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篇1
这篇课文,以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为内容,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愉快渡过自己节日的动人场面。内容生动活泼,充满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语言优美,适合朗读。诗文通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队员们欢庆自己节日时的快乐、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达了他们长大侯决心报效祖国的志向,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珍惜今天、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教育影响。
这首诗语言通俗,情感愉悦,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感悟,使朗读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教学设计中后置识字,主动探究的环节,把识字过程放在学习课文后,以自学探究的形式为主。使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意义识记的含量可大大增加。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关键词进行串讲,给学生创设情境去读,在读中体验“快乐”,体会少年儿童在祖国的关怀和培育下生活幸福美好。我还通过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的让学生充分的去说、尽可能的去说,以次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最综目的。
教学中,我的意图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读题、读文后提出问题,并以此来组织教学,试图用学生自己想了解的.问题钩住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面对今天的课堂,我感到有些沮丧和困惑。
课文是一首诗,诗讲究意象,想象丰富,跳跃性比较大,理解时较多地依赖学生的想象和对语言的感受力,应该说学习时比一般文章更困难一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利用音乐、图象、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台阶,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入诗中,读诗、联想、悟情。对于生活阅历浅、语言感受能力还不是很强的二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学会质疑对他们的要求有些过高。
《快乐的节日》这首歌传唱了近五十年,切合了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所以,在最后结课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让学生随着《快乐的节日》歌曲唱歌、做动作,这样可能会更好地渲染快乐的情感。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篇2
初次教学二年级,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倾听了王老师的教学过程,在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本次教学有了一些浅薄的想法:
一、 创设情境激兴趣:
起初在备课时,我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导入,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一读课题。后来听了王老师的课,发现王老师是通过播放《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播放歌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了解这首歌与《快乐的节日》这首诗之间的关系。但是我班学生较活跃,如果在上课开始播放歌曲,学生可能过分活跃,所以我觉得在上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然后在上课开始,介绍这首歌与课文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知道有关诗歌的知识。
二、 教学生字词有重点:
我通过倾听王老师的课,发现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十分关注生字的读音、笔顺和组词,在教学读音的时候,学生先是带拼音指名读,接着是去掉拼音读。特别是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和平舌音尤为关注。老师通过示范读,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字的读音。而教学生字笔顺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教学课后第2题提到的生字笔顺。组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课堂上要重点强调。
三、 指导书写有方法:
这课有几个生字比较难写,“健”、“康|、“勇”、“敢”。所以在写习字册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该怎样写好,如:“健”,中间的横折折撇捺最后写,而且捺要舒展。“康”的'最后一笔强调是“捺”,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点提撇捺要对称。“勇”字中的点、竖、撇的起笔都在竖中线上。
总而言之,整堂课生字教学是重点,所以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重点抓生字教学。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篇3
《快乐的节日》是根据歌词改编的一篇课文。上课之前,我反复读着这篇课文,怎么也没有感觉,觉得没什么好上的。而师傅上这节课时却是激情飞扬,她那甜美的声音,以及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让那时坐在办公室里的我也心痒痒的。师傅上完课回来,我忍不住问她:“师傅啊,刚才那节课上得很有精神嘛。”师傅眉飞色舞地说:“感觉很好。我就抓住从哪里感受到快乐这个点出发,他们都说得很好。”
哦!抓住快乐这个点!还能有什么办法让这节课更有吸引力吗?其实在我自己读这课文的时候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这篇课文其实就是一首歌嘛,要么干脆教他们这首歌好了,唱着唱着,他们应该就能体会到快乐了。可是,语文课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音乐课,语文还是带有一定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课还应重视语言的训练。
但有时候我就是这么一个固执的人,我舍不得舍弃我的这个想法: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带来一节特别的语文课。今天啊,老师要先来教大家一首歌。聪明的小朋友可能已经猜到歌名了。
几个孩子迫不及待地喊了出来:〈快乐的节日〉。
然后我给孩子们先欣赏了这首歌,又简单地教了一下这首歌,孩子们显得异常兴奋。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在听这首歌,唱这首歌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1:很快乐。
生2:很开心。
师:一位编者啊把这首歌啊编成了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课文能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开心和快乐。
学生自读课文。(因为刚才的学唱过程就是对课文的了解过程,所以孩子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也流利多了。)
师:读了课文之后,你能告诉老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快乐吗?
生1:“花儿向我们点头,小溪欢快地流淌”让我觉得很快乐。
师:花儿为什么向我们点头?小溪又为什么欢快地流淌?
生:是向我们祝贺。
师:祝贺我们什么呀?
生:祝我们节日快乐。
师:他们还在祝贺我们什么呀?
生:祝贺我们考试考了100分。
生:祝贺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欢乐的读这一小节。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快乐?
生2: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
师:你是怎么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快乐的?
生:我可以在花园里捉迷藏,可以在草地上打滚,这些都很好玩的,让我觉得很开心。
(从这一句话里能联想到快乐,真不简单!)
生:我还从这里的美丽的衣裳感受到快乐。
我们穿上漂亮的衣服都很开心的,而且这里说“像朵朵花儿开放”说明这个衣裳肯定很美很美,那我穿上了肯定很高兴。
快乐的读一读这一小节。
师:快乐还在哪里呀?
