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孟子读后感1000字

2025/08/2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孟子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孟子读后感1000字 篇1

有一天,孟子和弟子们坐在一起,品评历史上的一些圣人。孟子举了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四个人,说他们都是道德品行可称得上“圣”的人。

有弟子问他:“夫子,你说这四个人都是圣人,那这些圣人的风节有不一样之处吗?”孟子回答说:“当然各有各的特点了。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勇于承担重任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识时务的人。”孟子用最精炼的话品评了这些了这些圣人各自的特点,但见弟子们还是一脸迷惘,只好又耐心的解释了自己的评价:“伯夷这个人,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管束。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大乱就隐居山野。他不到□横行的地方去居住,认为跟粗野的乡下人相处,就像穿着礼服做到泥地上一样。商纣无道的时候,他住在北海边上等待天下太平。所以别人听到伯夷的风节,即使是贪得无厌的人也能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也有了不屈的意志。

伊尹却是另一种人,天下太平他出来做官,天下大乱他也出来做官。他说:“上天生养这些老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教化他们,我是这些人的先觉者,我必须用尧舜的之道来开导他们!而柳下惠不以侍奉名声不好的君主为羞,也不因官小而辞。被人抛弃,他不怨恨,处境贫穷,他不忧愁;跟乡下人相处他也满心高兴。他自己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在我身边裸露身体又怎么能沾染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风节的人,即使心胸狭小也会变得宽广,态度刻薄也会变得仁厚。

孔子却是这样的人,应该做官就做,不应该做官就不做;应该马上走就走,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他离开齐国,不等米淘完就走;但它离开鲁国却留恋的想:“慢慢走吧,这是自己的祖国呀!”通过孟子的精彩点评,弟子们对这些圣人的了解深刻多啦!有一个弟子就问孟子:“夫子,这四种圣人的风节我们是明白了,可我想知道你做尊崇哪一位?”

孟子回答说:“这还用问吗?孔子是他们中集大成者,仁义礼智信都能兼顾,我一生都最尊崇的必然是孔子呀!”

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个性,即使同被尊为圣人的人,他们的气质与风节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懂得欣赏不同的人,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学会辨别和分析他们各自的长处,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学习,如何进步!

孟子读后感1000字 篇2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这段对话,见《孟子梁惠王下》。

因为孟子是亚圣,所以后人对梁惠王初见孟子时喊一声“老头儿”(叟)颇为不满,觉得梁惠王一副吊儿郎当、不庄重的浮躁相,非明主也。其实要我说,梁惠王已经很难得了,治理着一个国家,那么多政事,还能抽出时间耐着性子去听孟老夫子罗嗦那些根本没用的仁义、王道。况且梁惠王敢于大胆承认自己乃好货、好乐、好色之人,倒是蛮可爱的。

想到这个,是因为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上又看到了独乐乐与众乐乐的话题。

对孟老夫子的教导,一方面我表示认同,同时也很疑惑。

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人必须生活在人群中。所以我渴望与众乐乐,所以要走进人群。但当我身处人群中,面对广阔的世界时,却往往发现自己的世界变得很小,周围那广阔的世界好象都不复存在,所有的思想全部返回到自身。但当我独处,守着自己的小小世界时,世界却变得很大,思想又仿佛脱离了自身,散入到广阔的世界中。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所以有时想,与人乐乐,众乐乐者云,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梦。不还有那句话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只此一句,已然否定了与人分享快乐或者分担忧愁的可能。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在寂静无声的夜晚一个人悄悄起来,抬头长时间地注视着繁星点点蓝缎子般的夜空,心灵感觉异常宁静,仿佛已经与天地一体,感觉到上帝的存在。

爱在下着大雪的夜晚,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散步。不仅仅是爱那种宁静,还喜欢雪花落在头发上,眼睫毛上,悄悄化成水的湿润感觉。

喜欢看秋叶脱离枝头,在风中飘飞的轻灵飘逸......

