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2025/08/22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我不知道当自己的初恋情人梁冰玉离开时,韩子奇是怎样的悲痛欲绝;我不知道当相爱的人不能相守,特别是每天还要相逢,韩天星是怎样的无可奈何;我不知道心灵相通,却又时时面临着天人相隔,韩新月是怎样的心如刀绞。面对自己的妻子梁君壁,韩子奇选择了责任,选择了与梁冰玉分离;面对自己母亲的重重阻挠,妻子的贤惠,韩天星只有自己默默的承担;面对自己身体的一日不如一日,韩新月不得不离开与自己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理想的楚雁潮。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一切都在不言中。

韩子奇与梁君壁、梁冰玉

韩子奇与梁君壁的结合可以说是在危难之间,为了粱家的未来,为了玉器粱的振兴,他们草草地将自己的婚事决定下来了,也简单地表示了一下。这也是梁君壁为什么后来一定要为韩天星大办的原因。面对自己的婚姻,对韩子奇来说,只是自己现在成家立业了,该为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至于和妻子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一点也没有,只是妻子很贤惠,自己该为这个家贡献自己的力量。韩子奇努力工作,玉器粱门面更大了,自己的韩珍斋也是门庭若市。梁家做大做强之际,二战开始了,中国处于战争的威胁之中,韩子奇,爱玉如命的韩子奇在亨特先生的引导下,抛弃妻子去了英伦。而此时的梁冰玉经历了自己爱情的失败之后,心灰意冷,在韩子奇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了去英伦的轮渡。昔日妻子的妹妹现在成了韩子奇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两个人心心相惜,最终在某一天突破了亲情这一简单的关系,两人坠入了爱河。…。这段让世人羡慕的爱情却在冥冥之中种下了韩子奇软弱的种子,以前那个有魄力,有胆识的韩子奇不见了,回国后的韩子奇既不能保住自己的爱情,让梁冰玉名正言顺留在自己的`身边,也不能保住自己的家庭,从此他和梁君壁同床异梦。

韩子奇憧憬爱情,面对自己的妻子,他很感谢她,正是梁君壁默默的付出才有了韩子奇的今天;面对梁冰玉,这是自己真正爱的人,他很是依恋。可这样有能怎么样呢?梁君壁没有上过一天学,有着典型的传统东方女性的特色,看到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妹妹竟然干出了苟且之事,又怎么可以装作和没事一样呢?而梁冰玉属于新女性,受过良好的东方教育,又在英国牛津大学上过学,接受了很好的西方教育,又怎么忍受得了和另外一个女人共侍一夫呢?韩子奇,注定你的婚姻和爱情是不能兼得的。

韩天星与陈淑彦、容桂芳

韩天星,韩子奇的儿子,从小不是很爱说话,知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很老实的人。年纪不小了却没有谈婚论嫁,母亲梁君壁很是为他着急却又诸多无奈。想到自己结婚时的寒酸,梁君壁硬逼着韩子奇拿出了自己收藏的玉器,条件就是自己女儿的前途。爱女心切,不忍女儿因为母亲的反对而放弃自己的前途,韩子奇妥协了。婚礼钱是准备好了,可是儿媳妇从何而来呢?这时的梁君壁注意到了韩新月的同学-----陈淑彦。陈淑彦也同样出生于一个琢玉人家,可谓是门当户对,但梁君壁不知道的是,韩天星已经有了自己心爱的人,这个人就是荣桂芳了。

梁君壁一头热,韩天星对这一切都是视而不见,自己谈自己的恋爱。直到有一天,韩天星喝了很多酒,回家也很晚。梁君壁很是担心他,一直追问他干什么去了,为何喝这么多酒,趁着酒劲,韩天星讲自己的事和梁君壁说了一遍。梁君壁顿时倍感心酸,儿子这么大,有自己的对象也不和家里人说,更不要谈商量了。梁君壁口上答应了韩天星,答应让他带着荣桂芳来家里坐一坐,而做的确是拆散他们的事。韩天星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他和陈淑彦结婚以后。韩天星很生气,但又有什么用呢?淑彦是新月最好的朋友,也是一位贤惠的妻子,自己又有什么理由辜负她呢?加上新月有病在身,有了淑彦的照顾,对新月来说不是很好吗?

