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1
《道士塔》,抒发的是中国文人的切肤之痛,“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着……”然而更多的是一种,“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当欧美的学者纷纷赶赴敦煌,风餐露宿,在沙漠里燃起阵阵炊烟时,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这是何等的讽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为历史,再去谴责谁也是苍白无力,这场文化浩劫带给咱们的不仅是惋惜、愤怒,更多的应该是反思。
还记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吗?这就是阳关,《阳关雪》里苍茫凄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后苇草飘荡,层层叠叠的群山积雪,全是冰海冻浪。天地苍凉一枝骨,曾经的文人骚客,在这千年之中,历经沉浮,消逝。阳关的兴衰,阳关的历史的深邃苍凉可想而知。游历了西北大漠,还有温婉的江南情调。《江南小镇》里的清雅镇邑与精致的石桥,《西湖梦》里绝美的西湖,风情绰约的苏小小,传奇色彩的白娘娘,《白发苏州》里的红颜薄命的西施,风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
《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则直接将笔触触向文人的良知,展现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从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镇,从万里长城到洞庭一湖,咱们看到了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李白的故乡,见证了都江堰的价值,重温了白帝托孤的。“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个个跳动的字符,追寻着文化灵魂与生命的真谛。品一杯茗茶,读一本好书,感喟作者的多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2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的足迹遍布全球。然而,立中国越远,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谓祖国,无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击人心,如此惊心动魄。
长歌当哭,献予中国。
以歌呼唤,献予国人。
其实我喜欢《文化苦旅》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我钦佩那位作者与知道那是一本好书,更多的是它带给我的还有高中的回忆——一个傻乎乎又很爱较劲的小女孩。
它对我的意义就像是人生的一个“逗号”,看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明白,这是一个过程的暂停和转向另一个过程的开始。
苏东坡终于从泥沼中爬出来了,尽管肮脏,精神却是干净的。他在黄州这个小地方真诚地自省,“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这样的苏东坡才是真正的.苏东坡,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之后他的诗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无数次的美玉,温润、厚重、大气、古朴,成就了一代经典。我想,这样的苏东坡,才是我们后世所敬仰的。他并不完全干净,他身上还带着沼泽中的污浊,但他在苦难中脱胎换骨,抛却了锐气与轻浮,不理会周遭的喧闹,不在意他人的指点,真诚而洒脱,淡漠而从容。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3
跟随余秋雨踏上游历中国文化古迹的旅途,感受历史名迹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所沉淀出的历史文化底蕴。
具有”天 府 之国“美称的都江堰是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能够与长城并肩的文化遗产之一。文章在开头先描述了长城,在大多数人心中,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文化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写到,长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儿,被风沙吹塌了。而都江堰不是,它骄傲地在风浪中矗立了两千多年,坚固得如同中国的历史。与长城进行了一系列对比,都江堰充满灵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能够说,都江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确实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续,是因为有了标志的'象征,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一个强悍的民族。
民族应该感谢都江堰,更应该感谢给了它生命的建筑师李冰。”为官一任。造就一方“是李冰建筑都江堰的本意。 我惊叹于李冰在千年前建了如此利国利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工程。都江堰的背后不是死物,它的背后是如李冰一般为民,为后世苍生,为自然和谐献出自己一份绵力的伟大祖先。有了他们,才有 天 府 之国 给中华儿女提供的庇护和濡养。民族的延续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高尚的起点才变得更强大。李冰留给人们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给我们的深思那样丰富而美丽。
都江堰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更应该是一个民族所在的精华与衰败的缘由。面对文化的精髓,我们所能做的是保护它,让悲剧不再重演,将民族的华丽再次呈现。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4
初识《文化苦旅》,还是在七年级背诵表上字里行间的诗意中品会到这本书的魅力,自此,一直未停下追寻的脚步。
终于,有幸读完它。追寻余秋雨笔下的足迹,仿佛游览完全中国的山水人文。不过,我渐渐发觉,我读的仅仅是引人入胜的山水人文吗?不,我读的是余秋雨。他笔下的自己,他对民族历史的解读与回味,他笔下的种种情思和要传达出来的见闻,无不吸引着我,使我梦魂牵萦,回味无穷。
他的笔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使我对中华文化条条框框的固有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打破。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苍凉的沙漠不仅仅是望不到边际,天地共色的不毛之地,而是“深得天地之韵律的历史余韵”;庐山不仅仅是高峻的山峰,更是“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苏州园林不但有小桥流水,还有“清晨的残梦,历史的浩叹”……
对这些只言片语有了深深的共鸣感和认同感,自然就喜欢上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字。正如我喜欢历史,中国的那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熏陶着我们,我们为何不加以思考和探寻?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散文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云流水的文风,在立意上提高了层次的同时,也牵动了读者的心灵。
不过纵观全文,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这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处?是这条探寻文化的漫漫长路孤独又艰辛,还是对如过往云烟般历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许余秋雨也有他的难言之隐,亦或是我年纪尚轻,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不过我坚信,时间能改变一切,相信自己往后定会寻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感谢余秋雨先生,文化道路上的旅行仍然漫长,我时刻追随您的脚步。
文化苦旅读后感 篇5
从小,受家中长辈们的耳濡目染,我把阅读当作了最大的爱好。一次次的阅读可以让任何一颗心灵用色彩点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就是书的妙处。读书,最激动的时刻就是分享读书心得了。
《文化苦旅》一书,开拓了我的视野。这是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一本书,是一本描写祖国古代文明的书。初读这本书,对它的印象并不深刻。我觉得这只不过是用极平淡的文字,描写了些山水建筑的散文集罢了。全书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读下来并没有任何感觉。我不甘心——妈妈口中的好书,绝不是这样的`!我又一次捧起了这本书。通过一个多月的细心斟酌,我渐渐发现作者简洁的文字下,藏着一种有张力的感情。整本书就围绕着一个“苦”字,作者用独特的角度,深思中国这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写出代代人为探索文化奥秘的艰苦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世世代代文人们的艰辛。我不由得对中国这个文化古国感到深深的敬佩。好一本山水文字书!余秋雨先生以一个“浪子”的身份,借山水景物探求文化灵魂和秘密。于是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被称为最深刻的中国文化历史散文书了。
每读一遍书,收获一个不一样的心境,书的魅力妙不可言。从刚拿到书本时的好奇,到心灵随着书本的情节跌宕起伏而产生的感触,再到看完书后的意犹未尽的思索,都是我读书的乐趣。在书的潜移默化中,我成为一个心中多彩的人,我在书上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嗯~书纸的香味,又随微风,飘到我们身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