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读书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双城记》读书心得(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双城记》读书心得 篇1
众所周知,法国是人类的一个血的印记。而《双城记》真实地描绘了统治阶级的凶残和腐朽。通过阅读《双城记》,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法国时期法国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体会到了作者狄更斯的思想“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代替爱”。
《双城记》以法国为背景,描绘了十八世纪的一位医生梅尼特从监狱中重获自由,和女儿一起到伦敦生活,五年后,他们在法庭上为名叫代尔纳的法国青年作证,露西和代尔纳因相爱而结婚。1789年,法国爆发,代尔纳因身为贵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钧一发时刻,一直爱恋露西的英国青年卡尔登代替代尔纳上了断头台。
卡尔登是书中最富魅力,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位人物,他颓废消极,浑浑噩噩地生活着。求学时,他只替同学写作业,工作后,即使拥有一身才华,他仍然选择默默无闻的打工。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没有看到他有一份深沉的感情。他温柔的,执着的爱着露西,甚至最终为了露西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让我们看到了他对露西那深沉的爱:用自己的性命换回自己心爱的女人的家庭幸福与她的.笑颜。无论在哪个时代,卡尔登对露西的爱都显得那么珍惜和高贵。
相较于卡尔登所代表的温柔与爱,得伐石太太则是杀戮和血腥的象征。因为亲人惨死在代尔纳叔叔与父亲的魔掌下,所以她一生只为仇恨而活。得伐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栗,也叫人不禁感叹仇恨的力量。18世纪末的法国,就被这种执拗复仇的火焰燃烧成了修罗地狱。
小说同样也赞美了其他角色: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且善良宽容,是仁爱的理想化身;露西则是爱和温情的化身;代尔纳是给统治阶级指明出路的人。这些人物表现出来的种种美德,都是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所热情赞颂的。
作者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着称。他所着的《双城记》以法国贵族的荒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的历史,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着这嘲恐怖的大火“也将在法国上演。
我完全赞同卡尔登在临死前说的:”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就是狄更斯为”最坏的时代“开出的良药,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有人说,《双城记》作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没有卡尔登的存在和所作所为,这部小说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光辉。
卡尔登的死,就像是羽毛轻柔地飘落水面,没有水花,却涟漪阵阵。它提醒了我们: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是无法用断头台建立。
我们不能因为岁月而忘记《双城记》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得,学到点什么,希望两百年后的我们能创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爱的新世纪,希望卡尔登临死前看到的世界,将会是我们未来的世界!
《双城记》读书心得 篇2
《双城记》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作品,被称其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
法国大革命期间,青年医生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茜与仇家儿子达奈相爱。于是,在法国革命的旋涡中,一幕幕家庭的恩怨情仇上演。达奈主动放弃贵族一切,独自到英国做法语教师自食其力,马奈特心怀宽厚,不计前嫌,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婚后的几年生活得比较平静,可是一封来自法国巴黎的信却打破了平静。那是原来的仆人写的,诉说了自己的不幸。而达奈为去营救仆人,身陷巴黎,被不公正地投入监狱。此刻,马奈特和女儿以及老朋友台鲁森银行老业务员劳瑞先生也赶到。所有人都为营救达奈而奔波着,然而“雅克”的代表人德日发夫妇以及复仇女却丧失理智,挥动着复仇的旗帜,一心将达奈置于死地。就在千钧一发之际,露茜的昔日暗恋者卡屯出现了,他们策划了整个营救计划,因为相貌相似,他甘愿替达奈一死,并且识破了德日发太太想斩草除根的`想法。及早让他们撤离,逃过一劫。
故事背景进行了大面积的渲染,让人感受到当时英国和法国不同的社会氛围,尤其是阴森恐怖的法国新政权的描写。法国在推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后,很快就陷入了复仇的狂热,极端分子无理由地杀害无辜平民,那私设的法庭上毫无公正可言,一批批的平民走上断头台。而只是那些极为可笑的罪名。在杀戳结束后,人们又开始狂欢,人们毫无是否判断能力,以法庭的裁定作为他们自己的标准。多么恐怖啊!难道这真得是法国大革命吗?
