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爱习作提供的名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故事,就发生在童年的海边。童年的海边,有许多五彩的贝壳,闪耀着纯朴而天真的色彩。童年的我,是这些五彩贝壳的主宰,尽情地在海边的沙滩上玩耍追逐。
童年多彩而斑斓的日子随风飘呀,飘呀,它扎根于天空、河畔、还有青草地……天空是我的帐篷,青草地是花地毯,流动的河水是跳跃的心灵,而我则是一只小小鸟,在天空中任意翱翔。曾记得,剪刀似的春风,裁出了柳条万千,春风中洋溢着鸟语花香。于是童年的梦,便随着风筝一起飞翔,随着奔忙的蜜蜂一起跳舞,还有花蝴蝶和我作伴,小狗们在我身边追逐,映山红的微笑最惹人喜爱……一切的一切,充满着青春的生机与盎然。
童年的梦,就像在昨天。曾记得,和小伙伴们一起手拉手,一蹦一跳地,嘴里不时骄傲地念出几句刚学会的唐诗;曾记得,手拿映山红,悄悄地从伙伴身后迅速地插到他头上,然后大伙跑开,边跑边笑,那笑,是天真无邪的笑;曾记得,炎炎夏日的夜晚,在树下乘凉,和小伙伴们逮萤火虫,放在瓶里,一闪一闪的;曾记得……曾记得轻轻地和小草低语,却不料春姑娘离去了只留下天真的泪水,化作蓝天白云的笑料。于是,夏天,江南的小桥流水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游泳时节,和小伙伴们一个个光着脖子“扑通、扑通”地跳入河中。至今想来,仍然回味无穷。当秋天拾起夏的礼物---落叶时,丰收的季节来到了,伴着大人们的喜悦,伙伴们可一同吃着美美的果实。作为一个孩子,总是期盼着南方少有的雪天,于是,总是焦急地等待着雪的到来,南方的雪,确实很温柔,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孩子,雪花慢幽幽地,轻轻地扑在红扑扑的小脸蛋上,顷刻化作响彻大地的纯真的笑声,笑声流落在大人们的睫毛上,用手轻轻托起,便爆发出粗犷而纯朴的笑语。
雪,是洁白的,是晶莹的,是美丽的,是纯净的。童年的日子,就像雪一样的洁白与纯净。童年,是一场梦,朦胧却真实地印着蹒跚。尽管苦读寒窗的我,已走过她很远,然而,在这纷繁的大千世界里,仍令我向往童年那一片纯洁的天空,追溯着童年的自由与纯洁,尽管她离我而去,但童年的纯真将化作永恒存在我的心中……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等待游戏的童年”听到这句歌词,你们就知道我要写什么了吧。每个人都有小时候的快乐和童年,小时候想长大,长大以后就想回到童年。童年是快乐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二年级时,我的姐姐王然姐姐回家来了。那个时候是春天,风特别的好,我特别想放风筝。星期天,就叫外婆和我去买风筝,我仔仔细细的看了看那些风筝,突然,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了一只大大的身上五彩缤纷的凤凰,它就像一个身穿五彩霞衣的姑娘。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冲慢了兴奋和高兴。心里想:太好了,可以放风筝了,我想一只快乐的小鸟,快乐的飞回家了。
把风筝小心翼翼的放在了一个很大的箱子里,很怕它哪里会烂。心里想:如果烂了,即不能放风筝了,而且还很难找一个怎么漂亮的风筝啊。整个晚上都沉在快乐的彩云里。时间的列车开的真快。好像刚刚才闭上眼睛睡觉就天亮了。我早早的起床了,心里和昨天一样,怀着兴奋和开心的心情去放风筝。我的姐姐王然姐姐听见我要去放风筝了,马上从床上爬起来问我是不是要去放风筝,我对姐姐说:“是的,你要去吗?姐姐说:“要去,要去”。她马上穿上衣服,用最快的速度洗脸、刷牙。整完以后,我同学看见我要去放风筝。而我又看见她手里有一只美人鱼,蓝色的,也很好看,但是还是没有我的彩凤凰好看。我跑过去说:“我们一起和我姐姐放风筝吧”。她说:“走吧”。
姐姐说:“我们到那座小山包上去吧”。我们说:“恩,上面的风一定很大,一定很适合放风筝的”。我们二话不说,就向那座小山包走去了。弯弯曲曲的小路上,镶嵌了许许多多的小石头。我们爬呀爬呀,汗水一滴一滴的从我们头上掉下来,像一颗颗雨滴,从云彩里掉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们走了十多分钟,终于到了。我们便把风筝高高的放起来。我的凤凰在蓝蓝的天空飞舞着,像一个会跳舞的姑娘,在天空娥娜多姿的跳着舞呢。而我同学的美人鱼像一只会飞的鱼,不,应该叫龙。太阳很快的就下山了,天边的彩霞真美啊!和同学告别以后,我们各自回家了。回到家里,我还在怀念我们放风筝的情景。