韩天星就是这样为了母亲的宽心,为了妹妹的开心,让自己一个人承受着这个结果,承受着失恋的痛苦。无人诉说,更不能让人发现他的内心的痛苦。时间会冲淡一切,韩天星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陈淑彦就这样没有爱情,却多了一份相依……。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

进入师范读书后,文选老师布置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那时的我是从乡下中学刚考入师范的,中学时代对所谓的文学作品是知之甚少,所以一些文学名著我是非常的陌生。后来经过老师的介绍,我选读了《穆斯林的葬礼》。

美好的事物很少有喜剧结局的,这本书也是的,一个那么好的姑娘,一个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为了她的长辈犯下的错误(如果可以说是错误的话)付出了那么沉重的代价,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就这样没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真的爱情,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得到,无论是韩新月和楚雁潮,韩天星和容桂芳,还有他们的长辈们,韩子奇和他的小姨子(也是他的妻子)梁冰玉,读完以后,被书中的细腻的感情实在感动了,其实我这人本来就有点感情丰富,所以很能够理解作者以及书中的人物的心情,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教义;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凡事不能完美,人格的扭曲还有现实的不如意让人有种既想反抗又没有力气的感觉,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人物是韩天星,是条汉子,为了能让自己的妹妹幸福,即使牺牲掉自己都没有怨言,正因为这样,他和容桂芳分开了,但是他的妹妹真的得到幸福了吗?没有!

家里有韩太太这样的家长,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她,她没有什么文化,刚开始的光景也很凄惨,父亲的惨死,家境的败坏,都没有击倒这个坚强的`女性,可以想象,在梁子奇转头蒲綬昌的门下时,她恨师兄,但是人还是要过嘛,母亲多病,妹妹尚小,谁也想不出那三年里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是怎样挑起家里的大梁的,但是她的眼光毕竟不长远,可能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吧,但是她还是能了解师兄的意图,甚至忘情地投入他的怀里要嫁给他。因为一个女人在那样的环境里,要想生存真是太困难了,当然这也不是利用,是亲情,友情还有一点点爱情的交融吧,但是当她丈夫逃亡英伦的时候,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他,想他,战乱的环境下,几乎每个人都在想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存,XX年,仅凭着一点点思念,她把孩子天星带大成人,但是沉重的打击还是不期而至,她最疼爱的小妹竟然取代了她的位置,这个还是她能接受的,唯独不能接受的是小妹还和自己的男人生了个小女孩,当然就是韩新月了,如果家庭的变故还不是最沉重的,那宗教上的自责就更可怕了。

这部伊斯兰世界的经典,几乎每条每框都是穆斯林们应该牢记的,可是他的丈夫竟然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不能容忍,一个男人怎么可以有两个女人,而且这两个人还是亲姐妹。梁冰玉走了,但是韩子奇的爱情梦并没有破碎,他还有女儿,这是他们爱情结晶的见证,最大的悲剧来源也许就来自于韩子奇坚持将女儿留下来。想一想,假如当初新月被冰玉的带走,在英国找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韩子奇没有这样做,在他的生命里,玉是最重要的,但是他还想为自己的爱情留下点什么东西,过分的留恋和放不开,然后悲剧就发生了。韩太太也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她爱子奇,放不开他,更恨他,恨得入骨,平时里总是无休止地找碴,但是当韩子奇摔伤以后,又是那样的关心和心疼,她爱自己的儿子天星,因为天星是新月到这个家来以后的唯一依靠了,她恨妹妹,可是妹妹不在身边,就只好朝着他们的女儿发泄了,一家四口人虽不多,加上姑妈也不过五个,但是关系却复杂的像红楼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生着的人总是痛苦的,死了的人也不见得能解脱。

