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2025/08/16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

初次端起了它,是在别人的推荐下。

刚看到书皮上的那一弯新月,那种神圣和庄严,透彻的穿过身体,像是在探寻,又像是在欣赏。

书中的"路"坎坷复杂。情节像是一团被人千百次蹂躏,一线绕着一线;又像是剥洋葱,一层又一层。但那淳朴庄严的内容,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反而让人钻了进去,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亲情和爱情的帮扶下一次次的站起来。终甩脱不掉。哪怕是一个小人物糟遇了不测或是遇到了麻烦,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凄凉的爱,终使人伤心。一个个故事情节,成了人们常挂嘴边的话题。

读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书中美丽的言语和措辞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对于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于环境的衬托,作者运用的词语都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就不以为怪了。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曾经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还有什么呢?也许还有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但作者以一种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情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灵的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

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认,我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随之变化。

说实话,我很羡慕,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爱情追求显得稀里糊涂,几乎在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的情况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觉飘飘然起来,乃至最后死到临头满脑子还都是那么可怜的一点所谓的本能的美好感觉。不幸的出世、抑郁的生长、痛苦的爱情、悲惨的丧生……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罢。

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为谁而响起?《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

一天花了八小时,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八小时,如果算一下的话,从早上六点醒,除了早饭、午饭和体育课没看之外,其他时间一直都在看他。

这本书我不觉得有什么春秋大义,至少不像《约翰·克利斯朵夫》那样雄伟,也不像《红楼梦》那样令人着迷,但是他也有他的美。有时是文字美、意境美,而有时则是哀伤美,作者好像在说美的东西都是短暂的,不管是爱情还是新月,或是玉儿。

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到各种情绪的交杂,体会一番情绪美和人生的悲欢离合,好像一杯上好的酒,有许多种层次,互相掩映。很多人都呼吁在看小说时要悬置道德判断,这本书完全不需要注意这点,因为根本无法使用道德判断,他美的你找不到判断依据。

作者采用先后相差一代人的两条时间线交替讲述,在你为书中人物唏嘘不已、担忧时,作者忽然跳到了另一条时间线上,在读的时候总想直接跳到下一章,接上这一时间线。但是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我觉得跟着作者的脚步,可能会看到更美的世界,所以就没擅自主张。

说到书本身,我一直在喊这本书很美,上面也说到了很多方面的美,但是书不光是美,还进行了很多话题的讨论,虽然没有春秋大义,但是依然在讲述作者对于爱情、家庭的理解,能看到作者在这上面的思考,尤其是对爱情的分析,非常精辟。

爱情这一条复线,时时刻刻牵动着人心。这里面有许许多多本以为是爱情剧的地方,但这时候往往会发生转折,像相恋的人被母亲从中作梗拆散,男的最后和母亲安排的门当户对的女的结婚,最后发现是母亲的谎话才拆散他们,但是最后因为一系列原因不得已只能履行母亲的要求。

这并不是像我们看到的爱情剧: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屈于生活,一辈子很短,有人爱着你,有家庭需要你负责,你可以选择不顾一切的恋爱,但是还有一种选择是让你坚持现在,最后主人公选择了后者,有了遗憾,这才是现实。有的,因为一方患有绝症才表白,却遭到养母的阻挠,最后也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世界没有奇迹,女生还是离开了世界,这才是世界上占最大多数的现实。

有的是结婚多年才发现彼此之间根本不是爱情,而是亲情。男的阴差阳错离开家庭,意外妻、子不知下落,这时却恰好遇到了爱情,懂得了爱情的真谛,一段时间后果断的选择了爱情。

但是最后却与原配相遇,这时候爱情、妻子两者该如何选择,家庭、相当于性命的玉石、女儿、儿子、自己挚爱的府邸,又该怎么选择?谁能说哪个选择就一定符合道德,一定好,又有谁知道该如何选择不后悔,哪种选择该是我们该做的'呢?

