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的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草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草的教学设计 篇1
草的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
师:谁来介绍一下柯南
生:柯南是一名侦探。
师:“对呀,柯南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侦探,是一个破案高手,他在破案当中经常用到推理。今天陈老师把柯南邀请来到了2(2)班,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推理的游戏——猜一猜。(板题)
师:柯南还带来了礼物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呢,礼物就在我手上,你们猜一猜礼物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猜到的同学,礼物就送给他!
生1:礼物在教师的左手。
生2:礼物在教师的右手。
意见不同,原来缺少一条信息。
师提示:“我的礼物不在左手上,你能猜出礼物在我的哪一只手上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生:因为老师说礼物不在左手,那么礼物就在右手。(师相机板书:不是——就是——)
师引导小结:只有两种可能,礼物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不是左手,就是在右手。
二、串设情景,感受推理的过程
1、第一次猜书的游戏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像是一个小小侦探一样。下面小柯南想考一考大家了,请看题:欢欢和乐乐两人手里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柯南想让你们来猜一猜,他们是拿着什么时候书你能猜出来吗
生1:我猜欢欢拿着语文书,乐乐拿着数学书。
生2:我猜欢欢拿着数学书,乐乐拿着语文书。
师:是的,有两种情况我们不能确定,我们要怎样才能猜出来呢(多加一个条件),咱们看看乐乐说些什么
出示乐乐的话: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现在你们能猜出他们分别拿着什么书吗
生:欢欢、乐乐都有可能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但乐乐不是拿着数学书,那么他就是拿着语文书,拿欢欢只能是拿着数学书。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当我们猜两种物体时,如果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板书: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
2、第二次猜书的游戏
师:柯南说:“两个人两种书你们懂得做了,那么3个人3种书你们会猜吗,小丽、小红和小刚三个人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请你们来猜一猜小丽她拿着什么书
生1:小丽可能拿着语文书。
生2:小丽可能拿着数学书。
生3:3种书都可能。
师: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猜得准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要给一些条件。给提示!
出示: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同学们读一读他们说的话。
师:现在再猜猜他们分别拿着是什么书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想法。再让两、三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应该怎样猜先猜谁的
生1:因为小红说拿的是语文书,所以我们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剩下小丽和小刚他们都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又因为小刚说他不是拿着数学书,那小刚就是拿着社会书,那么最后小丽是拿着数学书。
师:说的真清楚,掌声表扬!谁还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
生2: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小丽和小刚他们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再来肯定小刚,小刚说不是拿着数学书,就是拿着社会书,最后小丽拿着数学书。
师:xx的思路真是清晰啊,说得真好!掌声表扬!
师:对比分析:刚才第一次猜书与第二次猜书有什么区别
师:猜两种书时,怎么猜
生:不是……就是……
师:猜三种书时,怎么猜
生:知道小红拿什么书,可以放在一边,再猜另外两个。
师:对了,猜两种物品时,有两种可能,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外一种。猜三个物体时,先确定已经知道的,把先知道的条件放在一边,再按照猜两种物品的方法来猜。(师适时板书:猜两种物品: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外一种。猜三种物品:先确定已经知道的,再接猜两种物品的方法。
草的教学设计 篇3
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适应新一轮课改。所以在教学《小草》一文前,我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认真看了参考书,进行疏理,弄清大体思路后,融入自己的思考。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在整节课中,学生学习较为积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这一课伊始,我出示课件小草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然后引出,小草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植物,但为什么人们喜爱它,赞美它呢?引出课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急于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自由读,检查字词,学生接读课文,想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再扫读,想围绕小草的特点和品格,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小草的。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在书中找到四个方面。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小草呢?这样设计,为下文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接下来,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小草的第一个特点,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找到赞美小草的语句,我指导朗读后,学生更进一步带着情感体会到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从而引出作者在这段中运用古诗开头,赞美小草。 因为3、4、5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和第2自然段相同,所以放手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同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成了学生的主人。学生汇报后,解决了自学中应该明确的问题。联系词句加深理解,了解了引用古诗的意思。最后带着感情来品读课文。这样以扶学到自学的`方式,学生很好理解小草的高尚品质,并且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然后,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像小草那样默默奉献,回报社会。小草除了这些品质,还有哪些优秀品质,从而拓展延伸学生思维。
最后,请同学们看板书,回顾全文重点,同时师生一起分析,文章结构其写作特点。让学生看课题,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小草,学生各抒己见,我提出殷切希望,孩子们努力成为祖国大地上一棵青青的小草。我推荐相关的文章《野草》。在音乐《小草》中,感受小草的美及优秀品质,结束本课。
纵观整节课,有得有失。我想教师做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再放些。自己说得有点多,应该更多的给学生思考时间。听了领导们的指导,受益匪浅,在各种读中,不应流于形式,应该让每一种读,让学生入心,同时带着有效、有价值的问题去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草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习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下面这段话中准确描写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你能否复述一遍呢?
