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探究不倒翁》教学反思

2025/08/1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探究不倒翁》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探究不倒翁》教学反思 篇1

我喜欢活泼可爱的小猴子玩偶,喜欢雄伟的变形金刚,但我更喜欢我的不倒翁。

我的不倒翁身高十厘米,宽约五厘米,是我在七岁生日的时候舅舅送给我的礼物,舅舅对我说,不倒翁虽然小,但却象征着一种精神!那时我还小,不懂得舅舅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后来,在我四年级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赫铁冉,八十九分。”一次小考公布成绩时,老师的一句话让我的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真是没想到,昨晚复习了半宿的功课,竟然换了这个结果。我愁眉苦脸地回到了家,妈妈笑着对我说:“回来啦,宝贝。”“嗯。”我懒洋洋地答应了一声就跑进了自己的房间,这次的考试成绩让我心烦气躁,更不愿意多说一句话。坐在书桌前,我拿起不倒翁,把所有的'气愤都撒在了它的身上。

我把不倒翁推到一次又一次,可是它却总是在摇摆中重新站立起来。这一瞬间,我的心里忽然涌起了一种情绪,不,应该是对一种精神的理解。无数次的摔倒又站起来,这种精神就是坚强,我此刻终于明白了舅舅对我说过的话。顿时,我的心情也豁然开朗起来。看着小小的不倒翁,我找回了自己的信心。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不倒翁笑盈盈地对我说:“我虽然倒下一次又一次,但我最终还是站起来了,要想战胜自己,首先要懂得坚强二字的含义,勇敢地克服各种困难,才能走向成功,明白了吗?”我用力地点点头,“嗯,我懂了!”

这个不倒翁直到现在还摆在我的书桌上,它永远鼓舞我对待学习对待生活要坚强勇敢,更要感谢它可以在我意志消沉的时候给我自信,在我面对挫折时给我鼓励。谢谢你,不倒翁!

《探究不倒翁》教学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在玩玩做做不倒翁过程中发现娃娃不倒的秘密。

2、在尝试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初步了解不倒翁的小常识。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过程:

1、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节目,你们想不想看啊?

好,请小客人出来,演出开始了!

(小客人表演)小客人是怎样表演的呀?(摇来摇去)看看,推它倒下去,它有没有倒呀?噢,原来小客人是摇来摇去不倒的,好,我们跟小客人一起来表演,嗯,小朋友都能象小客人一样表演的,真不错!

2、你们看,小客人还带来了许多娃娃,看看,这些娃娃是不是跟小客人一样也有不倒的本领呢?好,快到后面去玩一玩。(听着音乐自由玩)

3、好,请小朋友坐好,谁来告诉大家,你玩的娃娃是怎样表演的?是不是跟小客人一样也有不倒的本领?(幼儿回答后上去表演)

4、咦?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的娃娃会象小客人一样摇来摇去不倒呢?而有的娃娃都会倒下去呢?(有橡皮泥)好,请小朋友再去仔细看看,是会倒的娃娃里有橡皮泥,还是不会倒的娃娃里面有橡皮泥?

5、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呀,原来真是这样,会倒的.娃娃里面没有橡皮泥,而不会倒的娃娃身体里面有橡皮泥,那么看看,橡皮泥放在娃娃的什么地方?

对,橡皮泥一定要放在娃娃的身体下面,它才会有不倒的本领,嗯,小朋友的小眼睛真灵。

6、听,谁在哭啊?噢,原来是这些娃娃,它们也想有不倒的本领,谁愿意来帮助它们?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橡皮泥,先想一想,橡皮泥应放在娃娃的什么地方?它才会有不倒的本领呢?好,那快去做吧!(幼儿操作,师指导)

7、请你们帮助的娃娃一起到前面来表演!

8、哟,小朋友做的娃娃都有不倒的本领了,小娃娃真高兴,它说谢谢你们!小客人也说我们小朋友真聪明,真能干,它还要请你们动脑筋想想,如果把橡皮泥换成了绒线、木珠、棉花等东西娃娃会不会仍有不倒的本领呢?

