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2025/08/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1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为了“激活”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的生命意识,提前一周我让学生在校园里、在家里以及社会上寻找有生命的动植物,让他们认识到动物、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有生命。他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的朋友。课上我让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动植物的生命。并每生画一幅有关生命的想像画,在班上介绍自己的画,比一比谁的想像力更丰富。亮点二:从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人与动植物共存,感受生命的意义。

活动一:首先观看一个从陆地,空中,海洋,等方面来展示生命之美,感知世界因为有了生命才更美丽的小影片。并让学生谈感想,并说一说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学生猜想,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这些美丽的动植物,那世界会变成怎样呢?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活动二:让学生讲述自己与动植物朋友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懂得关爱和善待动植物。最后通过寻找不和谐的音符,让学生表达对不能善待动植物现象的愤怒,初步感知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值得珍爱,从而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生命意识,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整节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了生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我们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不足之处:

1、课后没有及时和学生进行反思。不论是老师或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的结束时,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让反思成为下一次课取得成功,进步的前奏。

2、课堂内学生动的还不够。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2

为了能比较细致地描绘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使其具有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观念,本文以课堂叙事的形式,呈现教学案例。

一、案例实施环境

“游遍天下,不及塘栖廊下。”“商贾齐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塘栖之宝地也……”“塘栖之水乡情韵以古桥、流水特色人家、特色小吃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故事。”但时过境迁,往日的旧迹已萍踪难觅。广济桥、七环连桥、小桥流水已是陈年旧迹,美人靠,牌楼,廊坊也已成为历史的迟暮,茶余饭后的聊资。水乡的遗韵也只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中依稀可现,家乡的记忆也在韶华遗逝中渐渐模散了。)

《品德与社会》课中,与孩子们谈及塘栖的种种好处,也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孩子们虽身处此地却无从谈及,更不用说为家乡而自豪之类的话,这一节“家乡真美丽”的课似乎可以在不了了之中草草收场。孩子们的议论也令我痛心不已。小莫里悄悄地对同桌说:“塘栖和别的地方没什么不同啊!”冯稣则干脆说:“还不如上海好玩呢?”金鸣阳似乎懂得很多:“我去过同里、乌镇,那里才叫水乡呢,到处是老房子,石板桥……”“还说是花果之地,鱼米之乡呢?什么都没有啊……”面对这些言论,我能说什么呢?

从他们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可观可感的层面,认识较为肤浅和片面,对上面这段文字的描述不理解,“真的古塘栖有如此之美,现在大不一样。”但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否认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让儿童在与课程文本对话之外,与生活进行对话,与社会进行对话。使儿童对生活所知所感与文本互融共通。实现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案例过程实录(叙述整理)

又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我为了实施这一寻访计划作了精心布置。我把全班28人,就近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塘栖的特产、塘栖的建筑、塘栖的名人、塘栖的历史四个板块,要求通过询问、调查、访谈、查阅书籍和史料、上网等方法、途径,全面查找塘栖的风土人情。

孩子们听了都忙活开了,有的定时间,有的约地点。

一周后,我们组织学生对调查情况进行了汇报,还没走进教室,就见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高声谈论着什么,还有的已按耐不住,急着为上课准备物品。教室里乱乱的,每一个人好像都很忙。见我走进教室,平时寡言少语的朱亚微一站在门口对我笑眯眯的,尤显得可爱。大家都朝我围过来,七嘴八舌,七手八脚乱起来。看到这个情景,我知道这节课肯定有戏了,我示意他们坐下来,上课铃声接随而至。还没等我师生问好,小莫里就站了起来,这节课看来只能在匆匆忙忙中开始了,她脸上似乎很兴奋,一改上节课沮丧的表情,只见她打开一本蓝封面的笔记本,说:“我们组,八位同学调查的任务是‘塘栖的特产’,我们问了我妈妈中学里的一位地理老师,他告诉我们,塘栖的特产其实很多,水果有塘南枇杷,茭白、磨菇、荸荠、桔子、超山的杨梅、梅子等。”和莫里同组的范嘉其,楼肖航根据介绍忙着传递图片和实物样本,一边还指手画脚起来,看来挺有默契。莫里继续介绍:“水产品有丁山河的鲢鱼、黑鱼、扁鱼、鲫鱼、东塘三白潭的青鱼。”她一路说着,一路比划着,显得很兴奋。“什么是……是‘青鱼’啊?”突然,一个怯怯的声音传来。我接过他的话:“青鱼,又叫乌青鱼,和草鱼、鲢鱼、鳙鱼(包头鱼)称四大家鱼,东塘三白潭的青鱼养殖面积广,产量多,制成的青鱼干、青鱼片袋包装畅销全国各地,十分有名……”没等我说完,同组的杨洋就大声叫起来:“对!对!”显然他已耐不住寂寞了,他接过我的话茬说:“我的家乡在东塘,听我爸说,青鱼最珍贵的地方在鱼尾,肉嫩鲜活,鱼尾还有活血散血的作用呢!我爸爸这老风湿,经常吃的,挺好的。”接着,他在大家的掌声中,欣然坐下。他们组剩下的陆斌,金鸣阳等介绍了塘南的枇杷、超山的杨梅的特点,其中,塘南的枇杷还拍了一些照片,都一一做了展示。

