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2025/08/1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篇1

花这么大的代价值吗?我个人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想到了这个问题,也不停地问自己。老师们阅读这篇文章会发现阿联酋人把沙漠变成绿洲花的代价是世界少有的,“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是许多国家的人无法想像的事实)、“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炎,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还有为园林浇水的“黄马甲工人”。读到这些内容,会让我们想得很多。

引导学生阅读,学生会被“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这里的第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园林工人高兴地笑了,做了个洗脸的动作,说:‘你看,它们更漂亮了!’”、“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些话感动,因为他们读到这些语言,想到现状,会发现我们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老师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引导他们抽取文章之筋,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这些话的意思,他们一定会慨叹阿联酋的伟大,会慨叹花这么大的代价值。因为良好的生存环境是需要花代价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只能读到建设,读不到一点破坏,建设是要花时间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但破坏只需要一刹那。人们为什么不去破坏?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觉遵守的规则,他们把花草树木当作人来看待,当人来培育。美是怎么来的?我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探讨这个沙漠变绿洲的过程中,其实也美育之过程。人怎么创造美?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具体,那就是要花大代价,要真心地去保护,最后才能永恒地享受。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这种美的训练,是非常好的。我们应该抓住!

中小学语文教学在美育方面重视的是不够的,我们也清楚美育的内容并没有写入语文课程标准,当然我们在实施三维目标时,那情感的训练,其实内涵着美。这一课,我们把美育的内涵引进来,通过反复的阅读引导,学生就能感受到美不是抽象的,美是具体的,美是要靠人类创造、保护,美是有规则的……

我们心中的片片沙漠何时才能有绿洲?我们能创造如此的绿洲吗?这是这一课的阅读起点,学生沿着这个起点走,带上绿洲之美前行,那未来就是“生活更加美丽!”。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篇2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教学中让学生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和感受本课直接描写与间接叙述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这是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给了我如下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对比激发学生兴趣。导入部分,我通过阿联酋沙漠的恶劣环境与迪拜的风光图作对比,然后设疑:不毛之地变成绿树成阴、鲜花遍地,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将沙漠变成绿洲?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二、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以读促悟,读中感悟,读出情趣,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关键词、耐人寻味之句,让学生品读,细思,揣摩,体悟。也希望学生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可是我发现在品读第三自然段时,学生虽然能抓住三个“买来”和“挖去”、“填上”、“埋下”来谈体会,但课后我回顾了这个环节,感觉很乱,还是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这种改造绿洲任务之艰巨,困难之大,工程之浩大引导得不够到位。而且也感觉这一自然要教的内容还很多,比如这一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应该也要展开教学,可是我却没有。如果能引导学生再深入文本,在不停地追问下、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去感悟,语言文字的`训练到位了,阿联酋人民的伟大壮举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的写话环节,学生在写的时候我才发现不容易,我应该把课文中可供参考的词语出示出来,如果时间再充裕些的话,让多一些学生来进行交流,我再多给一些评价,指导一下写的方向,应该会更好些。可惜这些环节都这样匆匆而过,感觉很遗憾。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篇3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和保护的课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听了王老师的课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朗读充分、形式多样。

作为第一课时,本课以多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阿联尊人民为创建美好生活环境而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对阿联酋人民产生的敬佩之情,形成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这一点教者做得很好。学生们在教者的引导下朗读充分,形式多样,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自由读,赛读、听课文录音等多种形式中朗读课文,孩子们的朗读有了明显的进步。

朗读中有教者的指导,只是觉得指导得略显生硬,缺乏学法的指导。如在指导孩子们读描写沙漠的句子时,教者问学生:“你们认为哪些词语要重读呢?”这样的问题来指导四年学生显得不到位,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读了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了沙漠中环境恶劣?试着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或者说:“同学们读了这一句,你觉得沙漠里的环境怎样,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来,试着读出来。”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我们理解课文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并通过突出相关的词读出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学着读懂课文。

