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爱习作提供的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1
大家好!
“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广泛的被人们当做是一种精神信仰,而随之发酵了起来,成为时下引领人们价值观的新概念。如在学校里设置国学课程,寺庙里开设国学夏令营,企业里开办国学培训班等等。“国学热”以它一定的适用性及实用性,被企业家用来打造品牌,加深其企业的文化内涵,家长们将《弟子规》等一些国学经典用来作为他们管教孩子的法宝。
随着传统文化持续被人们广泛的继承和发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也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分歧:一种是持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既把传统文化说得是一团糟而毫无价值可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经商大潮的背景下,“国学”曾一度的被边缘化,前不久在人民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上海删除小学语文课本中的8首古诗词和几篇文言文的报道,被一些个网友们认为是数典忘祖的.行为,减负还是减传统文化观点也一度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第二种则是持全盘肯定的保守主义态度,死守着固有的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什么都是好的。那么,当今社会下,我们该如何领会、继承和发扬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笔者认为,首先,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时,我们心理上既不能是“趋之若鹜”也不能是“疾之如仇”的态度,而是要对传统文化实现弘扬与超越,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对其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其次。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既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也要冷静的对待社会上存在的“国学热”,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采取兼容并蓄、多元共生,从而达到文化的交流共鉴。不能够强调了国学,就放弃了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学习,要结合时代的背景,用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但要认真学习、熟知、理解更需要来继承、革新、创造和发展,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播到世界从而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的!
最后,要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工作,使之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全面发展,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弘扬和传播文化的主体,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于实践,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耳濡目染深入到人们的思想灵魂中,从而真正意义上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智慧之魂。要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性,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生命力、凝聚力以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2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前不久,有两件事引起了格外的关注,先是孔子后是老子被穿上了西装,打上了领带,作为代言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另一件事就是一些韩国人说孔子、西施和李时珍是韩国的。这两件事也许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然而我们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携手发展的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然而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似乎不太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 ”使文化倒退,“破四旧”等等更使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传统文化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和漏洞但这始终都是中华民族的根,有缺陷我们可以慢慢地弥补而且哪个国家的文化又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呢?又有哪个国家对本国的传统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彻底呢?相反每个国家都在保护以前祖先遗留下来的建筑:一道城墙、一间屋舍、一座宫殿。无一不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之情,这些建筑还留给人们一片精神领域,给予人们无尽的'提示。
我们一贯的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表明缺点不是不能批评,我们一直强调推陈出新,表明传统文化不是不能变,只是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应当非常谨慎,致力于发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品质。可是就是有那么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一味的追求西方文化忘记了传统,不顾一切地推陈出新,打着“发展”的旗号去打古建筑的主意。古代建筑凝聚了古代的精神文化,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因“发展”而背弃传统,这合理吗?回答当然是不合理,我们可以从古建筑中探究其当时的文化风貌。古建筑也是一种文化遗产!但是在这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时代不发展必然会导致消亡。所以我们应该将新文化和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提炼再注入传统文化中使其焕发新生,激发出传统文化的活力,我们还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提炼一些优质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梁启超曾经说过: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个系统往外扩充。
传统文化是灿烂的同时也是脆弱的,他必须要我们心怀敬畏。他需要我们精心照顾,传统文化须敬畏,不要让传统文化凐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
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爱国精神,然而在中国历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卖国求荣的夜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以祖国的利益为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求我们要立志奋发,一个人、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奋发图强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民族。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好问是分不开的,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都说明勤学的道理,读书还要善疑好问,不学不问怎能有所提高?不耻下问、大胆质疑、多思考,才能有所超越,由此看来,勤学好问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勤俭廉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为金钱和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这就要求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学会勤俭,培养廉政美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敬长、知礼、诚实守信,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胡锦涛的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八荣八耻,为我们带来了民族的希望。同学们,当你向老师和长辈们彬彬有礼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利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时候······
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传统美德和弘扬民族精神吗!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为拥有一座美丽的家园而自豪,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4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5
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创造出无数灿烂的文化,使华夏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的前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发展的人文之学,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世界文化发展重大的影响。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间,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介绍中国文官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书籍多达70种。《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东方世界的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全面和深入。在历史上相当一个时期内,中国文化与东方世界的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的文化的`关系,达到了十分密切的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思想教育和渗透影响下,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朝代里不断追求和谐。不光是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在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在追求和谐。“和谐社会”成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并且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和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6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文化永流传》。
我们的祖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着极其深厚、悠久的文化。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文化已遥遥领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中,孔子讲的头头是道,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礼仪。再说说唐、宋朝,这是诗词最兴旺的时期。诗人们用诗词表达心中的一切情感,”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朝末,看着破碎的山河,岳飞百感交集,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以表达重整乾坤的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杜甫向岳而望。可见,那时的诗人、词人,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啊!
不仅中国的诗词文化中外闻名,陶瓷文化也得到了外国人的一致好评。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生产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形成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文化特征。再说说瓷器,早在欧洲掌握制陶技术之前一千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在博物馆,一件件瓷器都别具一格,线条与比例,都是那样的和谐,那些人物、景物、动物,甚至线条装饰,都画得淋漓尽致,仿佛要从上面跳出来。这种精湛的技术,是外国人永远制不出来的。所以,瓷器在海外广受欢迎,再一次拍卖中,一个清乾隆仿掐丝珐琅粉彩寿山福海双龙耳盖瓶,以1792万元成交,是国际瓷器拍卖之最!
我想除了这些,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的饮食文化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连皇上都是”天子“,所以中国人把吃,看作头等重要。就连外国人看作是”垃圾“的,中国人也能做出花样儿来:凉拌的、清蒸的、白水的、红烧的、糖醋的、粉蒸的、油焖的……数都数不过来。饺子、粽子、元宵、月饼……都是我国特有的食品。现在,我们中国人做什么都离不开一个字——”吃“。打招呼:”吃了吗?“家人团聚,吃一顿;朋友见面,吃一顿;过节,吃一顿;换季,吃一顿;应酬,吃一顿……看来我们的祖国别有一番饮食文化啊!
现在,我们的祖国虽然繁荣昌盛了,但越来越西方化,许许多多传统文化渐渐淡忘、失传了,我们新世纪的孩子正在与社会接轨,保护、传承中国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在我们的手里,一定要让中华文化永流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