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初中生物教案

2025/08/1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初中生物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生活中的意义;②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由意识转化为行为。

课前准备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课前明确课题的目的后,经商讨制定调查或收集方案,展开调查或收集有关合理营养、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课前尝试为或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带各种类型的食品包装袋;课前询问购买肉类、鱼类及其它食品时是怎样挑选的。

课前收集若干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学生需要;电视报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

指导小组长如何展开调查和整理收集资料;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将收集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或录像带,便于上交流;设计评比栏和课前课后学生设计午餐食谱营养合理差异性的对比图(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内容学生活动教师

活动一、合理营养

1.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

2.什么是合理营养?

3.“我”该怎么做?

4.运用知识指导生活,设计午餐食谱。

合理营养

关注健康生活,进行情感。

二、食品安全

整体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怎样购买安全食品。

①包装食品的安全。(会读包装内容)。

②非包装食品的安全(有一双火眼金睛)

2、预防食物中毒

3、防止食品污染。

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4、了解绿色食品。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方案一:①学生课前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主讨论不良饮食习惯、不合理营养的危害。

②观察讨论归纳:怎样做才是合理营养。

③师生、生生合作为该班制定一个合理营养文明公约。

④再次为家长重新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并对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评一评,比一比,然后参加全年级的设计赛,并把好的作品办成专刊。

方案二: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阅读书上提供的信息并观察书上的插图或自制投影片,结合身边实例相互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理营养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并利用节假日亲自烹调为长辈献上一份爱心。

阅读课后“营养师”资料,拓宽视野。

方案三:4人小组合作,以课题形式展开调查,收集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写出调查报告,课堂上小组交流,相互评价,并用所学知识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为长辈敬孝心。(注:书上第三节内容可作为学生调查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之一。)

学生根据课前布置,发布收集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消息

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盒上的`内容,分组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就课前询问了解的常识进行组间交流。

小专家进行现场小讲座,学生听取有关知识,并可提问和补充。

学生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

1、能用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吗?为什么?

2、有人说有“虫眼”的蔬菜水果,农药含量少,可放心购买。对吗?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思考: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最终会导致食品的污染?

学生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方案一:学生阅读有关资料,思考并了解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方案二:根据讨论提纲小组自主合作讨论人类活动与环保、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学生阅读“绿色食品”资料,以便拓宽视野,并自主地在课外收集此方面的信息(如转基因食品)(可通过剪报、上网查询、收看电视相关节目、VCD光碟等途径获得。)

督促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并指导学生观察、自学、组织全班交流。

点评;引导学生对比了解科学知识前后对健康生活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列举教师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实例及指导学生阅读书上提供的报刊信息,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并参与全班交流、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有效性。归纳并用投影片展示该如何合理营养。

课前提出课题(调查当地青少年营养不良状况;调查因不注意饮食安全带来的危害)指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组织交流,做出评价。

听取学生的资料发布,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对学生发言予以肯定并纠正补充某些内容。

听取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建议学生课后到菜市场进行“实战演习”

和学生一起听取小讲座,对进行表演的同学予以充分肯定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认真听取学生讨论并及时调控。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肯定学生的分析,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展示讨论提纲,指导阅读,鼓励学生课外学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知识点津

水往低处流,为什么土中水能进入到植物体的顶端?思考问题学习下面相关知识点: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原因

水在植物体内作用很大,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有利于光合作用,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会影响植物的分布,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不同植物需水量(和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量(和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种植时必须进行合理灌溉(合理施肥)。

2.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植物主要靠根吸水分和无机盐,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其次是伸长区。

适于吸水的特点:根毛数量多,根毛的细胞壁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

根毛吸水的原理: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吸水的途径:外界溶液里的水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根的失水: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失水途径:液泡→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外界溶液。应用举例:“烧苗”、“腌菜&rdquo初中政治;等等。