如果新月,子奇,君璧,姑妈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也许霍达本人也不知道了,最后的结尾还是可以安慰一下的,就好像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一样,如果他死了,全世界的读者也不会答应,这本书里,虽然新月死了,雁潮和桂芳的心都死了,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天星和彦淑的后代身上看到了希望,就是青萍和结绿兄妹,他们应该能不受先辈们的错误所牵连,过上幸福的生活吧。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3

小组读书日活动,恰逢前段时间刚刚读过《穆斯林的葬礼》,记忆尚可,于是自告奋勇为大家分享了该书。

早期经常闲逛书店时,总会看到这本书摆在很显眼的位置,那时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本舶来品,以为又是翻译自某国外文学获奖作品,因个人偏好的问题经常错过,所以一部盛传国内近30年的名著,说来惭愧,近期刚刚读完。

小说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清末至建国初期生活在北京的三代穆斯林玉器艺人的人生变迁,恰巧作者霍达出生在玉器世家,又有回族穆斯林的血统,于是让我们近距离的了解到了穆斯林的生活以及玉器手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民族情怀。

整本书的基调还是较为悲情的,怀有满腔热忱的梁亦清一心想要完成《郑和航海图》的玉雕以示对回族先祖郑和的敬意,最终猝死在了水台上,韩子奇拥有高超的技能和精明的生意头脑,最终获得了物质和名誉地位的极大成功,但却遭受着伦理道德的长期折磨,并遭受着亲历女儿早逝的巨大痛苦。

女主人璧儿一心为了家人,在父亲早逝后努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韩子奇逃离战争时也尝试着维系玉器店生意并守护着家庭,但最终却要面对丈夫与妹妹所生的女儿并在妹妹远离后担任母亲的`职责;韩新月,一个如名字般纯洁无暇的女子,初次露面便让人觉得清新、活力,充满了新生的希望,却遭遇着无法与心爱之人相守的命运,最终因先天心脏病早早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

读完书的时候,内心还是极大的不平静,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惋惜,为逝去的人们悲痛,正如小说名字一般,书中多次大笔触描写葬礼,特别是穆斯林特殊的葬礼形式。在这个葬礼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人们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流露,也让我们接触到了不同民族在礼仪上的区别。

悲伤,总会激发人们前行。

小说创作于80年代,正逢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各民族之间也在更亲密的融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希望通过小说传达的是各民族间的和睦与平等,特别是在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感情脉络上,能够看到作者倡导跨越不同民族的爱情的平等与自主。当然,在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新月的母亲璧儿,一个坚持着穆斯林固有思维的传统女性,一方面阻挠女儿的婚事,一方面设计破坏儿子的跨民族爱情,最终让儿子选择了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穆斯林姑娘。

一心精心算计的璧儿,却从来不知道,这世间最大的讽刺,是自己一直相守终生的丈夫,一个她认为地地道道的穆斯林,其实本身只是一个汉族人家的流浪儿。在作者看来,感情的东西,本是不受外在干扰的,特别是在一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人们能够突破固有思维,迈进新的时代,还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书中人物的命运千回百转,而作者在其中的文学表现手法,现在读来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最为突出的是通过三代人时空并行的方式,分别表达三代人的故事。开始读时有些迷惑,但越深入越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读来豁然开朗。将人物关系层层剖析开来,故事脉络渐渐理清楚之时,竟有种发现新大陆的喜悦之感。这种表达,即便在当下的文学作品创作中也是不多见的了。

读书会中,我为大家分享了梁亦清与韩子奇初次见面的一小段,主要是对于穆斯林的礼节做了一些分析。穆斯林,似乎是一个离我们很近又很遥远的群体,大街小巷常常遍布清真餐厅,西安的回民街更是全国闻名,但我们其实并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于是借着读书会大家一起探讨。

