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四世同堂》有感

2025/08/18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四世同堂》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四世同堂》有感 篇1

读名著,读名家,他们是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的沉淀,经住起考验,经得起咂摸,语言各有特色,蕴含着思想透视人性的财富。老舍的作品《四世同堂》是部经典,拍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至今还在脑海里,人到中年后再读又是一番理解。她分为《惶恐》《偷生》《饥荒》三部,有人说这是仿照但丁《神曲》的三部,我比较认同。

小说的历史背景放在日寇铁蹄下的老北京,近景是“小羊圈”胡同。书中娓娓道出胡同内所有人的悲喜怒哀及在非常时期的命运。边读边叹服作家贴近着每个人物的心理,直接或间接地道出他们的心声,让你随着每个人物行走转换着你的情感产生无限的浮想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是老舍在日本投降后于重庆见到来看望他的妻子后开始写的写的,构思在战乱中。我想战乱的许多故事使他产生创作的冲动。激情下必有好作品,八十多万字的巨著由此诞生,冲击力经久不衰。

对人物的爱憎。

正面人物:瑞宣,瑞全,钱默吟,高弟,尤桐芳,李四爷一家,日本老太。反面人物:大赤包、胖菊子,冠晓荷,瑞丰,蓝东阳,招弟,丁约翰,牛教授......

夹缝里求生存的:祁老爷子,天佑夫妻,韵梅,白巡长,程长顺,野求,胡同里的其他小人物。

瑞宣算是这部书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他一肚子的学识却深受传统教育的熏陶,在家与国前选择了家,在大是大非前选择了是。他鼓动身边的每一个能调动的人勇赴国难。他先是拒绝为日本人做事并苦闷地活着,后明白合作后能更好的挽救未来而全身投入救赎,从此获得最大的人生价值活得很踏实充实。

我们同样是有国有家的人,同样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强盛,也曾为失去方向时徘徊苦闷无奈。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是莫言还是振臂呐喊,当现实残酷地展现在面前时沉默的还是大多数。“忍”的文化深入骨髓,不忍怎么过,得过且过。日本的忍术是为了更有力的打击,而我们的忍成了软骨病。与世无争的钱默吟经过一番磨难站起来了,高弟在家破人亡后觉醒了,李四爷遭到欺辱后反抗了,桐芳为着美好的未来牺牲了。这些人物无不给我们无限的反省深思。

大赤包老舍连个名都不给她,可见对此人极度的厌恶。对她的一切——穿着打扮,行事风格,心里活动尽所有文字丑化。这是一个老佛爷,凭着一点钱一点地位以为世界都是围着她转,懿旨派扬,损人利己,自以为是。她腐朽了自己不算把周围的一切都污染了,丈夫,女儿,狗肉朋友,最终自己没落下好下场,她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好结果。

蓝东阳着墨不多,老舍对其的厌恶达到了极致——在报纸上发表了几句歪诗,发现圣贤的屎是臭的就自以为是学者,痛恨周围一切比他好的人好的事。只有大家才有这样平常中洞穿,平常中见犀利的言语。野求为了生存替日本人做事,自己恨自己不说最终结局是众叛亲离。所以做人的基本底线得坚守,小文夫妻那种精神贵族做派只有也只有老舍能描摹得出。待人的若即若离,不卑不亢,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中,与世无争。可惜只因小文太太没正眼看日本人被枪杀,小文的反抗也是那么弱小而赔上了性命。其他的小人物们只会嚼舌,遇到需承担责任时都成了缩头乌龟。

正反方人物的冲突中我看到作者明确的爱憎态度,对笔下正面人物的喜爱对反面人物的厌恶毫不保留也毫不吝啬笔墨。小说中人物由彷徨逐渐明确方向,由可爱逐渐丑恶,由热情逐渐木讷,由不自主逐渐奋起的变化展现无遗,最终结尾匆匆地展现“好人好报坏人恶报”的现世观抚慰着读者善良的脆弱的心灵。

小说中情节固然吸引读者,人物的命运更牵挂着读者,更有小说中人物的提炼,透过人物看到人性看到人生。几个场景的冲击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钱默吟大儿子死在中秋,正值瑞丰接近大赤包一家。小妞子拒吃共和面死在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全文结束。读罢回味悠长。读完后觉得瑞宣韵梅瑞全身上都有善良人的影子,大赤包以及她的附庸就活在我们身边。

对国家的重认识。读了此书后我深刻感受到侵略者永远是残忍无情的,他们是为掠夺而来——做纸棉衣给前线的伪军,发明创造共和面,活埋生病的人,利用汉奸特务,一旦有闪失就会翻脸无情。对自己的人一样,男人打仗,男人死后女人充军妓。他们在殖民地上永远是一等公民永远凌驾于被殖民者之上。