3.茎的结构

从外到里是:树皮内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髓。木本植物有形成层,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不断的分裂,能使茎逐年长粗。草本植物茎中没有形成层,因而不能长得很粗。导管位于植物茎内的木质部,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位于茎内的韧皮部,向下运输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叶片包括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表皮由一层细胞构成,除保卫细胞外不含叶绿体,起保护作用(表皮属保护组织)。栅栏组织叶肉细胞:接近上表皮,含叶绿体多,排列整齐,绿色深;海绵组织叶肉细胞:接近下表皮,含叶绿体少,排列疏松,绿色浅,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场所。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有输导和支持作用。

气孔的结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5.蒸腾作用

概念:蒸腾作用指植物体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通过气孔蒸腾散失到体外的过程。部位主要在叶片,其次是幼嫩茎和叶柄。在20C到300C之间,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强,温度越低,蒸腾作用越弱。

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部导管→茎中导管→叶脉→气孔→大气。

意义: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是促进根从土壤中吸水以及水分从根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可增加大气湿度,提高降水量,降低环境温度;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应用举例:选择阴天或傍晚带土坨移栽,移栽时去掉部分枝叶。

初中生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

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判断是非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正、反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生感受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学生列举一些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正面影响的实例。如:植树造林、生态农业、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正面影响实例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引起的积极作用。

教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这般美好吗?

学生:不是的,有的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生物圈造成不利影响。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如荒芜的草原,西北挖掘甘草后的遍地是坑的土地,黑水淤泥的河流,海鸟被石油包裹的惨景等等,重点集中在课本112页的四幅图片:“罪恶的偷伐”、“沙尘暴滚滚袭来”、“小鸟何辜”、“何日重现太湖美”。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1.森林遭到了严重滥伐后居民的生存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动植物的生活将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2.分析一下沙尘暴的起因中哪些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这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3.除了用网捕杀外,有些人还用哪些手段残害鸟类?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自然环境交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请你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学生交流探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一些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究。

教师强调:

1.森林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另外,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监测大气污染,驱菌和杀菌,消减噪声。

2.太湖出现的这种现象叫“水华”,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主要是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所致。流入湖里的污水、废水中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成含氮、含磷的无机盐,为蓝藻生长提供营养。蓝藻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有毒物质,杀死水中的鱼虾等动物。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导致水体产生恶臭。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海里,就叫“赤潮”。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实例,假如你是泰安市市长,你将采取什麽措施治理泰安?

2.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投影柔美的“思乡”曲下的泰安风貌片做背景,美丽的泰山风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作为泰安人的自豪感,更加爱我泰安,争做环保小卫士。)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阅读课本113页的“生物入侵及其危害”,进行分析讨论:

1.保护野生生物和警惕生物入侵相矛盾吗?

2.野生生物对生态环境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吗?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野生生物的价值?

【巩固训练,自我检测】

1.完成巩固训练,进行自我检测。

2.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学生互评。(个别题目说出做题思路)

初中生物教案 篇3

步骤:1)将一个完整的猪肾置于解剖盘中,先观察肾的外形和颜色(外形似菜豆,内侧凹陷,红褐色),再用手捏捏(表面光滑,手感柔软),问一问气味。

2)用户解剖针将肾纵切,观察内部结构。

3)用显微镜观察肾单位的玻片标本。

通过上面对观察肾的结构实验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更好的哦。

初中生物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2、结合植物呼吸原理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呼吸现象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调动其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要想证明植物的呼吸现象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所以本节中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始于对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因此,课前组织部分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演示实验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

在教学过程中,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除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外,尚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在学生认识到萌发的种子进行着呼吸作用之后,教师一定要强调指出,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同样进行着呼吸作用。

在讲授呼吸的作用释放能量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如堆积的鲜菜或水果容易生热等。在引导学生分析种子呼吸生热的实验现象时,一要突出说明热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以热形式释放的能量储存于有机物中;二要使学生明确通过呼吸作用过程,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