参加读书会的朋友们,有无神论者,有基督教徒,有接触过佛教等等,大家在探讨时还是比较激烈。但究竟哪个宗教更好,已经完全超出我们的知识范围,所以大家只是简单的分享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经历。

栗子讲到了自己在西藏旅游时遇到的淳朴的藏民朋友们,犹记当时在高原旅行体力不支时当地人主动分享的奶茶。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否信奉宗教,又或者信奉何种宗教,人心都应是向往和平与美好的,坚信真善美,才会让人与人之间相处更融洽。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4

看书的时候总在想,作者写这本书是想表达什么呢,觉得自己看了好久都没想明白。后来终于发现,作者不是想表达什么,他是在塑造人物,塑造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各有特点,各自特点决定各自命运的角色。所以让你无法评判每个人物你是如何看待的,评价他所做出的事情的。而看到后记明白,作者真的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而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清晰的。

作者塑造角色,读者理解角色。

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人的经历也会决定命运。

韩子奇一辈子,是为了玉而活着的。从他决定不再去朝圣,决定留下来研习玉开始,他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因为爱玉,他会忍辱负重在蒲寿昌那里当学徒,偷艺,然后自己回来兴办奇珍斋;因为爱玉,他想方设法收集各种珍稀玉器,了解他们的故事,成为名噪一时的玉王;因为爱玉,他抛下妻儿和家庭,带着玉器珍宝远走海外,在海外也不离开这些玉器自己逃命;因为爱玉,他忍心抛弃他的.爱情,不忍放弃他的玉名,让冰玉自己远走,枯留自己的名声与不能见人的珍宝;到最后,因为爱玉,变成了爱名声,爱脸面,从精明果断变成了犹疑不决胆小懦弱的韩子奇。欲望和爱好是人前进的动力,可当他变成执念,就会成为人的禁锢,让你牵制于此,然后放弃一切,不知值不值得。

梁君壁是为了生活活着的。父亲早逝,留下老母和幼妹,生活逼迫她成为只知道财米油盐的人,没有文化,她不懂什么是爱情,她只知道一个穆斯林传统应该遵循的东西,她的形象,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而她本身的性格刚硬,会因为韩子奇投奔蒲寿昌而放下狠话,会独自撑起家门养大幼妹,会在韩子奇不在的十年里守住奇珍斋,性格使她逼走老侯,会在知道冰玉和韩子奇有女后,无法容忍赶走胞妹;会在天星和新月的婚事上如此强硬从中干涉。一开始,看到韩太太,就会让人觉得不喜欢她。开始从头看来,她又没什么错,是性格,是命运,虽然她对新月一直很难有母亲般的爱和关怀,很是强硬很是漠然,但我相信在新月的葬礼上,她做的一切都是真诚的。

梁冰玉是为自己活着的。作为受过教育,度过北大的女性,心中有着和那个旧社会完全不同的新时代的女性意识,会想要有自己的事业和价值,不是依附于别人而存在,会想要追求爱情,可是她又是像处事未深的小姑娘一样,看不懂爱情中的骗局,看不懂爱的男人的心。受过爱的打击以后,在远离故土,身边只有从小扶持陪伴大的师兄来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情愫。他们的爱情没错,是阴差阳错。她告诉女儿,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能失落自己。这其中有很强很明显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是这些让她离开这个家,去活出自己的模样。

新月和楚老师,是我很喜欢的人物。他们有对事业共同的追求,互相爱慕,彼此扶持,互相理解。可是他们也是苦命的一对,真的就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楚老师的深情,新月生命的短暂。我希望把对他们的喜爱留在我心里。

天星是很善良的哥哥,知晓秘密却一直保护妹妹,知道自己的爱情被母亲破坏,痛苦折磨着他,可是想到家中无辜的妻子,他又一次选择了沉默。他的沉默不同于韩子奇的沉默,他保护了家庭,他的形象就是那个时候纯朴,善良,勤劳,却身负重担的工人形象。

