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珍珠泉》教学反思

2025/08/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珍珠泉》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珍珠泉》教学反思 篇1

一、音乐、画面,让孩子的心灵诗化

一篇美文对孩子的心灵的“诗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过程,这种影响既有感觉、思想认识等因素,也有表达情感的语言和方法的因素,这两者是融合着的,因此它对学生心灵的“诗化”是全面的。“心灵诗化”的过程也是人文化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垫底的过程。这一课例中,音乐、画面的引用为学生心灵的诗化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桥:

课开始,通过出示美丽的珍珠泉画面,将孩子们带入美丽的珍珠泉中,再通过描述珍珠泉的美景让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珍珠泉真美啊,珍珠泉实在太迷人了”,接着让孩子们借助音乐和画面在静、清、绿的水中和有趣的泡泡里徜徉,他们看着美丽的画面,聆听着泡泡的声音,感受着这所有的一切,这样,美丽的珍珠泉不知不觉地从孩子们的视觉中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 、对话、感悟,让孩子在珍珠泉中遨游

1、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的语文学科,它的课堂教学就是对话,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它强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民主展示、宽松融合、认真对待、自主发展。这一课例中,老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与学生同欢乐,同思索,不时地加以引导。比如:

师:为什么说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而不说射下呢?

生:射下表示太阳光直射,而这里因为有密密的树叶遮挡着,太阳光不能直射到。

生:太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有些光线被遮住了,有些光线穿过缝隙,找到地上,所以用筛下一束束金光。

师:你说得真棒,我想你一定也能把它读好。

生: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

在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只有如此,才能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珍珠泉。

2、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重文本的整体感悟,重语句朗读熏陶。

文章的主旨在一次次的阅读中,一次次的朗读中得到感悟,得到情感的体验,在体验中师生完成了文本主题的'生成。为了突显“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所蕴含的情感,我安排多次出示这句话,在整体感悟中第一次出现,而后又分别出现在感受完水和泡泡里,最后回归整体时又再现它的身影。通过这一系列的在教师的导语中,在学生的感悟声中反反复复的朗读、交流,学生的情感愈来愈浓,愈来愈强烈,这样学生的情感和美丽的珍珠泉融为一体,不知不觉中他们的情感徜徉在珍珠泉里了。

《珍珠泉》教学反思 篇2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以下特点:

1、抓住泉水的特点领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老师们介绍珍珠泉的水有多美,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泉水的美。

本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接着我借助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过程的有趣,为学生的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珍珠泉》教学反思 篇3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很强,对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段的感悟一定要读进去,实现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强调的是学生倾心阅读、潜心思考、真心与文本对话,实现逐步解读、慢慢开朗,直至最佳!

《珍珠泉》一课写到水清的句子是: “水是那样深,又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师: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泉水很清呢?

生1:从“水是那样清”的“那样清”能看出。(学生抓住了“那样”来体会)

教师(不满足):其他同学呢?

生2:珍珠泉的水“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也不错了,读书来整体回答)

师(引导深入):能具体谈谈你从哪体会到泉水的清吗?

生3:能看见潭底的石头、沙砾和树叶,所以说水很清。(抓住了“潭底”的景物)

生4:老师,我给他补充,看清的`是潭底青褐色的石头、细小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师:你的补充真了不起!(面向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5:这潭水很深,在那样深的潭水中能把潭底看得清清楚楚!潭水非常清澈!

大家啧啧称赞。

师:别忘了,“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还能看见“青褐色的石头”、“发黑的树叶”;还能看清细小的沙粒。可以说泉水——太清了!(师生同声)

师:再读读最后一句话是不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泉水很清。

生读“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似乎水清显而易见,真正懂得却并不容易。我们看到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地感悟,实现立足整体求解局部的最佳效果。

《珍珠泉》教学反思 篇4

你去过珍珠泉吗?那里是有名的金陵四十景之一,景色可美哩。星期六一早,我们在老师带领下来到这里游览。

下了车,我抬头一看,多壮观呀,高大的石门是用大理石砌成的,那波浪似的琉璃瓦门顶,更加衬托出它那雄伟的气势。门顶的石框中,刻着三个刚劲有力的金色大字:珍珠泉。进了大门,到处是鸟语花香。你看,垂柳随风摆动。真像诗中写的那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小草和野花上还保留着夜里的痕迹:露珠。它们像一个个顽皮而又可爱的孩子在滑滑梯,用手轻轻一碰,就滑下来不见了。我们走到一座小石桥上,桥下的溪水从山里流出来,清澈见底,甚至能看见泉底的沙石。

最有趣的还是要算看泉水吐泡泡了。因为珍珠泉最有名的是泉水从地下喷上来,像一串串珍珠往上涌,所以叫珍珠泉。我们站在石头上,看见泉水从地下不停地涌上来,翻起了许多小泡泡,真好玩。老师告诉我们,在大家鼓掌和引吭高歌时,喷珠会越来越多。于是,同学们都站在亭子上、石头上,对着泉眼使劲拍手欢笑着。一个同学突然指着前方水池里大喊:快看,快看!来了,来了!又上来一串串!我看了觉得很奇怪,水里没有什么呀,不妨自己也来试试。我便站在石头上拍手大叫,突然,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在一个劲地冒泡泡。我的'掌声停止了,泉口也停止了冒泡泡。