好,带着你的娃娃到外面去试试,跟客人老师说再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既有科学的探索,又有动手制作,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会比较喜欢、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在活动前我认为不倒翁应该是小朋友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不倒翁真勇敢,我们也要学习不倒翁遇到困难继续站起来的精神。让我们和你的小伙伴介绍下你的不倒翁吧。

《探究不倒翁》教学反思 篇3

不倒翁,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不倒翁的特点吗?对,正如名字所说,不倒。

在我家,有一个不倒翁,它是妈妈在地摊那里用五元买来的。不倒翁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一个塌塌的鼻子;一张永远微笑着的嘴巴;它全身红色,当然,它的鼻子也是红色的,像个小丑。当妈妈买回来时,我就有点讨厌他,便没有理它,把它扔到了一边。自从经过了一件事,我改变了对不倒翁的看法。

在四年级的.时候,英语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张期末模拟考卷,让我们在堂上用一节课做完,由于卷子非常简单,不到三十分钟我就做完了,做完了也没有检查。我有时玩玩笔,有时抠抠指甲,十分钟过去了,到交卷的时间了。我高高兴兴的把卷子交给老师,心想:这次一定能考好。

过了一天,老师把卷子发了下来。我看了一眼试卷,那刺眼的红笔字,90分。我又仔细地看了看试卷,全都是马虎,不是少了个字母就是单词拼错,真是不应该啊!我又后悔又伤心,心情很低落。晚上回家,把卷子拿给爸爸签名,爸爸看了看错的题,对我说:“90分!还有10分呢?哪去了?你看看,错的题你那题不会,马虎啊!”爸爸气冲冲地在我卷上签了名。

回到房间,成绩的不好和爸爸的责备让我绝望。我趴在桌子上,手不停的拍着不倒翁。不倒翁摇摇晃晃,但总是不倒;我用手把它按倒,一松手,它就又起来了。突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学习不倒翁,无论我们怎样把不倒翁按倒,他都能起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坚强不倒,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对自己彻底绝望;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大受鼓舞,在真正的期末考了,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英语考到了满分。

不倒翁,谢谢你!是你教给我一个道理,一个人生启示。

《探究不倒翁》教学反思 篇4

“哇!好可爱啊!”我趴在礼品柜台上赞叹道。大家都说我心灵手巧,我就自己也来做一个这样的不倒翁!

回到家,我冲进厨房,打开冰箱,精心挑选出一只最“漂亮”的鸡蛋。尖头朝下,一敲,哎呀!太用力了,鸡蛋四分五裂,蛋清和蛋黄溅了一桌子。出师不利――

我收拾了残局,又取出一只鸡蛋。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轻轻地一磕。鸡蛋尖上出现了小裂缝,我稳稳握紧鸡蛋,拿起筷子戳了一下,“咔”地一声,蛋壳顶上出现了一个小孔。我把鸡蛋倒起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碗,放在蛋下面。蛋清乖乖地流了出来,但蛋黄不听话地卡住了。我把筷子伸进小孔,搅拌了下,蛋黄也乖乖地流出来了。然后清洗蛋壳,把它晾干。

接着,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橡皮泥,掰一点,搓成小球,投入小孔。我推了推未完成的不倒翁,但是它并没站起来,懒洋洋地躺在“地”上,歪着头,好像在生我的气!我想:肯定是重心不稳,重物加的不够。于是,我又多加了许多橡皮泥小球,然后拿一根筷子,伸进小孔,小心翼翼地把橡皮泥压实。不倒翁终于站起来了!

然后,我拿出水笔,在蛋壳上画了一对大大的眼睛,眼睛上有长长的睫毛,一个小小的鼻子,一张微微笑的嘴,还有一对迷人的小酒窝。一张可爱的笑脸就完成了。

“啪嗒!”完了,妈妈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一松手,鸡蛋掉在桌子上了。我拾起鸡蛋――不,是尚未完工的不倒翁。还好,只有一处小“伤”――蛋壳顶上有一道裂缝。怎么办呢?我找来一张粉色彩纸,剪出一块头巾,包住裂缝,“伤口”不见了。随后,我一丝不苟地剪了一圈帽檐,黏在头巾上。啊哈,不倒翁带上了粉色的帽子,更可爱了。

我一推,不倒翁像装了弹簧似的晃来晃去,眸子炯炯有神第注视着我,好像在说:“没有人能使我倒下,我真厉害!”