学生往往认为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没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进行呼吸作用。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就事情的本身来说,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显著的优势,而显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缘故。为了证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条件下同样地进行呼吸作用,教师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实验的做法是:培养一盆黄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黄化苗的原因是让植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体),这样就很容易证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这盆黄化苗放在光下几天后,它又形成了叶绿体,再做同样的实验,呼吸现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现象掩盖呼吸作用的现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到大气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大气中吸入足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呼吸作用却远远地用不完,于是就从叶内释放出来。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实际上,植物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只不过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强烈的光合作用掩盖了。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开花和传粉

一、开花:

1、开花的习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就开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长到第二年开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长到一定年龄才开花。

2、影响开花的因素:光照、温度。

二、传粉: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依靠昆虫传粉:虫媒花

(2)依靠风力传粉:风媒花

3、人工辅助传粉

探究活动

人工辅助授粉

实验目的:

1、认识人工辅助授粉在增产上的重要意义。

2、学会人工辅助授粉的基本操作方法。

材料用品:田间开花的向日葵、剪刀、纱布或绒布、厚马粪纸、棉花。

实验准备:

把马粪纸剪成大小与向日葵花盘相仿的圆形,在马粪纸上铺垫4~5厘米厚的棉花,中央铺得厚些,四周可铺得薄些,在棉絮上蒙纱布或绒布,缝制成凸形扑子,扑子后面再缝一个顶子,以便手握,也可用毛巾叠起代替扑子。

方法步骤:

1、当向日葵开花时,挑选晴朗的早晨(8-11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前必须摘去分出的花枝,只留下主干上的花盘,以免营养分散。

2、左手托住花盘,右手持粉扑。把扑子紧贴在花盘上,象扑粉似的轻轻扑几下,让花粉落到柱头上。也可以两手将邻近的两个花盘拉拢,面对面扑粉似地进行授粉。

3、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进行2-3次,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实验结果:

在同样的管理条件下,经过人工辅助授粉的植株比没有授粉的植株果实饱满、产量高。

不同的向日葵在不同的时间开花。同一株向日葵,花盘周围的花先开,中央的花迟开。因此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连续进行2-3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根据有关示意图准确描述花粉粒萌发和受精过程,说明在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1、结合花粉粒萌发和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等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果实与种子形成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花粉粒萌发和双受精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内容抽象,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因此,教学时应尽量选用有关活动模型或现代教学手段。花粉发育的标志是伸出花粉管和产生精子,其发育结果是花粉管将精子送入胚囊。受精过程是细胞融合,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复习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初中生物教案 篇5

教师寄语:

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

知识目标:

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

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

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

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 ,制定合理的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

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

(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

(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 )种生物,其中植物( )种,动物( )种,其他生物( )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初中生物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力目标

收集、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播放优美的录象)同学们。再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放松一下。

看了刚才的录象,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些优美的环境中,这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过课题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2、授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师:那么一堆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师:怎样才能被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必须是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态系统与地域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水滴也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

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成分

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这时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师:他们包括哪些生物?

生:植物、动物、微生物

师: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生:讨论回答各生物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不全面的地方,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

师:谁是最关键的组成成分?消费者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

学生回答。

师:现在我们再观察这些图片,图中除了生物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成分?

学生回答。

师:他们又具有怎样的作用?

生: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

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有生物外,还有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非生物部分。

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以下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来构成的?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学生讨论之后,展示成果。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图解,请大家思考: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

从图上你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最终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质又被生产者利用,这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前面的分析讨论,我们已经掌握了生态系统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后练习。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看哪组完成的最快。

课本P42:思考与练习

师:下面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农民朋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收获着丰收的果实,那么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才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师:可以这样理解,人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者,植物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者。

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呢?

生: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环境。

师:既然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吧!

3、知识小结

经过我们的学习,你觉得本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请同学概述我们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全面掌握教材的能力。

学生分组交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