淑彦是个好妻子,好朋友,她对新月的好,对家庭的付出,她也像每个女孩子一样渴望爱情。

还有很多很多的人物,蒲寿昌,老侯,梁亦清,亨特,新月的同学们。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的,动人的,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写完这长长的文字,我也更明白了,霍达说的,他只是想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这个让人泪流满面,感叹唏嘘的故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5

暑期期间读了《穆斯林的葬礼》一书,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诗篇,它独树一帜地采用了今昔对比的结构,让两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情节并列出现、分别叙述。一条是“月”(从第三代韩新月说起),一条是“玉”(从第一代梁亦清说起),它们犹如两条河流相融交汇,把奇珍斋几代的盛衰紧紧交织在了一起。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早起的人们偶尔从他身旁擦肩而过,骑车的、步行的,领着孩子的,端着早点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并不熟悉她,谁也没有认真地看她一眼。”一个寻常的北京的清晨,离开多年的冰玉归来寻找“博雅”宅的故人,她伸手叩响大门上的铜环,也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往昔。

书里的人物一个个向我走来,有把他的命、他的心、他的灵魂都放在玉上的艺人——梁亦清;有专注、认真、悟性很高、责任感强的学徒,后来成为一代玉王却又散尽一切的——韩子奇;有一对曾经相依为命,却被命运捉弄嫁给了那个叫“奇哥哥”、让她们特别有依靠感的同一个男人,想见却不能见的亲姐妹——梁君璧、梁冰玉;有两个同父、母亲是亲姐妹的兄妹:一个情感浓烈笃厚却特别内敛,一个冰雪聪明却不幸早逝的——韩天星、韩新月。故事就是以这一家三代人的变迁、悲欢离合为背景,展现了人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选择、无奈。

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了一个静谧庄严而又伟大的玉的世界,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新月、天星,以及蒲寿昌、亨特先生等所有人都围绕着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这条玉的长河是他们活动的背景,是他们的来处,又是他们的去处,是他们的生活,又是他们的生命。在这条长河里,每一个人因为性格不同、观念不同、行为方式不同,都上演了各自的生活,都展现了他们的个性,都是其命运的创造者。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时代的枷锁,每个人都无法同历史抗衡。

如果不是战争,韩子奇和梁冰玉就不会离乡背井来到英国;如果不是战争让国内的亲人音讯全无,却在一个暗黑的圣诞节收到蒲寿昌冒充的`“家信”告诉他:奇珍斋倒闭,君璧和天星已经离家,是死是活不得而知,让他万念俱灰,那就不会有悲剧地和冰玉的结合以及后来的新月的悲剧;如果不是战争,真诚热情地爱着冰玉的奥利佛,就不会在轰炸伦敦的中死去。

本是幸福的家,却因战争东西两隔,跨越了近半个地球。北平,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中沦陷了;伦敦,在希特勒的轰炸下几乎变成了废墟,在失去亲人的沉重打击下,韩子奇玉梁冰玉恋爱了,这是抚平伤痛的安慰,然而这又是不尽人伦的,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不经令我深思、究竟谁是对的?

在战争时,他们渴望和平,渴望与亲人见面;战争结束了,他们的梦想成真了,散在天涯的一家人又走到了一起,日子却没法过了。这到底是福还是祸,是对还是错?时代带来的战争使韩子奇与梁冰玉结合在一起,时代带来的差异使姐姐仍是一个旧时代的家庭主妇,而妹妹已然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是历史长河进程中必经的痛苦,它让我想到了朱自清,在洋务派的学堂里受新式教育,却和封建遗老的父亲一生都没能达成和解,从而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背影》,最亲的人之间隔着最遥远的距离;让我想起了萧红,深受到五四运动追求独立新思潮影响的她,一次出走一生出走,31岁客死他乡,留下生命中最温暖的《呼兰河传》。这不正是现实版的“冰玉”吗?