生3:“飞向我们的理想。”让我觉得很快乐。
师:“理想是什么呀“
生:理想就是你希望你将来做什么。
师:那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交警,可以指挥交通。
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发明很多东西。
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万一妈妈生病了,我就可以帮她治了。
……
师:我们都有那么多远大的理想,现在我们能飞向我们的理想,我们当然——
生:很快乐。
生4:我还从“唱啊,跳哇”这两个词语里感受到快乐。因为我们开心的时候都会唱歌啊,蹦来蹦去。
师:是啊,那就让我们也唱啊、跳啊,一起度过这快乐的时光。
(播放音乐,齐唱歌曲。)
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快乐的尝试,虽然可能在对课文深意的挖掘上还停留在肤浅的表层。但想起了陆小立老师的那句话:“你们新教师现在最关键的是:你的课有没有吸引力。”在这一点上,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应该就是最好的证明。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篇4
《快乐的节日》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二年级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
《快乐的节日》这首歌传唱了近五十年,从建立新中国的喜悦,唱到社会主义新生活,唱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因为它传达了时代的脉搏和气息,又切合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所以,常唱常新。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做得比较好的:
一、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快乐鸟”考同学生字词;表演读,背诵;让学生随着《快乐的节日》歌曲唱歌、做动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快乐的心情等情景的创设,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能力。
学习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学会知识了,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会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自学自己喜欢的`小节时,我出示了“学习小建议”,第一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顺利地进行学习活动,第二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是一个学法的指导。在学文时,穿插了说话的训练和词语的积累,学生说了很多的好句子:我听见河水哗啦啦地流着。小树向我们招手。小草向我们点头。星星在眨眼睛。太阳向我们微笑。……在快乐的氛围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想象空间,从知识、能力方面进行学习。我还设计了全班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也倾听到别人的想法。
三、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
学文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想怎样去读?你心情怎样?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摸索、体验。当学生说的不是老师认为的标准答案时,没有批评,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课上就出现了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一双双求知的慧眼,一个个创新的答案……
当然,这节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阅读、感受、体验、学习课文时,还需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了快乐,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品词赏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升华感情!在学文时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幼儿园到现小学二年级的一些快乐生活体验,这样能更好地渲染快乐的情感。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篇5
上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过程进行了反思。教学中,我的意图是以同学为主体,充沛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同学主体的学习需要,让同学读题、读文后提出问题,并以此来组织教学,试图用同学自身想了解的问题钩住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同学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问题意识。面对今天的课堂,我甚感沮丧和困惑。
课堂教学为什么会不理想呢?
首先,对同学能力估计缺乏。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老师引导着,在老师的协助下慢慢走入课文,逐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而我未作引导就把整首诗“扔”给同学,同学未深入感悟课文,又让同学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问题当然是成堆的。虽说这一偏高的要求(“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在二年级开始渗透也未尝不可,但既是培养质疑问难意识,就应在同学提问的基础上作指导,然后师生一起对问题作归并梳理,确定本堂课着重解决的目标,再围绕目标在教师引导下深入学习。而不是不顾同学实际、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一个劲地鼓励同学提问,然后又让同学读文后讨论逐个解决。
第二,对教材特点掌握不透。课文是一首诗,诗不同于一般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叙述清楚,诗讲究意象,想象丰富,跳跃性比较大,理解时较多地依赖同学的想象和对语言的感受力,应该说学习时比一般文章更困难一些。对于生活阅历浅、语言感受能力还不强的二年级同学来说,尤其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利用音乐、图象、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同学的'学习提供台阶,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入诗中,读诗、联想、悟情。
第三,对教学理念理解不深。让同学在读题、读文章后提出一些想了解的问题并以此组织教学,确实是一种体现同学的主体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的好方法。但是,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质疑的意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同学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的方法,在甲地是鲜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应的条件下,才干显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则,便会暗淡无光。所以,教学本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和同学的特点,继续创设情境,让同学在情境中反复读诗,唤起生活经验,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自读自悟,领会诗意,然后把诗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也可进行质疑问难。这样操作也同样能体现自主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还更富有情趣。
如此看来,教学理念从书本从教师的头脑走到课堂,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而这必需基于实际情况:包括同学情况(年龄、知识、能力、兴趣等)、教学内容(课文的体裁、语言特点、内容与同学生活的距离等)、教师情况(文化素养、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等);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实质。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篇6
《快乐的节日》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的幸福和快乐,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本来在我的教学构想中,我是打算分小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深情朗读与背诵。可是,上下来,发现效果没有预期的好,主要问题体现在:学生对于有些文本无法理解,想象空间比较狭窄,所以整堂课上得比较僵硬,不够活泼。
认真反思下来,我觉得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对教材把握还不透。这首诗我们小时候就接触过,也唱过《快乐的节日》,但是如果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多加了解一下,我想在备课的时候,会更加用心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的'辅助手段。同时,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诗歌,本身自己对诗歌的特点等还了解得不够,所以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台阶也不够,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句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再加上铺垫有限,所以孩子们理解起来更加有难度,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泼。
2、对学生关注还不多。在课堂中,对孩子们的关注还不够多,因为课堂气氛不够好,孩子们的理解想象等有局限,所以,可能自身的情绪受到影响,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把重心放在了知识重点上,急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些知识重点,而忽视了孩子们的掌握程度与课堂需求。
与前面几课较之,这一课无疑是比较失败的。尽管后来重新补过,但是效果还是没有那么好。我想:以后碰到这种特殊体裁,有较深远的写作背景的文章,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反思是磨砺自己的过程,乐于反思是不断进步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