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2025/08/1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还认识我吗?我是五二班的语文老师刘老师,我们再打一遍招呼,四(2)班的孩子们你们好!真是一群谦和有礼的孩子!

2、早就听闻四(2)班同学个个博学多闻,今天能和大家同台学习,老师深感荣幸。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解题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杨氏之子》,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

师:谁再来读?(你也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

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知道?请个男孩子说!

师:真好!“之”是“的”的意思,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吗?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题目中的“氏”,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三、一读:读正确

1、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遥远,读起来有困难是正常的。不过不要着急,老师有个小妙招介绍给大家。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课文纸,读课文之前,老师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读通、读懂课文。你找到他们了吗?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奥难懂的文言文,你们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

(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多音字,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为什么读“wèi”吗?谁知道?你来说.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的?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课文里根本就没出现,这是我们联系上下文自己补充出来的,其实是把他们给省略了,这就是文言文跟我们现代文表达不一样的地方,它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所以我们根据它的意思确定它的读音wei,理解了这句话再读就不难了,谁来读?

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是“应yìng”声答曰,知道为什么读yìng吗?怎么样回答,就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应声答曰。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3、只读准发音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停顿。文言文之美,也全在停顿。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还要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句话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补充:家禽在现代汉语中指我们家中的人工驯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而在古代,单字成词,是“鸟”的意思。)

4、谁来读?再听我说。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虽有停顿了,但也不能一刀切开。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这样读,(师范读)会了吗?你再来读一遍。(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停顿,再鲜明一些,味道就更足了。

5、再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练习读此句。

6、每句话的意思都明白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没错,杨氏之子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长的故事,作者只用了五句话,55个字就把它记录下来了,这就是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写文章时十分注重锤炼语言。

7、谁能一口气把整篇文章读下来?

评价: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文言文读成这样,真是妙哉!

8、古时候,诵读文言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想不想听?来,给点掌声吧!听老师读,怎么样,好听吗?是真心话吗?你的真心话说得老师心里喜洋洋的。

9、学着老师的办法,看好词语间的停顿,再小声练习读一读。相信你比老师读得更好!

10、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再配上音乐读,感觉会更美。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琴声悠悠,书声琅琅,读文言文就是这种味道)(听你读书真的'是一种享受)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经过反复读课文,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全文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叫全文的中心句,它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这么短的文章就这么有章法,同学们要把它记在脑海中。

2、说他聪明,你有什么理由吗?

我们且来看这个聪字,什么偏旁?古人造字,就是要告诉大家,人要想聪明,必须得有一双会听的耳朵。那咱们就从耳朵说起,杨氏之子的耳朵怎么样?会听吗?他听出了什么?

师:你真厉害,一下就找到了。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

年近九岁的他,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能一下子听得出来,的确是---甚聪慧。

过渡:只会听还不够,有口有心才为聪。那他是怎么反驳的呢?他这样说,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3、师:如果杨氏子这样说---孔雀是你家禽。还是这个效果吗?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语言幽默。)

(孔君平拿杨氏之子的姓氏开玩笑,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评:你看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

4、他还称呼孔君平为夫子,你知道怎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如果是一位阿姨呢?我们可以称为夫子吗?

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所以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

5、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聪明机智)所以课文开头就这样称赞他---甚聪慧。

评:同学们,正如刚才同学所说,这杨家小儿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用的效果。

6、赞“聪惠”

孔君平绝非凡人,他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话语一出,他就知道自己低估了杨氏子。如果你是孔君平,在听了杨氏子巧妙又不失礼貌的的回答后,他会怎么夸杨氏之子呢?谁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吗?

神情、动作又是怎样呢?

(孔笑曰:孺子可教也,他日必成大器。)

(孔赞曰:妙哉,老夫甘拜下风。)

师评: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小结: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这么聪慧的孩子,你喜欢吗?捧起书来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欢。

评: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喜爱,更听出了赞赏!

五、拓展延伸:

1、杨氏子年仅九岁,就如此聪慧,他的表现的确让人称赞。更让我们感受到如何智慧、幽默、委婉地说话是一门学问。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则关于语言艺术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就知让梨的孔融。

十岁的小孔融很有能耐。有一次,大人都夸赞孔融说:“这孩子是一位人间奇童!”一位姓陈的大官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用。”孔融一听,马上做出回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众人听后大笑,这位姓陈的大官不但不生气,也为小孔融竖起了大拇指。请说说小孔融这句话的妙处所在。

2、好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小孔融,让陈官员对他好一番称赞。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你看,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六、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专门记录人物言行事迹的小说,其中刻画了许多古代聪慧少年的形象,像这样的语言小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请学生们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感悟人物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 梅 杨家果(会听)

甚聪惠

孔 雀 孔家禽(会说)

聪明机智 有礼貌 反应敏捷

看拼音

看注释

查找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2

一、揭题导入:

1、 出示课题:老师:今天我们学习-----《杨氏之子》。指名读题,齐读。

2、 解题:

老师:知道题目意思吗?