所有这些细微的快乐,都是非常自我,根本没法与人分享的。能够说出来,写出来的快乐,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因为别人不是你,这是所有交流的根本。

你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文字,千百人中,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感觉到你最想表达的那句话,就能让你找到知己的感觉,希望能有进一步的交流。可是,这种尝试往往是失败的。一次成功的交流就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看到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可是再仔细看,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陌生,最后导致的要么是重新的疏远,要么是麻木,甚至伤害。

所以,珍惜一切美好的感觉,且让它永远只是感觉,足矣!

孟子读后感1000字 篇3

在思考如何构思这篇文章之前,猛然间有件小事撞入脑海,便想着就以这样的一个故事作为文章的引,也是不错的。如古人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很多人,很多事,很多话,自然而然地还在你写上一句的时候,它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跑出来,并且自觉排好了队,你不想记录下来,怕是都不由着你了。

一天,与一位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谈读书,她问我该读些什么书,能够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不至于迷惑。我想这是许多尝试着与自己对话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既生存于这个变幻多化的世界,又不想被这个世界同化得过于彻底,总想着最后留一张书桌给自己。在她问出这个问题后,我几乎是不假思索便告诉她,去读读南怀瑾老师著的各类书吧,可能起初读起来不能让你透彻理解他的话,甚至很多时候你跟不上他的思路,但只要你能多读几遍,哪怕一本书中只能理解那么几页,也是收获颇丰的事。她又问,我总觉得那些古书早就用不上了,为什么还要读。于是我对她说,读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你在现有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你觉得现在的这些作家所著的书让你读了之后透彻了觉悟了,还是让你更加困惑了。她说是后者。我告诉她这就对了,现在的很多作家们,连自己的思想问题尚且解决不了,怎么能够帮你解决你的问题呢?一个思想比较混乱的人,他写的书怎么可能条理清晰,怎么能让人内心坚定呢?

说到条理清晰,让人内心坚定的好书,便不得不提南老师著的这本《孟子与尽心篇》。最近跟着南老师的思路,读到了《孟子教修身》。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一切都是注定好的,自然顺受而死的生命,就是正命。所以说,知天命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的正常死亡,都是正命,非正常的死亡,受刑或自杀身亡等,都属于非正命。孟子之所以成为亚圣,从尽心篇可见一斑。他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让人消极地去适应天命,而是要在自己的思想、观念、言语、行为时时处处都处在道中,才是真的正命,一旦这些都做到了,“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好也罢,坏也罢,长寿也罢,短命也罢,就这样静身宁神以候,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和不满的了。

那么孟子修身篇,于我而言的启示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偶然幸得思想,有意识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自我,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修身?想来,一定要让自己的思想、观念、言语、行为时时处处都处在道中,去恶从善;无论身处山巅抑或低谷,始终铭记《大学》中“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而如果要总而言之,那就不得不又归于孟子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孟子读后感1000字 篇4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习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而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与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善于使用问答,从不代替学生作结论,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开动脑筋。孟子还提倡“专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其中很多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另外,孟子对为人师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讽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却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提升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

接下来谈谈个人修养问题。我们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然而个人意愿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类似于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并不总是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的。

孟子提出的“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取伤廉:取了有损于廉洁之称,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与伤惠”是指给了有损于惠爱的称号,是叫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滥施恩惠。至于“死伤勇”,是指死了有损于勇敢的称号,有时活下来比死去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也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永远不要轻生。

现代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会遇到许多难以决断的时候,《孟子》一书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抵抗的诱惑,孟子告诉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诱惑时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抉择,孟子又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人生在世,总有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孟子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还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养气”要在平日里合乎道义,不可拔苗助长;他也教会我们知足常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坚持到底的难能可贵之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时化为乌有;他还提出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国家、对社稷的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他能掌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为面对君主的说客,孟子这么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讳的谏臣,孟子的话更易被君主们接受。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辩才能,才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几句话便能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贵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议中还包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个平衡状态,孟子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他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告诉齐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个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

