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三字经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这几天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告诉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了《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的十分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教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教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必须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我的父母与教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那里我们能够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三字经》不可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齐去读这本好书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字经》。其中几句印象特别深。它们是:“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头悬梁讲的是汉代大学者孙敬将头发用绳子吊在屋梁上防止读书打瞌睡;锥刺股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苏秦读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神。他们不需要老师监督也可以自觉地学习。读完后,我感到很惭愧。我虽然学习很好,但是不能自觉地学习。我每天心里只想着玩,非得妈妈大发雷霆才好好做作业。许多事情都要妈妈提醒才去做。虽然我们不提倡“头悬梁、锥刺股”这种以伤害身体来勤奋学习的办法,但我们要学习孙敬和苏秦勤奋学习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我牢记在心,是它打开了我刻苦学习的大门,它时刻提醒着我好好学习!
这个学期通过读背《三学经》这本书我知道了: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这句话。这句话的含意是:只要勤勉努力就会成功,嬉戏懒惰是没有好处的。好好记住,努力上进。这句话还有一个故事叫《铁杵成针》。内容是: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传说他小时候读书并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到外面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奶奶在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李白很奇怪,问老奶奶在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可老奶奶却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深受启发,从此以后开始发奋学习,终于成为天下著名的诗人。我成到:读书必须勤奋,千万不能因为贫玩而荒废了学业。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记得读幼儿园暑托班的时候,那里的老师教会了我背三字经,小时候只要我一背,总是能得到亲戚朋友的表扬,那时只是觉得三个字三个字的背着好玩好听,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有什么用。
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的书,书上对与每一段三字经都有释文和相应的故事,我读了一下子明白了,《三字经》是集合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的一本书。
我觉得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上,书中“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教育我从小就应该好好读书,学习礼仪道德和做人的道理,记得一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话,读了《三字经》,我知道人“一生之计在于少年”。书中“香九龄,能温席。教于亲,所当执。”,所描述的黄香为父暖床的故事,很令我感动,以前觉得爸爸妈妈还年轻,我们还小,只有他们照顾我们的道理,现在看来,孝敬父母也可以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书中“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教人弟弟尊重兄长,兄弟互相谦让。我觉得在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就应该这样。书中还有讲述《四书五经》及古时候君王的许多故事,都很有趣,衍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有的历史我不清楚,还不能理解的很深透,我相信随着我看的书变多,认识的增加,我对《三字经》这本书还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三字经》值得我去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三字经》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三字经》三个字为一句话,一段共有四句。《三字经》主要是写人的善、恶、学、孝、礼、仪,它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的书,它教育我们要爱国爱校,亲师爱友,勤于读书……它教会我们太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最经典的台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意思是:人生下来,天性都是好的,只是后来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不同,才使人们的性格不同。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它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特别是读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真的很感动,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就吃小的。而现在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黄香和孔融的高尚品德,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书中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我明白了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那样老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俗话说的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使我知道了玉不经过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做人的道理。
读了《三字经》里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感悟到了其中的含义和道理,也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我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 篇5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国学经典,名字叫巜三字经》。
这本书的作者是宋朝的王应麟等写成的。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其中中国传统国学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其中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释义是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坏的差别。
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两个兄弟,他们刚出生,一个哭了,另一个也哭了但是,他们办满月酒算卦的时候,一个孩子是状元命,另一个是乞丐命。那个乞丐命的妈妈不信这命,努力教育孩子,最后变成了状元。而另一个算卦是状元命的孩子,妈妈忽视教育,结果则成了乞丐。他哥俩相遇的时,哥哥感到很羞愧。
我想根本没有命中注定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孩子从小都是一样的,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只不过是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不同的'教育,才使他们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释义是战国时期,孟子母亲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断织机的布来教子。我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是孟子在治学方面有许多格言。学问之道,最贵用心,用心思索才能有所收获,不然就不会有所得。
这本书让我懂了许多道理:比如一个人不能认命,要改变环境,主动找人学习,我以后学习会持之以恒,而不能一步登天。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 篇6
有一本书,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孩转变成一名有知识、有思想的小学生。那本书就是——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别看这就短短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刚生下来都很善良,天赋也相近,只是后来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会使习性的差距变大,如果对孩子不严加管教,孩子就会不再善良了。母亲就曾经给我讲过与这个有关的故事。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个孩子,长得很可爱,母亲总喜欢把他抱到邻居家去玩。有一次,他无意中把邻居家的一根绣花针带回了自家。母亲知道了后了,说: “孩子,你真聪明,还知道把这个拿回来”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他渐渐的就养成了拿别人东西的习惯。长大后他成了一个小偷,一次犯了大案被抓了,将要被处死。在执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见母亲一面,母亲泪流满面地跑过来,小偷说要亲一下母亲,母亲同意了。小偷凑了上去,一口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她不孝,他说到:“母亲,当我第一次拿别人家里绣花针的时候,你要是能告诉我那样做是不对的,今天,我就不会走到这个地步。母亲,我恨你!”
我们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接受家长和老师好的引导,就有可能走上歪路,变成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这就是三字经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同学们要谨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