《双城记》读书心得 篇3
上师范时,学校里规定每个人都有读名著名的任务,而我总觉得那些名著讲的内容太深奥,很难理解;总觉得那里面的人名太长而无法记住,所以在那个时候,虽然有任务,但我总能偷懒,以至于在师范读的书是少之又少,但唯独我看了令我印象最深的两本书:《简爱》和《双城记》。也就这样被书所感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书的魅力,也读了越来越多的书,同时也吸取书里越来越多的精华。现就谈谈《双城记》这本书吧!
有人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我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最纯洁、最崇高的爱。它隐藏在内心,却无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着煎熬,为的是使它维系的人幸福;它总是无私的付出,而不求一丁点儿的回报。这种爱在无形中上升到一个新境界,放出凄美而动人的光彩,成为了经典——引起人们对它的重新理解,带给人们最真、最切的情感体验。
在《双城记》中,我最喜欢的,也是令我最为感动的人是律师助手西德尼卡尔顿。他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就与众不同,当贝勒满法庭上的人若无其事地望着天花板,当观众由于长期的积怨盼望着一场杀人话剧上演,而他的一张字条揭穿了隐藏在案件背后的阴谋。他一出场就带了一身忧郁,隐去了光芒却总是灰心、失望、冷漠、凄凉。他妥协于周围环境,但有时却显得格格不入,作为律师他才华出众,却甘心情愿躲在人后,做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仿佛亲手筑起了一堵墙,隔绝了自己与名、与利、与社会,默默地逗留在角落里。他曾说:“我是个绝望了的苦力,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
他爱上了露西,却不愿去追求,他内心的'善良使他担心自己“难免使她痛苦、悲哀和侮辱,拖着她一起堕落。”于是他把爱情隐藏在心里,宁可痛苦地徘徊在午夜的街口,压抑着心中热烈的感情和无尽的思念。他的爱是无私的,奉献的,他满足于偶尔看看自己心爱的人儿,他羡慕达尔内,他恨他,但在痛苦情绪纠缠中,他依旧带着诚挚的祝福,愿
他们永远幸福,因为“爱常常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这个表面上懒散、放纵、好贪杯的“无用之徒”,内心却是个极崇高、极纯洁的人。最后他向露西表达了爱情,那段话是我一直铭记在心的,每次读起,都不免心中感到酸楚,如果他能多给自己一点儿信心,或许这个悲剧也不会如此的伤人。
西德尼曼内特深沉的爱是催人泪下的,他崇高的人格是撼人心魄的。他这种崇高的情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最终得到了心灵的平静,做了祭坛上的牺牲品,带着最美的情感告别了所爱的人,他死了吗?不!他是爱、勇敢、反对压迫的精灵,他以自己的方式热烈地向时代呐喊,他会得到永生。小说以一个意外的“大团圆”收场,但是当读者留着眼泪读完时,却感到无限地遗憾辛酸。
《双城记》读书心得 篇4
这本《双城记》,是19世纪著名作家狄更斯十四部长片小说中最短的一部,但是也是最为惊险曲折。最惊心动魄的一部。
这本书它主要讲了一段爱恨交加的故事,故事中的卡顿,他是一名律师,但是他整天漫不经心自从他遇见了马内特医生之女露西,就不断的向她诉苦,这让露西知道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并且他也深深的爱上了她。可是卡顿知道,自己已无法挽回自己,就把这颗心给珍藏了起来······最后,卡顿为了露西的幸福,竟替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达奈从容赴死。之后达奈和露西的子孙都在世世代代的留传着一个名字——西德尼·卡顿。
最令人感到的是最后兄妹相认、两人相继奔赴断头台的'场景,尤其是最后的留言,“我所做的,是我一生做过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将是我一生最安详、最最安详的休息”,这充分的显示了卡顿的正义,内在的高尚和看尽人生的超脱。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陷入沉思:为什么德法日夫人不能像马内特医生一样,放弃恨,放弃恩,放弃杀他们所有人!卡顿为了露西都能从容赴死,而德法日夫人却为了自己的家时而被仇恨蒙了双眼,见到达奈就想杀光所有的人,难道就不能快快乐乐,幸福美满的过完下半辈子吗?想到这,我便为无辜的卡顿和达奈全家人留下了眼泪。
