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5/08/1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

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3、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1)重点:

①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3)德育点:

①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4)创新点:

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5)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三年级# 导语: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1、学习第二节:

(1)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①设计问题:

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露的土地。

②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D、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③指导朗读。

④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谁家()……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⑤小结。

2、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1)课件出示: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2)理解“不断砍树”:

(板书:不断砍树)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此处作者省略意味深长,说明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在这设置空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过度采伐是如何形成的。)(空白点、德育点)

(3)句子训练:

应有尽有家具和各种各样的工具都会是什么呢?排比句子练习。

(空白点、创新点)

(4)理解“柴烟”:

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柴烟是指木柴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

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来后干什么了?这里指树木被人们砍下来,用来生火做饭、取暖。

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涵──环境保护。)(德育点)

(5)指导朗读。

3、学习第4节:

过渡:我们虽然生气、我们虽然难过,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1)理解“不错”。

(2)出示句子:

引读第四节。

(3)情境再现。(课件)

(4)谈感受。

(5)指导朗读:

自由读、齐读。

4、学习第五节:

(1)出示句子:

引读最后一节(板书:什么都没有了)

(2)指导朗读。

三、巩固与创新运用

1、小结:

板书:保护环境

2、情境再现:

出示98年洪水的图片和各种污染环境的图片。

3、谈感受:

任选其一,想一想,先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

(1)我想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

(2)所有地球村的村民们,我奉劝你们──

(3)让我放飞想象的翅膀将美丽的村庄、咆哮的洪水细细描述给你听!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创新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思维,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设计多种形式,任选其一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的感悟,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立足于刚掌握的知识,在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勇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创新点、德育点)

延伸作业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作业请各小组任选其一来完成。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2、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写出简单的汇报材料,与同学交流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内容通俗易懂。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存时间和地点。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特点。第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生活习性,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到了恐龙的消失至今还是一个谜。

二、学情分析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年代,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种类、形态、外形和习性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在阅读训练的时候,我将借助网络环境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充足的信息等独特的魅力,全方位,多角度的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多种说明方法并用,如何处理这一内容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化“名称”,注重“感悟”的做法,力求既不破坏文章生动的语言环境,又让学生有鲜明的'感受。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挖掘文本的隐藏资源,让本没有生命的文字会说话;力求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展开想像走进“恐龙”世界,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指引学生不断地冲击原有的认知体系,探索新的研究课题。

三、教学目标

1.借助网络环境,理解感悟课文,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对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神往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介绍恐龙的方法进行迁移训练

3、对一般说明方法的初步掌握,特别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借助网络,拓展一些常见的恐龙的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借助网络,帮助学生体悟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进而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

1.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初步了解和掌握。

2.学习迁移运用课文描写恐龙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看图猜名: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恐龙都有哪些了解呢?

2、小朋友们都喜欢恐龙,请看这些恐龙图片(课件播放),猜猜看,这些恐龙叫什么名字?

(二)精读课文,了解形类:

1、恐龙时代漫步于世界各地的恐龙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书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并在名称下面划上横线。

2、交流:你们从书中找出了哪些恐龙的名字?

3、请同学们再去读书,这回要求大声朗读,边读边想,你最喜欢哪种恐龙,为什么喜欢它?

4、交流并品读好词佳句。

(三)巩固拓展,练习说话:

1、巩固:以“我是-----龙,……”的句式练习说话。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恐龙?)

(四)了解恐龙的食性和繁殖特点:

1、这么多的恐龙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它们都吃些什么呢?你是从课文中哪儿看出来的?请读给大家听。

2、恐龙又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呢?你从书上哪个小节看出来的?什么叫卵生?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的?什么叫“破壳而出”?请看图片。

(五)猜解恐龙灭绝谜团: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是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在消失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小朋友。

(六)欣赏短片,激发探知:如此神奇的恐龙,我们如今不能够亲见。如果科学技术让恐龙复活,你愿意吗?(学生看恐龙短片。)

(七)总结深化,练习说话: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谈谈吗?

