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春茶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2025/08/1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春茶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春茶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

(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1、幼儿尝试

2、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3、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1、幼儿尝试

2、得出结论: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3、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四)教师提出尝试题: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教师演示课件,验证答案。

(五)教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春茶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照镜子和镜子中的奇妙变化,都是孩子们最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在公园的镜子里可以看到不同的自己:瘦瘦的、胖胖的、高高的、矮矮的、、、、、、真的是其乐无穷,也深深的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不仅喜欢还总会问个为什么。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科学活动最能有效地让孩子们实现探索,于是我设计了此节科学活动————《奇妙的镜子》,让孩子们充分挖掘和感受“镜子”中所隐藏着的奇特奥妙。

活动目标

1、通过对镜子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知道镜子可以照人和物,感受照镜子会发生各种变化。

2、 引导幼儿萌发探索镜子的兴趣和爱好。

3、 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镜子的变化,感受镜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难点: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名幼儿准备一面小镜子和一个小物品、可折叠的双面小镜子,教师准备望远镜和放大镜(每组一个放大镜),草莓粘贴。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拿出准备好的小镜子,请幼儿自由玩耍。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你的镜子是什么形状的?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让幼儿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猜一猜镜子都有哪些形状的?让幼儿大胆尝试

师小结:镜子有圆形的、有方形的,摸上去感觉凉凉的、滑滑的。

二、观察望远镜和放大镜有趣现象。

1、师进行演示,让幼儿感受望远镜的作用,让幼儿试着说一说望远镜在生活都可以在什么地方用到?

师小结:望远镜使人看到的东西变近了。

2、教师和幼儿共同观察放大镜,看看用放大镜之后的物品有什么变化。

3、出示可折叠的双面平面小镜子,让幼儿说说这面镜子有什么特别? 2、 如果请小草莓来照这面镜子会怎样呢?

小结:这真是面奇妙的镜子,我们能从镜子里看到2个、4个、很多个小草莓。

4、请小草莓再来照一照镜子,看看谁能发现镜子里的小草莓不一样多的秘密。

小结:看来镜子里小草莓变多变少是和镜子打开合拢有关系。镜子慢慢合拢,镜子里的小草莓就会越变越多,镜子慢慢打开,镜子里的小草莓就会越变越少,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其实小镜子的秘密可多呢,下次我们再一起来发现更多的秘密吧!

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任,把活动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同时注意鼓励幼儿,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但在实践和动手操作中,孩子把精力投入的玩中比较多,想的较少,感觉教师的引导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春茶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教材简解:

《春茶》是大班主题《我们在春天里》下面的一个补充活动,中国茶文化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男女老少很多人都喜欢喝茶,因此设计了这节社会课,目的为了丰富幼儿的社会知识。

设计理念:

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在我国,茶的品种繁多,制茶的工艺各种各样,"饮茶"的方式各不相同,可以说"茶"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活动通过让幼儿品茶,收集有关茶的知识并将其分类整理,使幼儿在为祖国文化自豪的同时,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设计思路: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社会活动,通过扮演一名茶馆的店小二,为幼儿营造一个茶馆的喝茶的氛围,通过一个真实的问茶、沏茶、品茶的过程,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茶知识,感受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活动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2、通过尝试问茶、沏茶、品茶,让幼儿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认识到茶叶是一种解渴的好饮料。

重点、难点:

认识不同品种的茶,了解正确的品茶方法,感受中国传统的茶文化。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品尝家长泡的茶叶,并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茶的名称并从家里带自己喜欢喝的茶叶到幼儿园。

2、喝茶的相关杯具。

3、有关茶知识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创设茶馆情境,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幼儿入场前)师:"孩子们,今天老师想请你们喝茶,不知道你们是否愿意呢?",提前布置好简单的场景,插上茶馆的旗帜。

(2)播放古典音乐,走进茶馆,教师扮演店小二问"你们会点茶吗?知道有哪些茶吗?"请幼儿自由交流发言,稍后教师总结介绍——我是店小二,让我来帮你们介绍一下吧。"备注:以色泽制作工艺分类:(中国六大茶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红茶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2、介绍有关茶叶的知识。

(1)将准备的茶叶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形状、颜色以及味道。

(2)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茶叶是怎么生长?人们是怎么进行采摘?如何加工?

