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回顾学法
1、播放乐曲,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弦,正音,组词,(琴弦、弓弦、……)课文里指琴弦。能不能组“船舷”。再写绝,
师:绝,是断绝的意思,那绝弦应该是怎样理解?
师:谁弄断了琴弦。(老师相机板书伯牙)读课题
3、为什么不写俞伯牙绝弦?(“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是找到知音,珍惜友情的千古绝唱,演变成了成语,)再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学习课文
第一步:“读”出韵味。
1、指名读。
2、板书课文中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理解并阅读有关句子。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如回答得很好,可以说“妙哉”,一道难题难于解答出来了,可以说“岂不快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比如“狂风大作,尘土飞扬”连起来就是“狂风起兮尘土扬”。
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对比句子读“善,峨峨若泰山”“善,洋洋若江河”
师:缺少这两个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有了这两个字呢?
领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
4、再请第一位同学示范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第一位,要求读准确,读流畅,停顿正确,有节奏感,这才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第二步:“悟”出知音的内涵。
师:学习文言文能背能讲述故事,还不够,还得学会咬文嚼字,争取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那先交流,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字不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你知道大概却表达不出来。
(学生交流)
师:考考你们的自学能力。分别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句子一(板书)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再补充板书“善”,突出对善的理解。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于,擅长于某种事。
师:何幻善于投篮什么意思,
生:何幻投篮准,别人都比不上。
师:冯海速度快,一百米总是第一名,可跑1500连名都不敢报,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冯海善于短跑,不善于长跑。
师:课文都说谁善于做什么呢?
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
师:这里的琴是指古琴,听指欣赏,鉴别能力。从课文的哪些描写看得出伯乐善于演奏古琴,钟子期善于欣赏音乐呢?
生:志在高山,志在河水。(伯牙)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
师:伯牙能寄情出山水,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生命与性格都融入到古琴的优美旋律之中,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难道还仅仅是用手在弹琴吗?
生:用心在弹琴,用心在演奏。
师:钟子期呢,完全陶醉在音乐中,在优美的旋律里放飞思想,与演奏者产生思想的共鸣,产生心灵的火花,这难道不是善听?这样的欣赏水平与艺术水准,又有几个人能达到呢?
3、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师:从一个善字看出伯牙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才华。他们因为音乐而相识,因为在音乐方面的出色的`才华而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这两个人相见,谱写了交友的一段佳话。
4、再读这一句。
师:(补充钟子期识琴的故事)
句子二(板书)
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
1、念、必、得、之。重点指出之是指伯牙“心中所念”。
2、从课文里哪些描写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都一一得之呢?
3、口语练习。
师:老师现在是伯牙,你们是钟子期,我弹琴,看你们是否能得之。
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滔滔兮若江河。”
志在明月,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垂柳,子期曰:“依依兮若垂柳。”
志在长路,子期曰:“漫漫兮若长路。”
志在岁月,子期曰:“悠悠兮若岁月。”
……
4、这时,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怎么做?说什么呢?
5、读个句子。
师:钟子期非常欣赏伯牙的演奏水平,完全理解音乐的情节,让伯牙无比兴奋,无比激动,他视钟子期为知音,从此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两人携手并肩,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自己的知音呢?
学生交流
一是“善”,在相同的领域里有着出色的才华。
一是“必得之”,心相通,相互羡慕、欣赏、理解。
句子三(板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理解“乃、复”。
2、对于子期的离去,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过急行动?
