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尔》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法布尔》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法布尔》读后感 篇1
我最近看了一本《法布尔昆虫记》,知道了不少知识,还认识了“法布尔”这个人。
法布尔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学家。他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户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困,幼年时被送到祖父家寄养。7岁时,法布尔回到父母身边,并到村里读小学,后来法布尔家又几度迁居,他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
法布尔昆虫记一共有十册,我最喜欢看第五册《神秘的隐士蝎子》它主要讲了地球上大约有600多种蝎子。它们大多生活在非洲或者印度等热带地区,但法国南部也能遇到蝎子。有一个毒王蝎子被法布尔在铁网里面关了好几年才放走。
所有的小昆虫都斗不过毒王蝎子,但有些大昆虫就能斗毒王蝎子。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就像我弹琴一样,我本来是班里弹琴最好的,但这几天不行了。
我们从小就要学科学、爱科学,从小就要在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
《法布尔》读后感 篇2
读了《法布尔》这本书,让我收获非常大。
法布尔是著名的科学家,生物学家。小时候,法布尔家境不好,只好住在爷爷奶奶家里。因为附近有树林,所以有许多小昆虫,小动物,法布尔对此非常着迷,经常去抓昆虫,观察昆虫。有一次,他为了研究瘤土栖蜂如何捕捉象鼻虫,一直蹲在那里观察蜂,有几人经过,见法布尔蹲在那里发呆,便小声地说他是傻子。傍晚,他们再次经过这里,见法布尔还在发呆便骂他是个疯子,法布尔可不理他们,继续自己的观察。他为了研究粪金龟的习惯,习性,亲自把它带回家里饲养,还每天花钱去买别人家的马粪,羊粪牛粪给它吃。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是如此认真,如此的坚持不懈,最后攥写出了科学巨著《昆虫记》。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法布尔真的很了不起,虽然家境贫困,但是他通过勤奋自学,取得了自然科学学位和博士学位。想想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多好啊!而我们有时候却往往不知道珍惜把学习当成是任务,一有空就上网打游戏,真是太不应该了。
法布尔研究昆虫专心致志,坚持不懈,观察昆虫废寝忘食,不管他人闲言碎语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是我在观察昆虫 ,观察几分钟这种任务我都觉得很艰难,更不用说废寝忘食了,平时只要有人说我几句不好听的,我心里就会立刻觉得不满,很生气,跟别人争吵。平常做事遇到一点点困难就会退缩。
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法布尔那样的精神,坚持努力好好学习,最后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法布尔》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怪人”法布尔》这篇文章,读后我有许多想法从心底涌出。
《“怪人”法布尔》这篇文章讲述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所做的三件事:他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如何搬运死掉的苍蝇,观察了三四个小时;他爬上果树看蜣螂,看得忘了时间,直到有人喊“抓小偷”时才如梦初醒;他花一天时间,观察一块大石头旁边的昆虫。看完这三件事,我想为法布尔的“怪人”行为点赞。倘若我在学习上能如此专注、仔细,那么我的成绩会落于人后吗?
我身边也有一些像法布尔一样的“怪人”。我的同桌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作文,观察别人钓鱼,竟能一动不动地坚持一个小时;我的表哥读书看报能看上半晌也“醒”不过来……
正因为他们做事时特别投入,所以我的同桌才能写出好文章,我的表哥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态度决定一切!法布尔的“怪”就是一种态度,有了这样专注的态度,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以后我要向法布尔学习,像他一样“怪”,像他一样专心致志、投入地去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法布尔》读后感 篇4
法布尔先生的菜地里有许多昆虫。有红蚂蚁、圣甲虫、蝉、松毛虫、蟋蟀、萤火虫、螳螂、蝎子、黄蜂、蜘蛛……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昆虫是圣甲虫。圣甲虫是搓粪球的清洁工。为什么说它是清洁工呢。因为它会收集牛、羊等动物的粪便,将粪便滚成粪球,当作它们的晚餐。有一只名叫小丽的母圣甲虫,她还搓过像苹果那么大的粪球,而且她还邀请其它的圣甲虫一起共进丰盛的晚餐,多么好客啊。
我最不喜欢的昆虫是红蚂蚁。它们很懒惰,平时它们的工作都是黑蚂蚁宝宝做的。红蚂蚁经常偷黑蚂蚁的孩子,把它们当作奴隶,自己就什么活也不干。黑蚂蚁的妈妈就可怜了,因为它们失去孩子,它们肯定很想念它们的孩子。可恶的红蚂蚁,真坏啊。
让我最感动的是蝉。你们知道吗。公蝉是一名优秀的歌唱家,母蝉是不会唱歌的,但她会生许多蝉卵。小蝉要经过四次痛苦地蜕皮,而且在蜕皮过程中还要避开小鸟和蚂蚁,最后才能成为一只真正的蝉。但是成为真正的蝉后没有多久,它们就衰老而死了。
法布尔先生菜地里的昆虫给我带来了许多昆虫的知识,原来昆虫是那么神奇、那么可爱。我真想变成一只小昆虫,去昆虫世界里探索更多的奥秘。
《法布尔》读后感 篇5
生活在一个人类的世界里,我们难免会遗忘那些微观世界,而他不同。他,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他,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他,是奇迹的创造者。他,就是来自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是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
在《昆虫记》中,作者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透露给了人类,人类因此更加了解了昆
虫的真实的生活。法布尔的细心观察,对昆虫细致的描写让我们对昆虫有了更深的了解。如作者为捕获塔蓝图拉毒蛛,与诡计多端的对手斗智斗勇:我找来一根植物的主茎,在顶部绑一个麦穗,用做诱饵,在蜘蛛洞口轻轻地晃动。很快我就发现蜘蛛的'注意力被穗饵吸引过来了,开始谨慎地踱着步向麦穗走过来。我将这个家伙引出洞,确信它已
无法逃回洞中后,迅速抽开麦穗;蜘蛛见势不妙,过身嗖地朝洞口冲去,我当然不会让它逃跑得逞,抢在它梢把洞口封住了。塔蓝图拉毒蛛一时冒昧行事昏了头,
就连躲避我的捕捉也显得异常笨拙。最后我把它赶入一个纸袋,迅速封上袋口。通过观察,作者了解到塔蓝图拉毒蛛的生活习性。然而,塔蓝图拉毒蛛的厮杀场面更是惊心动魄:几乎同时,两只蜘蛛一跃而起,向对方猛扑过去。它们各自舞着长腿缠住对方,顽强地用上颚的毒牙厮咬。不知是疲劳过度还是依照惯例,角斗暂停了。双方从各自角斗的位置上撤退下来,但是都保持威慑状态。最终,角斗失败的一方会被胜利一方从场心抛出。它必须承受失败的厄运,它的头颅被撕开,成为征服者口中的美食。一场昆虫间的角斗通过作者巧妙地描写,活生生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从字里行间中,让我看到了作者那份孜孜不倦、永不罢休的精神。细致的观察,精彩的叙述,细腻的描写,怎么能不使我们对《昆虫记》着迷呢?在生活中,我们要与微观世界融为一体,尊重它们的生活习性;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法布尔那种不把事情弄清楚就不罢休的钻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