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1
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难找出一条路来。
——题记
《亲爱的安德烈》作为龙应台与其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集结,共收录36封书信,从安德烈的18岁一直写到了21岁,而那个时候,正是他的心理最矛盾的时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不确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有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人生没有彩排,一切要你自己决定。在第7封书信里,菲力普的iPod被老师没收,要存两个星期,他认为校规不合理,于是他回家一次次想找老师的辩论,可最终平静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与犹豫?因为——革命是需要时间的。
的确,有时候妥协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看着书,我的思绪来到了公元前99年。监狱最深处,黑不见五指臭气熏天的死刑牢房里,坐着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对他来说,反抗就是死,宫刑才能活。死,好歹能给后世留个好名声,而活,活着的意义何在?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大有作为的人:胯下之辱的韩信,卧薪尝胆的勾践,被亲人虐待的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站起来,在那张同意宫刑的纸上签下了他的名字。正是他的隐忍,《史记》才有了面世的那天,而它的面世注定让司马迁流芳百世。
我想菲力普一定也知道这个,他才会咽下这口气,不与老师争辩。
想到这里,不禁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记得期末考地理卷发下来时,我发现比我的估分少了1分。翻了一遍卷子我才发现,有一个题,我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基本一致,只是顺序不一样,被扣了一分。当时的我很气愤,也有些失落:要知道这1分可是我能不能上90分的关键啊!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申述,可分值太小没法申述。我懊恼了一会平静了下来,仔细思量,因为自己写反了,就给了老师扣分的机会。这次是没法改变了,下次注意就可以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啊!“吃一堑,长一智”,嘿嘿,吃点亏长记性。
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得改变自己。龙应台说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他们母子俩通过写信这种相互努力的方式,相互有了最深的连接。所以在任何时候,妥协尽管看起来一件略微丢脸的事,但他却能成为最好的解决办法。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2
放假这几天在家一直在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提起龙应台,大家应该都会想起这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这段话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疼点,我们这一生中,被父母目送着,我们又目送着我们的孩子!
选择看这本书的理由可能是出于好奇。因为在当今社会,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人用信来交流?也许就是带着这样的疑惑我选择了先阅读龙应台的这一本《亲爱的安德烈》,为什么他们母子会写信,而一写就是36封?
原来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时他已十八岁,四年没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们之间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她发现儿子爱她却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决定用写信来了解她的儿子。
从这么多封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是个幸运的,自由的人。书中的他对生活充满乐趣,几乎天天听歌、开派对、旅行等等。她不像其他母亲那样给他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相反的她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母亲她也无权干涉。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来了解儿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这正是我们学习之处。
希望天下的父母和孩子们之间都能多一些沟通和了解,少一些责备和批判。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3
这个假期,我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这本书是由她与儿子安德烈在三年间每月一次写给对方的书信组成的。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属于龙应台孩子们的独立宣言,它带给了我许多启发与感悟。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独立宣言”——这是这本书中第三十五封信的标题。在这封信中,菲利普的一个结论引发了我的深思:”妈,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爸妈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用眼睛盯着你的爸或妈发问,由‘大人’代你回答。”看完这段话,我仔细想了想,好像每次见到爸妈的朋友,有关于我的问题,他们从来都是向爸妈发问,主语基本都是“她”或者“你家可丞”。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对我们小孩的不尊重呢?是不是造成中国小孩不独立,或者说大多数独立的比西方的孩子晚的原因呢?
但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前文我对自己,甚至是这一代人的称呼是“我们小孩”。没错,按照辈分看待人的方式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或者说,这是我们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要传承的“长幼尊卑有别”的理念。
现在有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在呼吁将孩子尽早独立,学习西方对待孩子成长的方式与教育理念。可已经在心中扎了根的理念,又如何能被轻易改变呢?我并不认为两种教育方式和理念哪一个全对,或者哪一个全错。在我看来,两种教育方式与理念其实是与两个地方的社会,及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我们要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生活环境以及个人意愿的教育方式。
二、关于母亲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一个面对孩子追求独立而手足无措的母亲。在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安德烈的关怀经常被安德烈吐槽,或者生硬地接受。我在龙应台的文字间,读出了一丝伤感与失落。我不禁深思:我们在追究独立的过程中,是否也伤害了自己的母亲呢?