二、师生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时充分注意了图片的使用。

教者准备了一些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出示,让孩子们较好地了解了阿联酋这个国家。特别是自己介绍完后,让学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做得很好,既检查了孩子们课前的预习情况,又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相关资料,我们自己也可以动手去找,不是只能从老师那里等、靠、要的。

(一)运用图片资料时,插入巧妙合理的过渡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老师的第一幅图出示得很好,一下子就让孩子们通过图片了解到沙漠的环境恶劣,只是出示课题时,衔接得不够自然,可以这样导入:“沙漠中的环境如此恶劣,可是我们人类却在沙漠中营造了一个个绿洲(板书课题沙漠中的绿洲)”理解绿洲,这样就比较自然一些。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沙漠的句子来读,也可以如此引入:“刚才我们看到了图片上沙漠的恶劣环境,那么在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找出来好好读读。”这样由图导文,孩子们从图、文中充分体会到了沙漠中环境的恶劣,那么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面临的`困难就非常大就很容易在出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了,那么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如此的图、文、过渡紧密结合,我想效果会更好。

(二)、出示的资料图片,要讲究有效性

如王老师在引导孩子们了解阿联酋时,出示的是一个文字资料,然后让孩子们读得也是一个文字资料。这样就显得比较啰嗦,让人觉得孩子们收集的东西可有可无,因为老师都已经给了。

我以为上课前要了解或考虑到孩子会收集到的资料内容,教者要有意地避开它,让两者的内容互相补充,这样听的学生会更有兴趣,读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成就感。如这一课,教者可以出示阿拉伯半岛的地图,让孩子们从地图上去了解阿联酋的地理位置,接着让孩子读自己收集的相关文字资料,作为对图的补充,这样两方结合会更有效。

三、操之过急,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可能是想上第一课时,可是又想表现出别的内容,于是给我的感觉就是面面俱到,却都不够到位。

其实本课在教者的朗读指导完了以后,完全可以引导学、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因为本课是通过耳闻目睹来写清课文内容的,在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时,可适当插入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了解文章结构的方法。再适当进行本课的一些生字教学,或者跟孩子们共学第一自然段,把第一自然段读透彻,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为下一课时的教学:体会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美好环境的壮举,打下感情基础,就可以了。

根本没有必要让孩子们说“你想对阿联酋人民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在第一课时提出来为时过早,孩子们的回答肯定也是流于形式,再看图写话,就显得更为心急了点,这些放到第二课时中穿插进行,或在结束时,再来完成,效果会更好。

纯属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包涵。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篇4

我有预感,这几个星期就该轮到我行政听课了。这两个星期总是提心掉胆的,终于,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上个星期多嘴向戴主任打听了一下,什么时候到我,没想到传出去竟成了我“主动”要求听课,我无从解释……