_____一块雪,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了。
4、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平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草的教学设计 篇5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材分析:
1.写作背景:《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一革命中当然始终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集中六篇意在叙事而志在写人抒情,寄托了鲁迅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中,选这一名篇作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驱,其文美在朴实诙谐幽默的语言,美在清晰的写作思路,简洁的写法,丰富的思想,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无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典范。
3.关于本文的主题: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题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坚持本文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一点我想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就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来看,我认为本文主题应定位在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回忆怀念的层面上,这是处理本文的难点之一。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据此并结合初一学生首次接触鲁迅作品的学况,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
2.学习认识鲁迅了解《朝花夕拾》,帮助理解课文.
3.借鉴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写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揣摩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珍视人生中亦真亦梦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2.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材料安排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阅读、鉴赏、质疑、探究、合作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思维表达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思路及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第一部分。第二课时研读第二部分,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主题,品味本文语言。
教具:多媒体课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关于鲁迅这一大师你了解多少?(学生说一说)
2.教师小结: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鲁迅的童年和我们一样,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神秘的故事,无味的冬日里难得的情趣;严肃勤奋的学习生活,偶尔淘气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这位大家的童年,体味其丰富的情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引导学生约度注释并记忆,教师适当讲授。(课件)
2.写作背景:
教师下发相关材料:《朝花夕拾》介绍及作者小引。学生阅读增强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老师播放课件学生听读,了解文意并画出自己的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处理字词。教师明确(课件)。
3.学生竞读,师生点评。
4.引导学生谈谈读本文的初步感受,教师抓住题目提示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明确空间变化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据此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大意。(课件)
5.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过渡段,初步谈谈此段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的结构(课件)
四、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说: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可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课件)
4.进一步研读:
听读第二段作者是怎样写百草园景物的,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听读)?小组探究教师提示写作顺序、描写的角度、情感等。(课件)
师生小结,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着高低的顺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将高兴愉快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寓于其中,写出了童真,写出了情趣,体现了一个乐字,做到层次井然,情景交融。(课件)
访写句子: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课件)
5.作者写景中,为什么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多余的吗?学生结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明确插叙及作用。(课件)
五、应用:说一说你儿时的乐园,注意要做到层次井然,富有感情
六、默读第一部分,体会鲁迅在百草园中的乐趣及文中情感。
七、教师总结:百草园是荒园但在我却儿时乐园,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喜爱眷恋怀念之情。
八、听读第一部分,结束本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百草园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长大了,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百草园,我不明白大人为什么把我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二、研读过渡段
1.学生听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及文字中所蕴含的眷恋、惆怅、无奈、担忧、猜测之情。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3.学生自荐朗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三、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
2.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代表发言
3.师生求同存异,教师明确,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相比很单调、严肃、受约束但是不乏乐趣,仍然充满了欢乐与天真,体现了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生活仍让作者留恋,难以忘怀。
四、理解本文主题
1.教师出示几种观点,让学生探讨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教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课件)
五、揣摩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传神,除描写景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外,再写儿时游戏时更是用词准确
1.课件:学生填入适当动词
2.对照课文品味用词的准确性
3.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儿时做过的一种游戏
4.除此外,你还觉得哪些词句用的好,说一说理由。
六、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童年的鲁迅离我们遥远吗?(课件)
七、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的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怀念惆怅的心情。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八、听读,结束(课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一、语文作为社会学科其人文性无与伦比,因此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取听读,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争取引起学生共鸣,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其基础性更不容忽视,本课设计重基础,注意培养学生读、听、写、说的基本能力比较成功。
1)令作课人困惑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任务的分配与操作问题,怎样做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因此在探究学习中难以收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学习。
草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习(不占课时)
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
2、,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
⑴ 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
⑴ 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 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 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 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 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 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 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 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 课后研讨与练习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 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