《探究不倒翁》教学反思 篇5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积极探索不倒翁,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活动前我为每位幼儿都准备一份制作材料,为的是让每个幼儿都有动手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科学活动都应具有探索性,从探索性方面考虑,我的活动分成了五个环节:1、玩不倒翁,激发兴趣。2、对比玩法,发现秘密。3、初步探索,发现问题。4、再次探索,解决问题。5、活动延伸。

第一环节中,小朋友对这个玩具娃娃还是感兴趣的,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了他们探索欲望。

第二环节是通过对比比较,让幼儿探索不倒翁不倒之谜,小朋友由观察再到摸一摸,打开看一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体现了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第三环节是让幼儿初步尝试,(幼儿对不倒翁不倒的原因的认识基本上是由我牵着,按照我的设计一点一点来认识的,所以幼儿的学习有点茫然。)

第四环节是让幼儿重新尝试制作不倒翁,在老师的指导下,虽然有点只是不倒,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活动延伸

因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有很多种,不仅仅是位置摆放的'问题,还有物体摆放多少、轻重等问题,所以最后将活动又延伸到了课后,让孩子再去探索。

不足:

1、教具的制作有点问题,在幼儿操作中,幼儿操作比较困难,戴帽子、打开帽子幼儿都需要老师帮忙。

2、活动操作前,老师的要求讲的不够详细。

3、每个环节之后,可以说些小结性话。

4、在探索不倒翁里面的秘密时,对于他们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展示,帮助他们加深记忆。

5、操作过程中很混乱。对于幼儿出现的状况,我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6、整个活动我讲的比较多,让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比较少。幼儿的主体性没有表现出来。(在幼儿探索发现问题后,可以让幼儿自己总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探究不倒翁》教学反思 篇6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三册第二课是《探究不倒翁》的秘密,第三课是制作不倒翁。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玩不倒翁时发现不倒翁扳不倒的特点,激发兴趣,进而探究其秘密,再应用所学知识做一个不倒翁。去年,在教这个内容时,我在课前自己做了十几个可以拆开的不倒翁,课堂上给每个实验小组一个不倒翁,让学生先玩一玩,然后再让学生探究不倒翁扳不倒的原因。但是在教学中,学生探究的不倒翁,是老师的准备,每组只有一个,不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课堂上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玩不倒翁,积累感性认识,因而,学生对不倒翁扳不倒的原因的认识基本上是由老师牵着,按老师的设计一点一点来认识的。

虽然学生都认识了不倒翁扳不倒的原因,但是,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有学生动手的机会也不是人人都有。怎样让学生主动、直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呢?要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不倒翁那该多好呀。我想能不能先教学生做不倒翁呢?这样一来不是人人都有不倒翁了吗?不就人人都动手实践的机会了吗?于是,这个学期我大胆尝试,调整了教学顺序,先教学生做不倒翁,再教探究不倒翁的秘密。上课时,当我演示了不倒翁后,学生马上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教我们做一个吧。于是,我顺其自然地揭示课题,教给制作方法,然后,我利用学具中的材料,让学生人人动手,放手让学生做。绝大部分学生在二十分钟左右完成了制作。当学生做好不倒翁后就饶有兴趣地玩了起来。有的推,有的扳,有的甚至把上部朝下地丢下来。不管怎么弄,不倒翁都笔直地站立着。于是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总是扳不倒呢?我就自然地布置他们课后利用自己已做好的不倒翁探究它为什么扳不倒?为下节课的探究不倒翁的秘密做准备。

第二周上课了,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在玩不倒翁时有什么发现?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发现不倒翁怎么也推不倒,有的说发现不倒翁的底下重些,有的说发现不倒翁的上面轻些,还有的学生兴奋地告诉我,他发现了一个推倒不倒翁的方法,就是把一个物体放在不倒翁的'上面,并绘声绘色地表现给我看。马上有另一个学生接着说他发现了推倒不倒翁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把底下的半球形换成平底的。不一而足,学生的发现真多,由此可见,课后他们是怎样探究的。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猜测不倒翁扳不倒的原因。有了自己的感性积累在前,学生纷纷猜测,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底下重,有的说是因为上面轻,有的说是因为底下是半球形,还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打开了。于是我又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想到把橡皮泥放在上面或别的部位,把半球形底换成平底。这时,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猜想被实验证明,得到肯定之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节课下来,很多同学急切地问我:下节课要准备什么材料。看来对自然课的学习、科学探究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调整教学顺序这步棋没走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