(八)课后活动:恐龙知识知多少(课后,请同学们都去收集恐龙的有关资料)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3

《群鸟学艺》课文原文

许多鸟听说凤凰会搭窝,都到它那儿去学本领。

凤凰说:“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话刚开个头,猫头鹰想:“凤凰只是长得漂亮,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有什么好学的!”猫头鹰飞走了。

凤凰接着说:“要搭窝,先要选好根基,比如大树干上的三个杈……”老鹰一听,想:“啊!原来就是找个树权,挺简单的,我会了。”老鹰拍拍翅膀,也飞走了。

凤凰接下去说:“把叼来的树枝,一层一层地垒起来……”刚说到这里,乌鸦想:“原来就是垒树枝啊,我也学会了。”乌鸦得意地飞走了。

凤凰又往下说:“这种窝不算好。要想住得安稳一些,应该把窝搭在房檐底下,不怕风吹,不怕雨淋……”麻雀听了,高兴地想:和我想的一样!麻雀转身飞走了。

只有小燕子还在那里认认真真地听。凤凰对小燕子说:“搭这样的窝要不怕苦,不怕累。你要先叼泥,用唾沫把泥拌匀了,再一层一层地垒起来,然后叼些毛和草铺在窝里。这样的窝住着才舒服呢。”小燕子听完,唱起动听的歌,向凤凰表示感谢。

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

《群鸟学艺》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能借助拼音读懂课文。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课文内容。

4、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明白只有认真、虚心、耐心学习,才能学好本领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通过读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2、采用同学讨论和教师提示抓重点词语的方法。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讨论、交流。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你读过那些童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新的'童话故事《群鸟学艺》。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①群鸟指哪些鸟?

②它们学的是什么本领?

③学的结果如何?

4、大家提的这些问题由谁来解决?怎么解决?(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法)

二、学生自学。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提出的疑问自学课文,读到与刚才提出的问题有关的地方做一下标记,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做一个标记。

三、讨论交流。

1、师: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生A:猫头鹰仍旧不会搭窝,没有窝住。因为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凤凰讲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

生B:老鹰、乌鸦、麻雀搭的窝很粗糙,因为他们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

生读:老鹰听刚说要在树上搭窝,就想,原来就是找个树杈,就飞走了。所以老鹰的窝只是几根树枝搭成的。[读有关课文。67页]

生读:乌鸦听说要把叼来的树枝,一层一层地垒起来,以为自己会搭窝了,就飞走了。所以乌鸦的窝是用许多树枝垒成的。[读有关课文。68页]

生读:麻雀虽然把窝搭在房檐下,却不舒服,因麻雀只听凤凰说应该把窝搭在房檐底下,不怕风,不怕雨。他想和我想的一样就飞走了。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搭窝。

生C: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小燕子搭的窝为什么这么好?)

生答:小燕子认真地听完凤凰讲怎样搭窝,学到了本领。

小燕子很虚心,从头至尾都认真听凤凰讲怎样搭窝,听完还向凤凰表示感谢,他真学会了怎样搭窝。

2、学生提问题:同样是向凤凰学搭窝,为什么有的鸟没学会,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呢?

3、细读课文,思考并分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4、全班交流,初步认识到小燕子认真、耐心、虚心地向凤凰学习,所以学会了搭窝,而其它鸟很没耐心,也不虚心,所以学得不好。在交流过程中相应指导朗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下面请选择自己读得最拿手的段落,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推荐同学代表本组参加班上的比赛,体会不同的鸟不同的说话语气,从而进一步理解它们不同的学习态度。[分组练习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练习。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创新说话、深入理解。

读了这篇童话故事,你想不想对这些鸟说些什么?选择自己的说话对象,想一想说些什么?