(3)听故事《茶叶的聚会》进一步了解有关茶的文化。

3、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倒茶。

(1)请幼儿自己思考后,尝试着去倒茶,之后教师介绍沏茶的知识。

(2)请幼儿讨论的沏茶的方法,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4、准备好温度适宜的茶水,请幼儿品茶(提醒幼儿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1)泡好茶以后,待温度适宜时请幼儿相互观察颜色、闻闻气味、并一边品尝一边向同伴介绍推荐自己的茶饮料也可请同伴品尝自己制作的茶饮料并根据品尝者的建议改进配制方法。

(2)师:"我们应该怎么喝茶呢?像喝其他饮料一样吗?"请个别幼儿尝试。

(3)教师播放品茶的视频,启发幼儿了解喝茶的方式,请幼儿再次尝试用正确方法喝茶。

(4)幼儿交流前后2次喝茶的感受,教师参与交流并做总结。

5、喝茶的同时,播放古代人们茶馆喝茶的视频,体验优雅、温馨的茶文化。

6、幼儿自由分组尝试泡茶、倒茶、品茶的过程,与同伴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参与活动帮助幼儿解决困惑。

延伸活动:

1、喝茶的好处:中医认为,茶叶上可清头目,中可消食滞,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饮品。然而,茶叶的产地和品种不同,其药理作用也不一样。产于安徽者曰松萝,主要作用"化食";产于浙江绍兴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于福建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于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于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可见茶叶入药有很大的学问。

2、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茶:一般来说,有些病人、孕妇不宜饮茶,即便是平常人,在饮茶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因为人群中有性别、年龄、地域、胖瘦、寒热、虚实等不同的体质,有一些人并不宜喝茶。所以,喝茶也要因人而异。

春茶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名称:《顽皮的影子》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并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能力。

准备活动

知识准备: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

物质部分:1、白志、手电筒、固体胶若干。

2、乌龟、小鸟、牙孜、风车,电扇、蝴蝶等各种形象若干。

3、教师范例一份。

组织形式:集体教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打开应集灯,照在墙上同幼儿一起玩手影,并教幼儿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小狗等手影,以故事《小孔雀的一天》使幼儿知道在不同方位的光性照射出不同长短的影子。

教师关掉灯,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

二、了解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小兔并对幼儿说:“今天优质调皮的小兔子想和自己的影子做游戏,可他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小朋友帮小兔找到他的影子,并看看有什么变化。”

让幼儿用手电照在小兔身上,观察光线角度不同,影子有什么变化,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师选一幼儿代表进一步强化“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只有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才能产生影子。

三、跳舞的影子

1、游戏:蝴蝶跳舞

教师操作游戏材料表演,幼儿观察蝴蝶飞起来跳舞,但不结实操作过程。

2、为幼儿提供材料:手电、纸、蝴蝶、固体胶等材料,通过实验操作启发幼儿想办法

让蝴蝶跳舞。

3、请个别幼儿把自己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掩饰过程。

4、讨论:为什么有的蝴蝶会跳舞?而有的蝴蝶不会跳舞?

5、小结:要升蝴蝶跳舞,他的翅膀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只把蝴蝶的身上粘住即可,翅膀不必粘上。

四、进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奥秘

1、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任选一种或几种材料,想想这些物体的那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2、幼儿探索根据情况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风车转起来,可以启发幼儿思考,“风车”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风车”的活动有关。

3、幼儿讲述方法并交流,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物体是怎样活动的?