学生:杨氏的儿子。

学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老师:马老师父亲姓马,马老师就是------生(马氏之子)

老师:(指名) 你父亲姓 ----王,你是-----王氏之子

老师:你是----李氏之子 你是----

二、节奏诵读文言文:

1、 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觉得可以了就举手示意。

2、 检查自读情况。

老师:有人读就有人听,读文言文时要要有停顿,同学们要仔细地听。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读得太快。

学生:句号处要停顿。

再指名朗读,评价。

老师:有没有什么地方和他们读得不一样?

学生:……

老师:有些地方没有标点,但你们有停顿,是哪些地方?

学生:孔君平 ? 诣其父 中间有停顿 (老师马上在中间处打上问号。)

学生:家 ?禽

学生:杨氏子? 儿? 父?

3、再读课文,释疑,读出节奏。

老师:文中有个多音字。为wèi 而不读wéi 同学们,有问题我们就要读课文,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看注释,想想意思,你肯定会有收获。

学生再读课文

老师:读着读着,想着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自学互助,读好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学生:孔君平是人,后面要有停顿。

老师:孔君平是去干什么?

学生:拜见杨氏。

老师:拜见,怎么知道的?

学生:下面注释写着诣就是拜见。

老师:现学现用,马上就知道字义了。

学生:孔君平拜见杨氏,杨氏不在,把他儿子叫出来。

老师:再读这句,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解决了。(老师划去先前画的问号)

老师:是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好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那 夫子家 ?禽呢?我们现在家禽要连起来,指什么?

学生:鸡鸭鹅

老师:听说过养孔雀吗?(没有)孔雀是指什么?(鸟,会飞的鸟。)那么夫子家禽就是----

学生:夫子家的鸟。

齐读。

老师:知道句子的意思吗?指名说。

学生: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父子家养的鸟。

读好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老师:君家 后面要停顿吗?

学生:要

学生:君在古文中是对别人的称呼。

老师:这里谁为谁设果?

学生:为孔君平设果。

老师:谁为孔君平设果?( )为( )设果,果有杨梅。课件

学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

老师: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之后感觉怎样?学生:简洁明了。

师 :为什么不是孔君平为杨氏之子设呢?

学生:应该主人为客人设。

老师:你很会学习,感谢你。

老师:同学们,读读注释,想想意思,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会意文言文:

1、 齐读课文。

2、 了解文章大意。

老师:古文跟现代文写法上有些相似,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是围绕一个句子来写的,哪个句子?

学生:第一句。

老师: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

学生:子九岁。

老师:是吗?

学生:聪慧

学生:十分聪慧

指名读,齐读。

老师:甚聪慧就是---

学生:很聪明。

老师:这么简单的故事,杨氏之子甚聪慧又从哪儿知道的?

四、领会妙处,运用文言文:

结合学生的.体会,引入人物对话,感受语言的精妙。

再读课文,杨氏之子甚聪慧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从对话中看出了他的聪明。

老师: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以下是师生合作读的内容。)

老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笑。

老师:为什么会心地笑?

学生:老师一次比一次读得重。

学生:比较好笑。

学生:老师说个没完了。

学生:老师把提示语去掉了,同学也把提示语去掉。

老师:你觉得老师在刁难他吗?

学生:不是。

老师:你更感到什么?

学生:他们两个在开玩笑。

老师:孔君平把玩笑开在哪里?

学生:开在姓氏上。杨氏姓杨,杨梅中也有个杨字。孔君平的玩笑开在水果上。

老师:琢磨一下,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他把杨氏子和杨梅联系在一起,杨梅和杨氏成了一家人。

老师:这么会听的孩子。用一句话就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老师:仅仅表现他会听吗?

学生:他还很会说。

学生:也跟孔君平开了个玩笑。

老师: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说,------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老师:杨氏子真会听,回答得如此巧妙。他的聪慧还表现在哪里?

学生:应声答曰就是马上回答,脱口而出。

老师:还有其他词吗?