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

孟子读后感1000字 篇5

千年的岁月,转瞬即逝,时间的车轮依旧向前滚动,无数的英雄豪杰,峥嵘岁月已成往昔,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已化作尘土。人,匆匆的来到这世上,又匆匆离去,或许留下了些什么,又或许是赤裸裸而来,又赤裸而去,幸运的是,孟老夫子有先见之明,留下了《孟子》一书,让我们得以看到他一生的精神财富。

孟子是一个富有使命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的为人之道,身处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仁政思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无路可走,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谣辞,以承三圣”,从而匡正世风世俗。这样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终有其伟大之处。

曾经有位作家,他从书中看见了“吃人”二字,自此,中国文学就涌入了一股正气浩然的劲流,流进了千万人的心中,他就是鲁迅,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战士,仿造他的方法,从孟子的书中,我也得到一字“顺”,是顺变的“顺”,是顺从的“顺”,是顺流而下的“顺”。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都曾当过继承与传播儒家思想的重任,然而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建立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对儒家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已是势在必行。于是孟子顺应了时代变化,提出性善、仁政、王道一系列思想,从而维护了儒家发展,“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孟子的顺变是儒家思想兴起的重要因素。

在他的.思想中,提升个人修养是关键。所以他提出了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是故,人的行为要顺应本心,顺应胸中的恻隐之心,从而学会“仁、义、礼、智”的君子精神,在政治领域,他提倡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君主应顺从民心,顺从民意,同时也要百姓如同对待父母一般,顺从君主。如此,国家的强大也就如水一般顺流而下,无可阻挡,由此观之,孟子的思想确实是关于“顺”的。

《孟子》中有许多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这句话看似现代社会的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不让人敬佩吗?

所以说,《孟子》在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孟子读后感1000字 篇6

传统文化知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它集中了古代圣人的智慧。在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可是,在这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知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有许多。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理念是我们所追寻的。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教会我们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做人的最基本准则。《孟子》一书就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我读了它,从中学会许多为人处世之道。我要学为自己所用,并把它发扬光大。

《孟子》教会了我们孝顺。《孟子》一书中言“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他主张的本质上是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这种道德理论正是我们所崇尚的。可是现在的社会,新闻媒体曝光的因为父母年老而嫌弃自己父母是拖累而将他们赶出家门的例子比比皆是。曾有报道称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因为不务正业而单身着,他的八十多岁老母亲为其担忧而不与小儿子进城享福。因为该男子喜欢嗜酒,有一回醉酒回来后,殴打自己的老母亲,并将其把她赶进厨房做饭。但老人因年老体衰,并且身上全是伤,摔倒在厨房里。那时正值冬天,老人被活活冻死在厨房里。该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人为此感到心寒。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着一颗向善的心。一个人,他如果想存在于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立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保持着一颗向善的心。我们也要保持有一颗孝顺的心。“百善孝为先”,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孟子》提醒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其中就蕴含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时刻提醒着我们: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反观现在的社会,在利益的重熏下,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沙漠化。工业污水的排放和人类不知节制的捕鱼,造成了生物鱼类的灭绝,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样我们又怎样进行可持续呢?难道这不令我们反思吗?有句俗语“金山银山,不比绿水青山”这就体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果环境破坏了,就算我们有再多的财富也找不回以前的青山绿水。

阅读经典书籍,传承孟子的思想理念是我们青少年的责任。但是在这信息化时代,又有多少人可以去阅读那经典文化?许多年轻人只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多少人时刻放不下手机,只是为了刷微博,刷刷微信朋友圈。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手机,离开眼前的电脑。捧起曾经远离我们的那一本本经典书籍。重新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吧!

阅读经典书籍,传承经典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可使我们变成一个品学兼优的人,社会也会因此更美好,更和谐。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