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身高》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比身高》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比身高》教案 篇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本节课内容时,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本节课通过长颈鹿家族比身高的情境,引入小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上课的开始,首先进行了整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复习,并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从哪一位开始计算?”“相加满十或不够减时怎么办?”通过复习,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引导。当学生在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决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汇报时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且印象深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比身高(1)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计算。
325+48= 125-98=
3.25+1.43= 6.9-2.3=
2.思考。
(1)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计算时从哪一位开始计算?
(3)相加满十或不够减时怎么办?
(4)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为下面学习活动中迁移旧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13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获取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问题1:鹿妈妈高多少米?
问题2:小黑高多少米?
问题3: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3.解决问题。
(1)探究小数进位加的算法,解决问题1。
①选择条件,列出算式。
师:根据题意你能选择合适的条件列出算式吗?
(2.4+1.7)
②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③汇报计算过程。
预设 方法1: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24个0.1加17个0.1是41个0.1,也就是4.1。
方法2:利用直观图计算。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2.4+1.7=4.1
《比身高》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身高称体重,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活动准备
体重仪(带有量身高的仪器)一台
活动过程
一、回忆以往经验,感知体检的项目。
1、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项目呢?
2、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
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二、探索正确使用体检的仪器。
1。出示体检用的仪器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用它呢?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
3。幼儿讨论正确的使用方法。
三、尝试帮助同伴称体重、量身高。
1。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2。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样站呢?
3。大家共同测量身高和体重。
四、请小朋友记录下自己的测量结果,回家告诉爸爸妈妈。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比身高》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体检的项目有哪些,学习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一量、称一称,并对比以往的数据,感到自己在随着年龄不断长大。
3、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知道检查身体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一台。记录以前身高体重测量结果的表一份。
活动过程:
1、回忆以往经验,感知体检的项目。
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项目呢?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2、探索正确使用体检的仪器。
教师出示体检用的仪器,问: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来用用它呢?
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再请个别幼儿帮助不断修正,最后共同找到正确使用的方法。
3、尝试帮助同伴称体重、量身高。
教师: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那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么站呢?
大家共同测量身高和体重。
4、对比以前的测量结果,知道自己在不断长大。
《比身高》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身高尺测量身高,初步了解正确的测量身高的方法。
2、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运动、睡眠等)
3、培养幼儿的测量兴趣和探究欲望。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身高尺、铅笔、记录好身高的表格与空表格各一张、幼儿测量身高的录像片段、记录纸。
教学重难点:
掌握正确的量物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活动过程:
(一) 比较刚进幼儿园时的身高与现在的身高的不同,体会自己长高了
1、 刚进幼儿园时你有。
多高?我们班谁最矮?谁最高?
2、 现在你长高了多少?谁长得最快?(充分利用课前幼儿的记录表)
小结:每个小朋友在进园的时候都是小小的个子,小朋友是最高的,小朋友是最矮的。现在每个人都长高了,说明我们都长大了。
(二) 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 你现在有多高?(出示预先测量的数据)
2、 和老师给你们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比较与正确数据间的差距)
3、 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观看录像,帮助幼儿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测量的方法不对,测量的结果会不正确。人是否站直、尺是否放平、穿鞋与否、女孩辫子的高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幼儿互相测量,再次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 交流讨论,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1、 你长高了吗?长高了多少?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
2、 怎样才能快快地长高、长大?(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平衡营养、加强运动、保证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快快地长高长大。
(四)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小朋友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怎样才能让自己快快长高呢?
小结:影响长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强营养、多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帮助我们快快长高。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继续用正确的方式测量他人的身高,布置“成长快乐”的宣传画,请幼儿到中班和小班进行健康宣传。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的事件,让幼儿将自己生活中的知识带到活动中,使幼儿感到无比的亲切。“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活动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百科:女孩比男孩身高发育的早,在12-13岁为快速增长时期,到19-23岁开始停止增长,而男孩身高发育的晚,在15-16岁为快速增长时期,到20-24岁停止增长,四肢长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长了。
《比身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难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7=
5.8-2.6=
2.列竖式计算。
4.89-2.64= 3.61+1.37=
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 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
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鹿妈妈高多少米?
列式: ○ = ( )
答
在小组内交流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看看你们都一样吗?
(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 = ( )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 ,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
竖式计算
答
4.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 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 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 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 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三、当堂训练
1.计算。
2.列竖式计算。
0.93-0.47=
8.17+6.94=
8.25+1.55=
10-2.45=
0.56-0.307=
2.34+1.067=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
价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小数的性质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比身高》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
在导入环节,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很好地衔接了新知的学习。在教材提供的折线统计图框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在“试一试”的学习中,让学生自主体会求平均数和分段统计的特点。通过教材一系列素材的充分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2.自主探究,经历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绘制统计图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每个阶段的`身高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教材63页情境图)
师:淘气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他把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的身高情况都整理到统计表里了。他想把自己的身高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进行对比。现在我们就帮助他来比一比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出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探索合作,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全市男生平均身高/cm
118
124
130
135
143
153
淘气身高/cm
115
122
130
138
145
154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能比较出淘气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情况吗?怎样才能更好地比较呢?
引导学生说出画统计图进行比较。
(2)师:从这个统计图中能看出什么?
(能看出淘气在各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
师:要想看出淘气在各年级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比较情况,这个统计图合适吗?
(不合适)
(3)思考:从折线统计图中只能看出淘气的身高增长变化情况,却看不出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比较情况,怎么办呢?
教师明确: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体现。
2.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并补充完整。(出示课堂活动卡)
(1)思考:纵轴上每一大格应该代表多少厘米呢?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可以按照每格10cm来表示身高。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出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情况。
学生自主按照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表示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
(3)如何表示淘气的身高才能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区分开呢?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明确:为了区分两种不同的量,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或颜色的线来表示两种不同的量,并在统计图的上方标明图例。
(4)根据淘气的身高数据绘制出淘气的身高变化情况。
(5)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绘图的过程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我们可以逐一绘制两种量,并用不同的颜色或形式进行区分。为了便于比较数据的大小,可以在每个点的旁边标注数据。绘制完成后要在统计图的上方标明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