为了使泉水不停地涌上来,同学们使劲拍手大叫起来。这回水珠比上次冒得更多了。喷珠有的像大鱼吐水,轻快地冒出一串串水泡;有的像一串珍珠,上升到中途又歪下来不见了,有的像大大小小的珍珠穿成一线,在水里游戏;有的像害羞的姑娘,半天才扭着身子飘上来;有的像喝得酩酊大醉的醉汉,摇摇摆摆地晃了上来,一下子躺在水面上,睡起大觉来;有的哎呀,多得说也说不清。

为了使更多的人来珍珠泉游览,这里已开始建设游览景点,如珠泉茶社、青风亭等等。珍珠泉真是太美了。

【简评】

一篇文章只记一景,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多数同学在写这类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内容十分单薄。

吕薇薇同学的《珍珠泉》一文写了珍珠泉一景,却不给人以单薄之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能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珍珠泉是金陵的四十景之一,作者先总写它周围的环境,对珍珠泉起到了衬托作用。

其二,抓住特征细致描绘,珍珠泉与其他泉水的不同在何处?如果写不出这一点来,文章给人印象不深。本文紧扣住泉水一拍手就冒泡这一特点,尽情地抒写了同学嬉戏的情景,内容当然十分生动。

其三,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描绘泉水的形态。如,喷珠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害羞的姑娘,半天才扭着身子飘上来;有的像喝得酩酊大醉的醉汉,摇摇晃晃地晃了出来,一下子躺在水面上,睡起了大觉来。这些描写准确地抓住了珍珠泉的姿态,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珍珠泉》教学反思 篇5

《珍珠泉》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泉水又绿又深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内容浅显、语言优美。课前,我让学生根据布置的前置性作业自读自悟,拓展一些关于泉水的知识,并且提前理解课文中的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样课堂上老师只作点拨指导,以达到教少学多的目的。

教学时,先是小组汇报自己课前所收集的关于泉水的资料,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然后进入课文的通读部分,因为课前已经让学生做好预习,所以直接找学生起来朗读课文,之后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对于珍珠泉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进行思考,读完之后都了解了珍珠泉的哪些地方,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分享。这一环节,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引导和朗读,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

全班一起了解珍珠泉的位置,一起观看珍珠泉四周的环境,探讨珍珠泉泉水的特点。泉水的特点是:绿、深、清。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泉水的青、绿,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

由于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和对孩子们的知识储备不够了解,致使这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任务。有趣得水泡和作者对珍珠泉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由衷热爱还没有进行。

通过这堂课,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生本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于课堂的把握上,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上,对于课本知识的了解上,对于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对于学生课下的培训不够完善,小组合作的模式孩子们显然还没有适应,小组长的领导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进行深入的思考、努力的改正。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生本教育值得我们付出。

《珍珠泉》教学反思 篇6

《珍珠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选编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要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交流,体会珍珠泉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却把这篇略读课文当做精读课文来讲了,对教材的解读不深入,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时间利用不到位,导致没能完成教学任务。课后其他老师与我进行了交流,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自己也对这节课进行了如下反思:

首先导入环节不够简洁,让学生说说我国有哪些神奇的泉以及各自的特点,结合课后资料袋教师图片展示,这个环节花时过多,可将资料袋放在课后作为拓展;其次三年级虽然字词教学仍为重点,但对于一篇略读课文来说,把字词单独拿出来教学,部分字词还配以图片展示讲解,例如:“青苔”、“蕨草”。从重点字词到重点句子,还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读,花时同样过多,这样的字词教学在一篇略读课文中是不需要的,导入和字词两个环节花时过多导致课文内容的学习时间不够,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在课文细节的处理上还不够成熟,对于重点内容的挖掘不够深,语言训练点也没有很有效地进行拓展。

通过这节略读课文的教学,我和许多老师进行了交流,自己也进行了许多反思,从中我也收获了很多,以后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做到有效教学。

首先,有效的导入,略读课文的导入应该简洁明了,一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学习内容的关注。二是能准确切入学习的内容,指向该教学活动目标的核心。

其次,教学时,教师要还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重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先理清文章脉络,可尝试归纳每一自然段的大意;《珍珠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美情深,教师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品词分析中欣赏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景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读中品尝到美的愉悦,同时得到美的熏陶。

最后,突出重点,体会泉水的特点及水泡之美。本文重点写了泉水绿、深、清的三个特点,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语言环境,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说话写话练习。对于一些不同常规的用词点,教师应该适时点拨,带领学生去体会,例如“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中的“筛”字,为什么不用“照”、“射”呢?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用词之精妙。

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做适当点拨、指导,各个环节做到有效教学,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今后自己在教材的研读上还要不断深入,在教案的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实效,环节设计不仅要有效更要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