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2025/08/13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篇1

这是一篇有趣的文章,是我在语文书上看到的,读后我有很多感想。

这篇文章主要讲:小作者在未满十二岁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他的父母对这篇文章有不同的评价。妈妈认为孩子需要鼓励,所以说“精彩极了”;而爸爸从作家的角度,看出不少问题,就说“糟糕透了”。文章中,有一段话让我感受很深:现在我已经有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读后,我感受到:一个人的生活中,并不全是表扬,也有批评。如果光听表扬,你就永远不会进步。表扬是生活中的阳光,它能使你自信;批评是生活中的惊雷,能让你清醒。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篇2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的爱是伟大的。当我读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巴迪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糟糕透了!”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巴迪,难道他不明白巴迪还小,需要鼓励吗?但是当我把这篇课文读完以后,我终于体会到父亲的用心良苦。如果只有母亲的赞美,它很可能会让小巴迪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停步不前;如果不是父亲当初严厉的批评,那么巴迪很有可能就成不了赫赫有名的作家了。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一件往事。一个星期天,我在家看着我喜欢的动画片,看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爸爸叫我去把自己的衣服洗了,再把被子叠好,因为我看得太入迷,根本没听进去爸爸的话。爸爸见我坐着没动,大声吼道:“快去洗衣服,叠被子,不然的话就把电视给你关了!”因为我太想看电视了,就说:“好,我马上就去!”这时,妈妈推门而入。妈妈一进来,知道了事情经过,便说:“孩子还那么小,你就让她干这么多的活!再说看动画片可以培养她的想象能力嘛!”“可是,孩子总得锻炼,不能让她从小就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于是爸爸妈妈互不相让地争辩起来。我见了,难过极了。

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一文以后,我才深深地体会到我是多么幸运,我有一个慈祥的母亲,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我为有这样的爸爸妈妈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为沐浴着爸爸妈妈的爱而感到快乐和幸福。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篇3

读了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我深受感动。

本文讲述的是:巴迪在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看见了,激动地表扬了他,说:“精彩极了!”,可是父亲见了,不但没有鼓励巴迪,还严厉地批评了他,并且皱着眉头说:“糟糕透了!”。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以及经过这件事明白的道理。

每个人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或偏爱,就像巴迪的母亲,或严爱就像巴迪的父亲;但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我们都要明白父母的爱一直陪伴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因为父母的偏爱而得意,迷失自己;也不能因为父母的严爱而灰心,平凡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爱的鼓励下,充满信心,茁壮成长。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件相似的事情发生过。有一次,我们考了一张很难的试卷,当试卷批好发下来时,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竟考了96分!我欢呼着,开心极了。放学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想要快点把试卷给父母看,期盼着他们的夸奖。母亲看了,脸上露出喜悦地笑容说:“儿子,你真棒!”我听了,心里甜甜的象吃了蜜。我满怀信心地把考卷拿去给父亲看,心想:父亲肯定也会赞赏我的,没准奖我一个期盼已久的车模。但是,父亲看完考卷,平静地对我说:“96分,这个成绩还看得过去,但是为什么不考满分,拿第一呢?”这句话像锤子一样重重锤在我心上,我想:这张考卷这么难,能拿96分已经不错了,但是,确实,我为什么不再努力点,考100分拿第一呢?后来,在父母的帮助下,我一点一滴地进步,终于拿了满分。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鼓励、表扬、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批评、提醒甚至警告,只有两者兼有,才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扬帆远航。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篇4

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有感触。

巴迪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给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然而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巴迪当时并不理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地理解了父亲,未满12岁时,巴迪给父亲看了一篇他新写的短篇小说,“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巴迪根据父亲的评语进行修改,后来,巴迪领悟了两种不同的爱。

我觉得,父母的爱是不同的,每一种爱都有它不同的道理,这一句话“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从这句话中,我感觉到,母亲的爱是慈祥的爱,可以给人增加信心,让你继续下去,但也可能把你引入歧途,变得骄傲,所以这时就需要父亲严厉的爱来使你平衡,当然,如果只有严厉的爱,就会把你变得很自卑,所以慈爱和严爱同时给予,你才能健康成长。

我也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在写作业,妈妈走过来说:“你要写工整点,尽量不要写错别字”。爸爸走过来看了看说:“你的字写得不怎么工整,写完作业之后,在重新写一遍,听到了没有?”我不情愿地嘟囔道:“知道了。”我当时以为爸爸不爱我了,但现在我才明白爸爸这样做的原因。

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真正体会到父母的两种爱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只是各自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这两种爱伴随着我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子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读后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巴迪小时侯写了一首诗,妈妈看了后鼓励巴迪,高兴地说:“巴迪这真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爸爸看了以后说:“这首诗糟糕透了!”正是妈妈的鼓励和爸爸的提醒,巴迪终于成了一名大作家。

妈妈的鼓励使巴迪对写作有了更强的信心。

爸爸的提醒时刻提醒着巴迪小心、总结、提高。

在我的家里也有两种爱,一个是“加油,继续努力”。另一个是“你怎么这么粗心呀?”这两种爱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

前几天我刚买了一个滑板,我还不会滑呢,一开始妈妈拉着我的手滑,不一会儿我会滑了,可是我还是有些恐怖感,在滑的时候,身子还不时的前后晃,也不时地跟妈妈说:“老妈,我害怕!”“不要怕,加油,继续努力!”妈妈在后面自信地说。听到妈妈为我鼓劲,我更加有信心了,慢慢地我不再害怕了。我想:如果没有妈妈的鼓励,有可能我现在还不会呢。

在我成功的时候,妈妈会表扬我,在我犯错误的时候,妈妈也会批评我。

有一次,我写完作业,自认为没有错了,就迫不及待地给妈妈看,让妈妈检查。我就看书去了,过了不大一会,妈妈说:“别看了,你看看你写的作业,错了一大堆,而且都是粗心错的,你怎么这么粗心呀!”我低着头把作业拿走了。我仔细一看,果然都是粗心错的。

在我的生活中,这两种极端的爱缺一不可。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篇6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我最喜欢读的一篇文章。

文章记叙了“我”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看完那首诗,不住的夸赞“精彩极了”,“我”得意洋洋;而父亲看完那首诗却批评道“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及“我”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中感受到的爱。

赞扬了母亲那“感性”的爱和父亲那“理性”的爱,这两种爱使我没有骄傲自满,也没有放弃希望,最终走向了成功。

当我读到“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你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时我想:现在有的家长,尽管孩子做的不好也尽挑些好听的词来“美言”孩子,孩子飘飘然,甚至自满,最终走向歧途。这不正是文中句子的真实写照吗?

这是我明白了:不管是批评还是鼓励,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让我门在爱的鼓舞下努力想人生的高峰攀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