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莫高窟》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莫高窟》教学反思 篇1
《莫高窟》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我考虑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在上课前,我给学生看课文录象,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再次听录音,看课文录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课后我有几点反思:
1、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朗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2、由于架设了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练习说话,由于有些学生可能预习时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出现了内容单调,语言贫乏的现象。
4、上课前考虑到课后习题上有“有的……有的……”与“有……的”句式互改,于是我在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这个练习,似乎并无必要。如果安排学习选择精彩片段背诵,效果会更好。
5、课堂上自己语速较慢,爱重复学生的问题,造成时间浪费较多。
6、倾听学生有进步。
7、教学过程自己牵得太多,时间不够的时候,感觉自己领着学生一路小跑。
8、学生朗读时有亮点闪耀,主要得益于前面的铺垫,把文字读厚有一定的尝试。
《莫高窟》教学反思 篇2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走进风景名胜”中的一篇文章,体裁说明文。作者通过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架构这篇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并且在介绍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时,结构也大致相似都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及点面结合写出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并采用大量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感,利于学生诵读。因此本文无疑是学生学习列提纲和背诵积累最好的范本。
我班学生给课文分段已初步掌握,也曾初步拟写过提纲,但不够规范完整,所以有的同学即使写了提纲,但依然主题模糊,重点不突出。所以如何列提纲,如何根据文题确定文章的主旨?如何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材?如何安排选材的顺序?如何写三级提纲?这些我都希望能借助这篇课例,让学生领会。
鉴于以上的思考,我在教学《莫高窟》的第一课时时,设计了两个目标第一识写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的四字词语学习一个多音字。第二个目标是以本文为例学习列提纲。这两个目标一个指向夯实基础,一个指向学会表达。
因课前已布置预习,和搜集资料,所以第一个目标我就在检查预习情况中完成。这一环节原先设计了四个小环节:1、辨字组词,2、教写“腐”和“尊”3、学习一个多音字“佛”
4、出示本文的四字词语认读,归类理解。并选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造句。这四个环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其中的“辨字组词”应该说学生不仅识记了本课的生字还回顾和拓展学时了和本课生字同音或相近的汉字,可谓“一石二鸟”。四字词语的归类理解也达到了理解、使用并拓展积累的双重目的。但在课堂上我忽然想到布置搜集资料的这项环节没有检查,于是我又临时加入了“抢答”这个环节,一是检查孩子们是否搜集“莫高窟”的资料,另外还想考察一下孩子们对莫高窟了解多少,然后让他们再对照作者所写的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夯实基础这一目标虽是本课的重点但不是难点,可是我对这部分的时间没有掌控好,耗时17分钟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这是今后课堂上要注意的问题,孰重孰轻要掂量清楚。
第二个目标学习列提纲我设计了两个大环节,一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列出本文提纲。二是迁移运用学习列提纲。把握课文内容时,我采用的.是一贯使用的方法由题入手,质疑课题,带着问题找答案。意在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学会给文章拟题。
给文章分段,应该不是难点,学生很快分好,我便指名学生汇报,一边听学生汇报,一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句虽然在文章最后出现,但是,是先有文章的主旨呢还是先有文章材料的安排?通过思考,学生给出答案:用该在材料安排之前。我顺水推舟便把文章的主旨写在文题的下面,告诉学生,当你决定要写什么题目后,你接下来必须思考的就是你的写作目的。这就如在赛场上一样你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并且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你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你的写作目标确定好后,再紧紧围绕目标选取材料,然后思考哪个材料详写,那个材料后写。最后还要思考开头如何开,结尾如何写,这扬一篇文章的二级提纲就列好了。
反思这一环节,虽然完成了事先安排的内容,但却不够干净利落,有点拖泥带水,又有点牵强附会。但最失败的一个环节,还是最后一个环节迁移运用,由于前面时间耗时过多,所以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练写就没时间展示了,只能草草收场。
虽然说课堂就是缺憾的艺术,但是这个缺憾影射的却是平时课堂上的致命缺点——没有时间观念。
走进课堂,你要教什么?你要清楚自己的目标,然后紧紧围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方能减少缺憾。记住!
《莫高窟》教学反思 篇3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在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我请一位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教师的讲解的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得真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象想力将景象呈现在脑海中,然后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换不来的。
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让孩子们来个直观的感受,在发挥想象。让孩子们欣赏彩塑,其中有详细描述卧佛的一段描写。让孩子们对过以后,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出其他彩塑的样子、形态、动作等等。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彩塑的丰富多彩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上完着课后让我深刻的感受的千万不可小看孩子们的想象,他们会让课文更加的活泼、生动、真实。
《莫高窟》教学反思 篇4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另外,发挥数字化平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平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平台资源,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习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习了课文内容,但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原因在于:
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
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莫高窟》教学反思 篇5
《莫高窟》是一篇说明文。本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由于课文属于说明文,且内容距离学生实际较远,学起来通常会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课堂通常也会显得沉闷。但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句式整齐,词语丰富,又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典型范文。因此,我通过抓中心句展开教学,使学生对本文有整体的认识,再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积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听读训练,层层推进。我设计了三次听读训练,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二次听记描写彩塑的词语,第三次想象画面。在学生层层推进加深对课文的认识、理解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二、抓住中心句组织教学。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复习概括课文给你留下的印象时,学生很快抓住了中心句。然后,我再从中心句入手,以中心句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彩塑、壁画、藏经洞,深化中心。
三、利用多媒体,补充课文空白。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精妙绝伦、宏伟瑰丽、博大精深。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莫高窟很陌生,书中仅有的图片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莫高窟的研究热情,因此,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加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掌握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如,在理解宏伟瑰丽的飞天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多幅飞天图片,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声,看完后,个个啧啧赞叹,很快就理解了宏伟瑰丽的含义。
四、扎实地进行说话训练。教学中,我将图文结合,注重创设说话的机会,使得学生说有形式,说有内容,说有创造,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使说话训练扎实有效。如,当学生理解了精妙绝伦的彩塑,啧啧赞叹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想象,游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时,会怎么说呢?当看到飞天后,我让学生想象其他形态的飞天,不仅发挥了想象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但是教学过后,我觉得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
1、朗读要具有层次性、针对性,本课中对于彩塑、飞天的描写应进行朗读指导,但在教学中我由于怕耽误时间,对学生的指导只是匆匆了事,使学生不能通过朗读感受语言带来的美。
2、对于彩塑及壁画的图片,我觉得出示的时机把握的不够恰当,而且图片出现的太快,没有给学生欣赏的时间,虽然图片很多,但学生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所以要想感受彩塑的精妙绝伦,壁画的宏伟瑰丽有点遥远。
3、对学生估计不足,想象说话效果不大。在学生汇报用表示神态的词描述彩塑时,由于事先没有对学生的词语积累进行了解,没想到学生的词语竟如此贫乏,几个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而且重复说,在我的引导下,也只能说出简单的几个词语。在想象飞天时,学生更是无话可说,课堂陷入尴尬的境地。在出示藏经洞的资料及老师介绍之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学生的感情不能与老师达到共鸣。
《莫高窟》教学反思 篇6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要内容是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及各时期艺术特征。
在学习中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课前布置的资料,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对待,所查资料详细。还有一些同学对此不够重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上同学们研讨评述的活动中,大多数同学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利用资料谈自己的感受显得很呆板,照本宣科,还不熟练,更不用提对作品能否深刻理解了。在今后教学中,一定侧重研究如何改进此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