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发现周围声音的节奏。
2、幼儿能根据歌曲旋律创编节奏型。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明力。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活动准备:
歌谱若干张、乐器若干、会发响的玩具若干、笔、纸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律动入室。
二、引题:根据动作和声音找节奏
(1)、师拍球,全体幼儿拍拍节奏,师把节奏型写出来。
(2)、请一幼儿跳踵趾小跑步,全体幼儿拍出节奏,再请一名幼儿写出节奏型。
幼儿通过听辨节奏用各种形式来表示节奏,并在老师的协助下写出基本节奏型,这样引题使幼儿能把听到的用自身的方式表示出来,而且为下面的各环节做好铺垫。
三、寻找节奏:
幼儿自由玩弄周围会发出声音的玩具,找出声音的节奏,并把节奏型写下来。(可与邻近的小朋友交流:你拍给我听、我拍给你听,且可一起再创作)。
教师投放的都是幼儿周围的事和物,在带着问题的自由探索中、互相交流中,幼儿自然而然地从身边、周围发现各种各样的节奏,并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再创作。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发明力,又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来源于生活。
四、创编节奏型:
1、分组创编:幼儿四个人一组一起为曲谱(已学过的曲子)配上节奏型。
重点引导幼儿创编与简谱对应的有特色的节奏型
幼儿已有创编节奏型的经验,为曲谱配上节奏型使幼儿更加明白了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骨架,节奏的巧妙变化推动了音乐发展的动力。给曲谱配节奏型是幼儿一次生动有趣的音乐实践。假如节奏谱再多几份可能效果会更好。
2、幼儿自由组合,互相配合合奏。
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唱旋律,一组配伴奏,进一步体验合作的乐趣和感受音乐的快乐。
五、复习舞蹈《扭秧歌》。
六、律动《小燕子》出室
活动反思:
每一次的公开课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节奏不是第一次上,但相对来说难度增加,每次的节奏都是有规律的,这首乐曲缺乏规律性,经过几次的反复修改行程了最后版规律性的节奏乐。节奏乐调动的是些运动,而人的动作也是运动,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的人类生活是不存在的。大到对四季变换的感受,小到日常生活的洗脸、刷牙、穿衣、都离不开节奏,甚至于人脑一时的思想,严格上讲也有节奏。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活动准备:ppt、3只粽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1、--今天刘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猜猜看可能是什么故事呢?
2、出示ppt,幼儿猜测故事内容。
小结:猜了那么多,都很有可能哦,到底是个什么故事呢?我们来看看。
二、欣赏故事1、出示故事名字《粽子里的故事》
2、简单讲述粽子的来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要吃粽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大家要记住哦。
3、--那么《粽子里的故事》会讲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分段观看ppt,欣赏故事,(在密密的树林里--也就不能把找来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了。)--那怎么办呢?(幼儿讨论)--看看老奶奶是怎么做的。
5、继续欣赏故事(老奶奶采来一把箬叶--谁就能讲出有趣的故事来。)--原来奶奶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能讲故事。
6、松鼠图片--谁来了?小松鼠来干什么,小松鼠吃了粽子讲出故事了吗?
小结:小狐狸吃了粽子,"哩哩哩"的'讲不出来。
8、继续欣赏故事(接着--只好摇摇头。)小结: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不会讲话,讲不出故事,怎么办呢?真着急。
9、继续欣赏故事(小松鼠,小狐狸--她一定把这些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小结:粽子里面藏了很多故事,小女孩吃了粽子,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三、"吃"粽子1、--老奶奶的粽子里有故事,刘老师带来的粽子也很神奇,来吃吃刘老师带来的粽子,讲讲刘老师粽子里的故事。
--你收到了什么祝福?你祝福了谁?
四、延伸--孩子们,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回到家,和奶奶一起吃吃粽子,听奶奶讲讲故事,也可以把你的故事讲给奶奶听。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能简单地画小兔头部的不同姿势以连环画的形式记录故事内容。
2、培养幼儿仔细的观察能力。
3、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保持桌面干净。
活动准备:
纸、彩笔、记号笔、实物:气球、灯笼、萝卜
活动过程:
1、师复述故事内容。
2、分析故事四情节并尝试把小兔不同的姿态画下来。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连环画的方法把刚才的故事画下来,好吗?
