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我的读书心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的读书心得 篇1
寒假中,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最大的感受就是华老师的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人师:教育人的追求》一文中(22页)写到:只要是老师身上的故事学生都会感兴趣,哪怕是平淡无奇的,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把教学内容和老师的故事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技巧和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存“心”去运用。记得有一次数学公开课,一位数学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学生们兴趣盎然,猜到18、26、32、甚至40,虽然在我们眼中看来,学生是在瞎猜,甚至猜的一点也不靠谱,但学生对老师的年龄很感兴趣,并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就热了起来,而此时老师的一句“大家要认真听讲,在下课时告诉大家答案”,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自己还是学生时,又何尝不是喜欢与和老师一起踢足球、打篮球、进行各种比赛,喜欢接近老师,了解老师,而现在的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恰恰相反,因为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等等原因,不断地批评、找家长,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也经常的利用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如往往不用书中的信息窗内容,而采用学生身边关心的内容来进行导入,比方说经常性的用班级里男女生人数,利用老师和家长的年龄来讲解知识,收到的效果确实不错。正是因为学生关心这些生活实例,所以他们愿意认真地去听讲,认真的去参与,而相比一些课本中枯燥无味的`文字来说,他们接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相信每个老师都遇到过上课了,黑板还没擦的情况,不知大家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之前的做法通常要不不用板书,要不将学生批评后让学生擦干净,着急的时候,三下五除二自己将黑板擦一下,将就使用。而华老师的教学是从擦黑板开始的,不管黑板是否已经擦过,他都会将黑板重新擦一次,他说从中获益良多。(42页)有:可以快速温课、尊重学生、一种精神和气势。他说,上课前把黑板擦干净,就像吃饭前先洗碗一样,碗不干净,是不会吃饭的。读到这里,自己有一定的感触,黑板不管谁擦,一定要干净才能讲课,我们经常会在黑板上记录一些作业、纪律不好学生的名单等等,其实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上课黑板的使用率,也对学生上课时看板书时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今后,再次遇到上课时学生没擦黑板的情况,我会自己认认真真将黑板擦干净,然后开始讲课,相信这样不仅会让忘记擦黑板的学生留下印象,不会再次遗忘,也会让所有听课的学生静下心来,认真的听讲。
下课了,学生有了自己的课间十分钟,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下课铃声一响,就立即下课。华老师对此作为一项规则来遵守,确实值得学习,想想我们也曾经作为学生,如果下课铃声已然想起,尽管老师讲的兴高采烈,滔滔不绝,但真正还有心思坐在那里听讲的学生还有几个,况且,这短短的十分钟学生有许多的事情还要做,比如上厕所、准备下节课学习用品,我们往往会批评学生为什么上课还要上厕所,为什么上课前不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却忽略了这与我们没有按时下课有着多多少少的联系。按时下课,教学效果会更好,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下一节任课老师的尊重,同时更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因为,下课铃响后,教案上设计的再好的话也是多余的, “下课啦”才是最好听的。
这本书的语言灵动幽默,整本书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感悟的方式呈现,没有枯燥的教学理念,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例,贴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而且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的乐趣。这些实例都是华老师的亲身经历,在我们的课堂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只是我们没有及时整理,没有及时反思,今后,我将会向华老师学习,及时积累自己的教学案例,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我的读书心得 篇2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读了一遍《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高尔基光辉的一生,也向我们展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
主人公阿廖沙因为父亲的去世,来到了外祖父家,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他从姥爷那里学会了识字,从别人那里听到了许多故事,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但随着母亲的去世,他来到了人间,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靠做学徒工、在船上帮忙等维持生活,还要忍受老板的剥削和有钱人的斥骂。十六岁时,他抱着想上大学的心愿,背井离乡来到喀山。谁知梦想破灭,他迫于生活的压力,进入了社会大学”。在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了俄国社会底层,在一群进步人士的熏陶下和各个阶层的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一些朋友一起迈向了新的生活。