还没等几个小家伙说完,同组的仲易已把手举得很高,没等我示意,已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介绍起他的成果来了,朱亚微也乐滋滋地跑上来,为他当副手,仲易清了清嗓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说:“我向大家介绍塘栖的小吃,我的内容是我奶奶讲给我听的,我奶奶说,塘栖有四大风味小吃?刺毛肉元、细沙羊尾、猪油八宝饭、锅巴汤……这些小吃在圣荡漾菜场都买的到,我们组已经调查过了,还问了卖的人怎么做的呢!”朱亚微这平时一声不吭的家伙,今天却一反常态,异常兴奋,四大风味小吃图片的展示一个不错,还逗得大家个个喜笑颜开。他的表现赢得了大家一致欢呼,他更卖劲了,把拿图片的手举得更高了。这几种平常大家见惯,吃惯的小吃,今天却变得神乎其神,特别那细沙羊尾,汇得真让人垂涎欲滴,掌声又开始此起彼伏。在大家的掌声中,仲易和朱亚微同时向大家敬了个队礼,心满意足地走下讲台。忽然他俩又折回身向我跑来,手里多了两个盘子,原来这几个机灵鬼不仅拍了照,还带来了实物──细沙羊尾,刺毛肉元,说是给我品尝,看来还挺有心的,看着下面二十多双眼巴巴的眼睛,我只能推却了,僧多饭少啊!

沈志炜似乎很有绅士风度,等大家闹完了,才慢条斯理地站起来,开始他们的发现:“我们组调查的是‘塘栖的建筑’,我们八个人花了好几天时间找《塘栖镇志》,终于在一位老爷爷家里找到了,从‘塘栖镇志’上,我们知道了塘栖从公元前602年前后开始建镇,始为塘西镇,属钱塘县;隋朝开始改名为‘塘栖镇’,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了。塘栖的建筑与安徽的建筑相似,依水而建,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民国初年,塘栖就有七十二条半弄堂,游塘栖一圈,雨天不用打伞。河边建有美人靠,供游人休息,观赏,塘栖最大建筑群为劳家别院和汪家里弄,其中劳家当年富可敌国,为塘栖首富……”他一边介绍一边出示他拍的照片,美人靠,中心街里弄一应俱全。他像一个历史学家娓娓道来,这些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奇闻”引得孩子们交头接耳,啧啧称奇。沈志炜接着说:“由于旧城没造,大多古代建筑都被拆了,只剩下市新街和八字桥剩余几间老房子,大家可以在有空的时间去看一下。市新街还遗留着“子孝女贞”牌坊,听我爸爸说,这牌坊在清朝初年建造,分三层,都用手工雕刻,十分美观……”几个住在市新街的孩子也大声附和起来:“是的是的,我经常在那里玩,有很多老房子,原来那是我们家乡的宝贝啊!”自豪感油然而生。经他一提醒,孩子们忙开了:

“原来这些就是我们家乡的特色啊!”

“我们家河边有一些石头围成的河岸,也是宝啊!哈哈!”

“我们八字桥边的木头椅子,原来叫美人靠,真有哪个美人靠过吗?前几天爸爸还想把它砍了发煤炉呢,原来是古代的文物,我得回去和爸爸说说了,让他不要砍!”

“那可破坏文物啊!要被抓起来的!!!”

“牌坊干什么用的?”

“大概打牌用的吧!?”

“我们水北小区还有一块碑呢,我爷爷说,是清朝一位叫乾隆的.皇帝写的,叫乾隆御碑。也是文物吧!”

