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余生》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荒岛余生》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荒岛余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分析、概括语言的能力。
3.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4.了解一些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
5.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课本所附的《名著导读》。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1.分析文章结构并概括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
导入
1.让读过《鲁滨孙漂流记》的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作品。
2.教师提示:欧美的许多国家都把这部作品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必读书,因为在鲁滨孙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类所拥有的优秀品质的精华,如坚忍不拔、勤勉务实、创新进取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荒岛余生》 (板书)就是这部作品的节选,这里没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而是围绕着鲁滨孙刚到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的。
3.出示教学目标(投影)
整体感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应该掌握的生字、词语,划出。
教师投影出示字词练习,学生齐读、解释。
2.理清文章结构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b.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c.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这是本节课应该解决的重点,教师最后明确:鲁滨孙落入荒岛之初的思考经历了三个阶段:
要不要活下去?有没有前途了?
怎么才能活下去?需要解决哪些物品?
光有物质条件算不算生活?
概括起来也就是课文结构的三个部分,即生存问题、物质问题、精神问题。而这三个方面几乎也可以看成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探究人物
1.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紧扣课文)
b.你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c.鲁滨孙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算不算逃避现实?为什么?
d.他为什么一定要活下去?这样活值不值得?
讨论这个问题组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整部作品来谈,以全面理解人物形象。
2.全班讨论
学习这个单元之前,讨论:假如你也像鲁滨孙一样身陷荒岛,你可能怎么想?怎么做?从鲁滨孙的谋生经历中,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
这是个开放性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实话,深入理解鲁宾孙身处绝境时的心理活动,明确学会生存的重要。(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学习生存的实例来谈,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不宜占用太多时间。)
作业
抄写识记生字、生词。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1.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手法。
2.学习鲁滨孙的优秀品质,珍视生命。
教学设计
分析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结合课文谈谈:
1.鲁滨孙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2.为什么通篇用第一人称?可否换成第三人称?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提示学生,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表现人物的性格,而课文节选部分则主要通过人物自身思考,即心理活动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至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则可以从小说的真实效果方面理解。
拓展延伸,鲁滨孙的故事带给你什么启示
1.学生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忆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四人小组交流后,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不幸,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展开想像,假如你现在也像鲁滨孙一样身陷荒无人烟的绝境,你可能看到些什么?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做?也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写一篇短文。
写完后四人小组传阅,然后选出代表,再由全班交流评价。
这个环节的设置出于两点考虑:
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培养学生理解鲁滨孙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启发学生正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培养一种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心态以及勤勉、务实的作风,学会珍爱生命、珍视生命的价值。
(全班的交流、评价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引导,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构思。)
作业
结合原著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荒岛余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结构。
3、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
1、收集作者丹尼尔·笛福的有关资料。
2、阅读原著《鲁滨逊漂流记》或课本所附《名著导读》。
3、各学习小组就本文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将未解决的问题整理归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取生存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时下兴起一种生存夏令营活动,就是把志愿者放在荒山、荒岛等地方,以此来磨炼他们的意志和生存能力。其实在18世纪英国小说家笛福就写过题材类似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请读过这部作品的同学简单介绍这部作品。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2、检查各小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
把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实物投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较分散、细碎,为了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在下一步教学之前向学生展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⑴ 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⑵ 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⑶ 这几个阶段前后有何联系?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明确:
(教师板书)
三个阶段 三个部分
解决生存困惑 (1~3)节 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生存下去。
采取具体行动 (4~9)节 解决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寻求精神寄托 (10~12)节 积极乐观的生存心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把本文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写法。
2、学习鲁滨逊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珍视生命。
〖教学过程
一、探究人物
1、四人小组就下列思考题展开讨论:
⑴ 鲁滨逊为什么要活下去?身陷绝境的他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他为生存做了哪些事情?
⑵ 你认为他这样活值不值?
⑶ 从文中看出鲁滨逊是怎样的一个人?
2、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二、分析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结合课文谈谈。
1、鲁滨逊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2、文中用第一人称有哪些好处?
三、拓展延伸
1、鲁滨逊的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区别?
