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杜甫传》有感

2025/08/24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杜甫传》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杜甫传》有感 篇1

生活常是这样。心冷的时候,你会觉得每一个季节都冷,星星仿佛是冰做的光。其实,大地并非那样寒冷,否则,檫树怎会摇动满目清香。

其实,世界不窄,窄得是心。怀着效国利民的满心希冀,抱着高官优待的不渝追求,一腔壮志的杜甫,推开了长安城门,迈入了求官之路。可终是“万事益酸辛”只得“残杯与冷炙”空叹“如觉天地窄”。失落和愤慨狭窄了他的心境,他终日侍奉皇帝,伺察长官颜色,因小恩小惠欢欣,因街道偶遇而战战兢兢,变成了一个小心谨慎的小官。不得不说,他的所为都是为了实现做官的追求,可此时这个追求只剩一个空官位,早已偏离了它的初衷。他的'视界仅局限在皇帝周围,看不见国家,看不见人民;他的盼求只剩官职,已然不是他的最初所求。失意的灰尘覆盖了原本光亮的追求,追求便只剩一个影子,于是只记得追求那影子,忘记了追求光影的主人,心变窄了。直至离开长安,他才真正放宽了心境,真正看见了国家,走向了人民,他开始真正为人民发声,为国家担忧,而这,又何尝不是实现了他的追求呢?家庭和儒术难道只是要求他追求一个官位吗?忧国虑民的杜甫难道只是要求自己有一个官职吗?我想不是。或者说,一个官位根本不会是,也不配是他的追求。为国为民才是追求,是真的追求。而过分在乎那一个结果和表面,狭窄了他的心境,故而狭窄了他的追求,甚至连他自己也看不清了那追求。当他关上仕门,打开诗窗,他才看见了追求,实现了追求,这是因为心境宽阔了。

所以,关闭一扇门,打开一扇窗,其实不必上帝来做,而需要自己来做。想把一件事做好,首先要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喜欢你那结果,这样,很可能,在门里想去的地方会在窗外飞去,不去过分关注的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别以追求为障狭窄了心境,这样,你才有机会发现,世界,其实一点都不窄。

生活常是这样。你所失去的,命运会以另一种方式补偿。就像,桂花枯萎的时候,秋菊又亮新装。

读《杜甫传》有感 篇2

“你的贫穷在闪铄发光,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题记

他春夜听雨,赞“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他观月思乡,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胸怀大志,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忧国忧民,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是杜甫,是诗国闪耀的星辰,亦是长安城里忧伤的年轻人。

读杜甫——俯瞰尘世间,写尽了悲苦,满心愁绪却依然坚强的诗人。他是杜子美,千百年的岁月也不能磨灭他的故事。冯至先生的《杜甫传》便向我们述说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一生。

杜甫家境优越,童年生活安定富足,他从小便受到文化的熏陶,这也造就了他的一生。

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继游吴越后的第二次漫游。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岳》等优秀诗作,其中《望岳》更是流露出诗人少年时期不平凡的抱负。

杜甫在三十五岁时来到了规模宏大的长安城,他想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国家效力,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然而冯至先生指出,仕途的不幸带来的是诗人的幸运。

天宝六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这条路行不通,杜甫为实现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自己的诗作,但都没有回音。

直到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不得已离开长安,过上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却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他花费一生最宝贵的十年,想要在城里扎下根来,但终于没能成功。他不知道,这一次离开,就是他与这座记忆里繁华富足的城市的永别。

杜甫到华州的时候,安史之乱远未结束,他在《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愤懑。

乾元元年,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的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奋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史诗“三吏”。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里有着盛唐的繁华盛景,也有着战乱后的残破凋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他的家国情怀。冯至先生为杜甫立传,为杜甫为文,试图用《杜甫传》为读者细细呈现这样一个完整立体的爱国老诗人形象。

在《杜甫传》的最后一章,冯至先生以悲痛的笔触描述了杜甫惨痛的晚年,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杜甫即使日暮穷途,依旧爱国爱民胜过自己的伟大精神,让人动容。

这就是冯至先生眼中的杜甫,他挥毫泼墨,纸张记下的都是岁月的伤以及报国的愿。读完《杜甫传》,我深深感动,合上书,轻轻抚过封面上“诗圣”二字,内心有一股暖流暗暗涌动。