现在我慢慢长大了,还忘不了童年和同学放风筝的情景。这件和同学放风筝的一件事,深深的已经印在我的心里。童年真的很快乐啊!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3
自从学过威尼斯商人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莎士比亚的戏剧。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觉得他的语言是很风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译成中文以后。虽然读起来可能在某些地方会觉得有些可笑、有些夸张,但那却是在影射我们的生活,这其实最真实的。
再来说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
我想这句话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么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来不公待遇的人吗?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旧忠诚的人吗?莎士比亚告诉我们:当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抛弃真情的人么,不惜工于心计的人么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情感而去统领这个世界的话,那一定是冰冷黑暗的。
武断却不是傻瓜的李尔王——
书的前一部分,写考狄利亚是三姐妹中最爱李尔的,却因为她没有虚假而华丽的词藻而遭到父亲的摒弃。我很气愤,觉得李尔终究会遭到报应的。果然,他最终被只爱财富的“好女儿”折磨得发狂了。有一点点解气的`同时,我却开始并不憎恶李尔了。因为当他流浪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开始意识到考狄利亚的真挚和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的卑劣时,我已经感受到了他心灵的柔软,尤其在他决定与考狄利亚同死时。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爱的。
与李尔对比他的两个大女儿,就卑劣的多了——
虽然同样是难逃命运的惩罚,但她们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她们的人生里没有亲情,也没有爱情,只有相互利用、相互伤害,去追求自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利益。我想这样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当然书中还有一群从始至终都象征着正义与美好的人们,这就包皮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亚
对于考狄利亚,我只能用完美来形容了,不知道是因为她真的没有缺点,还是李尔王中丑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亲,狠毒而虚伪的两个姐姐,考狄利亚是善良、诚实、懂得真爱、盛气凌人的。虽然她的戏份很少,但一定是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因为善良而拥有气质的,这样的气质是容不得半点虚伪的。好人该有好报,我本以为她可以高贵地生活在法兰西国王身边,但很遗憾,这样一个女孩最终还是因为为父亲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难道善良也有错吗?也许这是悲剧中注定的吧——把美好的毁灭掉。
我想,李尔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不能接受的,但也许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只是我还没有看到过它的黑暗。我不知道当自己走出校园以后会面对着怎样的世界,我都希望远离谄媚和虚伪,坚守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纯真,不去做因为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许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做到这很难,但不经历谁又知道善于恶,伪与善的标准呢?