2、回忆现实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四、体验与反思
播放一段录像,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外出旅游时,一位客人因贪恋山中美景和旅游团走散,迷失了方向,假设你就是那位客人,此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写一篇短文并相互交流。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要珍视生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幸与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布置作业
结合原著,写篇读书笔记,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荒岛余生》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分析教材内容、特点,参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着重于: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通过教学,联系实际,还应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2) 知识和能力目标:
A、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B、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C、如有条件,应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对课文所记叙的事件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
(3) 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体味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会生存。
b、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难点:培养想象力、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成因: 初一学生由于年龄关系,想象力丰富,但要理性的进行想象还应多加引导;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多数学生而言,是语文学习的瓶颈,应加强训练。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情境设置导入法 (8分钟)
导语:同学们,下午好!现在是四月了,天气变热了,中午容易犯困。大家犯困不犯困啊?犯困的同学就大声叫两句:我不困!试试看,挺管用的。这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比如你做一件事,告诉自己我能行,你就可能做得很好;如果一直想着我不行,那你可能就真的不行了,对吗?我今天很高兴,能有这个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咱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荒岛余生》。。这篇课文节选自英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笛福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请同学们看课本251页的有关介绍。课文只节选了描写鲁滨孙流落荒岛之初的心理变化的部分。老师准备了两个电影片段,我们大家一起先看看,好吗?
多媒体演示:播放《鲁滨孙漂流记》电影片段。11:02-15:32;17:20-19:19;
——将电影画面停在“鲁滨孙跪在沙滩上”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注意力,顺利导入新课。)
(二)理清思路,筛选信息,整体感知: (10分钟)
设置问题,引导阅读。
(1) 大家看看电影的这幅画面,我给大家提个问题:这个时候,鲁滨孙产生了什么想法?后来,想法发生改变了吗?他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请同学们找出突出表现他的心理的关键词句并划出来。
(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同学们阅读能力很强,很善于筛选出我们需要的信息。现在请大家说说看:
(2)从鲁滨孙的心理活动中你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这样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问题的设置,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学习概括内容要点,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第一阅读感觉,教师再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提升学生的第一阅读感觉,帮助他们将这种感觉上升为理性思考。作为小说,人物形象是个要素,应引导学生对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有所认识,但对初一年级的学生,不必说得过于复杂,只要能概括出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即可。如: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热爱劳动、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勤勉实干、创造进取等,均应予以肯定。这有助于之后展开的开放式讨论顺利进行。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正确看待探险,正确对待少年时代的梦想,了解探险的价值和意义。)
回答的真棒!同学们能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真让人高兴。上面这两个问题是我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接下来,我要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当堂完成下面的练习。
(3)根据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认真观察,给两幅连环画写一段说明文字,每幅画面字数30—50字,并为每幅画面取个名字。小组交流、讨论,由一人执笔,整理本组的讨论结果,形成文字。派一名代表发言,参加全班交流。 看哪一组同学想象最丰富,写的最快,表达最好。
(这一步骤,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评判优劣,从而巩固课文内容要点,深入理解课文。)
非常精彩!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都非常不错,集体的智慧真伟大。老师由衷地赞赏你们的聪明才智。现在我要再让同学们继续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讨论下面的问题:
(三)感悟想象,拓展延伸,合作探究,小组讨论:(15分钟)
1、在地球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类的足迹。甚至在有些不毛之地,人类也能设法生存下去。大自然几乎处处皆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品,只是某些地区很慷慨,某些地区则很吝啬。
假设你就出生并生活在一个荒凉的地方,生存条件较为恶劣,你打算怎么办?你首先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合作学习,感悟想象。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是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假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困境的做法。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要求学生先讨论,写好发言提纲后口头表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意识,指导学生学会生存。)
(小组合作,应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对于较为薄弱的小组应给予更多关注。)
西部宁夏海原县(国家级贫困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后认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是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一个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面对生存问题,要采取什么态度和做法。
(四)教学小结:(2分钟)
很好!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回答得很精彩。确实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感受到同学们的能力非同一般。
是啊,人类证明自己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要使自己生存下去,除了物质,还需要个人的知识、智慧,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活下去的勇气,有渴求生存的意识。今天,我们学习的《荒岛余生》这篇课文中,鲁滨孙一个人在荒岛上面对生活困境时,就很好的进行了自我心理调整,有了生存的愿望之后,才可能想办法很好的活下去。希望大家能从中学会如何面对困境,学会生存,学会正确的看待人生,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但是,生存意识并不仅仅涉及诸如飞机失事、轮船遇难或沙漠深处车辆抛锚之类的极端事件。生活中也处处要有自觉的生存意识。比如:坐在车中系紧安全带,就是自己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过马路前左右看看或临睡前察看一下有无火患实质上是你在本能地维护自己的生命。
今天这堂课,气氛很热烈,老师很想知道大家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课外作业:(1分钟)
1、组织学生观摩这部名著的电影,写一篇观后感。
2、联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想一想:鲁滨孙的探险精神在今天还值不值得提倡?为什么?
