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回声》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回声》教学反思 篇1
本次阳光杯赛课,我选择的是人音社第七册第七单元回声中的《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写景——对友谊的呼唤追求。第二部分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由于是借班上课,所以教学内容定为学唱新歌,为本课的第一课时。
这首歌曲对四年级上期的孩子是很有难度的:
1、篇幅较长。学生第一次明确的接触歌曲AB两段体。
2、切分节奏贯穿全曲。而这个知识点是五年级才出现,才要求学生掌握。
3、本课知识点要求要学会在演唱时用力度表现歌曲。
4、歌曲以景喻意,层层铺垫,虚实交替,要唱出主题。我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确定这是一节典型的唱歌课。我采用了“学唱歌——唱好歌——会唱歌”这样的教学顺序。主要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思维:
一,落实双基。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我在教学设计上注意踏实、落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学生能有步凑地掌握。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
1、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
2、养成轻声唱歌的习惯。养成了优秀的习惯,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他们的音乐素养才能不断地形成和发展。
三、挖掘作品内涵,正确表达歌曲情感。
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意境是表达歌曲情感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听到和看到,学生理解歌曲后,唱出的.歌声和情感都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
四、演唱歌曲传情达意,展现音乐魅力。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歌唱与情感教育,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这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
整节课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创设音乐情景,练声。二认识力度记号,知道其作用。三,学唱歌曲,理解歌曲,表演歌曲。
在整节课中,我最喜欢这几个环节:一、学习歌曲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音乐氛围中激发出想学习歌曲的意愿,从而静下心来,通过听,模唱,比较等方法从唱谱,解决歌谱中的重难点,一步一步的自然的,循序渐进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学的轻松,同时也有层次的完成了学习任务。二、引导学生探求歌曲内涵,唱出对友谊的赞美。我通过奥运会上《我和你》这首歌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友谊”,并向“和平”这个概念引发:在世界上,只有人人伸出手,你帮我,我帮你。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在优美的《我和你》的歌声中,孩子们拉起手唱起来。从而真正理解了《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的含义。并情不自禁地把这种理解带入到歌曲表现中,从而有效地表现演唱了歌曲。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所欠缺的地方有:1、注重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不够,还没有充分挖掘学生潜能。2、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演空间。
总之,在音乐律动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养成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习惯,通过游戏、律动、演唱、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的美,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回声》教学反思 篇2
《回声》一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带动作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渎、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童话是学生最爱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创造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学习气氛很活跃。
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
这节课我运用多媒体动画先来演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又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的动画。让学生根据画面和文中句子来描述一下画面。并且还让学生用动作演示波纹的形成和碰岸荡回来的样子。接着我又让学生看多媒体中一个人叫喊的声音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画面,让学生再结合青蛙妈妈的答案来让学生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两组动画很形象,很直观地把回声的形成与水的波纹的回荡加以联系和比较,很容易地让学生就明白了回声产生的道理了。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二)在讲回声产生的道理时,如果能让学生看过两组动画演示后,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中去讨论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声音,那样效果会更好。在教学实施中,我看表只剩8分钟。本课了解回声产生的过程是重点,但在这一环节中我很仓促地就结束了。
《回声》教学反思 篇3
回声这这种现象每个同学几乎都碰到过,只不过有些同学不清楚这就是回声。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同学们说:“小时候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拉长声音大声地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你们碰到过这种情况吗?有什么感受?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愿望,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中。感觉这一环节的教学顺利。
《回声》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课文从这一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显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下:先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槽,槽内盛入适量带色的.水(清水中放入一两滴红墨水)。通过投影,学生观察并口述水面静止的状态。接着,教师随手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圆形水槽内,要求学生观察、口述水面的变化:槽内的水被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槽壁,又荡了回来。随后,再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演示实验,口述过程,想象回声并反复进行。演示小实验,展示水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全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孩子们的朗读热情。例如:、师生互读、齐读、默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能根据小青蛙对回声的认识的变化,读出不同的语气。由赞美到奇怪到欢乐。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
《回声》教学反思 篇4
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在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学习这一课让学生掌握体会力度记号,是一个有自然到人为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对力度记号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音乐发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在欣赏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等方面有了认识,并能准确的回答出来,课外知识面也宽一些。本课歌曲优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美好的向往。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与歌曲产生情感共鸣,共同感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音乐情景及游戏中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2、有情感的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并能完整而有感情的演唱。
二、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探究回声的特点,掌握力度记号,通过合作进行模仿,将所获得的经验在歌曲中得以体现,并有情感的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
三、情感态度
1、通过探究与实践,感受充满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通过歌曲的演唱,在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同时,对真挚的友谊充满了向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力度记号;学会歌曲《友谊的回声》,歌曲的旋律及力度记号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呼唤友谊
1、故事导入:在大山深处,有一只小兔叫淘淘。一天,它和小伙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小伙伴们都不理它,于是,它来到了湖边......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是谁在和淘淘说话呢?(回声)
进行游戏:引导学生体验回声。
小结,力度记号:用f表示强,用p表示弱;用ff表示很强,用pp表示很弱。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知道力度记号fp ,从自然的声音到人为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对力度记号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二、寻找友谊
导入:哪里有回声?让我们一起来找找。
1、初听歌曲,随音乐划拍。
提问:你看到歌谱中有那些认识的音乐记号?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为后面情感的引导做铺垫。
2、再听歌曲,用母音随音乐哼唱旋律。
3、教唱第一段歌曲。
注意唱准八分休止符、及切分节奏。
4、听琴跟唱第二段歌词。
5、学唱第二乐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视唱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比较直观的掌握带休止符的切分音的节奏型,并且完成歌曲的表演。
三、赞美友谊
设疑:后来小兔淘淘又怎么样了?(播放课件)
小结:心相映,心相通,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让我们带着对友谊的赞美来歌唱人间最美好的回声吧!
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美好,并用清晰准确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珍惜友谊
聆听:音乐家拉索创作的无伴奏合唱《回声》。总结全课。
《回声》教学反思 篇5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的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课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回声》教学反思 篇6
《回声》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回声的形成,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注意发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寻找解决途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教学设计,发现大多数的教案除了基本的识字外,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告诉学生回声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上。
而我认为,毕竟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而且也是一堂语文课,识字、读文是重点,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感悟,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地方加以引导,回声的形成问题很容易就解决水的波纹河岸,即使不能够让学生彻底的明白回声的知识也不要紧,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找到自己的答案。
基于上述思想,我在教学第二课时时,在学生朗读方面下的工夫比较多,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小青蛙心情的变化,如“奇怪极了、一蹦老高、欢快”等。在读文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书的方式,如齐读,范读,学生分角色读,师生角色分读等,让学生在多次读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比较深的印象,以备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在解决回声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上,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只是利用视频演示水波和声波的形成,学生观看后各抒己见,能够很好地理解回声的形成。
上完这节课,我还有很多遗憾,例如,课件出现了问题,我应该提前在新地方多试几次的;写字教学没有完成,以后应多注意课堂节奏把握;过于紧张,一些语言不到位;另外,学生课堂注意力过于分散,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我以后教学中努力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