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世界,老天也不欠我们一个终成眷属,往往意外更多,痛苦更多,这才是现实,是我们应该面对的生活。

爱情只是其中的一个话题,书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内容。这本书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他会给你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本书的跨度非常大,现在看来非常有借鉴意义,能够启发我们思考。

懂得生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最大意义。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我所有读过的小说中,应该会排进前十。我总觉得,这本书很多元素和日本小说很相似,像樱花一样,绚烂但极为短暂。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3

纠结缠绕了三代人的爱恨情仇,一个玉器世家的六十年兴衰起伏。文章结构很奇特,玉月双线交叉并进,玉代表了爱玉成痴的韩子奇,月则代表了静美无暇的韩新月。时光,断层。让我们重温那些很久以前的爱和恨,幸福和苦难,放任和坚守。

《穆斯林的葬礼》被誉为最有生命力的矛盾文学奖经典作品,因其中有着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这悲剧性的故事仍让人带着淡淡的感伤和压抑。故事里有关于梦想的执着,有关于爱情的真挚,也有世俗的烦恼,宗教的信仰,更有的是战争的苦难,时代的变迁。然而最终尘埃落定,清风明月依旧,璞玉珍宝辗转,离别散尽的只有人罢了。

书中的梁君璧最是让我印象深刻,尽管她对待新月冷淡尖刻,尽管她使手段拆散小容子和天星,然而我们仍然能够记得刚一出场时那个如玉雕琢的璧儿,玲珑的心,也许是在日常的琐碎,与背叛当中逐渐风化成了这个心里默默算计,想要将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女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是全书中最有血有肉,最真真切切的一个人物。

至于韩新月,她出生的时候,一弯新月初升。于是,新月便成了她的名字,她的人生就真的只是一弯新月,永远停留在最初的静美。她青春,朝气,美丽,善良,聪慧,有梦想,有着一切一切人们想要拥有的美好品质,是作者的梦想,然而书中她和楚雁潮留给我们的都只是淡淡的一席关于燕园爱情的背影,完美的有些虚幻,看不清楚,终至消散。

穆斯林不崇尚奢华的葬礼,他们的葬礼有严格的教义在里面。然尔,这本

书,这个名,霍达将最完整的葬礼给了这个女孩子。在最后寂静的山岭间,依旧回荡着楚雁潮为她而奏的《梁祝》。

作为男主人公的韩子奇,说不上他这一生真正爱着的'是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当十几岁的易卜拉欣第一眼看到流光清透的玉器时就再也踏不出玉的长河了,这一生都纠缠于玉的世界中,因玉器而得名,也因玉器而死亡。

梁冰玉,受过高等教育却生活在半封建社会的女性注定了她的悲剧。她追求爱的权利,平等,她有错么?显然没有,但是她忘记了生命里不是单单只有爱情,还有责任,以及人伦,舆论。

一个一个或悲或平的角色构成了《穆斯林葬礼》中的画面,在画面的后方,是深远浓重的背景,战争,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此的无力,如此苍白;宗教,勇敢坚定勤恳的穆斯林们,一代又一代的在世界上繁衍下去;燕园美丽精致的景色,也淡淡的点缀着那些遥远而隐约的故事;玉器,流光辗转之中,物是人非。一个始于葬礼的故事,也止于葬礼。似乎是劫数,似乎是命运。然而那些新生命,又让人看到了希望。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安拉,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在信仰之中。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4

这本书读得粗略,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但看完之后还是觉得浪费了时间。大概是茅盾文学奖的名头在前,加上其高大上的书名,让我的期待值过高而失望,又或许是我思量太浅,对其间的背景感悟不深,并不能领会本书的内涵。

如书名穆斯林而言,文中人物以回回为主,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回族,关于玉石在北平的画卷,以双线讲述韩子奇,韩新月两代人的故事,最后两线相汇,终成悲剧。文章文笔没看出太多出彩的地方,一些刻意渲染的地方反倒显得矫揉造作,剧情和我们当代流行的各种狗血电视剧有一拼,三观不正,让人实在无语。

来看到人物,其中最不完美的韩太太反倒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她世俗,固执,霸道,没什么文化,甚至有些愚昧,但她不矫情,遵循着自己的信仰,爱护家人,在父亲死后挑起家中事务,一步步由那个明媚鲜妍的梁君璧变成了刻薄理智的韩太太。我同情她,生活磨碎了她的浪漫,而她供起了妹妹冰玉的浪漫,最后妹妹的那份浪漫吸却引了她的丈夫韩子奇。都说韩新月无辜,可梁君璧何其不幸,养着自己丈夫和妹妹的孩子,还要做好一个慈爱的母亲!她辛辛苦苦守着家业,被妹妹讥讽成守财奴,在丈夫妹妹远去国外避战也不肯离开,艰难的在炮火中苦守,可又有谁理解了她?