学生:不假思索 毫不犹豫

老师:多么聪明的孩子!不仅会听,还会应答。这真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感受一下。老师是孔君平,你们是杨氏子。角色朗读。

老师:我们换一下,老师是杨氏子,你们是孔君平。角色朗读。

学生:此是君家果。

老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这样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

学生:未闻不仅让孔君平下了台阶,还不让他尴尬。

学生:不能去,杨氏子是个小孩,应该有礼貌。

老师:语言要婉转,像张老师这样,太没礼貌了。

老师:杨氏子只有九岁,但他却说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真的很聪慧。

五、背诵积累,延伸拓展:

老师:这篇文章出自一本书《世说新语》,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看看。文章中的生字我们再来记一记。出示课文填空题。

此时铃声响起。

老师:课文填空题同学们可以课后填一填。

老师:这篇古人一共只有55个字,会背诵的同学面朝下面听课的老师背诵一下,不会的也没有关系,可以看着读一读。

老师:谢谢聪慧的孩子们!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 “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四、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制作成PPT电子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形成期待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从中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教师扣题引疑,了解学生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3.教师梳理主要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读音:lianɡ hui yi nǎi yuē qin

梁 惠 诣 乃 曰 禽

多音字的读音:wei ying

为 应

重点指导学生读通以下句子:

①“孔君平/诣/其父”

②“孔/指以示儿/曰”

③“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教师相机板书“甚聪惠”,指导弄懂“甚”和“惠”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读出韵味

1.默读课文,读懂语句

大屏幕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思考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2。交流讨论,互学释疑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围绕“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2)出示课文中的四句话,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在朗读及感悟人物形象上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指导。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重点指导——

①读懂“诣”“乃”之意;

②指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读好句子。强调: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懂其意思,更要读好节奏。

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为设果,果有杨梅。

重点指导——

①指名说句意,思考:这里是谁为谁设果?是怎么知道的?

②联系上下文,学生讲明句意。

③出示原句,全班对比朗读,初步体会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重点指导——

①读懂“此”的含义,说清句意。

②启发学生弄明白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认识“杨梅”和“杨氏之子”之间的联系。

③读懂“君”指的是谁,以及这一称呼的韵味。

④想象当时人物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指导——

①读懂“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杨氏之子“善听”“妙答”——一悟“甚聪惠”;

②读懂“应声答曰”,体会杨氏之子“反应快”——二悟“甚聪惠”;

③读懂“未闻”,体会杨氏之子回答语气委婉,且回应有力——三悟“甚聪惠”。

(教师相机板书:答得妙 反应快)

④指导学生将上句连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体会文中语言之妙趣,感悟文中人物之形象。

4.运用语言,活化形象

(1)出示课文第一句,教师总结全文,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杨氏之子。

(2)朗诵全文。

(四)背诵课文,拓展延伸

1.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全文。

2.教师简介《世说新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此书。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1、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重、难点突破】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文章读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提示: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下来,与大家交流。

参考: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三、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提示:从学生读错的地方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通过交流学习成果,彻底弄懂文章的意思。

四、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体会文言文的读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说杨氏子“甚聪惠”,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聪惠呢?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

参考: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板书设计: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智答——委婉(礼貌)、机智、巧妙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5

21.杨氏之子

创新教案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文言文,导题解题。

1.简介文言文。

(1)指名背诵《自相矛盾》。

(2)教师简介文言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1)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学生练读。

(4)比赛朗读: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

(5)教师评议并小结: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3.再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探究交流,理解意思。

(一)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甚”是什么意思?(很,非常。)“惠”是什么意思?(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2.再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但是很聪明。)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4.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用得好?(“甚”字用得好。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5.指导朗读,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要读出内心对杨氏子的喜爱。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谈话过渡:课文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你知道是谁吗?(孔君平)你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

3.孔君平见到杨氏子的父亲了吗?(没有。“父不在”)

4.孔君平发现杨氏子的父亲不在,他是怎么做的?(就把杨氏子叫了出来。)

5.从孔君平的做法中你了解了什么?(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

6.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吗?(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7.指导朗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摆放,摆设。)

2.“为设果”谁为谁设果?(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3.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他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热情好客,读出对杨氏子的赞美之情。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谈话过渡:

师: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一读,了解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3.体会语言的巧妙。

(1)理解孔君平的话.

①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学生各抒己见。)

②孔君平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③教师小结: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 ——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④谈话过渡:杨氏子是怎么回应孔君平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①自由读一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②对比理解,感悟巧妙。

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第一句生硬,没有礼貌;第二句委婉回应了对方的问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③理解“应声答曰”。

a.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b.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对话的巧妙,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敏捷,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杨氏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赞“聪惠”。

1.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是什么样的神情?他又会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也可以写下来。

2.学生独立思考、书写。

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五、熟读成诵。

1.谈话过渡:课文中,刘义庆用了短短的五句话留给我们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把一个聪慧、礼貌的杨氏子展现在我们面前。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小组同学比赛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小组间比赛背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说

对于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个里程碑——标志着从这里开始,他们开始与文言文亲密接触。

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语言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文章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一次对话,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孩。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读通有困难,读懂有困难,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古文则更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3、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的品味体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之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教学板块

板块一:释题导入,迁移运用

板块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板块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预设点一:孔君平诣其父

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

预设点二:孔指以示儿曰

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

预设点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板块四: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预设点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

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预设点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知道还治其人之身。

2、品读“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3、感悟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理解“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反应敏捷。

板块五:美读古文,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1、美读全文,读出韵味

2、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