没有国哪有家更何谈个人的生存,难怪国难当头时那么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国荣家荣人荣,国辱家辱人辱。尽管身边还有有许多不好的现象,有呼吁声就有拯救的时刻。

一部巨著的语言、思想、手法岂是一篇小小的感受说得尽道得完的。继续读名著吧,远离快餐书籍。名著让人更深刻更通透更豁达。作者:刘宏

读《四世同堂》有感 篇2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她哺育了我们成长。可几千年过去,她也承受了千灾百难,美丽的面容千疮百孔,我们的职责就是捍卫她,保护她!读了《四世同堂上》后,我的爱国之情更加强烈。

书中主要讲述了祁家四世同堂在北平的一个胡同里生活。当时正值抗战时期,祁家顶梁柱祁瑞宣虽然想参与抗战,但迫于家中需要只好留在北平。三弟祁瑞全在他的鼓励下逃出北平去抗战。可二弟祁瑞丰夫妇却去巴结胡同里的冠家,与冠晓荷一同为日本人做事,成为了汉奸。不仅如此,冠家还陷害钱家,致使钱家家破人亡。可惜最终祁瑞宣被日本人抓去,祁家陷入慌乱之中。

书中,祁瑞宣的爱国精神令人感动,他有知识有能力,却没有投靠日本人,祁瑞全更是直接上前线与日本人搏杀,他们虽然没有锦衣玉食,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截然相反的是,祁瑞丰和冠晓荷根本不关心国家存亡,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见风使舵,成为日本人的走狗,甚至不惜以陷害他人来提高自己的位置,这种人真是可恨!

一个国家能否强盛在于这个国家的人是否热爱自己的祖国。这让我想起曾经学过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是真正的英雄,宁愿跳崖牺牲自己也要保卫祖国,他们虽死犹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爱国英雄:王二小、刘胡兰、董存瑞、杨靖宇……他们懂得“有国才有家”,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这本书真是给我极大的震撼。它让我认识到: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孩子,但只要多积累知识,怀揣一颗爱国之心,将来就一定能为祖国打造出更美好的前程!

读《四世同堂》有感 篇3

记得我看完舒先生的《四世同堂》后恰是某个冬日的黄昏。朔风已止,冰雪早融,残阳的余晖成了地上的阵阵落红。一句话总在脑中萦绕,总在心头翻涌: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这部血泪的结局末句美好的让我心动,白描的叙写成全了“青”“静”的胡同,也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北平的萌动。

战乱时的北平与我隔了多远呢?很近,不过百年的光阴荏苒,再也不用穿越了古国数千载的风声去寻觅感动,再也不用跋涉了他乡逾万里的征程去探求忧忡;但又很远,超过数辈的梦魇辗转,再也无法亲眼目睹,再也无法亲身体会。不过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我细细摩挲过每一书页的字里行间,切切读过每一铅字的沧桑厚重,掩卷后也深深沉思过每一人情的独特鲜活。这是一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无数原本平凡的人们倾情上演的因战争牵扯而勉强存活的悲剧,属于北平、属于历史的悲剧。它真切又无奈地刻画了被逼寻死的商人、冷眼旁观以致误入歧途的学者、市井势力的妇人……这人间的大戏台如何能与文氏夫妇戏台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小人间相媲美?这红尘太苦太污太锦簇,这人情总浮总疏总麻木,每个人一定要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还需挣扎辗转于炮火烽烟、枪林弹雨的炮烙,兀自坚守珍重。可是当那一场远去的战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淡去痕迹时,“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经历了战火硝烟后的平静带走了那些属于战火疲惫的时代疮痍。流年分明安然无恙,山石草木依旧毫发无伤,只是曾经许过诺言的城池在低过屋檐的光阴里早把韵味深藏。

战争只是增添了人世常有的悲欢离合,北平还是北平,人们依旧是人们,仍要绕着锅台打转儿,哄着怀里膝下的孩子防着哭了病了。年节里,剩下的人们仍会聚在一起就着白茶缸子,说着不变的家长里短,大口灌着碎茉莉花茶叶沫子沏的茶水时街上正好传来叫卖的吆喝。夏天里,仍能在祁家大院里的枣树下乘凉、赶象棋。北平这座城池特有的美景仍然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向往、渴慕。

这场灾难,让多少人成熟,让多少人觉悟,让多少人失去生命,又让多少人坚定了努力活下去的信念?我不曾知道,无从知道也无从探觅,只是私自心下想着:经过战火洗礼、经过灾难砥砺的民族一定更能珍爱和平、好自珍重。

