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2025/08/11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读教育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

利用暑假的时光,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名字在我小时已有耳闻,但是在我读后才懂得了作者想要传达的这份生活态度,得到了许多生活态度方面的启示。虽然只是三年级学生的日记,但给我的感触仍然极深。

小作者写了许多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感想,以及许多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他和书中其他的同学们一样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但是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虽然有时会控制不住脾气做出一些不当的事情来,但是他的身边有父母通过在日记本上写话的方式与他沟通,化解他的疑惑以及矛盾的心理,并且他们会经常提醒小作者家中的生活来之不易,有许多的孩子们家境远不及他们的好,使他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环境,并对贫苦的人们有怜悯之心,不歧视他们。

除了父母的`教育,他还有良师益友的教诲和提醒。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他的朋友卡隆。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对于弱者总是尽力让他们受公平对待,而不受欺负,如驼背的耐利就由他来同桌,使他不受同学的嘲笑,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并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得一次爬竿的时候,就是卡隆的盯视使同学们没有嘲笑耐利,而在之后他也给了耐利鼓励,使他最终爬上了平台。这样的一个朋友使我敬佩不已。

除了对作者身边的人们的敬佩之外,我心中产生了许多次的愧疚之情。三年级的意大利学生们已经能够如此待人接物,而我们身上仍有许多未改正的问题。学习生活中总会出现同学被大家嘲弄的事情,而有些咧着嘴笑语的同学们在事后却还不认识到错误,对于伤害他人自尊心的错误没有丝毫愧疚与自责,使人在惊讶之余感慨日前经济愈加发达的社会中,不少良好的道德品质已有缺失了。读过《爱的教育》,让我能够自省:有没有做伤害了他人的事?

读《爱的教育》培养了我的心态,使之更加积极向上,能够接受他人给予的意见,也让我能保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另外,也让我记住要关心,了解,帮助他人。其中的例话让我明白爱国精神的伟大,以及小作者改正缺点的过程和下定决心努力学习的态度,还有许多的事件同样让我能从中学习而受益。让我能更加关爱身边的人和社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

由于时间关系,后来虽然在图书馆找到了唯一一本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看着那泛黄且破旧不堪的书,还有一种发霉的味道,又那么厚,真是一点读下去的心情都没有。

于是,我就只好硬着头皮看复印的大纲,总共才二十多页,也不会觉得有压力,希望看完后可以专心准备英语六级和期末考试。

绪论部分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通过教育要想得到什么,教育要求达到什么目的”。只有培养目标明确了,后面的培养方案和措施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成了瞎子乱撞,没有头绪,也容易走很多弯路。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感觉: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过时、老套,虽然他是传统的教学的代表,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但这种与新课改坚持的杜威的儿童、活动和经验为中心大不相同的教学思想,并不是听说的那样的一无是处。它也有它的好处:系统的传承优秀文化成果,对普通人而言,是获取知识的比较有效率的途径。

在讲到“权威与爱”的时候,心智屈服的权威,十分夸大权威的作用,比如他说“对于那些具有最活跃的天性的人来说,权威是最不可缺少的,因为这些人善与恶都会尝试,而只有当他们在恶中不迷惑时才会追随善。”虽然他说权威是要通过卓越的智慧获得,但是并没有一个标准来界定这种权威,换言之,如果一个儿童被不具备这种权威的人引导,就像千里马遭遇到伯乐的弟弟一样悲惨,其身上的闪光点最终被一些偏见和世俗的东西抹杀掉。

说道老师对学生的“爱”,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的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这的确比较困难,应该属于对教育者较高层次的要求了。“较长的时间、温柔的爱抚、单独的交往”这些在小班教学中都难以很好的做到,何况在很多大班化教学的地方呢?

“以教育代替的管理”中,总结道“对服从的必要性具有信念的儿童只能接受不是人们擅自作出的决定”。很多时候大人都自以为孩子还小,不用跟他们讲什么道理,只是一味的让孩子做这做那而不说理由,其实这也是家长言传身教失败的一个地方,一般的道理还是要讲的,无论孩子当时能不能听懂,总有一天他会懂的。大人不能因为孩子还小而偷懒。

赫尔巴特认为,真正的教育或者说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教育。这一点无可非议,一如现在的一句顺口溜所说“,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思想不好是一个危险品”在一个宁要次品不要危险品的社会里,道德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一个缺乏道德或者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是可怕的,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

而真正教育的措施是,训育。这一部分,是他大篇章讲述的部分。只是,他说“训育”“主要是对任性起作用”,“部分的也对认识起作用”。提到“训育”不知道为什么老有一种消极的压抑的感觉,像过去修道院里的儿童一样惨淡不堪,但是百科里却是另一种解释,还稍微有一些褒义色彩。

1、教诲抚育。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五宝亮》:“亮就业专精,一闻无失,及具戒之后,便欲观方弘化,每惟训育有本,未能远绝缘异。”明邵璨《香囊记逼试》:“自你父亲亡后,训育之功,都是我一身担了。”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别录》:“坚如母端严静默,贤而知书,富大家风,子女皆由其训育。”

2、旧指学校里的道德教育。陶行知《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徐特立《整顿第一女师之计划》:“至于训育方面,则重人格感化,与规则生活。”看来,这褒义色彩是中国文化赋予的,在西方,我就不清楚具体意思了。只是赫尔巴特的训育措施——压制、强迫、惩罚,是无情的。这样的训育,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儿童乐意接受?