今天我上的课文是19课《沙漠的中的绿洲》,一篇讲述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进行绿化建设的文章。初读感觉文章记叙行的文字或许会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课前我就想方设法的要弄一些新鲜的教学形式。在课前导入,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词语:“沙漠”、“绿洲”。学生对这两个词语非常的熟悉,我的问题也呼之欲出:“沙漠在你印象中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一下吗?”学生们积极性随即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漫天黄沙”,有的说“一望无际”,有的说“杳无人烟”……今天大家都很积极,我也特别兴奋。相同的问题,换了一个词语,在问到“绿洲”时,孩子们也一一进行的表诉,我很满意,也很高兴,精彩的开课让我我信心倍增。整个课堂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进行着,我无意看到领导在微笑,知道自己要进状态了。接下来的几个环节都按照预想的教学设计进行,特别是在理解阿拉伯朋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所以他们花大量金钱铺设草皮、买土买水时,弄了一道我并不擅长的数学题目,还夸了一下孩子们在数奥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这时他们就更加有动力了,我说:“老师推算了一下,我国农村现在培养一个孩子要两万元,那一棵树也需要两万,我数数,你们算!”话匣子一打开,同学们积极性来了,“一棵!”,“两万”;“两棵”,“四万”;“五棵”,“十万”;“一百棵”,“两百万”……我立即让学生们结合课文插图,猜一猜这个中心花园会有花多少钱?学生们说的答案自己也很吃惊,甚至说到了一亿!我说可能吗?学生回答我可能,理由是中心花园不只这一个,还有许多,所以花掉的钱会更多。整个环轻松活泼,学生很同意理解了。另一个得意之处是对“纵横交错”的理解,先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动手上黑板画一画,紧接着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像这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学生们举了很多,有高速公路、铁路、高架桥、铁路、还有学生举了网络,我立即反应:“对,说的没错,尽管我们看不见,但它的信息传输也是‘纵横交错’的。”由于在生字的环节花了一些时间,最后的造句这一环节没有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很有层次性,这一点也得到了戴主任的肯定。由于是自己的班级,跟学生的交流非常的融洽,师生的良好关系得以体现。[

当然,也有美中不足的。首先是中年级的识字教学没有把握好。对字词的理解过浅,面面俱到反而没有突出重点难写的字。生字共7个,对“劣”字,可以从字意上去理解,“劣”是差的意思,“恶劣”就是非常差,组一个词语,“恶劣的环境”,学生就能够理解字词的.意思了;在字型上,对“挖”、“填”、“侍”等字的讲解没有抓好,学生只注意了“填”字中间要三横,其他两字印象不深。其次是话题太多,常老师也这样提醒过我。看来要改掉这个毛病还需要时间。非改不可。讲到沙漠种树,我不知道怎么就问了一个打岔的问题:“为什么不种仙人掌?”学生回答很好:“可以进行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乘凉”、“可以绿化环境”等等。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生思路不清晰。还有就是对自由朗读一个环节,我让学生站起来读,学生的动作在小小的教室里相互打扰,使得学生不能静心思考。这个在故事性文章中可以使用,而在叙诉性的文章中,有一些不合调。教学方式特别,但要为学生服务,因课而异,这是把握自由阅读的标准罢。

老师要把课上好,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我在努力,争取每上一课都有所得。

做的好的要保持,做得不好的要改正!相信自己,能做到的!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教学重点

阿联酋人民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及精心侍弄花草的壮举。

教学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阿联酋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沙漠与绿洲的对比导入:

1、 板书:沙漠。出示沙漠课件,看到沙漠,你会想到哪些词语?(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印象中的沙漠是什么样子?)

2、 在这个不毛之地生活的人们最渴望什么?板书:绿洲。理解“绿洲”的意思,出示绿洲的图片,生谈谈看到的绿洲是什么样子?

3、找出文中描写沙漠和绿洲的句子或词语。分两组对比读出这两个句子表达的不同环境。相机理解“不毛之地”。

你愿意生活在沙漠还是绿洲?

4、是啊,这样恶劣的沙漠环境,我们每个人都会望而却步,但在亚洲西部的茫茫沙漠中就有这样一个国家,出示课件“阿联酋:西亚国家,全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地势多为海拔200米以上的荒漠。气候炎热干燥,年降水量仅75毫米左右。所处的沙漠是盐碱地,一般植物是无法生长的,那里几乎不长任何庄稼。所以把那里称作——不毛之地,可以说那里的自然环境很——恶劣。

师:就是在这8.36万平方千米的沙漠中,生活着190万人口,你能想象到他们生活得怎么样吗?那么他们如何才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呢?

过渡: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创造出绿洲这样的奇迹的?

二、感受壮举:

1、 出示一: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1)从哪里看出代价大?