小说作者充分应用了讽刺和夸张使文章幽默风趣,人物形象生动。有很多语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
《双城记》读书心得 篇5
记得高中英语课本中有一篇双城记的节选,描写的是贵族兄弟欺压佃农家的姐弟而致其惨死的故事。如今细读了《双城记》,得以一览其全貌。仅凭那一段节选,完全想象不出它是一部气象壮阔的历史小说。不踏遍整个河岸,你就无法欣赏一整条蜿蜒曲折、回旋奔腾的河流。
大作家狄更斯像一位高明的医生,用他利剑一样的笔锋,对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进行了深度的透视和扫描,他的作品是三维立体成像,有赞扬,有批判、有反思。他像医生一样冷静而理智地分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病症,成因及可怕的后果,意欲对他所处的美好而又糟糕的时代发出振聋发聩警醒之音。
狄更斯深刻地揭露封建王朝的现实症候:侯爵大人喝一杯巧克力要四个壮汉服侍,税收承包人的厅堂里坐着二十四个男仆,府邸里的医生靠美味补药而发了大财。而被老爷们称为“老鼠”的贫民们,酒店的酒桶摔落街心形成一个小酒洼,他们争相吸吮,连烂泥也一并吸走了。宫廷侯爵、长官们患了假性近视,对这一切装作视而不见,还劝慰穷人们,饿了可以吃草。
就在法国封建王朝那些坐食俸禄的权贵们坚定地认为江山永固的时候,时代的溃痈引起的失衡后果暴烈地发作了,富人们的宝气香风煽动了远处圣安托区贫民们辘辘饥肠中的饿火,剑指腐朽没落封建王朝的法国大革命风暴像海啸般席卷而来,愤怒的革命者把老爷们送上了他们自己亲自建造的断头台和绞刑架。
对这一切的成因,作家医生给出了温和婉转的结论:显然专门为老爷们设计的这个世界,一定是在做千秋万世的运筹安排中,有其鼠目寸光的地方。但对于如何预防这可怕的病症,作家没有交待,可能也不是本书的主旨。
小说《双城记》展现了作家狄更斯卓越的讽刺才能,其讽刺才能堪比德国诗人海涅。书中时见作家无情的嘲讽描写:在那个纵酒的时代,光是律师和他的助手两人喝下的酒,足以浮起一艘皇家军舰;台尔森银行大厅屋顶的爱神丘比特画像,从早到晚对着钱拉弓瞄准;老贝利鬼门关审判厅里的看客们急切地争相踮起脚尖,攀住壁架,脚下蹬点儿东西,为的是要把犯人从头到脚看个仔细,假如犯人面临的刑罚不那么可怕——就相应地减少他的魅力了;侯爵老爷的脸上一片红晕,倒不是由于他自身的血色和高贵的血统有什么问题,而是那西沉的落日余晖所造成的;锯木工人表示如果有什么事妨碍午后边抽烟边欣赏国家剃头匠的表演,那他就成了最寂寞的共和派。书中的辛辣的讽刺不胜枚举,貌似夸张,实则形象,极大地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使人读后感觉像吃了一碗酸辣粉,大快朵颐、痛快淋漓、酸爽劲道,耐人咀嚼和回味。
《双城记》书中多处借用现实景象进行隐喻和暗喻,平添了作品的'深刻和丰饶。书中使用最多的隐喻是编织——德法尔热太太和妇女们一个个都在编织,她们在教堂的钟声和皇家卫队的军鼓声中编织,黑夜里响起自由与生存的强烈呼声时她们还在编织,她们编织革命、编织罪状、编织索命薄、编织寿衣,而露西则在缠绕编织金线,把她的丈夫、父亲、老管家都缠绕在欢乐恬静的生活之中。另外常出现的隐喻是街角的回声,有露西的父亲和丈夫亲切的脚步回声,有巴黎狂乱危险的脚步回声,来来往往的脚步回声,分明是近在咫尺,却又永远逝去。杰里,一个底层迫于生计的盗尸人,被喻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与小说《日瓦哥医生》相似,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都发出了相同的冷静的声音:发生在这两个国家的两场革命都像洪水一样来得那么迅猛而无章法,他们怜悯穷人们的悲惨,赞扬革命者的浪漫和坚定,但同时也呼唤人类的同情和仁爱。他们也发出同样的叹问:冤冤相报的机器何时停止!
小说的结尾,作家在为爱情献身的受难者卡顿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与希望,他惟愿旧时代的罪恶消失殆尽,别让这些疯狂而又危险的脚步声闯入露西的平静而美好的生活吧!
在这个蝉噪、蛙鸣的夏天,读上这本《双城记》,又给你增添了夜莺婉转的鸣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