或许杜甫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不会被人们永远流传下去,但就像《杜甫传》中所说,他曾记挂苍生,现被苍生记挂,他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早已被后人铭记于心。

读《杜甫传》有感 篇3

杜甫是大家都知道的大诗人,都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同样杜甫也是一个特别传奇的人物。

其实对于历史上的帝王,都有正史记载,而文学家记载的相当少,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已经足以证明他们在历史上的成就。我今天看了冯至的《杜甫传》通过部作品我重新认识了杜甫。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诗人里面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写出了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多么黑暗的通知下,那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它们的光芒;杜甫出生在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

杜甫年轻时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自高自大,夸张甚于实质。当时就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傲慢的言行。他自己常说,他的文章超过屈原、宋玉、他的书法胜过王羲之。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尧舜,在文学上把屈原贾谊、曹植、刘祯都不看在眼里。从这里我能看出来一个放荡不羁,心高气傲的年轻人的张狂。这一点和李白也非常像,李白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杜甫也有“会当云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杜甫早年成长在唐朝发达的“开元盛世”。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母亲在他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杜甫小时候经常生病,由于身体不好活下来也算是一个奇迹。杜甫七岁开始学诗,九岁开始学书法,他不断地作诗、写字、学习。杜甫出生的地方在洛阳附近,杜甫身受洛阳文化的熏陶,在他常常上树折取梨枣的年龄,已经由于他的诗文在洛阳显露头脚了。

年轻的`杜甫喜欢出门远行,他喜欢结交好友,欣赏祖国的好山好水。杜甫漫游了十年,经历了不少秀丽和雄伟的山川,认识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后来“安史之乱”他看到民不聊生,官吏欺负百姓。这一段时间他改变了自己的风格,他开始关心平民百姓。于是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杜甫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的诗句豪迈洒脱。尽管他一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他慢慢变得成熟。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不得不说杜甫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我们要做一个内心豁达的人。

读《杜甫传》有感 篇4

《杜甫传》的作者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读《杜甫传》有感 篇5

去成都时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们选的时间不太好,当天大雨倾盆。

本想着,也许雨天游人会少一些,其实不然。走到草堂遗址处时,游人密密地挤在草屋之中,我有些惊讶于人们的热情,同时也忧虑扰了“诗圣”的清修,只好略带遗憾地远离了草屋。

759年,48岁的杜甫到达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写杜甫初到成都时的情形:“杜甫在庙里没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先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相传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树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茅屋。”

顺带说一句,浣花溪这个名字个人非常喜欢,离开了草屋之后,顺着小溪走了好长一段路。

几乎每一位国人都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杜甫诗作的,从《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到《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都时常被后人吟诵。

李龟年是大唐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龟年,是在724(开元十二年),这时的杜甫是十几岁的少年郎。几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长沙)再次偶遇李龟年时,写下了这首《江南逢李龟年》。

平日里,我们对诗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为一首诗作,或者是因为一个传说,非常的片面。读《杜甫传》,可以让我们对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体的了解。

20xx年,冯远征导演并领衔主演的话剧《杜甫》在首都剧场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个月就在网上预定了演出票。

整部话剧从李白、高适、杜甫三人把酒言欢开始,到三个人各奔东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写下“三吏三别”。最后,话剧落幕在杜甫高声吟诵《春望》,童声背景音让观众们听得潸然泪下。

《杜甫传》中写,游侠与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对杜甫来说,这两种生活于他非常遥远。然而,当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之时,杜甫因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与李白一同渡黄河来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冯至先生说,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这段插曲书写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相遇的伟大时刻。

在这里,杜甫李白与高适相遇,三个朋友度过了一段呼鹰逐鹿的田园生活。

杜甫与李白、高适两人虽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之间纯挚的.友谊、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令人羡慕,在我看来,李白和高适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冯至先生在前记中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这段话让我由衷钦佩冯至先生,他坚守文人操守,为我们讲述了杜甫真实的人生故事,让我们在吟诵诗圣留下诗篇的同时,也可以走近诗圣杜甫的世界、品读杜甫的人生。