“这算什么,我妈妈说在塘栖一中里有一个水南娘娘坟,据说是宋朝小康王落难时为一个叫水南的姑娘建的。”

看来孩子们并不是不知道,而是没有开窍。

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沈韵雯开始在乱哄哄的情况下代表自己的组向大家介绍起“塘栖的名人”:“大家好,我代表我们组八位同学,向大家介绍塘栖的名人,我们资料来源是网上。”说完,她熟练地把软盘插入计算机,操作起鼠标来,第一个出现的是吴昌硕,以及生平成就都有文字介绍,接着有汪建琛,史孝德等内容全面、不一而足,引得孩子们面面相趣,目不瑕接。

正当我准备让徐小云组汇报时,计越凡举起了他很难得的手,我示意他来说说,他却朝着沈志炜,大声地说:“我来纠正一下沈韵文同学的错误,吴昌硕不是塘栖人,而是安吉人,他是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晚年住在超山,我爷爷的爷爷和他是好朋友,和他经常喝酒,我爷爷告诉我,吴昌硕死在超山,葬在超山脚下。”他言语中带着几许骄傲和满足,我示意他坐下,他却又转向大家,大声地嚷起来:“我家还有吴昌硕爷爷的画呢?很值钱的。我爷爷说,这是吴爷爷送给我太公的,是我家的‘镇家之宝’。”天机一泄露,讲台下一片哗然,显然计越凡最喜欢这种轰动的效果,在大家的惊羡声中,坦然坐下。

接着教室里开始乱起来,借资料看的,相约放学后去亲眼目睹的,讨论的不一而足。连我班里最没心思听课的谢斌也有兴趣和同学约好去看一下沈志伟介绍的牌坊。比起上节课的死气沉沉,大家显然兴奋了许多。

通过这堂课,他们知道了很多。他们了解了塘栖,找到了塘栖的特色,作为一个塘栖人而感到由衷的骄傲,这正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并且我达到了。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二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其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从众心理的认识,如果就教材提供的案例来展开教学,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往往是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打瞌睡”,因而想让学生认识从众心理并达到教育的效果,应该从学生中挖掘典型案例。于是,我结合平时对学习生的观察列出了许多种学生中的`从众心理现象让学生辨别。

到了八年级,上课时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少,是不会吗?私下里问学生,学生回答说:不是,是因为大家都不举手,无形中,那会的也不愿举手回答了,就这一现象,我问大家这是什么心理,大家说:从众心理。我顺势问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的同学回答:不利于我们开发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不利于学习成绩提高等。

以上列举的消极的从众心理案例,这样的教育不全面、不完善,我又举出了积极的从众心理,正面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从众心理。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4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5

由于本课时涉及面很广,蕴含着大量的社会历史信息,所以,教师能借助教材、相关图片、视频、网页及课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的社会文化历史内容,梳理清楚生活和历史之间的联系及发展脉络,进而形成较为明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理解和看待一个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历程。

教师能做到学生的兴趣点与问题紧密联系。让学生找资料、说感受,积极引导进行思考和分析,学会在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传统与变迁中认识和判断生活和历史的关系。

生活就是学习。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到,我忘记了;我看到,我记住了;我动手,我理解了。”所以,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反映了儿童的需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案例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为目的。教师坚持“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教材”不是唯一的资源的原则。实施“学生已有的经验“、”伙伴间的合作分享”、“家长提供的.信息”、“课堂生成的现象”、“街头现成的场景”……”等都成为了促进孩子学习、帮助孩子成功学习的资源。做到台上台下、校外校内互动起来了。

在这课时里,透过服饰看社会,感受服饰文化的博大,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是本单元《追根寻源》的主题,是新思品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性”教学原则,也是本课例的一大亮点。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6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能力的课程,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我们品德课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我们的课堂中,可以把生活中的知识有意识的`渗透其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与学科知识的有效结合,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充分利用教材,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了解了通信的方式和分类以后,我在“联系生活、选择通信”中安排了一个交流活动:

1、在虎年元旦和春节之时,你和你的爸爸妈妈用什么方式给谁表达了自己的新年祝福呢?

2、举例说一说,你或你的家人曾经用过哪一种通信方式,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了事先调查的内容。因为有课前的调查活动铺垫,介绍的是自己和家人生活中真事,学生介绍起来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与选择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触及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