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枫桥夜泊教案

2025/08/1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枫桥夜泊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2、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3、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4、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5、指导写字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声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

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枫桥夜泊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暮江吟》内容,认识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诗意。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2.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学习《暮江吟》

1.按以上方法小组自学。

2.交流讨论

(1)作者及写诗背景。

(2)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最欣赏哪一句?

(4)通读全诗,逐字逐句读懂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5)思考并讨论: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笔在书上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4.根据诗人描绘的意境,小组共同讨论画一幅画。

三、课堂讨论

1.自由朗读这三首诗,思考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2.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3.根据诗意,进行情境描写、续写或绘画。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这个重点,首先从解题入手,理解题意,接着引导学生一句一句进行解释词义,理解诗句的训练,然后把四句诗意串联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境,从而悟出作者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运用朗读、解释、理解、串联等阅读程序尝试自读,老师适当点拨、讲解,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内容。学习后,再让学生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景描写或绘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枫桥夜泊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熟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

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李白的《静夜思》,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

3、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泊”的意思:船停靠岸边。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他的诗作比较朴实,《枫桥夜泊》较有名。

二、自读课文,释疑解惑。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侯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夜半钟声”等等)

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写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等。)

3、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夜泊开始了。

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而又寒冷的画面,也暗示着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这两种声响更加衬托夜的宁静、凄清。

江边的枫树、孤零的客船、隐约的古寺:说明停泊地的偏僻、荒凉。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用笔把你和诗人的情感画出来。(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凄清、辽远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5、音画渲染,体验意境。

(1)、播放意境图,播放音乐古曲《汉宫秋月》。

(2)、教师进行意境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几棵枫树,隐约可见,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隐约约的寒山寺……

(3)、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学生在音乐中自己揣摩诵读。

(4)、提问:读诗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心中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愁,漂泊之愁)

(5)、你能通过读,再次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生跟随音乐齐读)

(6)、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与情感。

四、拓展阅读,比较延伸。

(1)、出示杜牧的《泊秦淮》及部分词语解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秦淮:指秦淮河。笼:笼罩。商女:卖唱的女子。江:指秦淮河。犹:还。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南朝陈代亡国之君陈后主所作的歌曲,被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2)、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比较《枫桥夜泊》与《泊秦淮》在“愁”的内涵上有何不同。

(《枫桥夜泊》表达的是个人之愁,《泊秦淮》表达的是忧国之愁。)

(3)、课外搜集这类题材的古诗,熟读成诵,开一个古诗诵读会。

枫桥夜泊教案 篇4

枫桥夜泊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枫桥夜泊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2.难点:学会诗歌的欣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和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脸炙人口(kuai4 zhi4):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誉。炙:烤熟的肉。脍:切得很细的肉。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揆情度理(kui2):依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牵强和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址在一起。

招徕:招揽。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2 .阅读全文,考虑预习提示中的问题。

二、导入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就告诉我们对书中的话不可全部相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这篇课文就是教我们质疑的方法。

三、正课

1.速读全文,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第一局部(l~2段):引用诗歌提出反驳的对象(枫桥夜泊)新解,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第二局部(3~7段):分别对“乌啼”“江枫”“愁眼”的新解进行反驳。

第三局部(8段):总结,认为这样的“新解”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2.提问:课文第里段提出反驳的对象后,为什么写“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身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羞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自身的疑问?

讨论并归纳:因为考证的内容是前人未说过的所以觉得很新鲜,同时,因为他人能提出新观点,对古代的诗进行考证而自身却未能做到感到很羞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质疑,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3提问:第1段连用了3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连用3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深思。

4.提问:你同意作者在第2段对诗歌意境的描述吗?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略

四、小结

欣赏诗歌,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内涵,捕获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加以领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意象,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诗歌所描绘韵画面,欣赏其中蕴含的美。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防止理解上的实指性。还要学习诗歌精粹的语言,欣赏诗歌遣词造句的精练、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局部组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示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全文,体会课文如何逐一反驳‘’新解”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作者对《枫桥夜泊》的欣赏中,知道了如何欣赏诗歌,

这节课我们要体会作者在反驳“新解”时,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

境,这是鉴赏诗歌的钥匙。

三、正课

1.提问:作者在第3段分几个层次来反驳?有语言标志吗?

讨论并归纳:按“首先”“其次”“第三”分成三个层次。

2.提问:第3段如何分3层反驳的?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先引用“新解”作者的考证,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乌啼不是乌鸦叫而是一座桥名。论据是“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结论是诗中‘明落鸟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那方向落下去了。”再进行反驳。先驳‘呜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引诗词曲为证:

(l)乐府中有《乌夜啼》的曲名和刘义庆作曲的传说。

(2)乐府琴曲歌辞有《与夜啼引》。

(3)唐教坊曲和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

结论:在特殊情况下,乌鸦受到惊扰会夜飞啼叫。

第二层:再驳“乌啼桥”,认为无文献史料证明其修建时间。或是由好农之徒和会命名的。举梁祝故事为证。

第三层:再驳“月落乌啼”从桥的地形接情度理,认为“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3.提问:你觉得这样反驳合理吗?

讨论并归纳:略。示例:反驳的第二层,桥的位置在河上,而船的`位置在桥下的河面上,位置是低于桥的。

4.提问:第3段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驳论据、论证来驳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

5.提问:第4段是怎么反驳“江枫”新解的?

讨论并归纳: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是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

先驳“江枫”桥名。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合古人今人的语言习惯。

再驳“江枫”的实指,破坏了诗歌形象和意境。

再驳“江枫”的实指,退一步讲假如“新解”成立,那么诗歌应该改名。

这一段直接驳论点。

6提问:第5段是怎么反驳“愁眠”新解的?

讨论并归纳: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头,对着愁限山的意思”。论据是“运河两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先驳“愁限”的实指,抹去了诗歌主观感情的色彩,使这句诗索然无味。

再驳“愁眼”的实指,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再驳“愁眠”的实指,无文献资料证实,或是好壮之徒和会命名的。

再驳“愁眠山又名孤山”的论据的不合理性。

再驳“渔家既然学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丁”论据的不合理性,认为“渔家掌灯”与旅客“眠”之间无必定联系。

这一段既驳论点又驳论据。

7.提问:第8段总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

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

8.提问:作者反驳这些“新解”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讨论并归纳:因为分析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是鉴赏诗歌的钥匙,

假如丢失了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则诗歌的美感也无从谈起。

四、小结

本文针对“新解”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反驳既有直接驳论点。也有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反驳的论据充沛,批驳有力。在反驳中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做到合理合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杜甫《春夜春雨》,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晚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A .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即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落笔,写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心。

C.最后两句,诗人设想雨后晨景:雨过天才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虽不露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以体会出诗人喜雨之情。

枫桥夜泊教案 篇6

一《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二《枫桥夜泊》

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

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

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

眠是什么意思?

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