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所见》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所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通”“读懂”“读美”三个层次理解古诗,以读促讲,以读促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暑期生活刚刚结束,谁能说说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
2、你们的夏天真丰富。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
3、释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4、出示课文插图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诗人却用短短的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詩人走进文字。
二、学习古诗
(一)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读出古诗的节奏。
(二)读懂古诗
1、理解字词。(相机指导“蝉”的笔顺)
2、走入文字背后。
(1)赏牧童骑牛图:
A请自由读诗的前两句,看一看诗人所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B交流:
a骑黄牛。他是怎样骑的?
b想象说话: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起来。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C指导朗读。
(2)鉴牧童捕蝉图
A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旁若无人地唱着,可是他却忽然停止,能推测一下这是为什么吗?
B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C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3)体会情感
站在一旁的诗人心情又是怎样的?
(三)读美古诗
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三、背诵古诗
四、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1、诵读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袁枚的《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注释,自由诵读,看一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2、你还知道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作业
用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牧童》一诗。
《所见》教学设计 篇2
【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
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 → 声 → 心 → 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①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
②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学习目标: 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 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 学习形式: 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
【教学反思】
《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
铃声又响了。
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cpu——烫。
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
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
说四憾吧。
第一,读,一塌糊涂。
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
第二,写,不着一字。
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
第三,乱,筋脉错杂。
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习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
第四,愧,汗颜如雨。
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所见》教学设计 篇3
《所见》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所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所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古诗
1、播放“牧童行歌捕蝉”动画片段,学生在欣赏中勾起对牧童的'悠闲自得的好奇。
2、谈话:“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自由交流)
3、倾听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觅得诗趣
1、学生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读一读。
2、生读诗后,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在认读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课文里,但我们还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播放乐曲《牧童短笛》,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啊晃啊,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齐读。
2、男生边做“骑黄牛”动作,便朗读。
引导全班“骑黄牛,读古诗”。(配乐读)
3、音乐突然停止,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提问: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学生自由读,大声读——小声读——齐读,引导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怎么捉住的?
学生模拟表演,自己想办法捉住蝉。
5、出示课件,动画演示,体会古诗大意,吟诵全诗。
四、走进诗人,深化情感
通过课件,初步了解诗人,浅诵诗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吟诗诵情,欣赏美文
1、学生齐背古诗。
2、送给爱诗的孩子几首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3、课件演示,动画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 篇5
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心情。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非常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尝试解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再读古诗,并且仔细看图,思考: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图画中的景象体现了那几句诗的意思?
初步感知古诗,大致了解古诗意思
2、(1)思考:在这样的夜晚,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
人都是有感情的,出门在外就很容易想家、想亲人。也就是第二句“动客情”。
(2)思考:动客情,动的是什么情?往后读。
(3)这个时候诗人看着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到孩子们正在捉蟋蟀,肯定非常开心,诗人也替他们开心,可是,诗人这时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呀,这个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
得出结论:那么,“客情”第一个是: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二个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4)理解再读,品味赏析
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五、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六、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泊船瓜州》(宋。王安石)
3、背一背。
七、作业。
结束语: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思乡之情,秋天到了,出门在外,哪怕只是一砖一瓦都使人多么容易思念亲人呀!
《所见》教学设计 篇6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