1、我想对猫头鹰说:你做事不虚心,就学不到本领。希望你改掉做事不虚心的坏习惯。

2、我想对乌鸦说:你不认真学习,就学不好本领。

3、我想对对老鹰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事情做好。

4、我想对麻雀说:学什么都要耐心地学,才能学到本领。

5、我想对小燕子说:小燕子你真棒!今后我要向你学习,做事情认真、虚心、有耐心,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六、拓展延伸。

故事中的这些鸟会不会明白“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的道理呢?它们今后的情况会怎样?同学们可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并讲给你的父母听听。

《群鸟学艺》教学反思

《群鸟学艺》在以前的教材中是精读课文,现在改为了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根据新课标精神的要求,课文的类型,年级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自感教学中颇具特色。具体做法如下:

一、抓重点,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略读课文要求主要靠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获取相关知识,颇似英语的泛读课。因此,我没有逐字逐句、一问一答地进行讲解,而是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学习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讲读第一小节时,是让学生自己看图读懂的。接下去,我没有讲第二小节,而是提出问题,(它们学会没有?学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到书里找答案。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读书,很快便找到课文的最后一段,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这段话。而后学习课文2至6小节(重点学)。在学习第二小节时是教方法读懂的(分层次、抓重点、找联系),其余几小节是让学生读、议自学。这样既突出了重点,教给了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始终让学生处于紧张愉快的学习气氛之中。

二、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因此,我紧紧抓住与课文中心联系密切的词语,娴熟地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词句。如课文第一句话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理解的。讲“耐心”一词是让查字典、结合课文理解的。讲“粗糙”一词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的。讲解复句“不仅……而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理解的。这样理解词句,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

三、重视年级特点,突出段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段的教学与训练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由于指导思想明确,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跳跃式教学法,颇受学生欢迎。学完第一段后,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最后集中力量学习重点段。这样很自然地学生便知道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三大段)。在学习重点段的时候,让学生用不同符号标出凤凰教的语句和各种鸟学的语句,这样把每个自然段又分为两层,并用“‖”标出,不仅便于理解,而且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抓联系”深入理解,渗透思想教育

在这一节课教学中,我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如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到本领。而燕子不仅态度端正,还不怕苦,不怕累,所以学到了真正的本领。同时,老师又让学生把各段联系起来,进行对比理解,更突出了燕子的学习态度。到此,我并未停止,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学完全文后自己受到什么启发。此时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地谈:要以小燕子为榜样,不论干什么事都要耐心,要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4

【课文原文】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课文解析】

《燕子》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燕子的可爱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要体会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描写生动、有序表达的方法。

燕子的可爱主要表现在它的外形、飞翔的身姿、休憩的'身影。对于其外形,可以通过出示图画或标本,向学生展示其完整形象。凭借教具,联系课文内容,将“剪尾”、“翼尖”这些原文中有的词渗透给学生:在师生对话中,引导学生注意“一身”、“一对”等数量词:然后让学生练习会话,复述燕子的外形特点,增强对燕子的形象感知。对于燕子飞翔的身姿,扣住“斜着身子”、“横掠”、“偶尔沾了一下”等词组,重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中感受燕子的矫健、可爱。教学时不妨让学生以笔代燕,模拟燕子飞行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关键的词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燕子可爱的感受。至于休憩的燕子,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意境。

课文第二自然段虽然对小燕子着笔不多,但是美丽的春天正是小燕子的背景图,燕子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这两者的融合,使得春光更加烂漫,燕子愈加可爱。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努力再现课文描绘的春天美景,通过创设优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推敲、涵泳课文中准确、生动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采用“原文比较”、“替换比较”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品鉴能力。如“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一句,可以引入母本中的“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加以比较,品味原文语言的生动性,感受春光的明媚。再如课文中“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一句,可以让学生辨识“赶来”换成“飞来”表达效果的差别,使学生加深对燕子“可爱活泼”的领悟。

通过以上的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对燕子美好形象的感受,即燕子的美——美在“漂亮伶俐”、美在“可爱活泼”、美在“从容闲散”。

学习了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理顺文章的思路,即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是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休憩的顺序记叙的。关于这一点,可以结合背诵指导,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表达要条理化的认识。对于作者的情感,除了通过上面的教学感受以外,不妨补充介绍作者原文中的句子,如“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之所在。

【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感觉第二自然段是个多余的段落,然而仔细地再读一次课文,便会发觉作者的精妙之处:这美丽的春天时,有了小燕子,才更充满了生机。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并不是要感受春天多美,而是了解最后一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这一句的内容恰恰安排在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中。教学的重点便回到了研读3、4自然段上。