4、你们发现什么秘密?(手电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手电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

5、教师小结:当手电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是影子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它们就跳起舞来了。

五、活动延伸

1、到户外去寻找各种物体和自己的影子,并玩踩影子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本次活动。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

3、组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春茶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使用辅助材料让纸片入水不湿的方法。

2、探索垂直杯口扣入水而纸不湿的方法,感受空气的存在。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操作,并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的方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第一次操作材料:皱纹纸、塑料包装纸、透明塑料袋、可封口塑料小袋、牛皮筋、一次性塑料杯、玻璃小瓶、剪刀、宽透明胶带若干、清水5盆、干毛巾若干。(每组一份)。

2、第二次操作材料:透明一次性杯人手一只,皱纹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纸片,引导幼儿讨论不让小纸片潮湿的办法,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纸片不怕水的游戏。我要请小朋友开动脑筋,让小纸片沉到水里而纸片不湿。我们先来看看桌上有哪些材料?请你思考一下自己准备怎么做?你想选择什么材料呢?

(二)实验一:幼儿探索做用多种辅助材料使小纸片不怕水的方法。

1、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教师交代实验要求。

你们都想好办法了吗?好,下面就来试一试吧!如果你试了一次还想试第二次,必须用毛巾把工具和手擦干,这样才能保证第二次实验的成功。试完一种方法,你可以再试一种。

2、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视观察,倾听幼儿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幼儿予以帮助。

3、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方法,教师及时点评。

(1)成功的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法,同种方法的幼儿进行补充讲述。

"你成功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成功的?

(2)没有成功的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方法,同伴帮助寻找不成功的原因。

"有谁没有成功的,让大家来帮你解决解决?"

4、教师小结:成功的幼儿做实验时材料封紧了,没有缝隙,水进不去,纸就不会湿;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也知道失败的原因了,是因为材料有缝隙,水进去了,纸也就湿了。

(三)实验二:提高难度,引导幼儿探索用一个开口的杯子让纸片不湿的方法。

1、教师交代实验要求。

刚才是用了桌上的材料,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也找到了原因。现在老师要出难题了,只用一只杯子,能不能让小纸片沉到水底而纸不湿呢?

2、幼儿取出杯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倾听幼儿的方法,及时奖励成功的幼儿。

3、请成功的幼儿讲述方法,并演示。

4、教师清晰演示全过程,边演示边小结实验要求:杯子要垂直上下,不能斜,要快、稳、直。

5、幼儿讨论寻找原因纸片不湿的原因。

"刚才我们把纸严严实实包起来才不会湿,而杯子口这么大,纸也不会湿,这是为什么呢?"

【活动总结】

是空气把杯子密封起来使纸不会湿的。现在,我们把这个魔术带到教室表演给其他的小朋友看,好吗?

春茶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探索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其中心点不同。

2.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并积累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二、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几何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磁铁、展示板等。

三、活动过程

(一)、以介绍材料让幼儿猜想,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圆形”,如果让你们用吸管顶起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二)、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的。

1.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师:“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顶起来那个点的地方打‘√’做个记号,不能顶起来的点打‘×’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2.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师:做好的小朋友把你的卡片送到黑板上,然后坐下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那个店能顶起来。

3.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都试成功了吗?吸管能将圆形纸片顶起来吗?吸管顶在几号点上圆形纸片能顶起来?还有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4.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教师:“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才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圆形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师:“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长方形纸片,如果也用吸管,你们猜猜能将它们顶起来吗?”“这两个形状上也有几个点,你们猜猜,在几号点能将纸片顶起来?看看中心点能不能顶起来?”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画个圆圈做个记号。

3.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教师:“三角形、长方形纸片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吸管能顶起纸片?”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师:“像三角形、长方形这种规则的图形,只要找到它们都有一个中心点就能将纸片顶起来。”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延伸活动探究。

教师:“是不是所有图形的中心点都能将纸片顶起来呢?老师今天还准备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请你们试一试这些不规则图形的中心点能不能将纸片顶起来?请在能将纸片顶起来的点的那个地方,用笔画个小圆点做上记号!”

四、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投放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幼儿继续探究顶纸板。

2.在后续活动中,继续探究顶纸板物体面的大小与顶纸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