,能“心顺身顺”地投入到锻炼当中。但也要注意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都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篇5

语文教学要走出课本,树立大语文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1、观察一下种植在校园里的树木与长在山坡上的树木有什么不同?

2、设置情境:“有一天,几株快要死亡的桃花心木和几株长得非常瘦弱的桃花心木将种树人告上法庭,状告种树人偏心眼,导致它们生长情况特别不好。”结合这一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法庭审判的方式,结合文中的内容,将“原告”(将要死亡的桃花心木和长得瘦弱的桃花心木)“被告”(种树人)“辩护律师”(某些学生)“证人”(生长非常健壮的桃花心木)的理由充分展示出来,学生对这两个作业的兴趣异常高涨,完成得很不错,通过上课的学习情况来看,效果非常明显。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往往缺乏理性的.认识,往往注重文字的学习,不注重体会与拓展。因此,布置学生做家务,走进社区进行有意义的活动,从中进行体会,写出感受,更好利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要比反复地背诵与复习要好得多,使学生更好的从中体会学习语文的兴趣。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篇6

《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作者通过记叙人给桃花心木没有规律的事情,将种树与育人巧妙地联系起来,说明了人在艰苦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的道理。

为了让能够深入地领悟文章所蕴涵的这些道理,我主要是采取抓住文中的句段,联系实际谈理解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重点的。

我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首先留给学生充分读课文的时间,建议学生朗读、默读、轻声读等等,要求学生不论采用什么形式的读,每读一次都要有收获,要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句段,并及时把自己的随感与随想进行。这样,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与此同时,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有个性的批注,为下一步进行做好准备。

之后,我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仅能够将重点句段准确地找出来,而且能够自己的见解。比如: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对话的理解:这句话主要写出了种树人的奇怪做法,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量不定,有多有少;

2、“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的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有的学生抓住“总会”一词体会到种树人不厌其烦地补种,证明他是一个勤快的细心人,与上文形成对比,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是作者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之后的感想,是本文的重点句子,当学生提出这句话后,我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谈见解,有的学生说,对于树木来说,“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是指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

有的学生说出了面对生活中的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与策略,告诉大家要正确认识,勇敢面对;有的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了事实说明:我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后都能看到妈妈已经把饭做好了,可是,今天中午回到家后,只是看到了妈妈留下的一张纸条:儿子:妈妈去姥姥家有急事,自己动手做饭。后来,我就亲自动手,尝到了第一次做饭的酸甜苦辣,为今后的生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听着学生畅所欲言,我看到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