我非常佩服阿廖沙那惊人的毅力和耐力,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那种热爱文学的精神。在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书对他来说很贵。他没有书,也没有时间读书,但他不理会别人的讥讽和反对,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我们应该向文中的阿廖沙学习,做到热爱读书、读好书,并学会从书中积累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的读书心得 篇3
这是一本真正安静的书:安静的文字,安静的叙述,安静的叹息。作者用那字里行间细腻的笔调让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大家眼前。就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我仿佛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驳的地坛大门,只是不知大门开关时是否也會似寻常老楼大门般尖锐却不刺耳地“吱”一声;看到树干上留下的蝉蜕在风中摇摇欲坠,只是不知它还要负隅顽抗多久才會落下;看到在园中优雅穿行的女工程师。无奈而寂寞的长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颜色鲜艳却已失去活力的小灯笼……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篇《我与地坛》,他告诉了我,生命还在继续——你来了,来到这个世界并能够拥有生命,你可以哀叹。可以愤懑。可以抗争,生命还在继续。正如文中所说:“先别***,再试着活一活。”也许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叶落下,到明年依旧能绿得闪亮;夕阳西下,到了明天依旧耀眼灿烂。生命就是这样不断轮回,无穷无尽。万物喧嚣过后终归于寂,然而在万籁俱静之时,又會突然的响起一阵惊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嚣……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我想,在作者在漆黑之夜独坐祭坛时兀自传来的破响天际的唢呐声就应该是生命的回响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唤,也是作者自己内心对生命的呐喊。
我的读书心得 篇4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从一到五年级,我漫步于书籍中,不知读了多少书。每忆起读书滋味,便是甜中有苦,苦里带甜。
小时候,我就有每天读书的习惯,幼儿园妈妈给我讲,识字后便自己念。我将读书当成一种精神食粮。从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巴金的《鸟的天堂》这些散文,到《小兵张嘎》等中篇小说,又到《呼兰河传》《寄小读者》《我的大学》……只有多读书,才能长些别处没有的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的,丰富的阅读让我的阅读与写作也大大提升。两个课堂上、课下同样努力的人,文学累积,读书多的人一定阅读与作文更好。同时,我们也要通读古代文字。《荀巨伯探病友》(选自《世说新语》)一文让我赞叹两人的友谊;《陈寔与梁上君子》让人佩服他的胸怀。在课上也能展现自己。如学《杨氏之子》,通读古文的你,定知《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著;写文时,用的“镶嵌”“摇曳”也比“挂立”“摇晃”好的'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们无法“行万里路”之时,是不是可以先将“万卷书”所读呢?当然,读书是要思考的,过于专注读而不思考,就成了“书呆子”。读书时,心要静,环境与心境不同,毛主席在菜市场也读,且一书读三遍,哪位成功者,不读书?
读书,使人快乐,当你浸入角色时,不觉苦了。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就是我的读书心得。
我的读书心得 篇5
以前,我从来不知道平民作家老舍的母亲。但是今天看了老舍写的《我的母亲》。
老舍的作品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一壶提神的浓茶,让人回味无穷。
他母亲活到老,穷到老,硬到老。在帮助亲戚朋友和邻居时,她总是跑在前面:她能刮胡子,给孩子刮胡子,还能拧年轻女人的脸.无论他能做什么,他都会全力以赴。但是,争吵和打架,从来没有,她宁愿受苦也不愿打架。
老舍的妈妈有点像我妈妈,就是只要孩子过得好就可以为所欲为。
有一天,我们去上体育课,锻炼了很久。回家的路上,肚子里唱着《空城计》。于是一回到家,我就坐在沙发上,把鞋子扔了,像往常一样对着厨房喊:“我饿了,赶紧做饭。”过了一会儿,什么都没发生。我又喊;“妈妈,你在哪里?我饿了。快出来做饭。”过了一会儿,我妈扶着墙慢慢走了出来。她脸上没有多少血,眼睛也很虚弱。我问她:“妈妈,你病了吗?”妈妈说:“儿子,妈妈今天不舒服。等你爸爸回来了,你可以替你做。”我立刻任性地说:“不,我现在就想吃。”刚说完,我就知道我错了。我不能让我妈生病工作。我没说“妈妈,别这样。我就出去买点吃的。”但是我妈说:“不,我妈给你做。”说完母亲走进厨房。
天渐渐黑了,地上映出妈妈切菜时的影子。以前我妈的`影子是挺拔的,现在是弯弯的。切菜的声音从以前的“当当党党”变成了现在的“当当党党”。有一滴苦涩的泪水在我的眼中徘徊。
过了一会,菜炒好了,我妈端了出来。我往前一看,是一盘鱼香肉丝。妈妈又找了一个苹果,说;“儿子,妈妈给你削苹果。”这时,妈妈不小心抓伤了手,血顺着手指滴落在盘子里。她看到了,马上拿起菜说;“妈妈给你重做。”我立刻抓起盘子说;“没必要重做。”这道菜虽然变了味道,但叫母爱。
这是我妈,一个具有老舍妈妈素质的妈妈。
我的读书心得 篇6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亲亲我的妈妈》。这本书主要写一个被老师唤作“赵安迪”,被爸爸叫成"安宝儿",被妈妈称作"弟弟”的十岁男孩的故事。
“弟弟”在爸爸的`葬礼上,第一次见到了妈妈,舒一眉——那个漂亮的,像是从照片上走下来的人。在这个阴郁的瞬间,命运将“弟弟”推向了一道险峻的崖。崖的另一边是散发着甜橙般香气的舒一眉……血浓于水,这是一个真理。
这个故事起落有致、扣人心弦,文笔潇洒俊逸、激荡心灵。表姐可儿、姨夫宝林以及张小晨的出现,使小说充满了时下的生活气息,也赋予了小说的趣味性。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有时可能会存在误解,隔阂。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用真心对待他人,用真心换取真心。我们彼此之间要靠近、理解、融洽,要握紧对方的手,互相支持、鼓励着,去走人生的路。这样,人生的道路才不会觉得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