(1)首先,我们来看看小兔来到采地里它看见什么?(萝卜)谁来把小兔看见萝卜的情景画下来?幼儿个别尝试。
(2)小兔看见右边上方有个红气球,那小兔的头是怎么样的呢?谁来做做看,然后谁来尝试怎样画呢?小兔的耳朵应画在哪里呢?幼儿个别尝试。
(3)反过来,看见左边上方的灯笼,小兔的耳朵的方向又在哪里呢?幼儿上前尝试。
(4)最后小兔看见了太阳又是怎样呢?我们可自己想想。
下面我们一起把小兔的故事画下来,可只有一张纸怎么把故事画下来呢?(启发幼儿用记号笔画格子表示出来)
3、幼儿作业,师提醒幼儿碰到困难向别人请教。
4、幼儿作品展览,看看你喜欢哪幅画,还可把你喜欢的画想你朋友介绍,同时一起讲小兔的故事。
活动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角色形象鲜明,里面的对话诙谐有趣传授的知识易懂,同时也让我看到很多不足的地方:
对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在,不空洞,第二条目标能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但是对于第一个目标,我没有很好的达成,我觉的,熊和兔子在形象上就有很显著的差异,可以在分段讲述时,适当的运用肢体语言,在语气语调上,神态上都可以进行一些表现,让故事更加的生动有趣,能够更好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通过对教材内容全面、透彻的分析,以及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等多方面的分析 ,抓住重、难点,才能充分发挥作品的功能,达到活动目标,避免流于形式。对于这个活动中的知识点我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分析,所以对于幼儿的回答没有一个总结,而且使得这次活动内容流于表面化,没有深入。
在这个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些有效的总结性的提问,如我们先来讲讲到底哪些植物的果实是长在地上的?导致幼儿的回答也没有针对性。
在第四环节,我应该在完整欣赏前,先提问,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这样效果会更好, 不过在最后我准备了头饰,让幼儿自由的进行对话表演,幼儿还是很高兴的,也很快掌握了对话内容。
小百科: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案 篇4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案 篇5
教案目的:1参与相应情境理解内容,体验友好相处的快乐。
2结合内容,认识有关的字,丰富词汇。
教案准备:1每人别上胸饰扮演松鼠或小鸟,教师扮演松鼠妈妈。
2准备好头饰和斧子道具,配班教师扮演小熊。
3挂图一副。
4活动室布置成森林场景(其中有几棵立体大树),幼儿席地坐地上。
教案过程:一、进入描绘的情景,引起幼儿兴起:
1小朋友们,你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2小熊扛着斧子入场,边走边唱:我是一只小熊造房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造的很漂亮。
3提问:谁来了?他想干什么?你猜它用什么造房子?
你是怎么知道的?
4通过情景对话熟悉内容:
小熊:(自言自语)小熊要盖房上山来砍树!好,就砍这一棵。
松鼠妈妈:不行,不行!
小熊:(指另一棵树)那我就砍那一棵。
松鼠妈妈:也不行,也不行!
小熊:(指幼儿坐着的'那棵大树)那我就砍这一棵。
松鼠妈妈:呀!它要砍大树!
齐声:不行不行!不能砍,不能砍!
小熊:这棵不能砍,那棵也不让,为什么?
(小鸟,小松鼠——告诉小熊,小熊不能砍树的道理。如:大树是我们的家等)
小熊:我不砍树了,可我住哪里呢?
松鼠妈妈:小鸟小松鼠们,我们一起来帮助小熊想想办法,好吗?(小鸟小松鼠互相商量合适的办法,并告诉小熊。)
松鼠妈妈:小熊,朋友们给你提了这么多建议,你认为住在哪儿最合适?(小熊对松鼠妈妈耳语)
松鼠妈妈:小熊让我暂时保密,等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二、学习《小熊砍树》
1引导幼儿思考?还有那些生活在树上的朋友会阻止小熊的砍树行为,为什么?
2出示挂图:提问:小熊住在哪里?它和谁住在一起?它住在树洞里舒服吗?
3让幼儿欣赏,了解的名称(出示名称)
4教师借助图片,文字完整的朗诵,认识相关字。
5带领幼儿分角色学念(其中幼儿念小鸟,松鼠的诗句,教师念小熊的诗句。)
6我们又多了一个好朋友真开心!我们一起来跳一个舞(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庆祝一下好吗?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在猜测中,学习推理、提问的方法。
活动准备
立体图形的盒子(正方体、长方体[有两个正方形]、长方体[全部是长方形]三棱柱),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礼物若干,垫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几何图形找朋友》
1、复习几何图形名称
2、游戏《几何图形找朋友》
玩法:一个立体图形找一个平面图形做朋友,它们之间要有关系。找到朋友放在垫子上回到座位上。
●第一次游戏
----提问:谁和谁是好朋友,它们有什么关系?
●第二次游戏
---提问:一个立体图形只能有一个平面图形做朋友吗?
:这些几何图形中,有的立体图形可以找到一个平面图形做朋友,有的立体图形可以找到两个平面图形做朋友。
二、游戏《猜礼物》
玩法:礼物藏在几个盒子中的某一个里,不能走上来看,不能用手触摸。但是你可以问我问题,我只能回答你“是或者不是”。猜对了礼物就归你。
规则:
1、不能上来看,也不能摸盒子,只能问问题。
2、我只能回答你“是或者不是”
●第一、二次游戏:教师藏礼物
----提问:可以怎么问呢?(引导幼儿问:礼物是藏在XXX的盒子里吗?)
●第三、四次游戏
师:这次请一个小朋友来藏,谁愿意来猜?
-----提问:哪一个肯定不是的?
:立体图形的罐子上面有平面图形,只要问问上面有什么平面图形,就能够猜到礼物藏在那个罐子里。
●延伸:今天我们试着在三(四)个罐子中间猜糖果藏在哪?我还有一些礼物,如果藏在更多的罐子里,你能够用今天的.方法猜出它藏在哪里吗?
教师通过“猜礼物”这样一个游戏设计,主要将目标定位在图形的认知上。我们知道大班幼儿对于大多数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基本上都是能够认知和说出图形名称的,是不是儿童能够叫得出这个几何图形的名称就表明儿童对这个图形的特征就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呢?老师们,让我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一起来探讨吧!
抛问:
1、你认为教师要帮助儿童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关系,加强认知重点应关注什么?
2、如果第二环节,不用“猜礼物”的提问方式表征图形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采用怎样的活动形式进一步体验图形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