好!今天,我非常高兴,也很荣幸能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我们合作的非常愉快,在此,我衷心感谢同学们对我的热情支持。下课!同学们,再见!
《荒岛余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鲁滨逊的内心活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准备:阅读名著导读 P251P261
教学设计:
(导入 )人,最大的困难,莫过于面临生死抉择。当我们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来到了一个死寂的荒岛上,没有人言,没有食物,没有我们平时所熟悉的一切,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西方,就有这么一本小说,它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逊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板书:《荒岛余生》(出示教学目标 )
检查预习:
学生连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逊在荒岛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4)文中能给我们启示的前后衔接的两句话是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从主观上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鲁滨逊在逆境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探究学习:教师设题:边读边思考,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他的心理变化。按下面思考题思考:
(1)身陷绝境的鲁滨逊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怎样看待鲁滨逊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鲁滨逊能够克服自己坚强的生活下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可见他是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
体验反思:生活中,有的同学悲天尤人,说苦嫌累,只看到生活中的坏处,而看不到另一方面。试仿照课文中的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推选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我们要正确、辩证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时间是治愈一切创伤的良药,要积极、乐观的对待人生。
推荐导读: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卡耐基《人性的优点》
《荒岛余生》教案 篇5
《荒岛余生》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荒岛余生》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荒岛余生》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荒岛余生》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里活动展开叙述,呈现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关系,想象力丰富,但社会阅历浅,对生活的感受不深,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不够理性和深入。
设计理念: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疑难。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小说也为作者本人赢得了近500个头衔,时至今日,它仍然是西方青少年最喜爱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落难荒岛的鲁滨孙是怎样生活下去的。
二、简介作者
笛福,英国小说家,早年从事过许多行业,59岁开始写小说,受苏格兰水手真实遭遇启发,于1719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备受欢迎。笛福对于他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使人如身临其境,语言自然,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
三、朗读课文
1、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字词(略)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学生自读课文,筛选信息)
①流落荒岛时,鲁滨孙面对什么样问题?他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有怎样?他找到了哪些活下来的理由?
明确:生存问题;开始时伤心绝望怨天尤人;后来调整了心态,积极乐观起来。
理由a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个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b从船上获得了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c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②鲁滨孙决定在荒岛上生活下来,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呢?
四、深入探究
①由于工具缺乏,鲁滨孙是怎样艰苦工作的?
②课文为什么要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③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④鲁滨孙是怎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像鲁滨孙这样的人呢?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教师点拨:
①A差不多费了一整年功夫,才把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
B费了很长时间,才在树林里把它们砍好削好。
C差不多费了两天功夫把一根木桩砍好,搬回来,第三天才把它打进泥土。
②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活着的,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③鲁滨孙记日记使他精神有所寄托,减轻心中的苦闷,便于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相信上帝的存在是鲁滨孙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⑤鲁滨孙是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怕困难、坚韧顽强、勇于创造、务实肯干的人。(学生可畅所欲言)
五、体验反思
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六、课堂小结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生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自己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顽强地与命运搏斗的人就是真心英雄,只有经历风雨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
七、作业布置
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