回顾一节课,感受有得有失。

觉得遗憾的是自从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后,学生参与的面虽然广了,互动的空间虽然大了,课堂涉及的面也宽了,整个的效率看似提高了,然而我的教学任务却始终不能按我预设的教学方案执行到底。于是,我在每节课前,我都要精心地考虑我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要安排多少时间才能真正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今天在课前,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和设计问题的难度,然后决定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教学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第二部分集中学习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满足班级实际情况的。因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明显感觉到四人小组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学习的时间、学生参与率、有效率真正得到了保证;我每设计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讨论和交流中去了,而且通过大堂反馈这一环节,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使小组学习走向规范化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5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知识点梳 理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 学

过 程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顺序: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1)有感情地朗读。(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六、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课 后

反 思

课文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小朋友看到这副图,你会马上想到哪个神话故事?

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

今天让我们再走进一个神话故事,夸父追日

2、再读读这些神话故事的题目,你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谁干什么?)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来取题目,这就是取题目的一种方法。

3、(板书课题)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课题。读课题。

4、看了这个神话故事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追?怎么追?追到了没有?)

5、过度: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

3、检查字词。

(1)虞渊黄河渭河大泽瀚海

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字义都与水有关,而且都表示水很多。

(2)“一眨眼、霎时间”。他们都是表示时间——很短。看到它们你还想到哪些词?

(3)颓然、遗憾

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词语都表示了夸父倒下那一刻的心情)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课题中已经简单地知道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现在能不能说得具体些。

课件出示::夸父为了,他去追日,

却因为而倒下了,在临死前,他还。

5、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板书:喜欢光明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神奇,感受夸父精神。

(一)、过度:同学们,这是个神话故事,里面有许多想象丰富神奇的句子,请你再细细地读课文,把你认为神奇的句子划下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

(二)学生自读学习

(三)交流

1、句一: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体会:神奇在目标与常人不一样,敢追赶太阳,并把它固定在天上。

2、句二: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1)读了这句,夸父给你什么感觉啊?

(2)生活中,你见过跑这么快的人吗?

(3)古人的想象真神奇啊!小朋友,你能来想象一下吗?

夸父一提腿,就。

夸父一迈步,就。

夸父一,就。

(4)看图读,把图中夸父疾步如飞的感觉读出来。

3、句三:就在这时候,夸父的喉咙干得直冒烟。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教师引导:神奇在哪里?这么长这么宽的河霎时间都给喝干了。你还能读吗?

你什么时候这么渴?把那种感觉读出来。

4、句四: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洒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1)教师引导:小朋友,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这响声——惊天动地、地动山摇、山崩地裂、震耳欲聋……真是神奇,谁再来读?

(2)在他倒地的一瞬间,他的心情怎样?

(3)他遗憾地长叹一声,夸父啊,你在叹什么啊?

(4)夸父仅仅是遗憾吗?谁再读读句子。你又读出了什么?

(5)是啊,他心不甘呀,他把自己的遗憾、对光明的渴望都化作这最后的奋力“一抛”上,他抛出了什么啊?

(想抛出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想抛出鲜美的桃子,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使他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行。)

(6)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5、句五: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盛、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树上味道鲜美的桃子,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使他们精神百倍,奋勇前行。

(1)夸父倒地变成大山,手杖一抛变成桃林,这是多么神奇多么奇特的想象啊!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来说说,夸父在山的东边,或者西边、北边还会抛出些什么呢?快拿出练习纸也来写写神奇的句子吧。

(2)小练笔设计: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边,有(),给追寻光明的人。

(3)刚才同学们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写出了这么神奇的句子,你们看,神话的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多么吸引人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神奇的语言。(读第5节)

(4)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板书:充满光明

四、合作看图讲课文

1、合作看图讲故事。

2、刚才我们合作着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五、小结课文布置课后作业

小朋友们,这一个神奇的、感人的故事就选自我国古代的文学巨著——《山海经》,《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数不胜数,课后到书店去买一本,继续畅游神话故事,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更多神话人物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