(2)从三个“买来”体会到什么:可以看出他们投入了很大的财力。我们这边种树只需要买花草树苗,而在迪拜,除了买花草树苗,连泥土、灌溉用的淡水都需要买,要从国外进口这么多材料,费用是多么昂贵啊!

出示二:接着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1)从哪里看出代价大?

(2)从“挖去”“填上”“埋下”这些动词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培育花草树木还需要很大的精力,难度比我们这里要大很多。

(3)理解“纵横交错”:

*纵横交错的水管是什么样的?(老师板画)

*从这个词体会到埋在地底下的自来水管很多。我还体会到在沙漠里种树木相当不容易,因为沙漠缺水,而树木的生长又全靠水,所以为了让树木长得好,就需要铺设许许多多的水管,从这可以看出人们花费了很大的物力。

*生活中,你注意到哪些物体也像这这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用上“纵横交错”说说你见到的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4)从“源源不断”体会到什么?(需要很多的淡水才能支撑树木的生长,这得需要花多少钱啊!)

2、阿联酋人民为了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可真是不惜一切代价呀,要付出多少精力、财力和物力啊!再读一读所找的片段,感受一下他们的壮举。

大家帮忙装扮一下他们的绿洲吧!

过渡:大家画得真美,是的,画起来容易,但这一切在阿联酋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难怪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齐读: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为什么说培养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问:我们这儿培养一个孩子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体会培养一个孩子花费很大,培养一棵树的代价很大。反复读这句话,体会阿联酋人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培养一个孩子不仅要付出钱的代价,还要付出情感、精力等,代价太大了。

3、感情朗读:

他们为了追求这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美好生活,克服了种种困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带着对他们无比敬佩的感情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老师跟你们一起合作读。(齐读)

三、侍弄花草:

1、阿联酋人民付出了这么大代价建起了绿洲,那他们像侍弄什么一样照料花草树木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4——7小节,用最简单的语句告诉我。

2、学习中心句:“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1)“ 侍弄”什么意思?“侍”是单人旁,服侍、伺候的意思,弄是照顾的意思,原来侍弄是指服侍照顾人的意思,在这里却把这个词用在了花草树木上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阿联酋人民把花草树木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对它们很珍惜)前面再加上“精心”两个字,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对花草树木非常珍惜,像宝贝一样来疼爱)

(2)那就让我们像对待宝贝一样美美地读好这一句。(齐读)

3、文中什么地方写了阿联酋人民把花草树木当作孩子一样来对待?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1)生读,问:园林工人这是在给花草树木做什么?(给它们洗脸,让它们更漂亮。)

(2)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

(3)小结:是啊,因为花草树木太珍贵,太来之不易了,所以他们才会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花草树木。

(4)感情朗读:这段写得多美呀,让我们美美地读4、5、6、7段吧!

4、这是从一位园林工人身上看到的,你还从什么地方也看出了阿联酋人们对花草树木的呵护?

(1)生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生谈体会)

(2)为什么阿联酋人民会这样爱护花草树木呢?齐读:人类有了绿树、鲜花,才有美好的生活。

交流:绿树、鲜花和小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再读这一句。

5、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座城市绿洲吗?你怎么知道的?相机理解“星罗棋布”的意思,并体会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付出的代价。

四、总结全文:

1、正是有了阿联酋人民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才有这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绿洲,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迪拜,去欣赏他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吧!(看录象)

2、看完录象后,说说阿联酋美吗?因为什么?出示句子:人类有了绿树、鲜花,才有美好的生活。

阿联酋人民哪一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交流:

阿联酋人民热爱生活,他们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树木。

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

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因为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花草树木来之不易,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建设的。

你想对阿联酋人民说些什么?(生回答)今天,我们阳城的环境也越来越美了,在县城的周边建起了好几座森林公园,你去吗?你想对自己、对同学,也可以对身边的人说些什么?(生回答)

3、小结:是啊,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你会说一句保护环境的话吗?