3、除了“破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复鼓”,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师:伯牙在子期的坟墓前,痛哭不已,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抚琴一曲,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说的话。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的笑容。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他们的之间的友情。
师:是呀,伯牙此时,和友人阴阳相隔,悲痛欲绝,他用琴声哭诉对朋友的思念,用琴声来表达对友人的依恋。然后站起身,长叹一声,“子期离去,世无知音”。然后破琴绝弦,以谢子期,悼念知已子期。
4、读出悲壮的味道。
师:是呀,世间人众多,知音能几个,伯牙为了自己的知音,而破琴绝弦,摔出了中华民族交友结朋的千古绝唱,
5、欣赏这首用心谱写成的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的乐曲。
6、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
第三部分:知识延伸,提升课文内涵。
师: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就是因为音乐而相识,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语言,相互欣赏,理解,成为知己。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如此魅力。
比如说书法艺术,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享受。播放音乐,欣赏 徐老师的书法作品。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比如说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很多诗人因为诗歌走到一起,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享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带来的快乐与友情。欣赏老师创作的诗歌《父亲》,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总结课文
1、播放音乐,点名入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1、加强学习,提高艺术修养。
2、艺术并不遥远,就是我们身边。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创作。
3、珍惜友情。
4、再读课题。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扩写故事。(3、4二选一)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3
一、揭题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伯牙绝弦》。师生读课题。
二、初读吟诵———整体感知古文行文格局
1、初读正音: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古文,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争取做到字正腔圆。
师范读,生跟读;自练,争取读得有有板有眼。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读课文,尽量读得有滋有味。
2、讲故事──整体感知行文格局。
出示:
“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的两个人……”
三、朗读品味,感受高山流水意象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知识点:
善,鼓。是什么意思?
读出他们两个人的.特点。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知识点:
同样的一个字却有不同的意思,如“善”;不同的字却表达同样的意思,如“志”和“念”;哉、兮语气词的妙处。
个性朗读,体悟:
峨峨泰山与洋洋江河。
3、回读: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走进所念,咀嚼体会词句意味。
出示:
“志在……,钟子期曰:“……”
四、高山流水,道是无琴缺有情
1、追寻思念,感怀千古寂寞、万般惆怅;切己体察,感动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补充伯牙与子期相遇材料。
2、诵读倾诉,感悟高远志向、宽阔胸怀:
体会朗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钟子期仅仅听懂我的琴声吗?还听懂我的什么?
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反复叩问,体悟伯牙“人生得一知音足矣”。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4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改变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策略及教法: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在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的纯真友谊的环节,我重点抓住“绝弦”、“知音”,紧扣文本,并插入两人相识相知的小故事。最后还是通过配乐深情朗读体会“破琴绝弦”的悲痛,一是再次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二是再次感受两人深厚的友谊。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节奏美和韵味美。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了解文言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抓住对人物的描写,结合课外补充资料,感受觅得知音的畅快和失去知音的痛苦;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抓住子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学习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将音乐艺术具体化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资料收集,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刚才那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高山流水》)大家知道吗?《高山流水》背后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25 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五年级的时候学过哪篇文言文吗?(《杨氏之子》)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并顺理成章引出课题。)
二、解题。
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注意节奏。(伯牙/绝弦)知道伯牙是谁吗?(板书:伯牙)(相传为春秋时代人,琴技高超,是著名的音乐家)绝弦是什么意思?(绝:断绝)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注释)所以说,学习古诗文,我们都可以借助注释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现在让你再读课题,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悲伤)齐读课题。设疑:伯牙为什么绝弦?请大家打开语文书137页,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三、初读课文,理解“绝弦”。
1、出示课文,有节奏自读课文。
25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并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齐读课文,伯牙为什么绝弦?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句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出示)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2)当时伯牙的心情怎样?(痛失知音、摔琴,极度哀伤)我们都说知音难寻,现在子期死了,我们能通过朗读,将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齐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3、你知道子期是谁吗?(板书:钟子期)他与伯牙是什么关系?(板书:知音)什么是知音?(知己,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为什么说他们是知音?请在文中找出来。
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善鼓 善听 所念,必得之)齐读句子,读出知音的关系。
(设计意图:以“绝弦”引入,初步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心情,有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知音”。)
四、再读课文,理解“知音”。
1、过渡:俗语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对伯牙来讲,得到子期这一位知己,一定十分愉快、满足。因为虽然赞赏他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懂他的只有子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对知音欢聚的情形,请大家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理解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
(1)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出示:擅长、善于)
(2)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理解“知音”。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齐读句子,读出一个善鼓,一个善听。
(2)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请结合注释理解。
出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平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平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