于是,风带走了历史,唤醒了新的希望。北平草木心,笑着活下去。

读《四世同堂》有感 篇4

在高三寒假的时候,我就已经接触到了老舍在先生的《四世同堂》,由于要高考备考,我只看了第一部《小羊圈》。高考过后,也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继续读完这部书,直到现在进入了大学,终于有了时间,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拜读。

读完这部书后,我感触颇深。对于现在人来说,“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幸福,一种美好。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写了一个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爷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于战争,他的这种幸福被敌人强行夺走,这一份美好被破坏殆尽,搞得兄弟之情在利益和权势面前不堪一击。其实像老舍先生笔下的这种家庭在当时很普遍的,人的本性可能本来就有好有坏,但是如果没有战争的迫害,那些为了生活得更好的汉奸和出卖国家的背叛者或许就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会成为国家的蛀虫。《四世同堂》的人物刻画得十分入木,当我看到瑞丰成为汉奸之后,真为他的所做作为感到羞耻,反观瑞宣跟瑞全,同样在一个四合院里长大,他们却有着自己的信仰,宁可入狱受刑,也不会做出危害国家利益的事,他们一腔热血受到敌人的迫害时仍然对祖国的的未来抱有希望。小说中的这些小人物所反映的就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本就清贫困苦,在敌人的铁蹄下,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我甚至能感受到他们那种无处诉说的愤怒、恐惧和无可奈何。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故事结尾了,战争结束了,没有喜悦,只有悲壮。 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感谢老舍先生给后世留下了这部中国的《战争与和平》。

读《四世同堂》有感 篇5

最近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深深被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字魅力折服。思绪飘荡,仿佛穿越了时代的长廊,回到了那个年代,书中跃然纸上的人物似乎已出现在眼前,我看见了主人公……

起风了。

瑞宣推开门,落叶飘满了整个街道,地上也积了一层,快要遮住了马路原来的颜色。风还没有停歇的意思,一个劲儿扯着那棵大槐树,似乎想要将枯叶吹个干净。

瑞宣猛地打了个颤,想把木门关上,一眼看见门上斑驳的印记,想起那对丢了的门环,不知做成了什么,也许早已成了枪炮子弹,撕裂了同胞的身体。如今的胜利,正如他当初坚信的那样,这终究摧不毁这个民族的灵魂,哪怕有蓝东阳、冠晓荷这样的人。

他想起了钱默吟。自日本人来了后,巷子里的人,数钱先生首当其冲,遭遇了冠晓荷的无妄之灾,可在国家沦陷,民族危难之际,谁又能幸免,正如那句古话:倾巢之下焉有完卵。纵如蓝东阳之流也只能靠贱卖人格苟活,他们洋洋得意,自以为可以高人一等,却失去了更可贵的灵魂。哦!不!他们没有灵魂,他们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附带出来的残渣,这些残渣以前有,现在有,但他们绝不会成为主流,他们的猖狂是短暂的,盖不住钱先生们的耀眼光芒。钱先生是一个英雄,战士们在前线冲杀,钱先生以笔为戎,隐藏在敌人身后,就像埋在碳灰下的火焰,让这寒冬里不只有寒冷,还有温暖和希望。他为钱先生这样的好友而感到自豪。

想到前线的战士,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弟弟,瑞全。他感到一丝骄傲,祁家在这非人的时代终归出了一个血性男儿。此时,他不屑于去想另外一个弟弟瑞丰,对于那个弟弟,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悲哀马上便被瑞全的勇敢和刚毅占据。每当想到瑞全,眼前总浮现出他走路的样子,坚定的步伐,笔挺的身躯,两只手有力地摆动着,带动他晒得有点黝黑的身体向前走,前面,是透着亮光的地方。他浑身因弟弟而充满了力量。

他又有点羡慕瑞全,因为弟弟做了他想做又不能做的事。这时他终于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被家所困,想到了曾经的迷茫和现在的醒悟。不错!每一个人,只要他想,总能找到反抗的方式。小妞子拒绝吃共和面不也是无声的反抗吗?“小妞子,小妞子……”,他眼睛湿润了,默默在心底轻轻叫唤了两声。屋里传来了爷爷的咳嗽,把他的思绪拉了回来。他止住悲伤,身后这个家还在,他又有点欣慰,家还没有垮,他守住了。他知道,家的遭遇正是这个时代的写照,现在终于盼来了希望,国与家已经融为一体,早已血脉相连,如今,正一起迎接新气息的到来。

又响起了一阵风声。瑞宣照着声音望去,大槐树摇动着枝丫,飘落了一圈枯叶,他紧了紧身上的衣物,虽然有点寒意,却让人精神舒畅。他用力吐了一口气,看着自己呼出的白雾迅速消融在疾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