透过这本书,细细思考:每个人的命运如涓流入海最终会汇成人类的历史长河,而历史的滚滚长河又是那么无情,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做任何停留、改变。在晶莹的“玉河”中,在动荡的社会巨变中,谁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谁又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起自己生命的浪花。

趟过这条晶莹的玉河,我分明看见,这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个人的不幸。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6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涓涓、如细雨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这是《穆斯林的葬礼》的结尾处,带着凄美,带着哀伤。

幸得这本书是在今年的六月,我的恩师在高考之后馈赠与我的,她美丽、温柔、善良,如春风般微笑着将她最喜欢的一本书送给了我,看着书的名字,我不禁将思绪沉浸于那个战争年代里穆斯林的世界。

我畅漾在这本书的世界里,跟随着穆斯林的脚步感受着身为教徒的他生活如此圣洁。在入夜微凉的盛夏雨夜里,我用心的聆听这50万字带来的哀伤,深夜星光璀璨,我存在于月与玉编制的意境里,让双眼去欣赏那奇特的建筑,让内心去沐浴那古老的民风,让左耳去聆听那钟摆撞击时的沉闷声响,让全身去感受这里凄美的一切。此刻我悄悄落笔,生怕打扰了那月光下刚刚合眼的猫头鹰,生怕不小心打碎这夏夜轻盈却也沉重的梦。

在这本独具匠心的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情感,尖端的笔锋向读者展现了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使读者领悟出这50多万字所阐述的内容之深刻,我目睹了一场场悲剧的发生,感受着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发生出的激烈碰撞,感受着爱情与生命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的无奈与辛酸。故事情节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如山峦般突兀曲折,也如海洋般波涛汹涌。跌宕起伏的笔调下,却能发现故事铺叙的细腻、流畅,亦如山涧的清泉,在落日的余晖下细水长流,让人醉梦其中,流连忘返。

书中最恶劣的背景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十世纪初战争的硝烟依旧弥漫在这片土地上。在亚洲,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这头初醒的雄狮。而在西欧也同样这般,西线、东线炮火连连,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此书上至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间线穿插较长,富有历史感,让读者的大脑格外充实。人物的活动范围甚广,从亚洲到西欧,使全书的人物的`感情与真实历史上的时间与大事件融会贯通在一起,让人物更加真实形象更加饱满。我依旧不肯离开,依旧用心感受着穆斯林教徒在残酷的战争中作为生活上的小人物与宗教上的信仰者的血与泪。顿时不禁鼻子一酸,眼泪打湿了这一行行“鲜活”的白纸黑字。

当我合上这本巨著时,不禁的反问自己:“这仅仅是穆斯林的葬礼吗?”不,这更是爱情的葬礼。这一亘古永恒的主题成了贯穿这一故事的线,但作者始终用一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手法,让人深深的陷入这文字当中,我的心情便像落叶随风一样随着情节的起伏时起时落。我不禁想谈起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读过他们的感情,我们总认为他们在一起了,但好像又错过了,这段牵人心弦的感情。从师生到盟友再到灵魂密友,我咀嚼着二人的对白,内心如同又一阵风呼啸而过。为之感动着、愤怒着、伤心着。但却又羡慕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也惋惜着他们对爱的茫然。

或许他们真的不懂这份爱与责任,乃至临近生命的尽头还只是那所谓的好感但却也依附着本能的喜好壮大了这份感情的高尚。

不幸的出身,抑郁的成长,痛苦的爱情,悲壮的离开;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违背了时代的必然,但却是这部小说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为之唏嘘的。

当我在这本书里游荡了一圈又一圈,那美丽而温婉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感然伫立,内心的沉重与悲痛令我久久不能释然。却也在这份虚无缥缈的感情里让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想必,这白纸黑字之中早已噙满了泪水。书合上了,是我对这部悲剧的默哀,对这伟大的爱情默哀。或许因为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也有了以脆弱的生命去对抗无奈的命运的勇气。最后奏一曲《梁祝》,为这穆斯林的葬礼祭奠——为这爱情的葬礼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