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解释;并给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擂应读léi 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25`)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 ""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2`)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2
【课时安排】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习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妒忌、神机妙算”等重点生字词,了解故事情节以及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圈点勾画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难点】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动画播放,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动画,请同学们欣赏,并提问:动画中讲的是什么故事。
2.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成功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默读课文,并且回想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明确: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部分: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2.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箭成功呢?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神机妙算。
(三)合作学习,分析原因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明确: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冲刺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人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识天气)
②“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把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挡,使受箭面积大。
③“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④“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是笑着说的。说明他胸有成竹,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出动,只叫人朝他们射箭。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明确: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五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人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射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射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知人心)
3.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呢?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明确: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已经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懂地理)
4.同学们概括一下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同桌交流。
明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对地理位置十分熟悉。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题目是“借箭”,为什么不用“骗箭”或“取箭”呢?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课下积累,与同学分享。
五、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识天气、知人心、懂地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4
【单元目标】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课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导方法】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相机板书:周瑜逼箭 诸葛亮借箭 鲁肃助箭 曹操防箭 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1)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换词比较:羡慕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导读周瑜的话,分句采访“周瑜”:你心里真正的想法(目的)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区别是什么?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小结:周瑜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磨刀霍霍,在谈笑风生中,一步一步地把诸葛亮引进温柔的陷阱。周瑜逼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造箭,原来不是为了与曹军交战,而是----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导: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他可是三国人物中智慧的化身。为什么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预设重点交流,读句子:必然误了“大事”,他心中的大事是-----?周瑜心中的大事是----?你读出了什么?练读句子想象诸葛亮怎样回答“只要三天。”你又读懂了什么?
(5)合作讨论: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这一番“舌战”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周瑜面和心毒,笑里藏刀,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草船借箭终获成功。周瑜长叹一声-----?你从这声“长叹”里读出了什么?
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神机妙算 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曹操
孙权____联吴抗曹____刘备
周瑜 ———————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前因后果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2、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教学重点】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水寨、饮酒、都督、惩罚、神计妙算。)
2、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非常好,上节课我们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谁能简单的说一说呢?
二、新授
1、说的非常好,《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谋略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的感兴趣,下面就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去看,你对黑板上的四个人物谁最感兴趣?最喜欢谁呢?
2、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爱的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品读原文,找出你喜爱这个人物的原因和依据,读到人物对话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时他们的想法和情感,试着揣摩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
3、先读到这,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品读的结果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呢?
(学生交流汇报。)
4、刚才某某同学说,他非常佩服诸葛亮,原因是因为他在借箭的过程中表现出神计妙算的才能,那神计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5、你们答对了,神计妙算就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本课就是形容诸葛亮的计谋非常的高超。
6、结合你们刚才读课文,围绕神计妙算这个词语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7、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用心的再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一会儿选一处你认为体会最深的地方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读课文。)
8、刚才大家读的很认真,讨论的很热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交流呢?
(学生汇报交流。)
9、现在我们就实地的感受当时受箭的过程,在看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这样安排的好处有哪些?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船借箭的过程。) 10、谁能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生汇报。)
11、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个方面他都考虑周到,而且每一方面都一一的、巧妙的做出安排,这就是神计妙算。
(师板书神计妙算。)
12、面对诸葛亮的神计妙算,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到:他说什么呢?
13、当时周瑜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14、读的不错,无论是诸葛亮的神计妙算、还是周瑜的嫉妒之心,曹操的谨慎多疑、鲁肃的仁厚守信,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出来的呢?
15、对,这也是《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语言的描述,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16、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自己当导演,邀请你喜欢的合作伙伴,把你们认为课文中印象最深、最喜欢的片断表演出来,哪一组愿意先来试试呢?
17、这几组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除了这几组同学之外,我想在座的同学也许也有很多的话想说,那么就请同学们把你们最想说的话用一句话表达出来,他它送个故事中的他们,同时也送给今天在座的我们好吗?谁先来说?
(学生汇报。)
18、诸葛亮把借箭的过程安排的严密妥当、滴水不漏,不仅让周瑜叹服不已,更让我们后人佩服称赞,通过草船借箭这课的深入学习,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神计妙算的故事呢?
(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播放空城计的故事。)
19、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欣赏到这,课后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次有关三国故事的手抄报展,也可以由班长主持搞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演讲会,我们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的了解到有关三国的故事,另外老师也希望同学课后能认真的品读《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我想里面会有更多的故事和人物让你过目难忘的,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以后的期望,你们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