韩子奇,这种男人实在不愿多谈,实在生气,在感情上优柔寡断,没有责任感,冷笑回之。

梁冰玉更是一朵奇葩,理想主义,只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自私自大。一想到她,我脑海里就惊起一堆感叹号,她的大胆激情,热烈而恼人。从未见过如此理直气壮的第三者,标榜着爱的权利,她的`姐姐如何待她好她毫不在意,在她心里,这个大字不识的姐姐和她这个读过大学,出过国,敢于追求爱情的新女性又怎么能相提并论呢?而作者对她的璀璨描写,也是让我无言以对。

而第二代的韩新月和楚雁潮,完美的像纸片人,作者不吝用无数描写去堆砌,他们情感丰沛,师生恋情,理想浪漫,是北大的男神女神,却因绝症和宗教永隔,一切都是那么凄美,不识人间烟火,丝毫感受不到六十年代的背景气氛。二人对答戏份我几乎都是几眼一扫翻过,如此文艺的对话及环境渲染实在无聊,美好又空洞得不真实。

最后是韩天星和姑妈,我简直难以想象有像韩天星这样好的哥哥,果然天下好事都让女主占尽了……尽管孩子无辜,但在知道新月身世下真心实意的觉得妹妹命苦,加倍的对妹妹好,实在让我觉得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姑妈是老好人,对谁都好,对新月尤其的好,然后她突然死了,没有多少人在意,就像生前也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仆人一样。新月死得凄婉动人,轰动盛大,姑妈死得短促卑微,平静简洁。

文中的穆斯林们陆陆续续死了,应了文题,可他们的死和她们穆斯林的身份又有什么关系呢,文章剧情和宗教也没太多联系,更像是取巧。这么长的文字读下来,不是回味无穷,而是一种可算叨完了的轻松,实在失败。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5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内心便有了深深的触动,凄美,哀婉,足以概括这本书的总体基调。

楚楚动人的女主人公韩新月最终抱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没能与自己心爱的人长相厮守,也没能见到自己的生身母亲。梁君壁机关算尽,直到丈夫死的时候才知道,丈夫是汉人并非回回,一生所坚守的准则似乎成了笑话。

小说不仅情节曲折,耐人寻味。同时也塑造了很多性格迥异的人物。

其中一位性格最鲜明的人物,那便是梁君壁。如果仅看她的少女时期,那她确实是个让人敬佩的姑娘。精明能干,刚烈坚强。后来她与韩子奇结为连理,成为了韩太太。然而结婚后的她,以家庭为重心,刁钻刻薄,工于心计。这或许也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她硬生生拆散了儿子韩天星和他深爱的.女孩,还有女儿韩新月和楚雁潮。韩天星直到结婚后有了孩子,才得知母亲的阴谋。对他来说是多么残忍,无力反抗,也无力补偿。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或许是对女主角韩新月最好的评价。她热爱自己的专业英语,热爱学习,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然而,她的母亲梁君壁,从未给予她母爱。韩新月其实也并非她所生,那是她的妹妹梁冰玉与韩子奇的结晶,那也是一直扎在梁君壁心头的一根刺。韩新月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她如愿考上了北大,并且努力的学习。从小到大都没当过第二的她,不甘人后,每天早上都会起来背单词。在别人都去看电影的时候留在宿舍学习。然而她并没有逃过一个命字。刘白羽曾经评价:“女主之死,是祝英台之死”。韩新月与楚雁潮之间的爱清也十分令人动容,神圣纯洁,至死不渝。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生死相许。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

“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飘渺,天地之间,久久的回荡着这琴声,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那琴声响出了楚雁潮对新月至死不渝的爱,40多岁的他,头发却已花白。他不曾忘记新月,新月永远活在了他的心里。

小说情节层层设悬,“玉”“月”交叉,两个时代的故事,相互独立,但最后互相呼应,玉月合为一体。月是韩新月,玉是韩新月的父亲,韩子奇。韩子奇算的上是一个传奇,他有有野心,有智慧,肯吃苦,从一个乞丐,经梁父的指教,成为在京城名震一时的“玉王”。最后却也败给了一个玉字。可谓成也玉,败也玉。她与梁家的两个女儿,梁君壁和梁冰玉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前者,是为了振兴梁家,与后者却是相濡以沫。但是,他最终不得不背叛爱情,败给了现实,与冰玉相忘于江湖。冰玉半生漂泊,最终也未能见得自己的女儿。

动情之处,早已是泪流满面。

哀新月身世之苦,爱情之凄;叹壁儿精明能干,机关算尽;悲“玉王”为玉而生,为玉而死;感雁潮用情至深,为爱创造幻想;伤冰玉勇敢逐爱,却半身飘零......

至悲,至美玉月,至凄,至难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