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传记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数学家传记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家传记读后感 篇1
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在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看完了《狼图腾小狼小狼》这本书后,我突然明白,蒙古草原迷人的是那里的狼,有腾格里派下来保护草原的草原狼!
翻开这本书,全书有几十个神秘的“狼故事”,我被书中的蒙古小狼带进了辽阔的草原,跟着精灵般小狼的成长经历,我也开始了一个神秘又奇妙的旅程……
在书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小狼在没有任何“狼教”的情况下竟然为自己挖了一个藏身的避暑洞。它的小爪子一个前一个后,真可以称为“一级挖洞师”和“洞穴设计师”。其实我知道这就是它与生俱来的'本领。虽然它离开了亲人失去了自由,但它的野性、狼性和对生命、自由的渴望是永远不会丢失、放弃的!
我看过很多寓言故事,里面的狼都是十分凶残。这本书里的狼却十分圣神,它不屈不折,它无以伦比,它重情重义,它机智聪明。它那不服输的心理,尤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带给我心灵强烈震撼和感动的狼。
读完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小狼的悲惨命运鸣不平,也许正是人们愚昧无知,才使现在的草原找不到草原狼。小狼虽死,草原狼虽消失,但是它们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数学家传记读后感 篇2
《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位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其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最深,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长是 25×4= 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平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平方
米大了一些。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每当在学习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妈妈和老师。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读后感《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家传记读后感 篇3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数学家眼中就变得异常简单;普通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作者张景中院士从我们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
《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我们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做题更加简便的“捷径”。
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众人皆知的数学常识中看到“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蚂蚁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之和是360°”,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人惊叹!
用圆规画线段﹐一般人立即反应:怎么可能呢?若按照常规思考,我们可能回答:“把圆规当铅笔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画线段了吗?”但是在只能用圆规不能用其它工具,画出绝对的直线段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
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用一个中空的圆罐子,将纸卷成圆柱状置入,将圆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转动圆规,在罐子内侧的纸上画圆,当纸拿出后,线段便完成了!
数学家传记读后感 篇4
瑞士著名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1707~1783)一生诸多磨难,但他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著作,成为18世纪科学界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年轻时的欧拉,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学业一帆风顺。17,年仅13岁的欧拉成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学生,15岁获学士学位,17岁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硕士。经丹尼尔伯努利推荐,1727年,欧拉到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1731年成为物理学教授,接替了圣彼得堡科学院的领导工作。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年仅28岁的欧拉,因大量写作造成眼疾,右眼失明。即便如此,欧拉在俄国的中,在分析学、数论和力学方面,仍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解决了许多地图学、造船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1741年,欧拉应腓特烈大帝的邀请,成为柏林科学院院士,并担任物理数学所所长,时间长达25年。在这段日子里,欧拉发表了一系列著作,解决了众多科学上的难题,如包含了三体问题的较完整的月球运动理论等等。1766年,应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请,欧拉返回俄国。不幸的是,几年之后一场重病夺去了他的`左眼,使他完全陷入黑暗之中。接踵而来的是一场大火,吞噬了欧拉的大量书稿和藏书。他被仆人冒死从火海中救出来,总算逃脱了一场劫难。面对一系列飞来横祸,欧拉没有悲观失望,他凭着超人的记忆和天才的心算技巧,通过与助手讨论、口授等方式,在全盲的最后中,完成了400多篇论文和几部专著。这一时期的科学著作,几乎占了他一生著作的一半。关于月球运动的第二种理论,就是他在失明之后的又一功绩,是靠艰巨的心算完成的。
在欧拉不平凡的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886件科学论文和书籍,内容极其广泛,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的开创性的贡献。据统计,他的科学著述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约占3%。圣彼得堡科学院花了47年时间整理他的著作。瑞士著名数学家埃米尔费尔曼认为欧拉的声望,“堪与大科学家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齐名。”
欧拉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科学遗产,他献身科学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数学家传记读后感 篇5
1980年,陈省身教授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学中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作出质疑。他说:“人们常说,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是,这是不对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是一个熟知的定理,为什么说它不对呢?陈教授对大家的疑问作了精辟的解答说:“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不对,不是说这个事实不对,而是说这种看问题的方法不对。应当说:“三角形外角和是360°”!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把眼光盯住外角,就可以把多种情形用一个十分简单的结论概括起来了;用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代替了与n有关的公式,找到了—个更一般的规律。当然也是一个更简单的规律!
由此可见,尽管命题“三角的外角和为360°”和命题“三角的'内角和为180°”是等价的,但是在数学家看来,这是不同的!因为在形式上,后者更简单,因此就更美,也就更有价值!
事实果真如此,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眼光,使陈教授抓住了更有价值的内角和,并由此出发,进一步把“多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这个规律推广到闭曲线,推广到空间,进而发展为著名的陈氏类理论,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这就是数学家的眼光!在这透彻、犀利的目光中,折射出来的是数学家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是数学家的穷追不舍,孜孜以求的探索真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