让我们用心去呵护这绿色的世界,让绿色与我们共存。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板书: 沙漠 中的 绿洲

不毛之地 绿树成阴

环境恶劣 鲜花遍地

热爱家园 保护环境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凝炼,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对比教学,引起震撼。

一上课,我就板书“沙漠”,问学生:沙漠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学生自学、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沙漠当时恶劣的环境。然后,我又板书“绿洲”,问学生:绿洲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绿洲的句子。同样地,学生自学、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绿洲的风景如画、景色宜人。我考虑到学生对阿联酋这个国家较陌生,所以选了沙漠和绿洲的图片,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设问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本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我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为什么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1、通过三个“买来”以及“挖去”、“填上”“埋下”等词语了解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代价之昂贵,体会到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坚定。

2、第四到第六自然段具体写了阿联酋人是怎样精心管理花草树木的,通过读园林工人的劳动过程,学生懂得了浇水的目的还在于把花草上的尘土清洗干净,使“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从而体会到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

三、利用文本,进行教育

利用文本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问学生一句:“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另外,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我们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积累是为了运用,吸纳是为了表达。由读到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经验。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为学生的写找到了一条链接通道——介绍迪拜街头风光,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首先从精神激发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之情动而辞发。其次,对于观察表达的一系列指导也如响鼓句句敲在学生心坎上,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为“写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努力探索,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篇6

这次,我有幸代表盐都参加盐城市教科院组织的“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所执教的是《沙漠中的绿洲》第一课时。作为一名执教者,我觉得备课、磨课的经历是痛苦的,但收获颇丰。

本次研讨活动使我对一直认为生冷的第一课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一课时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它虽没有繁杂的教学环节,没有花俏的教学手段,却有着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它的朴实无华正是现在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现就《沙漠中的绿洲》一课,谈谈我的收获。

一、理解词语重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不懂的词语,是第一课时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教给孩子词语的意思,还不如教会他们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教师可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教给他们不同的理解方法。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有“盐碱”“霎时”“星罗棋布”等生词,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式理解了“霎时”;引导学生先关注字形猜猜“盐碱”的意思,再联系文中的语句来补充理解,最后借助图片、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盐碱”的认识;在理解“星罗棋布”时,教给学生拆字解字理解词语表面意思的方法,再通过看图、说感受理解了词语的比喻意。

这样的设计避免了解词的枯燥无味,还使学生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扎实、有效。

二、质疑、解疑抓重点

中年级段的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学生能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沙漠中的绿洲》一课层次清晰,但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易概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才能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呢?我与备课组的几位同仁经过反复思索,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1)、为什么要在沙漠中建造绿洲?(2)、沙漠中的绿洲是怎样建成的?两读课文后,再让学生解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两个问题的答案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水到渠成了,效果很好。

三、赏说结合促有效

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要求我们“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要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欣赏迪拜街头风光”为契机,借用《三顾茅庐》一课中的句式“来到_______,只见__________”的句式,让孩子用上一段话来描述迪拜的街头风光,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赏景与说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四、评价语言意指导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除了具有激励作用,还可起指导的作用。如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一位学生介绍了阿联酋的资料,我这样评价:“你查的资料非常翔实,而且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很不简单!”其实,就是暗示其他孩子在交流资料时不必机械地读,而要学会概括。又如在学生用一段话介绍迪拜风光时,我相机设计了这样一些评价语:1、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表达的效果;2、你很注意观察和表达的顺序;3、你围绕了一个中心词——“绿色”来说话,主题鲜明;4、你用了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很形象,很生动……这些看似简单的评价语不仅鼓励了学生,还将一些写作技巧渗透其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当然,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存有许多不足,虽已有“眼中有学生”的意识,但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若能对学生生成性的发言予以关注,加以引导,课堂定会更精彩。另外,对于时间的分配还欠合理,以至于最后一环节的说话训练有些仓促,还不够扎实到位……

总结下来,我还是用那句话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