训育的要点,是使儿童留意周围人的普遍意见,也就是公众的意见。可是,公众的意见就一定是评价标准吗?如果是世俗的偏见或者错误的导向怎么办呢?不适应就离开,或者沉默。做屈原吗?还是在沉默中灭亡?

当孩子能奔跑时,母亲不应当阻止孩子到野外自由奔跑。这一点可以算作赫尔巴特那个时期的自由思想的体现吗?

在“教学”一章中,他批判卢梭的自然教育法,说道:“把人交给自然,或者甚至把人引向自然并让自然来训育,那是愚蠢的。”他认为,进一步确定人的发展和促进其天性的完善工作,“完全应该交给人类去做”。这一基本点认识的不同导致了以后所采取的教育的方案和措施的迥异。

他的“教学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这一提法很恰当,而且也十分重视教学以外的各种活动,要求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活动。他在教学上还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发展学生的自由想象。这些,在我看到他的著作以前,是绝对不会相信的。传统的教学法居然也这么重视这些东西,为什么这些和我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传统教育感觉不一样呢?我所感觉到的好像是“经验和交际作为教学的补充”,多么可笑!是不是我们曲解了赫尔巴特的思想了呢,还是施行的时候偷懒,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却又来责怪思想的源泉?

在教学的材料部分,他建议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人——在我们附近常常有人知道如何把我们不了解的而又觉得必须教的事物恰到好处的传授给别人。这正应了《师说》里的名言“:圣人无常师”。我们大可以放手的大胆的利用身边一切可能的资源来进行教育,不要怕自己的地位会被这些“能人”动摇,作为教育者,不能心胸狭窄。大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开展一些名家讲座,暑期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到社会中学习……,中学,就我的感受而言,也还行,只是碍于升学压力和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等原因,没有很好的实施。

教学的进程,这一部分我读的有些糊涂,不作评论。唯一有共同语言的部分是“用大写字母装饰婴儿室的墙壁”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中学时候的卡片学习方法,贴在床头,书桌上,装在口袋里,随时看到随时熟悉强化。不过这对婴儿而言,似乎过早了一些。婴幼儿阶段的教育重点还不该是知识教育。

教学的一般结果——心灵的充实。说是一般的结果,其实也是最神圣的结果,就像“每天都进步一点点”那样难。

行动、思想范围、素质、生活方式对性格的影响。在行动方面,我的理解是,行动大于口号,不要做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素质方面提到“最值得教育的人”和“最需要教育的人”,他这样分类,让我怀疑:值得和需要,孰轻孰重?

毕竟读的不深入,时间紧迫,现在也只能这样了。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4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优良的医学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实现的科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认识、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随着该学科的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中,医学伦理学已经成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我们一定要有良好的医德。社会主义医德是传统医德的继承和发展。自古以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医德,将它视为行医治病的一个必然条件,学习和研究传统医德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医德规范、指导医疗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我们要增加资源投资,缓解医疗供需矛盾,深化医院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要规范医德双方的行为。

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已,为以为作为一个好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5

我在书上看到一个故事:“一群美国人,在美洲丛林探险,聘请了印第安人做向导,前三天印第安人勤勤恳恳,但第四天坚决不肯走了,要求休息,美国人问为什么?印第安人说:“人走路走了三天,走的太快了,灵魂就会赶不上躯体。所以,要停下来休息一天,等等你的灵魂。”

我觉得印第安人说的很有哲理,走的很快,就没有时间体会沿途的风景,忘记原先的设想和初衷。

今年,幼儿园创省级示范幼儿园,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很多,我们每天忙碌着,环创、整理档案、组织班级里的'“故事比赛”、“组织升国旗”、“小记者”“家长开放日”“幼儿发展性评价”“元旦晚会”“省级课题”“打击乐融入一日生活”等等。就最近的环境创设,让我深有感触,只是觉得很累,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在树林里找不到方向,我只想“停下来,静一静,等等我的灵魂!”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灵魂?我反省了几点:

第一、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每天晚上读书半小时,吸收一些新的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第二、要善于搜集资料。善于查阅,不知道的事情要在电脑和书上查阅,丰富自己的头脑,扩散自己的思维。

第三、交流。要善于交流,多与老教师交流,与同事探讨。

这是我的反思,希望自己做一个会反思,善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