正尝试着追求独立的我,有时对于妈妈的关怀,也是这般不理解与不耐烦。叛逆期的到来也让我有了反对父母意见的冲动。争吵已不可避免。
从龙应台的书中,我看见了一位母亲,面对自己孩子的反对与指责竟是这样无法应付。试着从妈妈的角度考虑,如果有一天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说话干脆,脾气暴躁,尝试追求独立,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自己,还不愿与自己沟通,心里应该很难过吧。可能她们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让我们在独立的过程中少走些弯路,少摔跤碰壁,而我们却对这些建议拒之不听,是否也在无形中伤害了好意的母亲呢?
合上书本,我对妈妈又多了一份理解。
这本书给教会了正在尝试独立的我许多,我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感悟出属于自己的独立宣言。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4
有个不大好的习惯,看了某本觉得不错的书,就会顺藤把绝大部分同个作者的书找出来看,虽然这样有点机械性重复——毕竟,一样的笔风,基本类似的主题。龙应台的书,才看了《孩子,你慢慢来》和《目送》,现在是《亲爱的安德烈》作者:龙应台,安德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页码:288页 正文语种:中文 定价:26.00 元看到引起共鸣的书,就想推荐给身边的人。每次都会在脑海里,甚至白纸上列出一长串的名字,最后不了了之。担心收到推荐的人看了以后,以为我透过书像对方揭示我对对方的不满,如果担心别人看了我推荐的《不抱怨的世界》,会打心里认为我是因为觉得ta太爱抱怨方才力荐。很想把这本书给母亲看,让母亲明白,我在理解和努力谅解她的不放手的同时,可以理解并接纳我内心渴望她的快快放手。也许,在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母亲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
以前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在母亲的面前,不论你是30岁,还是50岁,你永远都是妈妈眼里的小可爱,小BB。那个时候,这句话总是用来教育我们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可曾想过,这样的母亲,却永远在剥夺我们成为一个成年的独立的人?我没有反对母亲的意思,我也理解她渴望我多多陪在她的身边,做她的小乖乖,什么都去征求她的意见,听取她的建议。可是,母亲不在身边的日子,我们早就学会了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处理身边复杂的人际关系,应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回到家中,我们突然成了一个因为“吃过的饭还没她吃过的盐多”“走过的路还没她走过的桥”多的小孩,我们不再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不再拥有考虑和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我总是渴望逃离这样的母亲,这样的关系。总是在不断地催促,不断地逼迫下,一次次被迫回到她的身边。内心的不愉悦,怎么也无法通过僵持的笑容掩饰。于是,母亲越来越觉得我的离开,越来越加紧她的紧箍咒,那些让我头痛欲裂,甚至想要彻底逃离的金箍。并不羡慕龙应台与安德烈之间的关系,因为太清楚这样的书信基本上在我这里就变成了汇报生活中的小事,并且尽可能少的提及自己,因为总怕不经意间触动到她敏感的神经,无意造成了她一夜的无眠,过失徒添了她一缕银丝。于是,敢说的越来越少,跟自己有关的越来越少。母亲觉得我越来越远,她察觉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女儿,她感觉女儿对她锁紧了心门。这样的一种畸形,习惯了,也就不见得那么畸形了。希望有勇气把这本书献给我亲爱的妈妈。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5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做《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龙应台亲与她的儿子透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龙应台发现,四年间,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他们是不一样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而龙应台回答:“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是啊,其实父母并不会在意我们以后会成为一个多有成就,多有名气的人。他们只是希望我们的生活每天过得开心,平安,拥有安排自己人生的权力。
书里在母子的对话中,安德烈也有叛逆,也有与母亲意见不合而争执的时候,但是龙应台并没有急火攻心,而是选择尊重,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中国有句古话叫“顺者为孝”,于是在生活中父母总是以自己“父母”的身份来压我们,什么事情都得顺从。稍微反驳一下就会被家长贴上“不尊重长辈”的名号。多么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方法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两代人之间需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从这本书中,让我知道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篇6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么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面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面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一个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亲,一个做这一切,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