向真诚的考狄利亚致敬!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4
从文字的层面看,路遥的《人生》,文字是朴实的,易读的。读路遥小说不像读鲁迅,张爱玲小说那般吃力。也侧面说明了三人对文字的追求的不同。鲁迅文字文白夹杂,文字使用准确而精炼。文白的切换还被用在新旧对比的区别上。比如狂热人日记中序言写狂人已经病好是文言写成,代表旧的。日记正文是新思想是用新白话写成的。张爱玲的文字则来自明清小说旧白话。人生的文字中看不出路遥加工的地方,我想可能正是他想要做到的。因为从后面内容和时代上看,路遥应该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农村有更大影响力。加之当时受教育的知识分子仍不算多。
从探讨的问题上看,路遥要讨论的问题很明确,就是农村的知识青年该怎么奋斗?是一心向往城市,关心国家国际大事,还是热爱吾乡吾民,扎扎实实为家乡做贡献。显然,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后者。
和两个女主角的爱情就是象征。巧珍在高加林低谷的时候给了他安慰,但却无法和他沟通思想,只能和他讨论庄稼地里的事情和母猪生了几头小猪。但她又是如此善良,即使在高加林抛弃他转而爱亚萍的时候,还只是偷偷自己伤心不愿意憎恨高加林。亚萍正好相反,她可以和高加林讨论国家甚至国际大事,甚至在新能源的问题上看法让高加林都感到佩服。她也是真心爱着高加林,但她也有自己的问题。她对农民的身份有歧视的一面,虽然她最后表示即使高加林一辈子是农民她也愿意跟随,但那明显有冲动的成分。这也是为什么在高加林没有成为记者前她没有表露对他的爱。另外她有小姐脾气,会因为小事情发脾气。当高加林面临两份爱情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亚萍。从结局作者对这个决定是批评的。因为选择亚萍的一个理由是亚萍和高加林说她们家要去南京发展,而且通过她父亲的关系可以把他也调到南京去。他们一起憧憬着去南京后一个做主播,一个做记者。可惜到最后高加林被打回农村,得到消息的时候,他才发现他真正爱的是巧珍,他拒绝了亚萍跟他去农村的提议,并明确表达自己爱的是巧珍。
《人生》中描述了两段不同的生活经历,一段是农村劳动的生活经历,一段是城市的生活经历。在农村,水是脏的,自由爱情是不被允许的,劳动是苦的(手脚被磨出泡),人们的观念是陈旧的。在小说结尾前都是这样,直到最后再次被打回到农村。而城市则是干净的,是充满希望的,人们是有文化的,恋爱是可以自由的。要说城市有什么不好,那就是城市人对农村人身份的歧视,还有城市人好像比农村人更有心计(这点似乎站不住脚,高明楼也有心计)。高加林在成为全县瞩目明星后,自认为前途一片光明。而且也极有可能跟着亚萍一家到南京发展时,突然被打回现实。这是作者的设计,因为高加林的往上爬,根基不是自己的努力而是他叔叔的下属给他走的关系。计划着去南京发展,也需要亚萍的爸爸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作者要反对的,不靠自己的努力而通过走关系,往上爬却忘记了根植的农村。到了最后,高加林发现他真正爱的是巧珍,是作者希望让农村青年看到他们真正的对家乡的爱,家乡永远不抛弃他们。就像高加林被打回村,迎接他的不是嘲笑是安慰。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当前,素质教育已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家长和学校所接受,逐渐形成共识,已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列入议事日程的一项中心工作。而小学教师正历史性地站在这一前沿。为此,小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从全面提高小学儿童素质的角度,对小学儿童的品德、学习、生活、心理,交往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
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意识、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的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极为重要。热爱和关心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仍抱着陈腐的观念;或不思进取,修养低下;或屈从升学压力,方法粗暴,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学生心理压抑,情绪低沉,学生的身心必然会受到伤害。 教育名著是经过历史反复验证的、得到世人公认的优秀或知名的教育著作,具有以下特点:它穿越历史的重重烟云而光辉不减,其核心部分积淀着深邃的思想精华,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传达了科学性较强的育人精神,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具有启发性,能使人从过去的经验中领悟到教育法则和规律;具有暗示性和感染性,能使人感悟、煽起激情;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有血有肉;具有可操作性,能使读者有章可循、有模可仿、有法可学;能照应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全面理解教育问题。
学习教育名著,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研读教育名著,从中获得理论、思想、观点,把成功的经验上升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
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被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问题学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有的孩子见到书就想撕 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问题学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问题学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这样的教育名著值得一读。研读教育名著不只是局限于阅读那些“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杂志,吸取那些“可操作的”点滴经验,而要真正阅读教育理论专著,要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必须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现象的历史和全貌,获得真正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基础教育阶段,少年儿童一般都是六到十二岁的孩子,他们正处在长身体、
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 对每个学生全面负责,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正在成长的儿童随时地都在用自己的那双敏感的眼睛观察着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着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老师的良好修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最生动的教育力量,它不仅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而且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已的文化素养。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6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传说。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_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