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有效教学》有感

2025/08/23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有效教学》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有效教学》有感 篇1

有效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我,读了以后很有启发: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是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我们每天的教学中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理念是灵魂。让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纠正误区,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成效。

读《有效教学》有感 篇2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的前几部分,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着我校的翻转课堂。感觉很有指导意义。

结合者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些怎么样备课才实用的一些意见和做法,在我看来很有道理,比如说在怎样解决“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上,孙剑荣老师的阐述就很有道理:她说备课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词语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以达到好的效果。

在翻转课堂背景下,教学设计要充分备好学生与备好课堂,依据课标找准重难点,同时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真正找准学生的难点。

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预设上,我们如果能从目标、核心环节、练习、板书、变化等多方面考虑备起,并且多参与有效的集体备课,那么对于我们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认真做好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最佳前提: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调整和修正教学参考资料的相关内容,不要完全依赖于教学参考书及教材所约束的内容及进度安排。对于不适于学生的学习实情的内容,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进度。让学生的学习符合学生的整体认知规律和学生其它学科关联知识。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力争设计科学合理,时间分配及安排尽最大可能在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段落。对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时间要放在课堂时间的黄金时间,并要留下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来回顾当堂课的知识,做到即时消化。

教学设计的作业布置方面应体现出及时性和有效性,针对重难点设计,针对学生难理解的知识设计。这一点我校的翻转课堂在两段环节里体现得非常好。

读《有效教学》有感 篇3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将工作室发的《韩立福:有效教学法》认真研读了一遍。说研读真的不为过,因为这是一本可以好好研究,并且能够亲自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的指导用书。曾经好多次看书,都有这样一种感受,理论太多了,实践太少了。理论当然是必须的,但是光说理论,吹得天花乱坠,对实际的教学还是只能起到很小的帮助。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不是说说就可以的。而韩立福教授的这本书让我深深觉得很实用。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导,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最终衡量的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这里的“有效教学”是个大概念,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拓展和有效评价。从行动策略角度来看,有效备课是指“师生共备”;有效上课是指“师生共学”;有效拓展是指“师生共拓”;有效评课是指“师生和评”。这种新视野下的新课程有效教学,主张“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思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课堂教学将是师生共同围绕研究主题或项目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生成意义的共同体。

而这个理论让我有新的对课堂的想法,并且在看了课型范式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我们现在的教学要求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实施下来后的整体感觉是效能低下。我反思后感觉有以下一些地方做得不到位。

一、教师方面

1、我的角色没有转换,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不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在环境上建构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桌椅摆成适合小组学习型,小组分工也明确,但是我依然在讲台上按原有讲授方式在教授,学生依旧在“各行其事”。学生新鲜几天后就烦了,学习意识上又回到了原有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了一种摆设,花架子,最终失去了其功能。

2、学生分组不够合理,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管理自由松散。我随意指定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组长我临时指定,没有建立合作规章或“公约”,未明确组长的职责,谁是学科长也不明确,往往是组长自己说了算。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组员不知所措,组员观望和等待,其结果是各行其事,合作学习难以进行。

3、小组内没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随意化现象严重。我依然关注少数个体学生评价,忽视小组整体评价;依旧注重学习成果评价,忽视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技能、合作学习过程评价。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合作意识差,缺乏合作的内在需求。其突出表现是:有的善于表现的学习优秀学生“以我为中心”,独霸话语权,不知尊重他人;有的学习表现差的学生消极退缩,不论讨论如何激烈,总是低头观望;还有的`学生依赖学习表现好的学生,“搭车”现象突出。

2、学生不知合作方法,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由于许多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合作学习“公约”和规范,只顾形式,不顾实质,导致效能低下。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有效策略:针对我分析的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原因,结合韩博士的理论,我认为,建构高效能的具有学习共同体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遵循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和要求,而且要符合学习共同体的性质和特征。所以,在具体行动策略上,应采取如下有效策略。

一、 激发愿景

学习愿景是影响和指引每个学生努力学习的心理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系统和有效机制。建立班级愿景,增加团队凝聚力和学习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特征是一种有集体愿景的团队学习。要组织学生认真探讨班级近期学习愿景和长期学习愿景。使学生个体愿景与小组愿景、小组愿景与班级团队愿景结合起来,让学生齐心协力为实现团队愿景而努力奋斗。使学生树立团队责任感和荣辱感,从心里感受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我们团队进步而学习,从而增加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和学习力,为大面积提高团队学习力奠定基础。

二、 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机制,明确小组成员的学习责任、角色与职责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础。创建以学习共同体为主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引进多元评价机制,落实各级的学习责任,体现生生是“主体”、生生是“代表”、生生有“责任”的学习理念,使学生学习责任化、评价多元化,确保新型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能。

走进有效教学,创建卓越课堂,这需要我们用心去钻研,去实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师能,才会让自己的课堂更加和谐、卓越!

读《有效教学》有感 篇4

《有效教学》这本书。教材一共设计了七个单元,从“教学的效率诉求、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的评价、学校有效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有效教学的反思、教师有效教学的八项修炼”这几个反面循序渐进地向读者诠释了何谓有效教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并引入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让人读起来轻松、易懂、有可操作性。其中“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和“教师有效教学的八项修炼”是我抢先阅读的章节,尤其是“八项修炼”中的修炼四——“实施有效教学的洋思经验”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教学上的启迪。

早就听说过“洋思经验”,但是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学习过。今日细细看来,也不禁为xx省教育界的这个奇迹拍案叫好!一直以来,我就把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反思的一种途径:

1、课堂能比较有效地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与习惯;

2、家庭作业量比较少,借助阅读来完成字、词、句的巩固;

3、对班级后进生没有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洋思经验”却让我惊喜地看到—— 一所乡村学校,几乎没有一个后进生!是什么神奇的方法,尽然可以解决让我一直头疼的教学“死角”?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技巧

一口气读下来,我高兴地看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洋思经验”有不谋而合之处,那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结构、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方法。但是他们做得更科学的是,在自学的教学环节老师会给学生规定一个自学时间,这样就带给学生一种紧迫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我平时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没有规定时间,有些小组一合作就讨论很长时间,有时还会出现全组一起聊天的现象。另外,让我受益的是:在小组合作时老师讲的时间少了,就可以利用挤出来的这些时间有针对性地去辅导个别后进生,并培养他们在小组内的学习主动性。总的说,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几个孩子唱主角,而应该调动起所有孩子的积极性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操作

由洋思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管理方式,我联想到学校上几个星期开展的“生字听写比赛”。出乎意料地是听写全对的学生较参赛的总人数来说比例较低。这无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学的生字没有通过运用加以巩固反生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没有养成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这样一个管理方式。在这里堂堂清是基础,日日清是补救,周周清是保障。我想如果每天的生字、词语在课堂上能会写、作业里能够用、考试时能解答,也许就是他们的这种模式的'体现吧。而他们的这些管理方式又是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的。那是否就可以把生字、词语的听写过关,课文的朗读背诵都放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完成?这对我们培养小组长,培养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与模式又是一个提醒和考验。

三、把“洋思经验”拿来的几点思考

不论是成熟的“洋思经验”还是别的有效教学经验,要想借鉴到自己的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东西,还需要我们好好地思考。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拿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管理中,是全盘照搬还是选择性地吸收,这都要我们大胆地去实践、认真地去总结、再实践,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育才经验”或是“舒曼经验”。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高瞻远瞩令工作中少走弯路;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要有所创新和改变这样才能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时,理论我们看到的比较多,而可操作性的东西比较少。别人是什么时间进行“日日清”的?是什么形式进行“周周清”的?是怎样进行班与班的对调验收的?这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操作的。他们的这些微环节的工作是放在课内还是放在课外?这是我想和别的读者交流的地方。

其实,这本书里还有很多东西都深深地教育了我,如198页中描写窦桂梅的那组数据“300多万字的阅读量、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余万字的教后记、1000多节听课记录……”这让“懒惰”的我明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是出于偶然,平时无数次的积累才能带给你课堂上的教学灵感和智慧;又如,在“自主性作业的创造性设计”章节告诉我:只有变“要我学”为我“我要学”,由“不想做”变为“我想做”,才是真正地将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

《有效教学》不但可以作为一本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还可以作为我们教师平时教学工作中的指导性用书,不定期地拿起看看,总能带给我们点什么。

读《有效教学》有感 篇5

认真读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很受启发。书中谈到“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及平衡的五种策略”,对我们目前提高课堂教学质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中谈到“预设与生成”的冲突有6个表象。

1、教案管理过于死板,导致教师形式主义抄写教案。也就是说,由于学校管理上的形式主义,只看表象,不看实效,检查教案过于程式化,使得教师的教案实质上很多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抄写现成的教案,从而没有时间去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反思过程,总结得失。

2、教案设计过于详尽,导致教学过程规定太死。成如叶澜教授所言“‘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学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实质上就是教案中不能仅准备教师的`教,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活动与学情,不能由设计的教学步骤控制着课堂的实际学情。

3、教学目标设计以偏概全。即不能仅以认知目标代替知识、技能、技巧,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发展的明确目标。

4、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能真正启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过多、过浅,导致课堂满堂问、设计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加之教师不会降坡引路的话,导致结果是教师代替学生将答案和盘托出。

5、课堂教学成为不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未达到,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教案为止,决不希望“节外生枝”。甚至因为自身的能力而将精彩的“节外生枝”掐断于生长中。

6、不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教师忽略了学生是带有知识、经验、思考、智慧、情感参与到课堂中的活生生的人,对学生的表现视而不见或不屑一顾,结果使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许多丰富的、多变性的、复杂性的资源被教师的迟钝所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